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俠版水滸第三百二十三章 國號國都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仙俠版水滸 >>仙俠版水滸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二十三章 國號國都

第三百二十三章 國號國都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16日  作者:任鳥飛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任鳥飛 | 仙俠版水滸 
正文卷

正文卷

耶律延禧的挑釁,讓江鴻飛很煩,哪怕他知道,有朱武坐鎮云地,耶律延禧那個廢物干不了什么。

但有一說一,耶律延禧聯系他原來的舊臣一事,還是容易破壞燕云平地區好不容易才穩定下來的局面。

江鴻飛問已經轉入文職的耶律大石:“天祚前來叩關,我當何以應對?”

耶律大石從小好學,善于騎射,兼通漢文、契丹文,堪稱文武全才。

天慶五年,耶律大石曾取得殿試第一名的成績,考中進士,入翰林院供職,任翰林應奉。后被擢升為翰林承旨。他是《遼史》中記載的遼朝唯一一個契丹族進士。

因在契丹語中,翰林被稱為“林牙”,所以耶律大石又有“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的別名。

約在天慶六年,耶律大石出外任泰州刺史。那時正逢遼金戰爭興起,因看不慣遼軍屢戰屢敗,耶律大石才棄文從武,升為遼興軍節度使,鎮守南京道。

也就是說,耶律大石本來就是文官。

免得這個在歷史上建立西遼、在中國西北方和中亞地區闖出一大片天地的一位有智慧又有才干的偉大人物成為后患,又能為我所用,江鴻飛剝奪了耶律大石的武職,讓他成為中書舍人,任起草詔令之職,參與機密。

換而言之,江鴻飛把耶律大石放在自己眼前,幫自己參謀如何管理那些歸明人,也就是幫自己參謀如何管理燕云平地區的少數民族。

耶律大石知道,江鴻飛問這話,是對他的考驗。

耶律大石不是郭藥師,他不會犯投了新主人還顧念舊主人的錯誤。

耶律大石當即拜道:“啟奏陛下,天祚于遼國以全師不謀戰備,以至舉國漢地全為金人所有,又盡被我朝所得。今國勢微弱至此,而力求戰,必不足為懼。陛下不如親起大軍伐之,永絕后患。”

耶律大石這番話言簡意賅,內涵豐富,既嚴厲批評了耶律延禧過去一味逃跑的錯誤路線,又對耶律延禧現在冒險出戰做出了否定,還提出來了請江鴻飛御駕親征的正確主張。

江鴻飛滿意地點了點頭。

見江鴻飛點頭,王倫、李處溫等眼巴巴地等江鴻飛登基稱帝的人急了。

王倫趕緊出列道:“天祚昏庸無能,又一意孤行,自尋死路,必不成事,何需陛下親征,擇一軍師,或擇一大將,統兵去戰即可,如今正值陛下登基關鍵時刻,豈可因小失大?”

李處溫隨后出列附和:“王頭領所言極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不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何況帝王乎?帝王者,金口玉言,豈能戲民?”

王倫和李處溫說得有道理,建元改制、登基稱帝這種事,怎么可能開玩笑,更不可能改時間。

再說,再急,也不能差登基這點時間。

說句不好聽的,那么多繁瑣至極的結婚儀式全都走完了,洞房也進了,甚至就連褲子都脫了,就差這最后一下,江鴻飛這要是把褲子給提上,再萬一被誰給鉆了空子,那江鴻飛還不得窩囊死?

所以,江鴻飛讓準備登基的人繼續,同時,命令各軍秣兵歷馬,自己這邊登基完,立即就出兵去捉耶律延禧。

見此,王倫、李處溫等盼望江鴻飛登基的人,無不大喜,趕緊抓緊時間繼續準備江鴻飛的登基大典。

終于,江鴻飛在十月一日這天在新建好的太和殿中,登基稱帝。

江鴻飛為自己的王朝取國號為“大元”,出自于《易經》中《彖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

“大元”中的“大”字,在此之前只有尊稱的意義,而江鴻飛的大元朝將“大”字加入正式國號之中,成為首例。

——之前的朝代如秦、漢、唐、宋等,國號前并不加“大”字。

在外人看來,江鴻飛起國號“大元”,不僅是江鴻飛對大元王朝統治理念和抱負的體現,也反映了在大元王朝如今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傳承和創新。

而事實上,江鴻飛起“大元”當國號,真沒有那么復雜。

當初,江鴻飛讓手下臣子起國號的時候,有人提出用“梁”,有人提出用“齊”,還有人提出用“漢”或者用“唐”當國號。

可“梁”、“齊”、“漢”、“唐”在南北朝時期和五代十國都出現過,再用,有炒冷飯的嫌疑。

關鍵,大一統的國家的國號,跟別的王朝重合不太好。

你看,要是如果江鴻飛這一朝也叫“梁”、“齊”、“漢”、“唐”,后世提到這幾個朝代,先想到的肯定是朱溫、高洋、劉邦、李淵,然后才能想到江鴻飛,就像漢朝,劉秀那么天命之子,也得排在劉邦的后面,所以,還是來個單獨的國號能更好一點。

