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唐:開國第七章 太原失陷(2)——齊王失城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巍巍大唐:開國 >>巍巍大唐:開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章 太原失陷(2)——齊王失城

第七章 太原失陷(2)——齊王失城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燕山游俠  分類: 歷史 | 軍事 | 歷史軍事 | 燕山游俠 | 巍巍大唐:開國 

作者:→

熱門小說

從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開始,劉武周基本上與李唐王朝是同步發展的。那個時候,李淵父子晉陽起兵。趁著李家父子進軍關中,經略長安的機會,劉武周借機壯大,成為了李唐王朝在山西最大的軍事隱患。

到了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唐朝的內外形勢,逐漸趨于穩定。于是,唐王朝開始將進攻的目標,鎖定到了日益坐大的劉武周政權。唐高祖李淵的想法是,為了盡快東進中原,只有速戰速決,迅速消滅劉武周,清除掉這個盤踞在太原周邊的肘腋之患。

可是,唐高祖沒有想到,接下來,事情的發展態勢,卻遠遠出乎他的預料。唐朝即將面臨的,將是一場極其艱難的惡戰。而且,李淵顯然低估了劉武周的實力。劉武周這個對手,是繼薛舉、薛仁杲父子后,唐朝所遇到的,第二個強勁的對手。他對唐朝所造成的傷害,絲毫不亞于薛氏父子。

更讓李淵沒有想到的是,還沒等唐軍主動發起進攻,劉武周卻來進犯唐朝了。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劉武周親率大軍,入侵太原。不僅如此,更加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還在后面。固若金湯的太原城,竟然輕易地被劉武周占領。太原一丟,唐王朝的整個河東防線,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事實上,太原失守,在某些方面,是存在先兆的。軍事問題,是一方面。關于軍事上的失誤,后文馬上會寫到。除了軍事失誤,太原失守,還存在著兩個重要的內因和外因。這兩個因素,間接導致了太原的失守。

首先,先來看外因。

太原失守的外因,正是突厥的從中作梗。眾所周知,劉武周的背后是突厥。一直以來,劉武周是突厥扶植的一股割據勢力。所以,在劉武周與唐朝的戰爭中,突厥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從北周時期開始,突厥便是中原王朝在北方最大的外敵。可以說,突厥與中原王朝之間的戰爭,從來就沒有停過。后來,隋朝建立,隋文帝通過戰爭的手段,一舉打敗突厥,致使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因而,突厥被迫向隋朝稱臣。

但是,突厥畢竟是曾經的草原霸主,它不甘心永遠臣服隋朝,當隋朝的“馬仔”。所以,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第二次北巡,被始畢可汗的數十萬突厥騎兵,圍困在了雁門郡。“雁門之圍”后,突厥與隋朝正式決裂。從此,突厥開始不斷出兵南下,襲擾隋朝的邊境重鎮,這才給創造了劉武周崛起的機會。

隋末天下大亂,中原陷入了一片混戰。突厥看到中原混亂,便想借機大撈一筆,趁火打劫。甚至,到了后來,突厥還想操縱中原局勢,將中原地區的一些割據勢力,變成自己的附庸。

前文提到過,李淵晉陽起兵之時,為了穩住突厥,不希望突厥趁自己進軍關中,襲擊太原。因此,正式起兵之前,李淵委派劉文靜,出使突厥,卑辭厚禮,不惜以一種屈辱的姿態,換取突厥方面保持中立:

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復與突厥和親,如開皇之時。若能與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親,坐受寶貨,亦唯可汗所擇。(《資治通鑒》)

然而,李淵稱帝之后,唐朝與突厥的關系,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唐高祖不是傻子,他當然明白,突厥所有的舉動,都是希望唐朝成為突厥的傀儡。為了不讓突厥的陰謀得逞,唐朝建立之后,便開始了統一天下的進程。在建國的頭兩年,李唐王朝先后消滅了隴西薛氏、河西李軌兩大割據勢力,實現了對西北地區的統一。

李唐統一西北,無疑是給了突厥兜頭一錘,深深觸碰到了突厥的既得利益。因為無論是薛舉,還是李軌,西北地區的割據勢力,都與突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李軌麾下就擁有一支西突厥騎兵。

