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末長劍第八十五章 舅甥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晉末長劍 >>晉末長劍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五章 舅甥

第八十五章 舅甥


更新時間:2025年08月05日  作者:孤獨麥客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孤獨麥客 | 晉末長劍 


有田無人,是何道理?」濛濛細雨之中,姚弋仲一步一滑地走在田埂上,嘴里念念叻叨。

兒子姚囊跟在一旁,隨時準備換扶。

他并沒有撈到幕職,沒人給他發俸祿,純粹是跟在父親身邊歷練的,順便在太子跟前混個臉熟,以后一旦被想起來,興許就是機會。

今天是四月初三,他們來到穎陰縣好幾天了,一直在丈量土地,清理戶口。

只不過,田還在,人卻沒多少了。

「父親有所不知,昔年南渡的荀氏族人不少,遍及揚州、荊州。這幾年又有部分荀氏子弟南下,建立莊園。將穎陰老宅的莊客送過江,短時間內養一養并不困難。親族之間相互借些糧食、種子、農具、耕牛,幾年后慢慢償還就是了。」姚囊扶住姚弋仲的手臂,躍過一條水渠,說道。

姚弋仲甩開了兒子,不滿道:「我還沒老呢。天子都沒我生的孩兒多,要你扶。今年再給你添點弟弟妹妹。」

姚裹啞然失笑。

前方響起了「哚哚」的聲音,姚襄抬頭望去,卻見一名小史帶著兩名軍士在釘木樁。

每一根木樁上都刻有字,代表著每一家田地的分界。

穎陰荀氏帶走了大部分人,留下了一些家口較多一一其實是老弱婦孺較多一一或身體不夠強壯的民戶。他們都被分了地,一個個喜氣洋洋,千恩萬謝。

剩下的地怎么辦呢?呵呵,有地還怕沒人?鄰近的左驍騎衛、左金吾衛大把人想過來,甚至稍遠一些的右驍騎衛、左飛龍衛、左右羽林衛也有人想過來。沒辦法,家里人太多,能到潁川分地就偷著笑吧。

「地契收好,總四十六畝又二十步,可傳諸子孫后代。」小史登記完畢后,地契一式兩份,一份交予民家,一份帶回去上交到錄事參軍溫毅那里匯總,同時也順便為太子宣揚一下名聲,只聽他繼續說道:「此乃覆田勸農使、太子瑾的恩德,莫要忘了。」

「太子大恩,沒齒難忘。」得了地的民家按照旁人教導,大聲喊道。

「太子大恩,沒齒難忘。」聲音一陣連著一陣,傳出去很遠姚弋仲停下腳步,默默看著,最后在兒子面前感慨了一句:「天子給了殿下施恩的機會,真是不錯。這把年紀了,控制住猜忌可不容易。」

「父親你就少說兩句吧。」姚裹左右看了看,勸道。

姚弋仲曬笑一聲,不說話了。

又走了一陣后,前方道旁出現了一支車隊,在泥濘中冒雨前行。

正中一輛車上,某中年男子掀開了車簾,四下掃視,與姚弋仲視線對上后,笑著拱了拱手,但沒有下車,而是繼續前行。

姚裹不認識此人,暗暗猜測應是荀家的某人。

姚弋仲也沒說話,對其點了點頭,算是打過招呼了。

身為左司馬的他為何來到穎陰?不就是害怕出意外么?太子有東宮二衛,他也帶了五百南安羌兵過來,自掏腰包,朝廷只需供給飯食即可。這么多人壓在這里,荀氏在軍事層面是翻不起大浪的。

至于政治層面的后果,姚老羌管不著,那是天子和太子的事情,他們很顯然已經準備承受這個后果了。

「繼續清點,加快點,殿下每晚都要查閱。」姚弋仲揮了揮手,繼續往前。

在穎陰的度田清理工作一直持續到了四月底。

這一天,長史庾亮自河東返回,面見太子。

「大舅,河東如何了?」正聽著溫毅匯報的太子見了,起身上前,將庾亮迎了進來。

「已然完畢。」庾亮坐了下來,說道:「自太守以下,官吏無不配合。就連裴氏都自己散了,

裴、柳、薛、衛、賈、董、喬、王、劉等族在河東有地的,要么按占田法來,不能的則自謀生路,

自尋去處?」

「怎么散的?」邵瑾也坐了下來,問道。

「這幾家還是能留一部分人在河東的,老宅也都能保下,剩下的分作兩撥,一撥南下,一撥西行。」庾亮說道:「以裴氏為例,一支留下,大概兩千余人。一支西行高昌,千五百余口。還有一批南下,人比較多,不下五千。」

「裴家就這么點人了?」邵瑾有些驚訝:「還不如蜀薛人多。」

「我聞裴氏在六年前已經派過一批人南下了,應是落腳丹陽了。」庾亮說道:「四年前又派了第二批,落腳臨海郡了,當時似是與柳家一起去的。再者,裴家人沒有薛家多很正常,人家能執河東牛耳,靠的不是人多、兵多。」

