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房子:
“四妹妹,你接著說。”
蘇大牛捂著嘴巴假意的咳嗽了兩聲,把大家伙的注意力都引過來后,才繼續看著蘇幼晴說道。
“叔伯們,豬還是生產隊先養著,先多養幾頭,請上了年紀的婆婆奶奶們來干活,工分可以給四到五個。”
“如果知青愿意干的話,也是可以的。”
沒人一直盯著自己說話的事兒,蘇幼晴點點頭,又繼續說道。
“不過,時間上可以靈活安排,畢竟她們估計也想幫生產隊養雞。顧得上這頭顧不上那頭,最好還是招個知青來或者讓牛棚的來個人。”
就算是給工分去養豬,但是做為婦女家里的活也是很重要的,而且現在適齡的孩子都去上學的,家里的幫手就少了。
所以,蘇幼晴估計肯定會有人遲到或者早退,顧得家里就顧不上養豬,畢竟人都是有私心的。
她這么一提醒,眾人都覺得簡直是太現實了,絕對會出現這種情況。
“就是,四妹妹說得很有道理,那些人還真有可能會這么干。還是先問問知青有沒有人來?要是有人來,那就選兩個。”
“大隊長,還是多挑兩個牛棚的人吧,他們都不用給工分,生產隊的人也不會有意見。”
因為蘇幼晴這么分析這么些情況,直接導致好幾個生產隊分隊的隊長都提出了意見,就怕到時候那些人真只顧自己家了,豬不得給那些人養死養瘦了?!
這還是養豬么?!
“大家的意見提得沒錯,養豬畢竟是給大家伙改善生活,也是給所有人創收的。要是真干得不好,還不如不搞,這個得和大家伙說清楚。”
“要點先記下來,咱們給工分也給肉,要是這豬賣出去了,也給分錢。”
蘇大牛也很同意蘇幼晴和其他生產隊干部的意見,畢竟他們都很了解有些人的德性,實在是不得不防呀。
給工分就是給糧食,年底也一向有分肉,分錢那也是有的,不過分錢一向沒有牛棚的份,知青能分到的錢也是極少極少的。
不過,要是這豬養起來了有了收入,養豬的人分點也是可以的。
于是,這個提議也被生產隊干部們一致同意通過了。
“四妹妹,你接著說。”
這一件又一件事兒落實了之后,蘇大牛又讓蘇幼晴繼續給他們提供其他的方案點子。
蘇幼晴點點頭。
“美味風干魚,魚罐頭和油蘑菇這兩個項目是可以干起來了,秋收前先請五個人來試一下,往外銷一銷,看看訂單怎么樣?!”
“要是行情好,訂單多,等秋收完了之后,可以找二三十個人來干這活。”
“蘑菇也可以和各家收一收,今年大概也就是這些目標和方案了。”
“風干魚和罐頭之類的,咱們也可以給唐爺爺,紀爺爺,我小姑父,鐘同志他們寄一些。”
“年前知青們回家探親時,也可以給他們帶上,讓他們家人找找門路,看能不能和其他廠子合作接訂單。”
“要是知青們得到訂單,可以報銷路費,拉到一定的訂單,就給發工資。當然要是拉不到,就沒有工資了。”
蘇幼晴說話越來越順溜,又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反正就是只要干活有成績,那就有工資。
一句話,大家都得益。
會計趕緊二話不說就記錄下來,這個拉訂單報銷路費和發工資,肯定沒人有意見。
“四妹妹,咱們得規定拉到多少訂單,或者多少錢。不管大單小單,路費肯定給報銷,就是這個工資得好好說道說道。”
既然提到了這個,龍建國就認為還是先理清楚這個數額,到時候好給知青和社員們好好的講講,免得不清不楚的。
沒錯,這個先說好,要不到時候生產隊這個小廠子沒有盈利,那不是白干么?!
起碼,除了分到大家伙手里的錢,生產隊和廠子也得分到錢吧?!
龍建國和其他生產隊干部也不敢多想了,生產隊能每年多結余那么二三千塊,這個養殖副食品廠也有個二三千塊的盈利,他們就滿足了。
“會計,你算一下,咱們這個雞鴨賣出去,成本是多少,能有多少利潤?”
蘇大牛邊聽邊點頭贊同,沒盈利肯定不能干啊,這不是瞎折騰么?!
“一只雞鴨賣兩塊五,一只利潤三毛。隊長伯,最多也就三百塊的利潤。”
沒等會計拿出帳本來對來報數呢,蘇幼晴直接就給他個數字了。
這算數的速度也太快了吧,蘇大牛等人驚訝極了,然而想到蘇幼晴的學習成績,又覺得理所當然了。
會計趕緊翻賬本出來一看,果然和蘇幼晴隨口報出來的數目一樣。
“對,就是四妹妹報的數。不過,還有活雞鴨的收入。大隊長,利潤是有的。”
就是還是太少了,去掉了工錢和材料費,錢也不是很多。
“我們的產品定價低了,一只至少二塊八到三塊,這得把人工錢和運費什么都得算上。”
“沒有五毛錢的利潤,確實太少了,而且我們廠子不大,要是訂單大的話,三毛也不是不行。”
“我們這樣漲價,人家愿不愿意接受啊。”
“就是,現在城里人的工資也就是三十多塊,好點的就是四十多五十多。讓他們買一只雞鴨花三塊錢,換了是我,我肯定舍不得。就算是舍得,一個月最多吃兩回,兩回就六塊錢了,工資才多少錢啊?”
“這么算來,確實吃不起。”
“沒錯。”
雖然是在鄉下生活,但是這年頭大家伙對城里的工資還是知道的。像三十幾四十幾的工資的已經算很不錯了,好多不是正式工的像臨時工之類的就十幾二十幾塊錢工資的呢。
幾個生產隊干部們說著說著都有些泄氣了,心里覺得掙這個錢也太不容易了,關鍵還賺得少,還擔驚受怕,不知道賣不賣得出去。
這做生意的煩心事啊,一點都不比地里頭的活少,也不輕松呀。
“那就訂兩塊八。”
“咱們的雞鴨也不少,一年就三千只頂了頭了。二三個月有訂單就成,單量大就多請幾個人,單量少就維持那么幾個,反正發的工資也不多。”
“現在,還是剛才的問題,知青們拉回來的訂單,給多少工資?!”
因為受到一旁的蘇幼晴氣定神閑的氣息的影響,蘇大牛倒沒那么擔心,什么事兒都得一件一件的來,慢慢談慢慢落實吧,一口氣也不能吃出一個胖子來。
相關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