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花和二叔的態度,葉茂自然看得出來,他們希望自己進入體制內,至于他們的想法葉茂自然想聽聽。
于是王紅花和葉雨凡都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不過理由跟葉茂想的差不多。
無非是葉茂的能力很強,在體制內會有更大的發展。
葉茂他們這代人跟父輩的想法已然不同了,大道理和情懷對他們而言,就是說教。
他們更偏重于實際的東西,特別是關于自身的利益,這個倒不是自私,而是社會現狀造成的。
比如西方國家,因為是資本社會,只有自己利益能滿足的情況下,他們才會支持。
改開以來,華夏其實也在朝這個方面發展。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離了錢什么也做不了。
過去房子是分的,教育是免費的,醫療是救死扶傷的。但是這一切全變了。
體制的改革,價值觀自然也會改變。甚至包括兵團在內,土地承包之后,什么都需要錢了。
這也讓葉茂他們這一代,從小就耳濡目染的明白了錢的重要性。
所以,他能很愉快的接受老爹的安排,甚至從小就覺得,接手戰士集團,就是他的使命。
但是王紅花和二叔今天的態度,讓他有些迷茫,父親早就安排好了,他們為啥還跟他說這些呢?
難道他們跟父親觀點不一樣?或者干脆就沒有跟父親商量?直接找的自己?
葉茂只是想了一會兒,就對葉雨凡說道:
“二叔,你跟我父親商量一下吧,如果你們態度一致,我就服從你們的安排。”
晚飯并不豐盛,王紅花生活一直很簡樸,就是幾樣普通菜肴。
不過葉雨凡明白,就是普通菜肴,也不是他能輕易吃到的,最起碼不會有那么多各種殘留。
而此時的兵團卻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北疆日報和兵團日報,同時在報導一件事情。
那就是關于17師解農業用水的新聞。
北疆氣候干旱,這個誰都知道,特別是南部地區,一條水渠從河流引水到農田,利用率連一半都沒有。
大部分的水源都在中途流失和蒸發,這一直是個讓人很頭疼的問題。
但是十七師卻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雖然還有一些損耗,但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坎兒井大家都知道,那是古時候,北疆百姓們想出的最好的辦法。
但這個辦法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復制。不然老首長從帶著隊伍入疆開始,早就大規模修建了。
而十七師想出的方法,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了。只是,同樣一件事兒,報道的主人公卻不是一個人。
一條報道是來自十七師記者,他們主要是宣傳師長魏長庚,下基層親自解決問題,想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并且和職工們一起改造水渠,上面自然還有各種他赤腳卷著褲腿,拿著鐵鍬和戰士們一起干活的情景。
而另一條新聞則來自基層,就是一個連隊的戰士投的稿子。
這個就比較全面了,這里面報道的卻是葉雨澤和楊革勇,他們一直吃住在連隊,連續跟戰士們一起奮斗了十幾天。
然后徹底解決了一團的用水問題,而且給其他團場指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本來這兩個新聞都沒有毛病,但是問題卻出在這件事兒的主角上面。
一個是師長,一個是劉慶華資金的控制人葉雨澤和楊革勇。
這件事兒,如果不是有心人特意去追究,也不算什么事兒,畢竟每天新聞那么多,有幾個人真的去仔細看?
都是需要時候,拿來使用一下,用來表彰,或者樹立什么典型。
事情出在京城一家報紙的主編身上,這個刊物是國家級別的大刊物,主編審稿很嚴格。
因為他們也隨時都會注意地方刊物,把一些重要的,值得宣傳的事情進行報道,擴大影響。
結果,關于魏長庚的報道稿子到了他手里。
看到這個稿子,他本來很高興,準備刊登,然后他突然想起來,還有一篇類似的稿子,他似乎看到過。
于是,他仔細查找了一下,終于翻到了那篇關于葉雨澤他們的報道。
說實話,葉雨澤的名聲并不大,一個是他本身低調,再者還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所以,一般人都知道戰士集團,卻不知道老總是誰?因為新聞里出現最多的名字,都是各集團老總的名字。
因此上,很多人都把戰士集團當成軍墾城的企業,而忽略了董事長這個人。
總編拿著兩篇報道翻來覆去的看了半天,自然要去核實一下。
于是他分別給兩個投稿人打了電話,然后對方都信誓旦旦的保證,他們的報道都是第一手資料,而且可以確保真實性。
主編一下子就笑了,他自然沒有再去了解什么?因為這兩篇報道,肯定有一方是有問題的。
主編思索了良久,突發奇想,既然都是真實的,那不如兩篇一起刊登,至于真偽,那就讓兵團人自己去鑒別吧。
其實媒體是忌諱這樣做事的,很不嚴肅,不過這個主編是個思想有些跳脫的人。
他覺得這樣反而能引發大眾的關注和思考,說不定能挖掘出更深層次的真相。
很快,國家級刊物同時刊登兩篇關于十七師解決農業用水問題的事情。
但主角不同報道的消息,就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湖面,在兵團乃至整個北疆地區激起千層浪。
兵團總部,阿依江和劉軍墾坐在辦公室里,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
辦公桌上,那份刊登著兩篇報道的報紙被重重拍響。
一向性格柔和的阿依江怒目圓睜:
“這成何體統!一個事件,兩個主角,這是公然把我們兵團的管理和事實真相當兒戲!必須徹查,給大家一個交代。”
劉軍墾微微點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擔憂與憤怒交織的復雜情緒:
“這不僅關乎個人榮譽,更關乎我們兵團的形象和公信力,必須嚴肅對待。”
而近在咫尺的北疆省老大葉雨季,在得知此事后,也是嫉惡如仇的性格瞬間被點燃。
她一直致力于打造清正廉潔、實事求是、積極向上的官場和社會風氣,這種公然可能存在歪曲事實的報道,她絕不容忍。
立刻召集相關部門負責人,下達了嚴查的命令:
“一定要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查個水落石出,不管涉及到誰,都不能姑息。我們要的是真相,是一個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
雖然兵團也是屬于省級行政單位,有著很多自主權,但是原則上,還是要受省里管轄和節制。
特別是稅務和黨務這一塊,葉雨季本身就兼任兵團政委,而阿依江在省里那邊也有職務的。
所以,兩個人一怒,威力可想而知了。
在十七師,師長魏長庚看到報紙的那一刻,心中“咯噔”一下,一種不祥的預感涌上心頭。
他知道事情恐怕要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圍了。
他本以為通過宣傳自己解決農業用水問題,能為自己的政績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葉雨澤和楊革勇的報道把事情攪得一團糟。
他開始坐立不安,不斷在辦公室里踱步,思考著如何應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一切。
其實要想把事情徹底壓下去,對他而言事情并不復雜。事情發生在一團,團里的那些人自然會聽他的。
麻煩就麻煩在下面的那些戰士們,他們可不是團部那些人,而且他們一直在跟葉雨澤他們一起戰斗。
整個水渠都是他們陪著葉雨澤和楊革勇一起修起來的。
魏長庚也不是沒有功勞,畢竟如果沒有他的命令,也不會有那么多人來支援一連。
而事情錯就錯在記者的稿子把節奏帶偏了,過于強調魏長庚的功勞,而完全忽略了葉雨澤和楊革勇這兩個人。
甚至于,就連劉慶華基金出資這件事兒都沒有提,這個事情的性質就完全變了。
魏長庚趕緊給團部那邊打電話,那邊也拍著胸脯保證,這件事他們一定要處理好。
團部的人一查,就查到了報道的事情是王石磊投的稿子。
這一下他們也有些矛盾,按照紀律,下級服從上級這是鐵律,但是這個王石磊卻真的沒有做錯什么?
讓他去撤回稿子,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王石磊目前正在準備接任指導員的職務,這一下可就麻煩了。
團里先來了個一個干事,隱晦的把事情說了一遍,自然不能說哪個領導授意的。
讓他寫信跟報紙那邊說明情況,結果,王石磊還沒答應,王德勝急眼了。
作為一個兵團老戰士,他怎么可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
然后他在連里一說,戰士們也不干了。他們紀律嚴明沒有錯,但是也有是非觀。
葉雨澤投資了那么多錢,并且跟著干了這么多活,現在要把人家這功勞徹底抹殺,他們做不到!
整個一連群情激奮,甚至當初來幫忙的別的連隊的人也都不干了。
團里一看情況這樣,也就沒人再敢找王石磊了。
而這時,總部那邊的調查組也下來了。對整個事件進行詳細調查。
與此同時,葉雨澤和楊革勇也得知了報道的事情。
楊革勇有些氣憤:“這不是顛倒黑白嗎?我們辛辛苦苦在基層十幾天,解決了用水問題,怎么功勞就被人冒領了?”
葉雨澤倒是相對冷靜,他輕輕拍了拍楊革勇的肩膀:
“激動啥?我們又沒想爭什么功勞?只是幫助老劉做一些事情。但這種沽名釣譽的人,也沒必要慣著,相信很快就會水落石出的。”
隨著調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掘出來。調查人員首先來到十七師一團,找到了那些參與改造水渠的戰士和職工。
戰士們早就群情激奮了,只是團部那邊壓著,他們一直沒有鬧起來。
等調查組一來,情況很快就真相大白,他們很多人都有照片和視頻。
都是葉雨澤和楊革勇和他們在一起干活時候拍下來的。從工程開始直到結束都有。
而魏長庚只是在工程快結束的時候,象征性地到現場拿了一下鐵鍬,拍了幾張照片,根本沒有參與實際的解決問題過程。
而葉雨澤和楊革勇則是從一開始就吃住在連隊,和戰士們一起研究方案、實地改造,是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
調查人員又走訪了十七師的相關部門,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和工作記錄,進一步證實了戰士和職工們所說的話。
同時,他們還發現魏長庚為了讓自己成為報道的主角,對十七師的記者施加了壓力,要求突出自己的作用。
真相逐漸浮出水面,當調查結果呈現在阿依江、劉軍墾和葉雨季面前時,他們的憤怒達到了頂點。
阿依江立刻下令對魏長庚進行嚴肅處理,撤銷其師長職務,并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她同時強調,這種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的行為,是對兵團精神的褻瀆,絕不能在兵團內部有滋生的土壤。
葉雨季也在全省范圍內通報了此事,以此為契機,開展了一場關于作風和新聞真實性的整頓活動。
她要求所有官員都要腳踏實地做事,所有媒體都要秉持真實、客觀、公正的原則。
而對于葉雨澤和楊革勇,兵團總部給予了高度的表彰和獎勵。
他們被邀請到兵團總部,接受阿依江和劉軍墾的親自接見。
阿依江緊緊握住他們的手:“你們是兵團的驕傲,是真正為百姓辦實事的人。希望你們能繼續保持這份初心,為兵團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經過這件事,整個兵團乃至北疆地區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人們更加明白了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重要性。而媒體行業也開始反思自身的責任和使命,更加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和嚴肅性。
這場由一篇報道引發的風波,最終以真相大白和一次深刻的社會整頓而告終。
為地區的健康發展清除了障礙,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讓這片土地煥發出積極向上、求真務實的活力。(本章完)
無彈窗相關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