落難情緣第258章 擴建寶林寺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第258章 擴建寶林寺

第258章 擴建寶林寺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朝代,也是佛法大力弘揚的朝代。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玄類受皇上重托,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赴天慧,歷時十七年,這就是有名的“唐三藏取西經”。

六祖惠能是在玄奘在天竺取經期間誕生的。

皇帝對于佛法的大力弘揚,使之世間學佛的民風甚為盛行。

六祖惠能得五祖弘忍大師法嗣真傳,自從在曹溪豎起頓悟成佛的大旗后,許多弟子在他的啟發下,當即開悟,猶如躍過龍門的鯉魚,遨游天海,噴云播霧,好不熱鬧。韶州寶林寺更加蜚聲四海。

因此,曹溪名聲大噪,成了天下禪僧心目中的圣地,大江南北的學僧望風而動,爭相來投者絡繹不絕。

這樣一來,寶林寺原來的殿堂、寮房就顯得局促狹窄,不足容眾了。

六祖惠能為寶林寺的香火越來越鼎盛感到十分欣慰,但又為

寶林寺的寺院太小而憂愁。原來的僧房兩人住一間的,改成四人住一間,但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怎么辦”

要把寶林寺變成佛教南宗的策源地,擴大影響就要擴建寶林寺。

這天課畢,行思對六祖稟報:“師父,近來從各地來的學僧超過了千人,再過幾日,遠在數千里的荊州通應律師,也將率領他的數百名徒弟來皈依您,寺中的房屋已不夠居住了。”

六祖聽后,高興說道:“那就找幾處山水清幽的地方,再建幾處寺院吧。通應律師是我受戒的師父之一。他反而來皈依我,不能太委屈了他們。”

“是,師父。”行思說完后,即去著手操辦擴建寶林寺相關事宜去了。

施主們聽說要擴建寶林寺,都慷慨解囊相助。

擴建寺院,光有銀兩不行,還要有土地。

寶林寺周圍的山地,屬于一個名叫陳亞仙的大財主的。

陳亞仙有良田千頃,山林萬畝,在曹溪地域可算是富甲四方。但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為人吝嗇。

過了一個禮拜,行思回來把近日關于擴建寶林寺涉及到用地的問題向六祖匯報:整個曹溪幾乎每一座山、每一塊地,都是大財主陳亞仙的。他為人極為精明,從來不肯施舍一文錢,恐怕……

六祖聽行思匯報完后,微笑著說:“陳亞仙若不精明、吝嗇,如何能攢下如此大的家業?這種人,甭想向他化緣,他連一粒米都不會布施,怎舍得大片土地?你去請曹善人通融一下,我們花錢置買他的山地好啦!”

行思半開著玩笑,說,“師父,我這幾天與曹善人、劉志略他們去陳亞仙家省了飯菜——在他家飽嘗閉門羹——一說來買地皮,人家連門都不讓進!”

六祖安慰道:“此事不能操之過急,改天待老訥去走一遭。”二天后,六祖帶著嬰行,沿著山野道路,向陳亞仙家走去。

途中,嬰行頗有興致地說:“師父,你老人家今天的興致真好,肯帶著我游山啦。”

六祖道:“誰說這是游山玩水?咱們是去化緣。”

嬰行眨著眼,疑惑地問:“化緣,有師兄弟們,用得著六祖您?”

六祖說:“今天咱們化的緣很大,非得老納出面不可。”

嬰行興奮地問:“化多大的緣?”

六祖凝視著曹溪的山林,“整個曹溪。我們得讓陳亞仙把曹溪的山水林木、土地房舍都布施給寶林寺。”

“陳亞仙這個大財主,最最可恨了。僧人去化緣,他甭說施舍,連個好臉都不給。真真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您老人家想要搶走他的全部家業,他還不跟咱們拼老命!”嬰行苦著臉說。

六祖笑道:“什么搶呀、奪呀的,多難聽!出家人化緣,是讓人家自愿布施。”

說話之間,六祖與嬰行已經走到了陳亞仙家的大門前。

寶林寺的主持六祖親自出登門拜訪,盡管陳亞仙一百個不情愿,也不得不將六祖與嬰行請到了客廳。

六祖道明來意后,陳亞仙斷然拒絕。

六祖卻不著急。他打量著陳亞仙家豪華非凡的客廳,觀看博古架上陳列著的琳瑯滿目的珍寶,漫不經心地說:“陳施主真是家大業大,富可敵國呀!”

陳亞仙得意地說:“蒼天不負老夫一番苦心,數十年辛苦,總算小有所成。”

“不知這些財產,數十年前在哪里?”六祖話鋒一轉。

六祖見火候差不多了,將話頭轉入了正題:“貧僧今天是來化緣的。菩薩法門中,以布施為第一。老施主若能布施財產,不但業障立消,而且功德無量。”

陳亞仙神情緊張地說:“真的嗎?唉,六祖大師,我布施多少就能消災了?”

