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一卷
徐鶴話已講完,誰贊成?誰反對?
本以為會出現個白色西裝大背頭的老板講一句:“我反對!”
然后徐鶴一記大耳帖子扇出去,那人在空中旋轉360°捂臉無言。
不好意思,串臺了。
但實際上,現在整個場中壓根沒人任何人提出反對,甚至連說話的人都沒有。
監生們是因為沒能力反駁,他們現在還繞在閉眼就沒有樹的故事里走不出來呢。
至于邱騰、唐煉等人此刻內心震撼無比。
邱騰潛意識里知道徐鶴剛剛所闡述的觀點,跟自己畢生所學是完全不搭調的。
但徐鶴說的也不是陸九淵的那一套。
什么叫心外無物?
就算是他,也要斟酌好一陣子。
他有心想要反駁,但又抓不住這種學說的馬腳,只能焦躁地站起身,背著手踱步。
再看唐煉。
他的本意是想讓徐鶴談一談陸九淵,說一說心學。
但如今,徐鶴陸九淵的確是懂的,而且將陸象山的全套理論闡述得深入淺出。
可……
可你剛剛搞出來的這一套是什么?
神馬叫“心外無物”?
那豈不是“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
這,這還是陸九淵的心學嗎?
這……
你徐鶴到底整出了什么了不得的怪物出來?
徐鶴將他們的反應一一收入眼底,心中想笑。
這算什么?
王陽明心學的三大理論,
一,心即理,剛剛我已經說了。
下面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我都還沒說呢。
我真要把王陽明心學那一套全都說出來,包管有一個算一個,全都被嚇死。
眼看著,公開課是沒辦法繼續了,徐鶴躬身一禮對邱騰、唐煉兩人道。
“邱學士、唐祭酒,剛剛是學生在讀書時的一些淺見,聽唐祭酒說,今日辯論,暢所欲言,所以學生孟浪,就胡亂說了!還請不要放在心上!”
邱騰:“你……”
唐煉:“我……”
這都叫個什么事兒?
邱騰滿肚子的怒火還在醞釀,正準備找出徐鶴話中的馬腳,順藤摸瓜,把徐鶴給批斗一番。
誰知人家說了,這就是讀書時的心得,胡思亂想的結果。
今天你們說的,言者無罪,所以我才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你們不會生氣了吧?
能特么不生氣嗎?
邱騰差點氣到爆炸。
一拳正在蓄勢之中,你告訴我,沒事了,我逗你玩兒。
吐老血啊!
“散了散了!”老人家滿臉怨憤,草草結束了這次講課。
這么沒有風度的嗎?
徐鶴麻了。
我就是想裝個逼,然后把大伯給摘出來啊。
各位,不要誤會,我真不是心學門徒啊……
尼瑪,好像用力過猛了,直接把人家干無語了!
那自己目的到底算是達成了呢?
還是沒有達成呢?
就在眾人紛紛散場之際,徐鶴剛準備跟謝良才他們一同回去。
誰知,這時候唐煉卻叫住了他:“亮聲,你留一下!”
謝良才和歐陽俊擔心地看了一眼徐鶴。
徐鶴朝他們微微一笑,點了點頭。
謝良才意味深長道:“會試在即啊,亮聲!”
徐鶴苦著臉點了點頭,就連騷人兄都看出來了。
自己所說的王陽明那一套,若是真的全都拿出來,估計會在士林中引起軒然大波。
名氣有時候是個好東西,但有時候又是一種拖累。
等他們走后。
徐鶴跟著唐煉來到他在國子監的公廨之內。
按照徐鶴對唐煉的觀感,這位應該是個和藹可親的中年大叔。
可沒曾想,自打他進了公廨,唐煉便一屁股坐在自己的官帽椅上,也不招呼徐鶴坐下,反而面無表情地盯著徐鶴。
就這樣盯著他看了約莫一盞茶的功夫,徐鶴都已經被他盯得發毛了,這時,唐煉才開口道:
“你讀書所得,不僅僅是剛剛睜眼即樹吧?”
果然,這位來刨根問底來了,徐鶴嚴重懷疑,這位其實才是真正的心學門人,陸九淵的余孽!
徐鶴躬身道:“唐祭酒,學生學淺德薄,能把四書五經讀好都已經不容易了,真的再沒有別的見識了!”
唐煉突然笑了:“你說的心外無物是起因,是意動,是開端!我不相信你沒有想過如何認知,如何實踐,你不會還像朱熹一樣,格物致知吧?”
大膽,好你個異端老唐,你竟然當著我一個莘莘學子的面,說出這么恐怖的不當言論出來,我徐鶴……
徐鶴哭喪個臉道:“祭酒大人,我真沒想那么多啊!”
唐煉笑得更燦爛了:“是嗎?那你所說的心外無物最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你這個心外無物想解決的到底是什么問題?”
果然,果然……
徐鶴心中已經一千一萬個肯定,這老唐絕對是心學的門人。
因為他剛剛的問題,直接將王陽明的心學理論所要解決的問題全都說了。
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思想。
心即理,這是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簡單理解就是一個人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你大腦里的全部就構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除此之外,對你來說,不存在另外一個世界;或者說,另外一個所謂的客觀世界,對你來說不存在任何意義。
知行合一,王陽明認為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
行的開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
知是認知,行是行動,只有去實踐了,才會擁有這個知識;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書,學了很多理論,也無法真正獲得這個知識。
所以知和行其實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最后的致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要達到良知,時時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求得內心之理,然后去行動,去體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無疑,這三點正是唐煉剛剛所問的問題。
“心即理”是開端,是起因,即意動;
“知行合一”是認知過程,是實踐;
“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
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系,進而形成了一個統一整體,缺一不可。
你說這唐煉不是心學門人?
鬼都不信好不好!
老唐,你有問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