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佑明第三百四十二章 帝要圖治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萬歷佑明 >>萬歷佑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四十二章 帝要圖治

第三百四十二章 帝要圖治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楓渡清江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楓渡清江 | 萬歷佑明 


“我勸過他,改換門庭是大忌!”

李三才無論怎樣控制自己不去想李植被腰斬這事,但還是控制不了,且在這一天,還對光祿寺卿陳與郊提起此事來。

陳與郊聽后則抿嘴欲怒道:“但也不該處以腰斬之刑啊,沒想到,申吳縣比太岳還狠!”

“這皆是張太岳未遭清算導致的后果。”

李三才沉聲說道。

陳與郊頷首,且感慨道:“權臣層出不窮,地方上的督撫也開始與民爭利,如此下去,官進民退只會愈演愈烈!”

“公說的沒錯,但無奈今上受太岳影響太深,所以才有如今之情勢。”

李三才道。

“陛下受太師講讀十年之教,愛民如子,志向遠大,所以,爾等做的只要真的利國利民,陛下自不會因此怪罪爾等!放心去見陛下吧,有什么就說什么。”

沉鯉等三巡撫沒幾日后借到了京師。

而在沉鯉、呂坤、金學曾三人到京而覲見朱翊鈞的這一天,申時行和方逢時等執政公卿特地先見了這三人,申時行還先笑著對他們囑咐了一番。

方逢時也沉著臉說道:“元輔說的沒錯,如果你們真能說出一番道理,自不會拿你們怎么樣。”

三人皆拱手稱是,然后就跟著申時行、方逢時等進了宮,來到了侍御司。

待幾聲鞭響過后,朱翊鈞也來了這里。

申時行等皆在這時躬身肅立。

朱翊鈞先瞅向了沉鯉、呂坤、金學曾三人一眼,然后就笑著說:“因為你們三人,朝堂可是起了不小的風浪!”

“現在你們既然到了京,就再說說你們自己的緣由,為何要以官府的名義辦實務,難道不知道這里面的忌諱?”

朱翊鈞說著又道:“不過在說之前,你們先聽聽公卿們是怎么看的。”

這時,方逢時便先起身道:“陛下,臣還是堅持認為,地方官衙不能擅自辟財源,如此下去,恐生大患,人一富必生奸計,而推之于朝廷也是一樣,地方若富可敵國,則必起二心。”

海瑞則在這時道:“陛下,臣認為地方上的官府需要造福百姓,而不能真的垂拱而治,至于地方官府若因此富可敵國而起二心,根本就是不值得考慮的事!蓋因皇明幅員遼闊,各布政司相制衡之下,再富可敵國,也只能從于朝廷!”

持不同意見的執政公卿再次各自發表了一通意見,也駁斥了對方一番。

而在這之后,朱翊鈞才開始讓沉鯉、呂坤、金學曾三人說話。

沉鯉則先說道:“自陛下即位以來,惠民之善政常降,故臣主政應天時,見應天諸府市民果比臣舊年所見更為富庶,富民可謂日益多!”

“而從其他地方來的僑居貧民也日益多,都等著有活干;”

“但是民富足后所求的不是擴大經營以養更多貧民,而是買田買地乃至求取官爵!”

“故使得更多土地集中于富民之手,靠務工而活的百姓更加多;”

“可偏偏商賈們往往做大后就不再認真興實務,所以,如今江南富足后反而工坊減少,乃至連技藝也不做提升,故臣為應天撫時,為使商賈富貴后不只知兼并土地,也讓本朝技藝一直在進步,而不被番夷趕超,且讓更多小民可以因器械之便有閑暇讀書而開民智,知道一味只求土地與烏紗帽并不能求得永世安寧,而知道天下太平在于實業不衰,就干脆讓官府也辦實務!”

“這樣一來,就由官府來主持技藝研發,與一富足就滿足現狀的商賈工匠競爭,以免他們在與地方豪右勾結后就只琢磨兼并土地的事,不琢磨實業興邦的事!同時也增加藩庫收入,以大興水利和學校。”

朱翊鈞聽后點首。

“陛下,臣與沉公原因類似,不過臣更多的是為解決鳳陽諸府流民多的問題。”

“鳳陽諸府靠近運河,故從南來北往的流民大多聚于此地,以至于盜賊叢生。”

“偏偏鳳陽諸府,尤其是靠近運河的淮揚一帶,富賈巨商只愿經營鹽利與糧食等貿易,不辦實務,所以雖富甲天下,卻沒養多少百姓。”

“他們是寧肯花高價用江西運來的瓷器、紙張,四川、浙江運來的錦緞綢布,也不在本地紡織造紙,乃至船、鐵器都是從福建、廣東花高價買來。”

“故淮揚一帶,常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景象。”

“這個時候,如果朝廷不組織流民辦實務以求生存,就沒人能組織他們了!”

“而他們就只能靠漕運謀生,而在每年漕運衰敗的冬季往往就會餓死凍死一批,或者新增一批盜寇。”

呂坤這時跟著言道。

朱翊鈞看向了金學曾:“沉卿是因為促使商賈富后不只知買田買地而茍安;呂卿是對不注重實業的富賈巨商感到失望,認為實業興邦只能官府來引導,那愛卿呢?”

金學曾想了想后就拱手道:“回陛下,臣也有他們的原因,不過臣辦官船招商行,更多的是因為福建雖然出海經商的士民多,但大多勢力單薄也沒有多大的航海能力,所以大多只能近海做些買賣,不能出海,即便大著膽子出海,也常因船小而遇還是妖風出事或者被西夷劫掠;”

“而臣想到陛下已有惠民之旨,故臣便開辦了此行,由官府組織戰船運輸這些商民出海買賣,若遇西夷來掠,則以水師擊之,若在海外經商時有西夷刁難,也能以水師威懾之,同時也增加藩庫收入。”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更多商民更愿意出去了。”

朱翊鈞笑著說了一句。

“是的,陛下!”

金學曾回道。

朱翊鈞接著就看向了在場的公卿:“朕不知道你們聽了是什么想法,但朕聽了這三撫臣的,只有一個想法:

“那就是,這惠民興實務的事還是得國家得朝廷來組織啊!”

“無論是朕還是天下官僚,想垂拱而治、袖手談心性是不行的。”

“一來,因為士民富足之后囿于求安的思想,使得他們發達后只熱衷于兼并土地求取功名;”

“二來實務辛苦,雖利國利民卻不及投機倒賣輕松而見效快;”

“三來本朝權貴官紳因廣有良田所以不必親自出海,而只與外夷合作就是;小民出海則因為本身勢單力薄,以至于出海常遇危險,也使得外夷海寇稱霸海上,所以需要官府予以更大的支持。”

“陛下說的是,本朝地大物博,故權貴官紳易耽于享樂,安于尊榮,所以才有大興之朝往往到數代之后積重難返、無運籌帷幄者,進而國滅世亂!”

“欲要惠民而興長治久安事,不能指望地方豪強,關鍵首先是天子要圖治,其次群臣既然代君親民,則也要有躬身立行,惠民于實際,而非嘴上空談。”

申時行這時附和了一句。

朱翊鈞點首,然后看向方逢時:“方卿認為呢?”


上一章  |  萬歷佑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