六祖惠能向身旁的嬰行伸出右手,嬰行就把六祖平日坐禪的蒲團遞了過去。

陳亞仙看看這個蒲團,長不足五尺,寬不過三尺,長長松了一口氣:“你是有名望的高僧,可不能蒙人!”

六祖十分肯定地說:“出家人不打妄語,口無戲言!”

陳亞仙輕松地笑了:“好,我陪你去,請你任意選一塊地!”

六祖、陳亞仙和嬰行走出村莊,來到曹溪岸邊。六祖向四周瞭望了一下,問:“陳施主,哪些地是你的呢?”

陳亞仙向東西南北指點著:“東到那個山頭,西到那條河流,南邊到樹林,北至山峰邊。這些都是我的家業,大師任選吧。”

“好!”六祖說了一聲,徐徐向曹溪岸邊的一片樹林走去。

大山之中,只要是有溪水流過的地方,兩邊都是郁郁蔥蔥的樹林。它們承受溪流的哺育,也回報溪流以生機,就這樣,溪流不經意間在山谷里流出了一條條綠色的飄帶。

于是,山青了,水秀了,天藍了,風柔了。

他們三人來到曹溪岸邊的小樹林中,六祖隨隨便便找了一塊空地,停了下來。

嬰行把六祖平日坐禪的蒲團展開。

陳亞仙仰頭朝天,哈哈大笑起來:“我還以為大師向我要多少地,原來才要蒲團那么小的地方。佛祖,你是在跟我開玩笑吧”

六祖道:“佛門無戲言,我講的可是認真的哩。”

陳亞仙爽快地說:“行!你要怎樣要,我就怎么給。”

六祖拿著蒲團向陳亞仙揚了揚:“我這個蒲團能遮住陽光的地方,有多少,我就要多少。”

陳亞仙望了望蒲團,方圓不及三尺,心想:你這蒲團任你遮蓋,又能遮得了多少地方呢

于是,他滿口答應:“行!行!這蒲團能遮住陽光的地方,有多少,我就給多少。”

六祖微笑再問:“陳施主,你的話不是戲言吧”

“當然是真的。在佛祖面前,我怎敢講大話呢?正是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回倒是陳亞仙認真起來。

“好!你看著!”六祖說著,就把右手往上空一揚,蒲團像飛旋著的利箭般直飛上天空。

“定!”六面仰起頭顱。朝著天空大喝一聲。

說也奇怪,那飛旋而上的蒲團竟應聲停在空中,停定不動,遮住了太陽直射而下的光線,在曹溪境內投下了一片很大的陰影。

“喏!這就是我要用來擴建寺院的地方了。”六祖看著那一大片陰影說。

陳亞仙大吃一驚,說心里話,他實在是舍不得。但一想到已在佛祖面前發了誓,今日又見六祖惠能法力無邊,思忖了一下,便說:“佛祖果然是神通廣大。這些山林土地,是我一生置下來的產業,今日用作善事,福蔭黎民百姓,我祖宗泉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不過,我有一個祈求。”

六祖道:“陳施主有什么祈求,盡管講來。”

陳亞仙指著不遠處的一個山丘:“那山丘上有我祖宗的墳地……”

“陳施主放心,你家祖墳,我們會好好保存,今日你此善舉,恩澤四方,蔭及子孫,實令世人景仰。”六祖惠能對陳亞仙贊揚了一番后,再用另一辦法點化他。

六祖惠能看著神態焦躁的陳亞仙,指了指地面,道:“陳施主,請坐。”

說完,六祖自己先坐了下來,閉上眼睛,很快就進入了愉悅自適的禪定狀態。

陳亞仙看他那安然舒服的神態,也坐了下來。

林子里很安靜,陽光透過層層的樹葉,似乎被染成了綠色;風兒被林木梳理過之后,清爽醉人。

陳亞仙這位富甲一方的大財主,已經很多年沒有像今天這樣安閑地置身于山水之間了。林地特有的清新,溪水汩汩流動的聲音,都讓他有一種久違的親切,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一只蝴蝶從他們頭頂飛過。

于是,嬰行躡手躡腳地悄悄溜開,到林子邊緣逮蝴蝶去了。

陳亞仙看到他,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無憂無慮、簡單快樂的時光……

那時候,這里的山山水水還不姓陳,陳家只是山里普普通通的溫飽之家。他與山里所有孩子一樣,神兒魂兒都丟在山里,掛在林子里,漂在小溪里。一株野花、一只蟈蟈、一群小魚,都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驚喜。

于是,他們開心的笑聲整日回蕩在山林里,就像嘩啦啦的溪水一樣流淌不止……

陳亞仙當下的心態,恰似這山、這水、這林子,自變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之后才知道,有操不完的心,擔不盡的憂:一會兒擔心頑皮的孩子們玩火引燃山林,一會兒惦記有人盜伐樹木……

不是患得,就是患失,沒完沒了,無盡無休,每天晚上,陳亞仙都要驚醒好幾回……

也就是從那時起,那簡單而充實的滿足,那無拘無束的歡樂,都成了遠去的夢緒,再也找不回來了。

陳亞仙的眼角滲出一滴晶瑩的淚珠。

等他睜開眼睛的時候,六祖正笑瞇瞇地看著他。

他也想笑,但笑得很酸楚,很傷感,不知不覺長嘆了一聲。

六祖關切地問道:“陳施主為何嘆氣?”