唐朝連續消滅了隴西薛氏、河西李軌兩大政權,一舉囊括西北,擺明了,是在和突厥叫板,將突厥的勢力,從西北地區驅逐出去。對于唐朝這種強硬的舉動,突厥也不是吃素的,它也要采取相應措施,遏制唐朝統一戰爭的推進。如何遏制呢?突厥人想到了一個辦法,總結起來,四個字:以漢制漢。

所謂“以漢制漢”,簡單來說,就是突厥在唐朝周邊地區,扶植多個割據勢力,借助這些割據勢力,壓制李唐。當時,突厥主要扶植了兩大割據政權,它們分別是:山西劉武周、朔方梁師都。

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隋朝的朔方鷹揚郎將梁師都,發動兵變,殺害了郡丞唐世宗,占據朔方郡,自稱大丞相,北結突厥。隨后,梁師都攻陷了雕陰、弘化、延安等郡,占據了今天陜北延安的部分地帶。

梁師都占據延安后,自立為帝,國號梁,改元“永隆”。不久,突厥始畢可汗也承認了梁師都的合法地位,賜予他“狼頭纛”大旗,冊封為“大度毘伽可汗”,又稱作“解事天子”。從此,梁師都便成為了突厥所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

突厥在山西扶植劉武周,在朔方扶植梁師都,等于是在唐朝的東、北兩個方向,布下了兩顆釘子。劉武周、梁師都,是突厥牽制唐朝的兩顆棋子,突厥不斷慫恿他們,向唐朝發起進攻。

比如,武德二年(619年)二月,始畢可汗率領突厥主力,渡過黃河,來到夏州。夏州是梁師都的老巢,從此地往東南方向,可以直面長安;同時,向東又可聯合劉武周。始畢可汗駐軍夏州,正是為了方便聯絡梁師都和劉武周,相約共同夾擊唐朝,對其施壓,形成軍事威脅。

始畢可汗先是前往夏州,與梁師都合兵一處。同時,他又給劉武周撥了五百騎兵,攛掇劉武周從句注出兵,入侵太原,一舉奪了李唐的龍興之地。其實,對于太原,劉武周一直是垂涎三尺,加上背后有突厥撐腰。劉武周開始變得底氣十足,磨刀霍霍,準備對太原城發起進攻。

不料,就在此時,卻發生了一個意外,怎么回事?突厥內部出事了,始畢可汗突然去世了。始畢可汗臨終之前,由于其子什缽苾年幼;所以,按照突厥習俗,由始畢可汗的弟弟俟利弗設,繼承汗位,這就是突厥歷史上的“處羅可汗”。因為突厥國內易主,所以,劉武周入侵太原的計劃,只能暫時擱置。

早在始畢可汗去世之前,唐高祖李淵就已經知道,突厥與梁師都、劉武周相互勾結,如果不是突厥在后支持,劉武周也不會這么猖狂。但是,唐高祖還不想和突厥公開撕破臉,就目前形勢而言,還是以籠絡、安撫為主。于是,李淵委派右武候將軍高靜,帶上豐厚的財物,出使突厥。

結果,高靜剛剛走到豐州,就得知了始畢可汗去世的消息。因此,高靜便停下了腳步,將這些財物交由當地官府,封存于府庫。可是,突厥方面知道了這件事,很不高興,覺得唐朝這是不把突厥放在眼里。

因此,突厥大軍出動,準備進犯唐朝。為了避免與突厥發生沖突,最后,豐州總管張長遜派遣高靜,取出這筆財物,以饋贈的名義,將其送給突厥。突厥得了錢財,貪婪的本性立刻暴露無遺,馬上引兵退去。

太原的失守,突厥的從中攪局,是一個重要的外在因素。但是,這并不是主要原因。太原失守,還存在著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在因素。那就是,駐守太原的唐朝守將統帥,實在是太不稱職了。唐朝的太原守將,不是別人,正是唐高祖李淵的四兒子——齊王李元吉。對于太原失守,李元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那么,齊王李元吉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什么會成為太原失守的主要責任人?若要知道這一切,就必須要了解李元吉的為人,以及他在太原的所作所為。用四個字來形容李元吉,這是一個典型的紈绔子弟。

齊王李元吉,是唐高祖李淵和太穆皇后竇氏的小兒子。李淵與竇皇后夫妻,總共生有四子一女。兒子分別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女兒則是平陽昭公主。在李淵的四個兒子中,李玄霸英年早逝。所以,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兄弟三人,就成為了李淵最主要的三個兒子。

