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第130章 積善之家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第130章 積善之家

第130章 積善之家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三國時期的劉備,臨終前曾對他的兒子劉禪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思是告訴劉禪,不要輕視小事,小中也含有大義。小事件孕育大道理,小問題包容著大智慧。

能否積德行善跟貧富沒有關系,而是取決于個人的心性,有的人并不富有,卻能舍錢財助人急難,解人之危。像張少飛,寧可自己餓著肚子,卻能把月餅毫不吝嗇的施舍給老乞丐。

而有的人家財萬貫,卻自私吝嗇,成了個慳吝的守財奴。

更有些人,有了點錢,就狂得不得了,大肆的揮霍,到處擺譜兒顯闊,其實那是精神貧窮的一種表現。

更有甚者,丟了點錢,心痛得不得了,要是丟了良心,他卻無動于衷。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想行善,別給自己找借口,說自己沒條件。

其實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往往沒錢的人能夠積大功積大德,而有錢的人未必能造福、能積德。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你自己積德行善,自己先得本然之慶,而后子孫繼續享受余慶,你用不完的陰德子孫繼續享用,那多好!

千萬別像秦始皇似的,總想給子孫留下萬古基業,結果把子孫害得更慘。

與張少飛當時被張道誠的高風亮節感動得熱淚盈眶,說出的那番話“老人家,既然您如此意誠,晚輩就依從您的心愿,安頓好老母之后,定去黃梅求法,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相比,張少飛的這番發目內心的話,是多么的偉大!這才是發菩提心、發大乘心。

菩提心就是“覺悟了的心”、就是“利他無我之心”。

要知道,學佛首要在發心,發心要大、要正才能得到實果,所謂“量大福也大,愈貪愈沒有”。

如果發心不正,知見錯誤,那很麻煩。

《華嚴經》云,佛法如水,像水一樣,牛飲之則成乳,蛇飲之則成毒,智學證涅槃,愚學增生死。

知見毫釐之差,果報天淵之別。

這就是說,佛法什么人都可以學,但每個人的受益是不一樣的,因為目的不同,結果能一樣嗎?

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必須要關心社會,要以利益眾生為己任,在利他中完善自己,增進自己的道德修養,要有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的奉獻精神。

有很多信佛人以為拜佛就是恭敬,聽經念佛就是修行,他不知道利益社會,這就偏離了佛法的本懷。

學佛要現實,要腳踏實地,不要空中樓閣,因為佛法不離世間法,將佛法實踐于生活中,才是真正的修行。

如果只是知道了佛的教法,而沒有將佛陀的精神在人間得到弘揚,在眾生身上得到運用,那么,佛法就只是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沒有發揮它應有效用,甚至還會被誤解為封建迷信,消極厭世,真是冤枉!

若說佛教消極或者迷信,那絕對是冤枉。

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像儒家孔孟的教育一樣,都是教育。

只不過儒教的創始人孔老夫子,和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他們政治地位不同而已。

孔老夫子能成為偉大的教育家,他是因禍得福。

當年他周游列國,原本是想謀個一官半職,展示他在政治上的理想抱負。

如果有人用他做一個諸侯國宰相的話,他最大的成就也就像周公、管仲、諸葛亮一樣。

可是諸侯們都不用他,對他敬而遠之,他這才回到家鄉辦教育。

孔子算是古代第一位廣招學生的私立學校的校長。

在他之前,凡是有志青年想學習文化,都要以他為師。試想想,跟那些整天泡在酒桌上,以多吃多占為能事的官僚能學出什么好來?

所以,孔子這一辦教育,來投奔他的才智之士特多,有窮、有富;富的有大腕級的子貢,窮的有啃乾糧喝涼水的顏回。

不管家境怎樣,天資如何,孔子他都收。

還很會因材施教,他教學的科目也很多,所以他的學生在當時都是全能型的,他符合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

在他學生里,人才輩出,他的教學有成就,就被后世尊奉為萬世師表、至圣先師,這是他做夢都沒想到的。

他要知道有這么大的好事,他干嘛周游列國遭那罪,早點辦教育多好!