陳亞仙說:“老夫早就聽人說:腰纏金銀萬貫,一日不過吃三餐;縱有廣廈千間,睡覺只占三尺寬。可我一直沒有醒悟,沒有看破,更舍不得放下。現在看來,我這曹溪最大的財主,還不如你一個兩手空空的出家人安樂。”

六祖笑道:“陳施主用自己的才能積累起萬貫家產,本身并沒有錯,關鍵是擁有的方式、使用的方法。”

說著,六祖從沙地上捧起一捧細沙,將一部分倒在陳亞仙手里,讓他緊緊攥住。

可是,陳亞仙越使勁攥,沙子流失得越快,最終所剩無幾。而與此同時,六祖張開手掌,托在手里的沙子卻很少撒落。

六祖隨即說道:“財產就像這手中的沙子,你越想抓住它、攥緊它,往往流失得越快;而你拿出來與大眾分享,不但不會減少,可能還會增加。”

這話,陳亞仙不大相信了。財富,只會越用越少,哪有不減反增的道理?

六祖知道他不相信,一笑說道:“陳施主,看來,你經常感受到錢財流失、浪費的痛苦,卻很少體驗布施財物的快樂。就像你擁有廣大的山林土地,卻很少像今天這樣感悟林中的寧靜一樣。”

陳亞仙不得不點點頭。

六祖道:“內行的人常說,ʻ好鋼用在刀刃上ʼ。同樣,將錢財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充分體現財富創造者的價值。這就像同樣一袋米,放得發霉,自然讓人心疼;若是施舍給饑餓的人,很可能拯救一條性命。我相信,救人一定比浪費更能給陳施主帶來榮譽感、成就感和快樂感。”

陳亞仙很尷尬,因為過去他往往將家里的存糧放得發霉,也舍不得拿出來周濟鄉鄰。現在想來,的確感到很慚愧、很可笑、很愚蠢。

六祖又說:“把自己手里的財富用到合適的地方,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必然會給擁有財富的人帶來極大快樂,也必然會激發他創造更多財富的動力與智慧。同時,建橋修路、助危濟困,會大大提高一個人的信譽,人們自然愿意與他打交道,進而財路廣開,財源滾滾。再說,樂善好施會積累極大的福報,得到菩薩護佑。所以你看,世上那些有名的大善人,不但都是大富豪、大財主,往往也都是福祿安康、子孫滿堂的老壽星。”

陳亞仙認真地想了想,的確正如六祖所說,那些富貴雙全的名門望族,無一不是積善之家。而那些坑蒙拐騙的暴發戶,其子孫幾乎都是五毒俱全的敗家子,很快就會家破人亡。他將六祖這一天來對自己說過的話回味了一遍,一言一語都是實實在在的肺腑之言,都是為了自己好。

于是,他在六祖面前跪了下來,真誠地說道:“老夫……不,不!弟子、弟子愚鈍,以前沒有機會聆聽大師教導,也不知道佛法的奧妙,多有得罪,請多多見諒。”

六祖一邊合十還禮,一邊將他攙起來,微笑著說:“佛法講一個‘緣’字。現在,貧僧與陳施主相識的機緣到了,所以貧僧不請自到,上門化緣來了。”

陳亞仙說:“弟子明白了‘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道理。我自愿將曹溪的土地都捐獻給寶林寺,供養大師。”

六祖搖搖頭,笑道:“沒那個必要,您若是能布施幾畝建寺院的土地,貧僧就感激不盡了。”

陳亞仙真誠地說:“弟子是誠心誠意的。”

六祖說:“你有了這份布施心,再身體力行,便可以舍盡一切貪愛、執著,心靈就會獲得解脫。同時,布施供僧,有極大的功德,佛菩薩會保佑你無災無病,心安體健。”

陳亞仙喃喃自語:“謝謝大師開示,謝謝大師開示……”

從此,陳亞仙像曹善人一樣,成了六祖最為虔誠的護法弟子。

有了錢,有了地,寶林寺很快就開工了,大興土木。

四方工匠,想多做善事,替自己多積陰德,紛紛主動前來幫工。

寶林寺的擴建速度甚快。

不消幾個月,一座氣派非凡的寺院殿堂屹立在曹溪境內。

沿著山勢的高低錯落建起了星羅棋布的殿宇,瓊樓挺拔,高閣連片,全都在佛光祥云的繚繞之中。在密林之中掩映著十三座大大小小的寺院,青磚綠瓦,翹角飛檐,回廊曲折,更顯得莊嚴肅穆。巍巍寶塔,直指云天;潤滑清溪,猶勝甘泉。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