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房子:
“多虧了這幾個小姑娘,要不回家連口水和熱飯怕都吃不上。”
“就是,咱們家個個都能干。”
“我們家的孩子學習好,會干活,聽話又懂事,好日子在后頭呢。”
“人家是別人家的孩子好,我們家是自家的孩子好。”
“嘿,我打死也不換。”
天黑之后才能收工回家,剛到家而已,蘇幼晴她們三個小姑娘就已經把飯給做好了,她們收拾一下自己就能吃上飯了。
方美美,葉大妮和黃阿翠滿意得連連夸獎,累了一天,回到家啥也不用干,簡直不要太爽。
每次雙搶和秋收,好些人家不是沒人做飯,就是干活拖拉,烏煙瘴氣得很。
不像老蘇家一直這么和諧,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以前孩子們還小的時候,就得阮大英留在家里一邊帶娃一邊做飯。
等大孩子大了會看底下的弟弟妹妹了,阮大英才下地去幫忙干活,到點再回家做飯。
孩子們再大點,完全都不用阮大英做飯帶孩子了,蘇寶強他們完全能幫得上忙了。
現在就更不用說了,老蘇家最小的孩子就是蘇云和蘇幼晴,可這兩個小姑娘卻是家里最能干的。
晚飯陸青松也是在老蘇家里吃的,也不用他帶口糧,老蘇家沒有一個人有意見。
和中午的飯菜沒差多少,又是第一天秋收,還沒到要緊的時候。
但是,飯是必須要吃飽的,等到第三天開始,就得給大家每天補充一點紅糖水了。
家里也備好了五只雞,全是跟其他生產隊的人買回來放著的,就等著最辛苦的時候給大家伙補補。
生產隊湖里的魚也可以去買來,不過得自己去打,打到了就拿到生產隊大隊部去按條來付錢,大的貴點小的便宜點。
蘇幼晴已經計劃好了,她七天后就去湖里打幾條魚回來。
這事兒,她也和她奶她娘說了一聲,反正她手里有錢錢。
很快,蘇大牛就知道了,隨后就在生產隊里宣布,七天后派兩個人去打魚,誰家要魚的上老蘇家的四妹妹處報個數。
等蘇幼晴和阮大英知道后,雙雙無語,又給她整事干。
于是,從那天宣布開始,知青們和生產隊的社員們見到蘇幼晴都跑來和她說一聲。
最后,數數下來,竟然有近一百條魚的數量,有些是一家最少要兩條,有些是三條或者四條。
像知青點的知青,基本上不是兩人一條,就是一人一條。
老蘇家人多,直接報了十條的數量,自家吃七條,另外三條是給牛棚那邊的老人們報的。
陸青松也報了一條,張恩銘和許風,馬莉也一起報了一條,三個孩子不敢報多,就怕讓人覺得他們有錢。
而陸青松報的這條魚也是給牛棚的人偷偷訂的,畢竟牛棚里這么多老人,秋收他們也不能避免下地,他們也能吃飽,肯定就沒有那么多油水了。
如果身子骨不能補的話,虧空得厲害,不僅容易生病,還折損壽命。
幸好,秋收前蘇幼晴給他們帶回來了一些糖餅,紅糖。陸素梅和阮大英又偷偷的替他們買了四十來只雞蛋,等到打上魚來,又可以再補補了。
相信再過不久,蘇衛國和蘇衛軍都會放假幾天回家幫忙,莫明宇到時候也會托他們帶上點豬肉,整個秋收牛棚里的老人應該不會難過了。
相關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