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第33章 重逢雞鳴寺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第33章 重逢雞鳴寺

第33章 重逢雞鳴寺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張少飛從一位身穿道袍,生得仙風道骨的長者口中得知:這座古老寺院叫雞鳴寺,是當地最古老的梵剎和皇家寺廟之一,香火一直旺盛不衰,自古有“南朝第一寺“的美譽,天竺高僧菩提達摩從印度來建康時就居于此,連關羽“關公”這個歷史人物,都與該寺頗有關系,在寺里供奉他的神像。

那位長者感慨地看向他,說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當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東吳元帥呂蒙生擒殺害后,將他的首級呈獻給了曹操。沒了腦袋,關羽當然死不瞑目,所以魂靈長年不散,成了一個無頭無主的孤魂。他時常在吳蜀一帶游蕩,每當風清月白之夜,夜深人靜之時,他便在空中悲愴地呼喊:“還——我——頭——來——”這樣,關羽尋覓了幾百年,也無人能將他從困惑中解救出來。

長者說到這里停了停,問張少飛:“施主,試想一下,落了地的人頭,又有誰能重新安上?”

張少飛搖著頭,說道:“難,難。”

長者頜首道:“說得對。”

張少飛關切地:“大師,那關羽的腦袋不能重新安上,咋辦呢?”

長者仰望了一下天空,說道:“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關羽的魂魄漂游到了雞鳴寺。當時,天臺宗的創始人——智顗大師,正在寺里打坐靜修,忽然聽得半空有人狂呼。他步出雞鳴寺門,向空中喊道,‘來者可是云長?’關羽的魂魄降落在他的面前。智顗大師說,‘將軍縱橫疆場30年,殺敵無數。你為呂蒙所殺,大呼還我頭來,那么,顏良、文丑,以及你過五關斬六將那些被你所殺之人,又向誰索要頭顱?關羽恍然大悟,稽首皈依了智顗大師。從此,關公成了佛教的護法伽藍。雞鳴山更是高僧輩出,名揚九州。”

或許,因這位大師這番話的吸引,急于返鄉見母的張少飛,雙腳不由自主地邁進了雞鳴山。

張少飛沒有去寺里掛單,而是向寺院后面的深山深處走去。

一座高高的山峰之下,一片密密的松林之中,居然藏著一間小小的草房。

巍巍雞鳴山,茂竹密林,聚天地之靈氣在山中飛揚,祥云繚繞;

六神凝聚,湛然觀照,心靈之中法喜充滿,滋潤禪界清靜乾坤。

張少飛推門而入。草房中靜坐著的,竟然是自己在患難之中相遇,成為知己的“同道”中人一悟師兄!

“師兄……”張少飛匍匐在地,泣不成聲——一個淪落天涯的落難漢子,孤身一人,在茫茫山野之中遇到患難之交的人,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情!這一切,都在這一聲呼喊之中……

一悟睜開眼,驚奇地看著張少飛,說道:“天哪!師弟,你是怎么來到雞鳴寺的?”

張少飛跪著前行,撲在一悟腿上,哽咽著說:“師兄,我……欲回老家探母……”

一悟撫摸著他的脊背,也不禁潸然淚下。

良久,張少飛止住了抽泣。

一悟為他擦擦眼淚,問道:“你什么時候離開廣懷的?”

張少飛哽咽著說:“自從您走后不久,有一天,經過廣懷飛燕巖旁邊的那條村落,聽到有人在屋子里放聲大哭,好奇心驅使我進屋去問個究竟。原來,那戶村民區廣二的兒子患了大熱癥,我用山草藥醫好了老人家病中的兒子,阿二叔對我感激不已,拿出幾個珍藏的燕窩送給我。當時我說燕窩太名貴沒敢收下,說自己身強力壯不需要吃這補品。但阿二叔兩夫妻說燕窩雖然名貴,這補品你可以不吃,你家中的老人家可以吃,因此,我動了回家探望娘親之念……“

“嗯。”一悟邊聽邊不住地點頭。

張少飛飽含深情地看著一悟,過了一會,又說:“師兄,是阿二叔兩夫妻的話觸動了我的思親之情,我娘親已年老體弱,如果能夠吃得上這補品應該對她的身體大有裨益,所以在阿二叔兩夫妻的盛情之下,我只好收下了這些燕窩,動了返鄉之念,路過雞鳴寺聽了大師那席話后,身不由己地來到了這里。”

一悟聽了后,稱贊了張少飛一番孝心后,有點擔心地說道:“師弟,你回去……不怕關振江派人追上門嗎?”