事實上,江鴻飛挺喜歡“大明”的,因為他喜歡老朱。

可老朱的國號不管是來自于“明教”、“明王”,還是來自于“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的后半句“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都跟江鴻飛不搭邊,以至于江鴻飛實在是用不到“大明”這個國號。

其實之前不僅江鴻飛糾結,江鴻飛的一眾臣子也因為國號這件事吵得不可開交,差點沒將江鴻飛的腦袋給吵爆炸了。

后來,江鴻飛干脆不想了,直接將歷史上宋后面的“大元”拿來用了。

而且,元朝能終結宋、金、西夏,完成大一統,吉利。還能走蒙古人的道路,讓蒙古人無路可走,大吉大利。

細想想,“元”字簡單、好聽,大元至一,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寓意也不錯。

再細想想,要是江鴻飛也像蒙古人那樣,推了全世界,用別人用過的“梁”、“齊”、“漢”、“唐”,總覺得氣勢上差了點。

而“大元”就不同了,有氣勢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羅真人獻給江鴻飛的《推背圖》中,讖曰中也有一句“一兀自立”,“一兀”就是“元”字。

所以,綜合考慮過后,江鴻飛決定用“大元”當國號。

年號就沒有這么麻煩了,江鴻飛直接照抄老朱的“洪武”。

而都城,江鴻飛很果斷地就定了燕京,并為之改名——大都。

江鴻飛為什么會定燕京當都城?

首先當然是,目前江鴻飛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

關鍵,在歷史上有一個鐵一般的規律,那就是,但凡是在南方建都的王朝,你比如在南京、杭州這樣的城市建都,不是短命,就是偏安一隅,絕無例外,而歷史上的那些大一統王朝,都城都在北方。

江鴻飛上一世,網上總有人假設,說崇禎當時如果遷都南京,能不能保住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

答案是,很難,甚至可以直說不能。

因為有人這么干過了,李自成打進北京了之后,朱由菘在南京稱帝,可他只堅持了一年,清軍就南下攻占了南京,朱由菘被押赴北京凌遲處死。

有人可能不服,覺得朱由菘名不正言不順,能力不行,在位期間,奉行以鎮壓農民軍為主的反動政策,幻想與入關清軍議和,又重用馬士英、阮大鋮,排斥史可法等,政局因此動蕩,才會這樣的。這要是換了名正言順的崇禎,結果肯定不一樣。

咱們先不說,崇禎志大才疏,能力未必就比朱由菘強。

只說,就算換成了名正言順的崇禎,崇禎再突然變得有能力了,定都南京,其實也很難守。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的兵法中有一個常識:守江必守淮。

也就是說,你要想守住長江,就必須先要守住淮河,淮河到長江之間的地帶,是南方國家的緩沖區,沒有這個緩沖區,長江根本就守不住。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赤壁之戰之后,孫權還要和魏國爭合肥的原因,就是為了拿下淮河,才能保住江東。

歷史上,南宋建立之初,趙構積極推動四路北伐,其實不是為了恢復故土,更不是什么迎回他的父母、妻女、哥哥、族人,也是要拿下淮河地區,等戰略目的達到了之后,趙構就不想打了,可岳飛還想接著打,趙構就弄死了岳飛。

明朝滅亡的前三年,河南就被李自成的起義軍給占領了,淮河防線早就門戶大開了,因此明末的時候明朝在淮河已經沒有任何防守力量。

等到清軍南下,一波就推到了長江邊上。

沒有長江到淮河這段緩沖區,你讓南明怎么守?

所以,明朝遷都南京,換誰來,也守不住。

得說,明朝其實是有國運的王朝,因為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要不然,長江以北,明朝絕守不住,蒙古人遲早還得回來,說句不好聽的,弄不好,朱祁鎮叫的就不是大同的城門了,他應該站在長江邊上叫南京的城門了。

你想想看,明朝都遷都北京了,這蒙古人、韃靼部、土默特部,包括后來的滿清,翻越長城來了多少次?