邵瑾聽完,點頭道:「原來如此。西行的裴氏族人去了高昌,應能讓三兄輕松許多。」

庾亮一室,都不知該怎么接,只能說道:「聽聞裴氏還在鼓動河東士民去高昌,如果成行,金滿、蒲類二鎮兩千成兵應該不難尋到。」

「金滿、蒲類二鎮成兵已經齊了。」邵瑾說道:「今歲應已在開荒。」

庾亮一愣,這事他倒沒關心過。不過也不是什么大事,即便拖家帶口,也就兩千家罷了,事實上過去的多半是單身漢。

「趙王手腳挺麻利的嘛。」庾亮笑道:「前番往西域運糧,在伊吾存了三十余萬斛,一直未解送龜茲,想必就是給趙王留下的。」

邵瑾點了點頭,道:「三兄若能在高昌站穩腳跟,對朝廷而言是大喜事。西域之患,不在南,

而在北。」

庾亮更是無話可說,外甥城府更深了,他都看不出來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

不過不重要,他本人其實不太看重西域,于是轉移了話題,問道:「穎川如何了?」

「有大舅親筆手書,各家都比較痛快。已點出四十余萬口人,四萬四千余頃地。」說到這里時,邵瑾亦有些不敢置信,比河南府、魏郡戶口都多,僅次于陳留,幾乎是天下戶口第二多的郡國了,非常嚇人。

庾亮看了外甥一眼,暗道最后一點老底子都被挖出來了。你父就比你清楚,他一點不會驚訝,

要不然也不會把穎川放到最后面了。

不過,這一次是真的把穎川士人大大地得罪了一番。便是安排了江南土地給他們,也不會所有人都滿意的。

但話又說回來了,庾亮自己就是穎川士人,他太清楚大家的德性了。過個十年二十年,一個個又都忘了,或者說不是忘了,而是接受現實了。到最后,還是得老老實實擠破頭地想做官。

「我聽聞有人找上門來過?」庾亮又問道,

提及這事,邵瑾臉上的笑容漸漸淡了下去。

片刻之后,他擺了擺手,道:「他們好大的本事。孤甫至綠柳園,便有人找上門來,身邊為他們說話的人一大堆,實在一—」

庾亮沉默。

以前太子和穎川士人你好我好大家好,自然沒問題。現在直接來度田,涉及到利益問題了,氣氛自然就沒那么融洽了。

同時他也有些無奈,早就一一寫信甚至上門拜訪過,到頭來還是有一大堆人跑到太子面前。

聰明點的直接大義凜然,表示配合大政方針;不那么聰明的就哭訴賣慘,指望激起太子的同情心;最不聰明的人會試圖討價還價。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穎川士人的種種舉動,其實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甚至別說太子了,就連庾亮都有些怒其不爭。

要想挽回在太子心目中的印象,只能后面再想辦法了。

「穎川度完田后,殿下移師何處?」庾亮問道。

邵瑾收回思緒,道:「仍回綠柳園,清查豫州諸郡戶口、田籍。陛下說了,晉武帝泰始以來的土地都要稽查。此事做不好一—」

他看向庾亮,輕聲道:「后果恐很嚴重。」

庾亮嘆了口氣,道:「茲事體大,得慢慢來。殿下是持節覆田勸農使,當令主簿草擬文書,發往豫州諸郡,令刺史、太守、縣令乃至府兵部曲督一體協助。」

邵瑾點了點頭,道:「清查下來,也就府兵的田籍最為清楚,按章納稅,甚少偷奸耍滑。豪民藏匿戶口、虛報田產、不納賦役者多矣。」

庾亮聽得有些尷尬,

太子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不納賦役之人有惡感很正常,問題是庾家其實也藏匿戶口和田產了。

外甥來此查了一個月,不可能不清楚。但他并未提起這件事,倒讓庾亮有些捉摸不透了。

妹夫和外甥這對父子啊··

「清查田戶,首在用人。不知一月下來,可有僚佐入得殿下之眼?」庾亮又問道。

邵瑾似乎沒注意到大舅內心是什么想法,臉上笑容重現,道:「祭酒毛修,清峻干練,有乃父之風。錄事參軍溫毅,任事勤謹,滴水不漏,十分難得。門令史謝安,高風亮節,氣度萬千,不拘泥于俗務,然立意深遠,直指人心。從事中郎王支,為人樸實,往往言之有物。」

庾亮聽得心中一咯。

短短一兩個月,就有這么多人得太子青睞—

他仔細咀嚼了下這些名字。

溫毅雖然不是河南人,但卻是他看著長大的。

謝安雖然落籍會稽,但終究是陳郡人,離穎川很近。

這兩人以后可多多拉攏。

至于毛修、王支,就不太了解了,前者是武學生一系的,后者是烏桓出身,他下意識有些不喜,但想到之前宋纖說的那番話,又嘆了口氣。

將來要做宰相甚至是政事堂首相的人,不能太有域之見,抽空見見這兩個晚輩,看他們識趣不識趣了。


上一章  |  晉末長劍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