張少飛把他的想法向一悟說了出來。一悟聽后,也覺得不無道理,點頭稱是。

“哦,對了,師兄,曾記得,當初你的冤案澄清后,你便決意重返北方弘揚佛法,怎么來到這里,像是潛隱了呢?”張少飛疑惑地看著一悟說。

“唉,總的來說,朝廷限制佛教罷。”一悟無奈地攤了攤雙手。

“朝廷為什么要限制佛教?”張少飛一聽,有點愕然地看著一悟,兩眼瞪得如牛眼大。

“也許,不限制佛教,則朝廷危矣……”一悟說到這里,停了停,深沉地仰望著草屋外的滿天星斗,說開了,“師弟,你也知道的,華夏有三大教,分別是儒教、道教和佛教,其中,佛教是由印度傳入到華夏的,經過長期的傳播與發展,形成了華夏佛教。其間,佛教幾經起落,有好幾次也險些被滅掉。”

“師兄所說不無道理。據我所知,各地節度根本就不聽從朝廷調遣,都把理由歸到佛教,說成是受到佛教的影響。這種說法實在是有失偏頗……”張少飛有點不平地說。

“師弟所說不無道理。但是非公正后人自有評說,今夜難得俺們師兄弟有緣再相逢,頗為緣分不淺,不說這些也罷”。一悟建議換個話題。

張少飛爽快地:“好!咱們換個話題,就為這緣分,俺們師兄弟今夜促膝夜談,就先從儒教說起。”

“好!”一提到儒教,一悟的雙眼閃爍著晶光,如數家珍地,“儒教又稱儒家,孔孟思想,為歷代儒客尊崇,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于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一悟一番敘論,直說得張少飛頻頻點頭稱是。

原來,這個一悟,本姓張,名文魁,家世顯赫,與張少飛的家世一樣,同是中原四大望族之一。張門歷代出將入相,從三國至唐初,僅宰相就有十人之多。他爹張俊彬,與大多祖先一樣,學而優則仕,考取功名,官至宰相。張文魁六歲時,他爹就請來當地最出名的塾師馮學儒做他的老師。

馮學儒行“儒家”師表,教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教他諸子百家“國文”經典,教他《詩經》。

馮學儒是一位老學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武雙全,不僅德高望重,而且深知人間冷暖、世態炎涼。

馮學儒第一次上課,教小文魁的是《訓蒙幼學詩》。

馮學儒想了解一下小文魁的悟性如何,念了一遍后,看著小文魁,說道:“文魁,你能記得幾句?”

“先生剛才教的,我都記得。”小文魁眨著小眼睛,老實地說。

“哦?你說你都記得?”馮學儒有點驚愕地打量著他這個學生。

“嗯。”小文魁點著頭,算是回答。

馮學儒把驚堂木一拍,威嚴說道:“學生在先生面前,不得說謊!”馮學儒話一出口,自感口氣重了些,便換了種口吻,“既然你都記得,那你就試著背一次出來給為師聽聽?”

聽先生如此一說,于是乎,小文魁把他的過目不忘和聽后不忘的特長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效仿著馮學儒的舉止神態,抑、揚、頓、挫,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把《訓蒙幼學詩》背誦了一遍:

天子重賢豪

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馮學儒聽完后,渾身轟然一震。想不到他眼前的這個小孩,竟有如此驚人的記憶力。

這可是儒家思想里的核心精髓呀!馮學儒隱隱地感到眼前的小文魁,將來必成大器。

冥冥中,張少飛與一悟在雞鳴寺重逢,為日后重出江湖弘揚佛法、治理宋朝充實了寶貴的理論學說。

促膝夜談到清晨時分,一悟似乎聽到有人在呼喚他。于是,他從談話中緩緩回過神來,自語道:“賢弟,天亮了,你也該走了。”

張少飛起身整整衣衫,向一悟一拜。然后轉身離去,身影融進茫茫大山之中……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