眾所周知,李淵的兒女,個個不凡,李建成沉穩睿智,李世民文韜武略,平陽公主巾幗不讓須眉。唯獨這個李元吉,是一個另類。李元吉雖然也是李淵的兒子,但他卻是李淵三個兒子中最不成器的一個。暴虐、殘忍、驕橫、外強中干、色厲內荏,是李元吉身上最為鮮明的特征。

李淵晉陽起兵之時,由于李元吉尚且年少,當時,僅僅才十六歲。所以,李元吉并沒有跟隨父兄一起進軍關中,而是被封為姑臧郡公、太原太守,留守太原,負責防備突厥和劉武周,從背后偷襲太原;后來,李淵占據長安,進位唐王,李元吉晉爵齊國公,總十五郡諸軍事,加鎮北將軍、太原道行軍元帥。唐朝建立后,李元吉被封為齊王、并州總管,繼續坐鎮太原,執掌整個山西地區的軍政要務。

問題是,李元吉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是一個十足的“混世魔王”。根據史書記載,李元吉驍勇善戰,擅長使用馬槊,力大無窮。可是,李元吉雖然武藝高強,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敗家紈绔。比起文武雙全的大哥李建成、以及軍功彪炳,百戰無敵的二哥李世民,李元吉和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惡其貌,不舉,侍媼陳善意私乳之。及長,猜鷙好兵,居邊久,益驕侈。常令奴客、諸妾數百人被甲習戰,相擊刺,死傷甚眾。后元吉中創,善意止之,元吉恚,命壯士拉死,私謚慈訓夫人。(《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高祖諸子》)

或許,是從小到大的嬌生慣養,養成了李元吉殘暴、任性的秉性,加上長期坐鎮太原,天高皇帝遠,李元吉變得更加為所欲為。因此,李元吉鎮守太原期間,干出了不少出格的事情。

根據以上的記載,李元吉生性驕橫跋扈,生活窮奢極欲。譬如,李元吉曾經蓄養了數百名奴婢與侍妾。面對這么多如花似玉的佳人,李元吉一點沒有憐香惜玉,經常讓她們穿上鎧甲,陪自己玩打仗的游戲,結果往往是死傷無數,李元吉也總是“掛彩”。看到李元吉如此胡鬧,他的乳母實在看不下去了,好意規勸。沒想到,李元吉火冒三丈,居然讓大力士將乳母活活打死。

知子莫若父,唐高祖李淵當然知道自己這個小兒子有幾斤幾兩。所以,李淵是不會讓李元吉一個人,在太原無法無天。因此,任命李元吉為并州總管不久,李淵便給李元吉派了兩個助手:殿內監竇誕、右衛將軍宇文歆。

唐高祖之所以要給李元吉派兩個助手,主要有兩層考慮。一方面,是要讓竇誕、宇文歆管住李元吉;另一方面,則是要讓這兩人幫襯齊王,守衛太原,防止劉武周、宋金剛率軍來襲。并且,殿內監竇誕,還是唐高祖李淵的駙馬,娶了唐高祖的女兒襄陽公主為妻,算是李元吉的妹夫。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李元吉就是一個長不大的“熊孩子”,盡管成為了掌管山西的一方藩王;可是,李元吉依舊不改頑劣習氣,照樣我行我素,變本加厲,沒有一絲一毫的節制。

前文介紹過,李元吉喜歡打獵,他每次外出打獵,裝載捕捉獵物的羅網,就足足有三十多輛車。李元吉對于打獵這項愛好,癡迷到了何種地步?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寧三日無食,不能一日無獵。”

不僅如此,李元吉在太原蹂躪百姓,橫行霸道的惡名,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先前,唐高祖專門給李元吉配了兩個助手:竇誕、宇文歆。沒有想到,他們其中之一的竇誕,不僅沒有起到規勸齊王的作用,反而跟著李元吉一塊胡鬧,搞得太原城中一片雞飛蛋打,民怨沸騰。

因為李元吉酷愛打獵,竇誕經常陪著李元吉,外出打獵,肆意踐踏老百姓的莊稼,還放縱身邊的鷹犬,隨意劫掠百姓用物。更過分的是,李元吉公然在大街上,拿著弓箭胡亂射人,看著路人躲避箭矢的樣子,覺得尤為新鮮。夜間,李元吉更是有恃無恐,私入民宅,奸淫良家婦女。