歷史上,就連北京城,都被包圍了三次。

這都城要是在南京,這不來的次數更勤了,跟逛自己家后院一樣。

這種事,跟一個王朝是不是強大,皇帝能力高低,其實沒有多大關系。

——那些統一了兩原(中原和草原)的皇帝除外。

在古代,一個王朝所有的資源、糧食、錢、軍隊,必須要集中在皇帝手里,這個王朝才能穩固。

換句話說,這些東西必須得集中在王朝的首都,因為皇帝住在首都。

你不可能說,都城在南京,全國的錢、糧、軍馬都在西安,那誰在西安,誰造反。

江鴻飛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大元王朝,未來最大的敵人,肯定是來自草原上的金國、蒙古。

就算自己將來滅了金國、草原諸部連草原也一塊統一了,那也得坐鎮燕京,才治理草原,就像清朝一樣。

這么說吧,明朝在山海關到嘉峪關的長城防線,最多的時候,投入兵力達百萬。

這所有的后勤物資,要是都得從南京調撥轉運,再去兩千多里外的長城,這成本絕對是巨大的,哪個王朝也擔負不起。

所以時間長了,長江以北必丟。

而都城要是在燕京,就不一樣了,燕京離長城太近了,到長城都不到二百里,后勤運輸線非常短,成本也自然就低,哪怕是去云地,也遠比從南京去要近很多。

當然,近也有近的不好之處,那就是太容易受到來自北方的胡虜的威脅了。

為了防備這一點,江鴻飛下令,重建都城,修得城高水深,固若金湯。

江鴻飛的要求就是,有這座都城在,胡虜就算進入中原,也站不住腳。

要知道,滿清在李自城投降以前,就曾經五次入關,可就是因為北京城的存在,他們才不敢太撒野,撈一票回去過一個肥年就完了。

而首都要是在南京的話。

滿清第一次入關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打到長江邊上,那時候,李自成還在驛站上班呢。

總之,為長遠計,燕京是最理想的國都。

所以江鴻飛選擇定都燕京,并在這里修建一座恢宏的皇宮。

建一座新城,哪怕是都城,其實也用不了太多時間。

真正難得是建一座皇宮。

畢竟,有時候建一座皇宮甚至需要十幾二十幾年時間。

老朱建的南京皇宮,就歷經二十六年;

而朱棣建的北京皇宮,也耗時十四年。

江鴻飛這里,設計時,也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間。

要是等這座皇宮全都建完,少說也得用時十年八年的。

江鴻飛總不能等那么長時間再登基稱帝吧?

所以,江鴻飛讓人挑幾座重要的宮殿先建著,邊建邊用,兩不耽誤。

雖然禮部的官員已經盡可能地將江鴻飛的登基大典搞得宏大了,可現有的條件和時間都在這擺著,不論禮部的人怎么裝扮,也掩飾不了,江鴻飛是在一片工地當中登基稱帝的事實。

對此,江鴻飛微微一笑。

世間哪有那么多盡善盡美的事?

在龍袍的選擇上,江鴻飛沒學宋朝,使用紅色龍袍,而是選擇了黃色龍袍。

宋朝使用紅色龍袍,是因為宋朝是火德,對應的是紅色。

而江鴻飛的大元王朝是金德,對應的是白色。

如果按照五德來選擇龍袍,江鴻飛應該穿白色龍袍才是。

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白色常用于喪事和葬禮。

因此,白色龍袍是一種特殊的龍袍,只有在特定的場合才會穿著。

例如,在漢代和唐代,皇帝在祭祀天地時會穿白袞冕,在宋代則規定皇帝在祭祀先祖時要穿白袞冕或白龍袍。

有這樣的傳統在,江鴻飛也不好用白色龍袍當自己的常用龍袍,就只能接受禮部的建議要么選紅、要么選黃、要么選黑。

江鴻飛對比看了看,黃色的挺好,就選了黃色龍袍。

雖說登基的地方糙了點,但該有的禮數,江鴻飛這里是一樣都不少。

簡而言之,一場恢宏地登基大典結束后,江鴻飛就正式成為皇帝了。

江鴻飛封高梁為皇后,王倫為太宰,蕭嘉穗為少宰,許慣忠為樞密使,陳遘為同樞密院士,李綱為尚書左丞,李處溫為尚書右丞,柴進為三司使,李應為三司副使,扈榮鹽鐵、蔣敬戶部﹑陳康伯度支,公孫勝為國師,兵部尚書趙鼎,戶部尚書仇悆,工部尚書孟康,禮部尚書蕭讓,吏部尚書張世,刑部尚書裴宣,御史臺陳公輔,燕山府尹劉彥宗,其他文武百官皆有升賞。

接著,江鴻飛頒布特赦令:“除十惡不赦、違抗皇命及謀反者,其余罪犯,無論罪之大小一律赦免。”

隨后,江鴻飛又頒布甄擢賢才令:“凡有一技之長,不局限文武,各類匠人,各類手藝人,各州縣官員挖掘上報,大元朝廷酌情使用。”

最后,江鴻飛頒布賞田令:“對于境內無田之人,不分男女老幼,皆賞賜二畝口糧田。”

——加上以工代賑發下的田地,一家人的田地加一起,只要辛勤勞作,肯定能保證一家老小的溫飽。

江鴻飛的這三道命令一下,舉國歡慶新皇登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江鴻飛還特意頒布了一條限田令:“不論任何人,名下都不允許有超過一百畝的田地……”

(本章完)


上一章  |  仙俠版水滸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