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第256章 良莠不齊(3)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第256章 良莠不齊(3)

第256章 良莠不齊(3)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法達聽完六祖的偈語,頓生慚愧,臉上出現了猶豫不定的神色。雖然依舊呆立著,卻左顧右盼以掩飾心中的羞臊和煩躁,跪在六祖面前,懺悔道:“從今以后,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疑問。和尚智慧廣大,愿恭聽大師經中義理。”

六祖道:“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法達回答道:“學人愚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六祖道:“你說我不識文字,你試取經誦一遍,我當為你解說。”

法達低著頭,臉上一陣喜一陣憂,一陣羞愧一陣悔恨。他合十懺悔說:“法達年輕無知,從今往后一定謙虛、恭敬待人。”

嬰行充大人吃瓜,說:“知錯就改,才是好孩子!來,坐下吧!”眾人不由得又笑了起來。

法達半個屁股坐在嬰行搬來的凳子上,扭捏地問六祖:“弟子誦讀《法華經》,并沒有理解經文的義理,常有疑惑。大師富有智慧,請為我解說解說。”

六祖道:“法達,佛法本來是通達的,只是你的心念不通達,佛經本來沒有疑惑,只是你心里有疑惑。你誦讀《法華經》一定知道經中所說的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和入佛知見吧?”

法達不好意思地看著六祖大師:“慚愧,弟子僅知字面意思。”

“佛的知見,也就是覺悟的知見。佛就是覺。覺分為四種,開啟覺的智慧,顯示覺的智慧,領悟覺的智慧和深入覺的智慧。如果聽到開導啟示就能深入到覺的智慧中,這就是覺悟的智慧,自己的覺心、本性也因此得以顯現出來。所謂佛的智慧,實際上就是你自己的心,此外再沒有其他的佛。人們往往是自己遮蓋了本性的光明,迷戀于各種表面現象,受自己心情的干擾,心甘情愿受物欲的驅使。所以我佛釋迦牟尼才假借種種方法苦口婆心地講說,規勸人們安定收心,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如果你具有正確的認知和見解,就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這就開啟了佛的智慧。”六祖大師詳細開示著說。

法達感慨地說:“慚愧,我法達從來只是依照經書的文字念誦,死讀經,讀死經。聽師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六祖一笑,遞給法達一碗茶。法達像是真的渴了,“咕咕”一口氣喝了個精光。

六祖問道:“法達,你已將茶喝了,請你以簡潔的語言將你的感受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讓別人一聽就知你喝的是這一碗茶,而不是早上喝的茶。”

法達十分為難,吭吭哧哧:“這、這……大師,喝這一碗茶的感受的確與日常喝茶不一樣,但這種細微的差別只能體味,不能言傳。”

六祖哈哈一笑,說:“禪,不可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法的奧妙,也無法用文字來表達。一切經書,包括《法華經》,都是佛陀教導我們開悟的工具。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讓我們順利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僅僅研究手指的粗細、長短、顏色,永遠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所以,學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而不是執著于經典。你如果用這樣的心態持誦《法華經》,一切妙法就會像蓮花一樣,自然而然地從你的口中生出來!”

法達聽了六祖的教導,豁然有省,不過,他心中仍然存有一縷疑惑,猶猶豫豫說道:“謝大師開示,不過……”

“你心中還有什么疑惑,都說出來吧。”

法達問:“如果這樣的話,只要領悟了佛經的義理,就用不著念誦經文了嗎?”

六祖說:“你這種‘非此即彼’的機械理解,又陷入了另一種教條。經典有什么過錯,豈能妨礙你持誦?若是口中持誦經文,心中也能實踐修行,就是‘轉經’;若口里念著經文,而心中另有所念,那就是被經所轉。”

六祖又對法達吟誦了一首偈子: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

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

長御白牛車。

白牛車,是《法華經》中的一個比喻,代表著人類自性的本源。

法達聞偈,言下大悟,不覺悲泣,說道:“法達從昔以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接著,法達進一步問道:“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度量,尚不能測于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明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車、鹿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愿和尚再垂宣說。”

六祖道:“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于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你去假歸實,歸實之后,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法達蒙六祖的點撥啟發,所有的疑惑一時冰消,踴躍歡喜,作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

初中后善揚。

誰知火宅內,

元是法中王。

六祖道:“你今后方可名念經僧也。”

法達聞言,痛哭流涕地跪倒在六祖面前,真誠地懇求:“六祖大師,法達癡迷不悟,對大師無禮,請您原諒。但愿今生今世隨侍在您身旁,還請大師恩允!”

法達說著,以頭“咚咚”觸地不止。

六祖說:“人非賢圣,孰能無過?好吧,你就留下吧。”法達仍磕頭不止:“謝謝大師,謝謝師父……”

嬰行拍拍他的后腦勺,說:“起來吧,師弟。你難道是由磕頭蟲變的嗎?”

法海說:“嬰行,你又胡說什么?”

嬰行一臉委屈:“我沒怎么胡說呢,我比他入門早,自然是師兄啦!你們仗著師父偏心眼,一個個入門都比我晚,卻反過來都成了我的師兄。這個法達,我可不會再禮讓啦,一定讓他給我當師弟。”

他轉向法達:“對不對呀,師弟?”