孔老夫子不光是教育思想對社會安全、倫理道德有著崇高的貢獻,在語言藝術上也給我們留下一座金礦。

從《論語》開篇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到閉卷的“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幾乎每段每句都是至理名言。儒家學說備受推崇,佛教理論更讓上智人不能不信服、不佩服。

世界幾何力學之父威勒博士也曾說過,假使沒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亂。這么高尚、圓滿的智慧教育——佛教,十一少不能不向大家做一介紹,免得各大大誤會。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也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出生在公元前六世紀,他的父親叫凈飯王,母親叫摩耶夫人,他所在的國家叫迦毘羅衛國。他的身世和修道的過程,在佛經和史籍當中都有明文記載。

他可不是官場的失敗者,而是一位得意者,他有著非常尊貴的政治地位,是迦毘羅衛國的王子,未來的國王。

可是他卻舍棄王位而從事于教育,因為唯有教育才能夠真正的造福人群,移風化俗。

為什么現在世界各地青少年的犯罪率還有?主要原因是教育失誤,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德行教育。我們都知道,有德有才的孩子是優等品,有德無才的是次等品,無德無才的是廢品,無德有才那就是毒品,非常可怕。為此,十一少加入了“禪宗六祖思想文化研究會”,志在把古圣先賢的道德風范傳遞給千家萬戶,把諸惡勿作、去惡揚善、和為貴等利樂眾生的使家家和樂,人人幸福。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充滿了智慧,他為了濟世利民,創辦了佛教,讓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對于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此乃張少飛成為慧祖后,自有詳論,容后細表。

好了,書歸正傳。話說張少飛乘張道誠的貨船回到邱縣縣城,已是傍晚時分。

張少飛下船與張道誠道別后,徑直朝后梁村而去。

盧惠蘭她爹自張少飛離開這段時間,身體亦己經好了很多,可以起床活動活動了,至于行路,還是要借助拐杖。張少飛臨去西海前采回來的那些山草藥,也早已用完了。

當張少飛出現在盧學儒家門口的時候,全家人真是大喜過望,盧惠蘭她娘感動地迎了出來,那雙渾濁的雙眼汪滿了模糊的淚水,聲音有些顫抖地說:“阿飛,你可回來了……”

張少飛連忙上前,高興地說:“伯母,我回來了,帶著靈芝回來,伯父的病有救了!”

盧學儒在盧惠蘭的攙扶下,硬是不顧行走不便,起床出來迎接張少飛,那張飽經滄桑的面龐露出了近半年未有過的微笑。許久,盧學儒翹動著大拇指,不住地囁嚅著:“阿飛,真……真是……太難為你了。

張少飛將近家門,看到窗戶透出的燈光,那是娘親守望著兒子的歸來的燈光。

“是飛兒回來啦?”

張少飛略一遲疑,才回答:“是我,阿娘。”他推開房門。娘親坐在佛龕前的蒲團上,半瞇著眼,透著牽掛的容顏。

“飛兒,這段時間去西海,買回芝靈了嗎?”王少香關切地看著張少飛,分別了長長幾個月,一見面,第一句話不是問他一路上怎么、怎么樣,而是急于問買芝靈的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王少香“關心他人、利樂他人”的情懷。

張少飛伸手抹了抹滿頭大汗,高興地說:“阿娘,買到了,在回來的路上,我先去看了尚蘭妹她爹,把芝靈放在了她家。”

王少香又問:“阿蘭她爹的傷勢近段時間怎么樣?見好轉了嗎?”

“好很多了,已經能下床行幾步了。只是,上次進山采的藥已用完了。”張少飛看著王少香說。

“阿娘先到廚房加加熱那些飯菜,這段日子,阿娘天天都做了你的飯菜,等你回來吃飯,食了沖過熱水涼,早點休息,明天再進山采藥吧。”王少香邊說邊進廚房加熱飯菜。

張少飛急忙說:“阿娘,我在阿蘭妹家里吃過夜宵了,現在還飽呢。”

“那你沖完涼早點休息,已經大半夜了。王少香完說后,進睡房休息去了。”

張少飛本來想把在西海邂逅張道誠,聞《金剛經》開悟,得其贈銀安頓娘親,然后北上湖北黃梅東禪寺求佛道的事稟告娘親。但見此時夜已深,王少香又回睡房去了……

張少飛沖完涼后,坐在大廳左側那張酸枝椅上,心想:先把這件事暫不告訴阿娘也有好。一是太夜了,此事一說,萬一阿娘難以接受,那這晚誰都不能有個好覺睡了,日后再說,怕就不好辦了;二是盧惠蘭她爹還滿懷希冀地等著他采藥治病,他已無形之中成為了盧惠蘭一家的依靠和精神支柱……萬一盧惠蘭她爹知道后,加重病癥,那就等于是自己……

張少飛想到這里,都不敢再往下想了,一陣困意襲來,打了兩個哈欠,起身伸了伸腰,一回到房,倒在床上,不一會,“呼呼”地睡著了。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