齊王在地方橫行霸道,驕奢淫逸的種種行為,招致了當地百姓的不滿。一時間,李元吉在太原城內,聲名狼藉。負責輔佐李元吉的右衛將軍宇文歆,看到竇誕和齊王如此胡鬧,屢次勸諫,可是,李元吉都置若罔聞。萬般無奈之下,宇文歆只能將齊王的不法行為,上報給唐高祖李淵,彈劾李元吉與竇誕:

王數與竇誕縱獵,蹂民田,縱左右攘奪,畜產為盡。每射於道,觀人避矢以為樂。百姓怨毒,不可與共守。(《新唐書》)

接到宇文歆的彈劾上疏,唐高祖也覺得李元吉做得過火了,實在不適合繼續坐鎮太原。為了平息眾怒,李淵下令,免去李元吉并州總管之職,讓他馬上回京。李元吉頓時懵了,看來這一次,老爸是真的生氣了。但是,李元吉又不想離開太原,這種恣意妄為的日子,總比待在長安,束手束腳好得多。

李元吉不愧是個“奇葩”,他為了能夠繼續留在太原胡作非為,居然自編自導,上演了一出鬧劇。怎么回事呢?原來,李元吉找來了一幫“群眾演員”,假意挽留自己。然后,以“父老詣闕”為由,上奏唐高祖。李淵明知這是一場鬧劇,但是出于一片舐犢之心,心一軟,便同意李元吉繼續留在太原。

不夸張地講,太原此時的軍事形勢,已經是危機四伏,暗流涌動。對外,劉武周、突厥虎視眈眈,對太原步步緊逼,頗有大舉進犯之勢。對內,駐守太原的齊王李元吉,終日胡作非為,蹂躪百姓,致使民怨沸騰,太原防守空虛。種種跡象,似乎已經為太原的失守,埋下了隱患。

終于,該來的總歸要來。戰爭的陰霾,到頭來,還是向太原襲來。武德二年(619年)四月,李唐王朝與劉武周政權之間,一場至關重要的太原攻守之戰,正式拉開了序幕;一場硬碰硬的惡戰,也由此開始!

之前,宋金剛率領四千殘兵,投奔劉武周。自從宋金剛來投,劉武周便十分看重他,封其為宋王,授以兵權。同時,宋金剛也和劉武周攀上了姻親,主動休妻,求娶了劉武周的妹妹。

因此,宋金剛自然是不遺余力地為劉武周出謀劃策。于是,宋金剛向劉武周貢獻了一條計策,他建議宋金剛,“圖晉陽,南向爭天下”,應該趁勢發兵,奪取太原,以太原為根據地,南向逐鹿中原。

劉武周本人,其實早就盯上太原這塊肥肉。而且,劉武周自恃有突厥支持,麾下兵強馬壯。故而,在突厥、宋金剛的不斷慫恿之下,本來就蠢蠢欲動的劉武周,下定決心,進攻太原。

武德二年(619年)夏四月,劉武周聯合突厥,大舉進逼太原,屯軍于黃蛇嶺。此刻,劉武周大兵壓境,聲勢浩大,直逼榆次縣。不要看李元吉平日里不可一世,牛氣沖天。但是,面對這樣嚴峻的敵情,李元吉一點主意也沒有,他沒有二哥李世民的軍事天賦。沒辦法,李元吉只能臨時抱佛腳。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李元吉手上,實在無兵可調,無將可用。于是,李元吉只好派遣車騎將軍張達,率領一支步兵,前去迎敵。要知道,劉武周的麾下,大部分都是被突厥武裝起來的騎兵。如今,李元吉就撥給張達一小股步兵,讓他去阻擋劉武周的鐵騎,擺明了就是白白送死。

所以,張達以兵力太少為由,拒絕出戰。誰曾想,李元吉不管不顧,強逼張達出戰。張達雖然心中憤恨不已,也只能硬著頭皮出戰。果然,剛到前線,張達率領部隊,與劉武周還沒打上幾個回合,唐軍幾乎全軍覆沒。