法達笑著說:“你一口一個師弟叫了半天,這師弟我不當行嗎?”眾人哈哈大笑。

后來,正如六祖所教誨的那樣,法達頓悟一乘妙旨之后,還象先前一樣,繼續誦經不止,追隨六祖,成為六祖六祖大師之法嗣。

再說在荊州當陽山閉關苦修了15年而大徹大悟的神秀,早已不打算弘法。他離群索居,在玉泉寺東邊七里遠的山上搭了一間茅草房,棲松蔭,飲清風,悠然自得。若不是這天突然有兩個禪僧到來,他會一直默默無聞地隱逸下去,直到終老山林。

這天午后,兩個禪僧快步奔到林中茅屋前,急速拍門,嘴里喊叫道:“師伯,師伯。”

門“吱”地一聲開了,開門出來的神秀見兩個僧人很眼生,便問:“兩位是……”

兩個禪僧齊聲說:“我們是法如大師的弟子,參見師伯。”

兩個禪僧跪地磕頭。

神秀一邊還禮,一邊說:“噢,你們是法如的門人。法如師弟現在可好?”

兩個和尚再次撲通跪地:“師父他老人家魂歸西天了!”

神秀一怔,兩行清淚緩緩流下。

志誠從屋里出來,將遠道而來的兩位禪僧讓進室內。

神秀和兩個師侄分賓主坐下,志誠倒茶。

年長的禪僧說道:“師父圓寂前囑咐我們兩人,一定要找到您,請您出山,照顧他的門生,領導江北禪學。”

神秀道:“六祖師弟正在韶州寶林寺弘法,你們怎么不去找他?”

另一個禪僧道:“他?他一個樵夫,在東禪寺只不過是個打雜的,有什么本事?”

神秀正色道:“六祖師弟慧根天成,放眼天下,誰能堪比?遺憾的是,南北兩地路途遙遠,我又年歲已高,不能前去向他請教。你們這些年輕弟子,何不快快前去恭聽教導!”

年長的和尚道:“師伯隱居多年,有所不知,過去,在隱影等僧眾的四處游說下,江北禪林,對六祖……師……師叔,成見很深。如請他回來領導僧眾,恐怕是油鍋中放鹽——非炸窩不可。”

另一個禪僧跪到神秀面前央求:“師伯,除您之外,沒有一個人適合領導江北禪林。您就看在我們的師父份上,出山關照弟子們吧。”

神秀搖搖頭:“我在多年前就已經發誓,不留徒,不傳法,不著書立說,省得誤導他人,所以……”

年長的禪僧也跪了下來,哭訴道:“自從師父入滅之后,我們無人管束,危機四伏。師伯,您就可憐可憐弟子們吧,師伯!”

兩個禪僧淚如雨下,不停地叩頭。

志誠感動得淚流滿面,也跪了下來:“師父,您老人家慈悲為懷,答應師兄們吧!”

神秀熱淚盈眶,無奈地點了點頭。

那兩個從中岳嵩山來的禪僧,將神秀大師從隱居狀態中請出當陽山。

本來,神秀早已不打算弘法。五祖弘忍大師圓寂后,他的東山法統,由另一位大弟子——法如繼承了下來。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在中原豎立起東山法門大旗僅僅三年,年僅52歲的法如溘然而逝。

他的英年早逝,不僅使得傳統的法脈難以為繼,而且他遺留在中岳嵩山的眾多弟子頓時成了嗷嗷待哺的孤兒。

為了延續東山法門,也為了弟子們有一個好的歸宿,法如臨終遺囑:當往荊州玉泉神秀禪師下咨稟。

于是,數百名禪僧不遠萬里前來投靠,神秀不得不開門接納他們,傳禪授法。

由于他年高德昭,功深悟透,舉重若輕,深奧艱澀的禪,到了他的口中,就像常見的花草一樣簡單明了。

宋之問在《迎秀禪師表》中寫道:……形彩日茂,弘益愈深。兩京學徒,群方信眾,不遠千里,同赴五門……九江之道俗戀之如父母,三河之士女仰之猶山岳。

可想神秀大師當時的聲望有多么高遠。

不多久,他所住持的玉泉寺便成了全國的禪學中心。比起地處偏僻的嶺南曹溪六祖,他的聲望可說如日中天。

有一天,玉泉寺來了八九個云游僧,領頭的居然是影隱!

這個影隱(閻發奎),或許,他真有幾條命!當時,新州知縣張中昌在盧母喪禮上獲悉當年秋后處斬的閻發奎仍逍遙法外,立即將其緝拿歸案,驗明正身處斬。誰知,執行處決閻發奎的又是當年處斬他的人,閻發奎自然又逃過了一劫。這也說明了“有錢能使鬼推磨”的魔力。

影隱他們這幾個當年因放火燒山而被人們所唾棄的僧人,在潛隱多年之后,再次出現了。神秀大師對他們避而不見,并且嚴令客堂,不準他們掛單。

影隱帶領著他的弟兄們一起跪倒在神秀大師的方丈門外,苦苦哀求道:“大師,我們知錯啦!當年,我們因一念之差,做出了有違道義的事情。可是,我們已經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但東山寺不允許我們回去,而且其他寺院也都不歡迎我們。天下之大,竟然沒有我們的容身之地。這些年來,我們就像喪家之犬,浪跡天涯,吃盡了苦頭……幸好,六祖并沒有葬身火海,他現在不是出山了嗎?所以,我們并沒有傷害到他,造成不可彌補的后果。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我們已經放下屠刀了啊,我們已經回頭了啊!再說,神秀大師,當初我們也是一片赤誠,一心為您打報不平,所以才……”

他們痛哭流涕的訴說,終于打動了神秀大師的慈悲心腸,允許他們留在山上,改過自新。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