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第181章 六祖授法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第181章 六祖授法

第181章 六祖授法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唐中宗李顯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他復位后,有些事情還是跟武則天商量。

薛簡是武則天的心腹,他回朝后,徑直進上陽宮去拜見武則天。

一心夢想成佛的武則天日盼夜盼,卻盼得薛簡獨自空手而回,在病榻上氣得瞪眉凸眼,怒火大起。

“望大圣皇帝息怒,微臣有重要東西敬呈。”薛簡跪地,雙手遞上了六祖惠能所奏的表章。

武則天打開表章。

表曰:

惠能生自偏方,幼而慕道,叨為忍大師囑咐如來心印,傳西國衣缽,授東土佛心。奉天恩遣中使薛簡召能人內,惠能久處山林,年邁風疾,陛下德包物外,道貫萬民,育養蒼生,仁慈黎庶,旨弘大教,欲崇釋門,恕惠能居山養疾,修持道業,上答皇恩,下及諸王、太子。謹奉表。釋迦惠能頓首,頓首!

武則天斜倚病榻,閱過表章,沉思片刻后,問:“那惠能禪法的要旨跟神秀國師的有什么不同”

“確實是大有不同之處。”薛簡解釋道,“惠能提倡的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

武則天征了一下:“頓悟我可從來都未曾聽聞過。你再跟我細說一二。”

薛簡:“頓悟是頭頭顯佛,事事通禪。也就是即心即性,直指人心。六祖惠能主張學佛修禪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眾生皆有佛性,行住坐臥皆是修神。他還提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啊,立地即可成佛”武則天一向殘暴,在她手中的無辜冤死者數不勝數。到了垂暮之年,每晚都被追討索命的夢魘所折磨,驚醒過來已是大汗淋漓,這才想到要多修佛法,多做佛事,以贖罪罪孽。

但印度式的佛教,無論是大乘佛教,還是小乘佛教,其要旨的共通之處就是:為善終生,靜心修悟,三世方可成佛。

當時,神秀等北宗推崇的是“籍教悟宗”,天天念經,日日修禪,都離不開佛教經典。

這對于自知罪孽不淺且老邁體弱的武則天來說,要修成佛身確實是難于上青天。

況且,按照神秀等漸悟教派的修禪方法,每天早起晚睡,坐在蒲團上,念誦那些繁瑣深奧而又枯燥無味的經文典義,這是何等的累,何等的苦!

如今,聽到立地即可成佛,這正合她的心意,便問,“如此說來,不用每天都去念經誦佛,毋須累世修行了”

薛簡點了點頭:“正是,惠能提倡“迷來經歷劫,悟則剎那間。”他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是‘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好、好、好!”這點,正如寒天冷水,滴到了武則天的心坎正中處。

薛簡雙手將當日的記錄敬奉上:“這是奴才在曹溪記錄六祖惠能所說的佛法。”

武則天大喜,從薛簡手中接過了所記錄的惠能佛法,仔細看過,推敲再三,在明曉他所倡議的頓悟法門之余,更深感六祖惠能的本意是不戀榮華富貴,不貪盜世功名,更加欽佩他德行高潔。

武則天差薛簡將唐中宗叫至上陽宮里來,叫他代寫詔書,獎諭六祖惠能。

當年的九月三日,曹溪寶林寺里,六祖惠能接到了欽差快馬送來的皇命詔書:

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凈名,托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余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己.....隨同圣旨,將高麗進貢而來的磨衲袈裟一件,水晶缽一口,絹五百匹,贈給六祖惠能,敕改“寶林寺”為“中興寺”,還下令韶州刺史重新修葺裝飾寶林寺。

唐中宗身在北方,但是對嶺南的佛事卻十分關注。覺得六祖惠能在新州建的寺院名叫“報恩寺”,只是報他娘親與師父的恩,這范圍未免顯得過于窄了。與群臣商議后,眾大臣認為佛光應該普照整個國家廣大的黎民百姓,將它改為“國恩寺”更為合適。

唐中宗采納了群臣的建議,于神龍元年(705年)將“報恩寺”賜名為“國恩寺”,并敕賜武則天親手書寫的“敕賜國恩寺”匾額一幅,如今匾額仍懸掛在龍山國恩寺正門上方。

從此以后,新州龍山“國恩寺”更加馳名遐邇。

而當年秋天,武則天病入膏盲,藥石回天無力,高僧的頌佛也挽救不了她的殘命,在蕭瑟秋風中撒手塵衰。

武則天死,去帝號,尊稱“則天大圣皇后”。

給這位空前絕后女皇留下的是渭河畔乾陵那高大而厚重的無字碑,任星移斗轉,滄桑變遷,讓后人自作評說。

六祖惠能由于拒絕皇帝的詔請,不事皇權、遠避朝政,他那高潔清靜的山林禪師形象更得各地禪僧與黎民信眾的擁戴,曹溪的南宗頓悟禪法,影響更為深遠。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

由于六祖惠能堅持歷代禪宗師祖不事權貴、遠避朝政的傳統,自始至終都是以一個清凈高潔的山林禪僧形象立于世上,與神秀等人追求榮華富貴的官禪、京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六祖更博得廣大黎民百姓的青睞與喜愛,在日后其影響更為深遠,聲譽日隆,引得“四海緇徒,向風而靡”。

