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舟非常好奇帝君的修行之法。
燭九陰可以替張學舟速成陽魄化身術,而帝君在短短片刻推動了《般若心經》入門。
張學舟忙前忙后釀制九珍酒,又具備精神強化篇等內容,但他修行的速度依舊遜了帝君不止一籌,這讓他難于理解。
張學舟經常會反思,也會自嘲自身資質不足。
他是真想清楚這個‘資質’到底是什么,又為何將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如果資質源于父母基因的傳承,西京城二代三代為何有很多不成器,為何皇朝一代又一代的換,為什么聰明的個體不斷從普通人中誕生。
張學舟覺得基因傳承的觀點站不住腳,張學舟也不相信無能者宣傳的宿命論,他更不相信階層泡制的優質培養觀點。
張學舟的疑惑很快就得到了帝君的解答。
“當你越過一層山時,才會發現那座山的不起眼,當你再越過一座更高的山時,你又會有新的發現!”
“站得足夠高,很多事情就會簡單起來!”
“修行也是如此,如果你能踏入真我境,又能如我等一樣活數百上千年,一些修行術法之事就沒那么難了!”
“所謂一法通而萬法通就是這樣!”
“但修為高歲月長久也并非全是好事,如我等思維陳舊固執,已經不可能推陳出新了!”
帝君極為耐心解釋了相關原因。
相較于張學舟等人,他走過更為長遠的路,他的起步會很快,推動《般若心經》的速度也會很快。
但這種速度達到一個閾值后就會迅速下降,從而前進艱難。
他也不乏羨慕張學舟擁有的年輕條件。
張學舟修行可能慢一些,但張學舟不斷向上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也可能走出更為長遠的路。
“如果有其他年輕人修行速度比我快呢”張學舟道:“這又會是什么原因?”
“你很羨慕他們?”帝君問道。
“我確實很羨慕”張學舟道:“我屢屢感覺自己不缺努力不缺勤奮,但我不知道我的修行為何就是遜色一籌!”
“遜色到三界百年內最杰出的修士嗎?”
帝君笑著回了一句。
張學舟感覺自己很苦,又很羨慕其他人,但張學舟壓根沒注意到自己有多強。
其他人在某個修行項目上或許會有一時的快速,但最終的贏家只有一個。
“你的努力你的勤奮就是其他人難于企及的優點”帝后補充道:“我們以前也遇到過一個叫姜尚的修士,修行到白發蒼蒼也不如一些天資修士修行十年八年,但就是這么一個不成器的老人引領群仙推翻了大商王朝,也將我們封死在昆侖山中!”
或許是張學舟被打擊過的次數比較多,哪怕帝后都能感受到幾分不甘。
這種不甘并非嫉妒帝君,而是張學舟在尋求自身的真諦。
哪個修士都是被前輩壓得死死的,從而只能一路仰望他人。
從神通境踏出屬于自己的修行路,修士通達唯我境時必須清楚自己的獨一無二。
唯有認同自身,相信自己,又不斷超越原來的自己,修士才能從層層磨練中不斷向上。
張學舟所面臨的是一種激進向上的唯我,并非每個唯我境修士都是這種思維,有人唯我寄情山水間,有人唯我寄托于劍,有人唯我在權力中,各種各樣的方式各有不同。
這其中也讓唯我境修士呈現不同,在踏入真我境后更是差異巨大。
張學舟的追求很獨特,帝君和帝后覺得張學舟想要的是一種速度。
仿若有人在背后拿著鞭子趕,張學舟想用最快的速度沖鋒向前,從而達成自己的目的。
帝君和帝后相互對視一眼,只覺張學舟有踏入唯我境的心性契機,但兩人在過往歲月也少有見到張學舟這種類型。
急于求成是大忌,但有些人有求而能成的本領,也能實現常人之所不能。
張學舟有迷茫,而帝君和帝后則不乏鼓舞給予信心。
帝君和帝后所說的是事實,張學舟確實是百年盛會上最優秀的年輕修士,而姜尚也確實干出過大事,從而定下了三界的秩序。
但前者是百年一見,后者則是千年少有,都是極為稀罕的情況。
想在這種情況下殺出重圍,這需要張學舟將自身從百年一遇提升到千年難遇,這其中的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但只要張學舟成功了,對方就會非常獨特。
帝君也說不上來這種獨特的感受,大抵是如果張學舟真有成功的那么一天,帝君絕對不想惹出張學舟這種對手就是了。
“努力和勤奮嗎?”
帝君笑著的回應不能當真,只有張學舟才知道自己這個杰出有多大的水份。
如果張學舟真認同了這種夸贊,張學舟覺得那肯定是自己腦袋壞掉了。
但帝后的話則是讓張學舟心中一動。
張學舟確實非常向往捷徑,但他同樣是努力和勤奮的人,他的每一天都過得像是高三奔赴的成人考,從來沒有放下過哪怕一絲松懈。
一切看似的通途都是他一步步走出來的,他披荊斬棘解決了太多的麻煩,從而才能不斷向上前進。
這甚至包括了飲食、趕路這樣看似簡單的事情。
如果不是辟谷決和騰云術、云中術、乘龍術等手段,張學舟風餐露宿又疲于奔波,他哪有機會湊上熱鬧。
而術法只是帶來了便捷,不斷動用術法需要毅力和恒心,如同身體有力量就可以奔行,但諸多人無法奔行到耗空力量的那一刻,而張學舟常年術法持續不斷,也對此習以為常,他習以為常的事情換其他人或許就難于做到。
一時間,張學舟感覺自己的優點也就剩下這兩項了。
當然,努力和勤奮這兩者的意義有些重疊,張學舟也就當自己多兩個優點了。
他抓過酒壇,而后咕嚕嚕大口吞服。
直到因為一次性大量服用導致腦袋有幾分昏沉,他才重新切入了這場掃尾修行中。
“般若心經?”
張學舟恢復推動速成般若心經,帝君在觀測張學舟進度時也不斷翻頁尋求穩妥推動下一步修行。
劈材干活的江齊注目過貝葉,蝌蚪文不斷映入他腦海。
張學舟和帝君的探討并未避諱人,江齊也聽入了耳中。
一些話聽上去似乎后患重重,但天庭帝君和圣子哪里會干虧本的買賣。
這明顯是收益大于風險才做出的選擇,江齊腦袋想都不要想,他不免也跟隨進行記憶,尋求張學舟釀酒大成后賞賜部分給他,從而同樣重復這種修行。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