方丈室門外的普提樹年復一年地吐了新芽,又飄落了黃葉。

六祖惠能觸景生情,覺得自己年事已高,這天,他把門下最為得意的十大弟子叫到了禪堂。這十大弟子是:慧詹、法海、志誠、法達、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

六祖惠能懇切地對他們說:“看到寺里的花開花落,我自知年高老邁了。以后弘揚禪法的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到諸位的身上了。你們都是我的貼身弟子,不要把自己混同一般的徒眾。曹溪寶林寺畢竟是國中一隅,我圓寂之后,你們應各赴四方,成為教化一方的宗師。我如今將本宗的禪法精髓及宣講之法,向你們宣示。”

眾弟子異口同聲地:“祈望師父點化。”

六祖惠能神色莊嚴地說:“講述任何教義,都不要離開本性去孤立地說。既要看到事法對立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們相統一的一面。”

眾弟子:“請師文詳細解釋三科法門及三十六對法。”

六祖惠能開示道:“三科法門如果本性追求邪惡,那么,就會產生十八種錯誤的見解,即眾生之性;如果本性純正,就會產生十八種正確的見解,產生善,即是佛性的表現不論是眾生性還是佛性,都是從人的本性中產生出來的。”

眾弟子都是道行較高的人,聽后俱說已理解了三科法門的要旨,再問:“什么是三十六對法呢”

六祖惠能闡釋道:“三十六對法,是指三十六種相對的事相。屬于沒有情識的外在事物與現象的有五對:即天與地相對,日與月相對,光明與黑暗相對,陰與陽相對,水與火相對,這就是五對。在事物的相狀、性質與語言概念方面有十二對:語與法相對,有與無相對,有色與無色相對,有相與無相相對,有漏與無漏相對,色與空相對,動與靜相對,清與濁相對,凡與圣相對,僧與俗相對,老與少相對,大與小相對,這就是十二對。從自我本性中產生的相對現象有十九對;長與短相對,邪與正相對,癡與慧相對,感與智相對,亂與定相對,慈心與歹念相對,成與非相對,直與曲相對:寓與虛相對,險與平相對,煩惱與菩提相對:常與無常相對,憐憫與傷害相對,歡喜與嗔恨相對,施舍與吝嗇相對:進取與退縮相對,生成與毀滅相對,法身與色身相對:化身與報身相對,這就是豐九對。”

“與慧相對,愚與智相對,亂與定相對,慈心與歹念相對,戒與非相對,直與曲相對,實與虛相對,險與平相對,煩惱與菩提相對,常與無常相對,憐憫與傷害相對,歡喜與嗔恨相對,施舍與吝嗇相對,進取與退縮相對,生成與毀滅相對,法身與色身相對,化身與報身相對,這就是十九對。”

六祖惠能又著重指出:“如果你們掌握了它們的功用,就能融匯貫通佛經上講的一切教義,出于彼而入于此。兩邊相因卻不偏執于任何一方。在與別人談論佛法時,要自性動用,處于相而離相,內于空而離空。如果執著于外在的現象,就會產生邪見,如果迷戀于內在的虛無體驗,就會增長無明,誹謗經典,甚至會說一切皆空,根本不需要文字語言,這是錯誤的。僅此‘文字’,已是文字相狀了。又人說,按照禪法明心見性的教義去修行,直接成就佛道,可以‘不立’文字,其實,這‘不立’兩字,本身就是文字。看到別人有所講述,便攻擊人家是執著于文字,這是錯誤的做法。你們該明白,自心迷悟,本性不識,已是很可惜的事,再來誹謗佛經,那可真是彌天大罪。另外,如果偏執于外在有形可見的事物或現象,把廣做法事作為追求佛道的手段,或到處建立法壇道場,大作功德佛事,或談論或有或無的得失,像這樣的人,永遠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本性。如果在學禪時,僅聽聽教法,不去進行實踐,這樣反而會使人產生更多的偏見邪念,因此,必須要依照佛法來修行,而不要偏執于事物的表象。如果你們依照這個原則去宣講佛法,去修行做事,就不會違背本宗的要旨了。”

弟子聽到六祖惠能這樣的開示,都說已明白了事理,但在日后開法授徒的具體接化過程中應如何運用,尚感迷惑。

于是,六祖惠能繼續向他們說法:如果有人來請教本宗教理:“他問有,你就以無來應答;問無,你以有來應答。問凡以圣對,問圣以凡答。在這種相對的事物相因相循之中,真正如法的道理就會自然顯現出來。依此類推,就不會背離真理。”

假如有人問:“什么叫黑暗’,你可以這樣答:ʻ光明與黑暗相互轉化,互為條件,光明消失就是黑暗,黑暗盡頭就是光明。以光明來顯示黑暗,以黑暗來顯示光明。這樣彼此照應,相輔相成,佛法的真理就蘊含其中。’舉一反三,你們以后作為一方宗師向人傳授教法時,要依據這個原則,千萬不要丟掉我們曹溪法門的宗旨。”

眾大弟子聽后,眼前愚蒙全開,行禮稱謝,退出了禪堂。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