張達明白,李元吉這是故意拿自己當“炮灰”,拿自己當抵御劉武周的“擋箭牌”。張達越想越生氣,惱羞制怒之下,竟然向劉武周投降。不久,劉武周以張達為向導,率領大軍,攻陷了榆次縣。

劉武周攻破榆次,等于是襲破了拱衛太原的第一道防線。緊接著,劉武周繼而向太原快速推進,大肆攻掠太原周邊地區。劉武周的意圖很明顯,希望以蠶食戰術,對太原形成合圍。這一下子,李元吉徹底慌了,急忙率軍出戰,阻擊劉武周。在唐軍將士的奮力抵抗下,劉武周被暫時擊退。

與此同時,劉武周進犯太原,消息傳到長安。唐高祖李淵也開始緊張起來,他非常清楚,李元吉不是李世民,憑他那兩下子,根本不是劉武周的對手。所以,唐高祖急令太常卿李仲文,率軍馳援太原。

唐朝從長安方向,派出援兵,劉武周、宋金剛也沒有閑著。雖然,唐軍暫時擊退了劉武周。不過很快,劉武周再次卷土重來。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劉武周率領大軍,攻破平遙,再度逼進太原。

此次圍攻太原,劉武周兵分兩路,一路由自己率軍從正面進攻。至于另一路人馬,劉武周任命宋金剛為西南道大行臺,率軍三萬,攻略西河郡,從側翼包抄太原。兩路兵馬齊頭并進,直取太原。

當初,李淵宣布晉陽起兵,傳檄各郡,唯獨西河郡守軍,拒不聽令。于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率領偏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西河郡,擒殺西河郡丞高德儒。因此,晉陽起兵的第一仗,并不是與宋老生的“霍邑之戰”,而是“西河之戰”。現在,宋金剛攻略西河郡,直逼太原,也是為了策應劉武周主力,從正面進攻太原。

果然,劉武周所率的主力部隊,確實在正面戰場上,對唐軍造成了很大的軍事威脅。六月初十,劉武周攻克介州,唐軍敗績。得知介州失陷,李淵不禁擔憂起來。不過,唐高祖很快反應過來,做出應對之策。不利的戰局,并沒有嚇倒李淵,唐高祖立即派遣左武衛大將軍姜寶誼、行軍總管李仲文,率軍抵御劉武周。

姜寶誼、李仲文率領唐軍,開拔沒過多久,就與劉武周的部隊,狹路相逢。當時,劉武周的部將黃子英,陳兵于雀鼠谷。很快,唐軍也行進至雀鼠谷,與黃子英部迎頭撞上,兩軍勢必要有一戰。

黃子英拿出了當年李家父子對付宋老生的故伎:誘敵深入。首先,黃子英派出小股部隊,向唐軍挑戰。唐軍對其發起試探性進攻,黃子英佯裝敗走。如此三番兩次后,姜寶誼、李仲文誤以為對方不敵,于是指揮部隊,傾巢出擊。結果,敵軍伏兵四起,唐軍大敗,姜、李二人被俘。

當然,后來,姜寶誼、李仲文二人,趁著劉武周防守疏漏之際,重新逃出生天。逃回唐朝后,唐高祖并沒有對這兩人秋后算賬;而是允許他們戴罪立功,繼續帶兵出擊,擋住劉武周的攻勢。

唐軍兵敗雀鼠谷,令唐王朝在軍心、士氣方面,備受打擊。自從劉武周入寇太原以來,戰局的發展,對唐朝極度不利。唐軍在前線屢屢受挫,太原周邊的郡縣,連續失陷。所以,太原目前的情形,很不樂觀,唐高祖李淵為此憂心忡忡。就在此時,有人卻主動來向李淵請纓,誰呢?尚書右仆射裴寂。

裴寂是唐朝的主要開國功臣之一,無論是勸說李淵晉陽起兵,還是促使李淵稱帝,裴寂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拜裴寂為尚書右仆射,劉文靜為納言,同時位居宰相。

作為太原元謀的重要功臣,唐朝建國后,裴寂與秦王李世民、劉文靜,一起獲得了一項“特恕二死”的特權。在大唐朝堂之上,裴寂的政治地位,可以說是舉足輕重,堪比百官之首,領袖群臣。

而且,從個人情感方面,唐高祖也十分寵信裴寂,他對裴寂的信任,甚至到了親密無間的地步。根據《舊唐書·裴寂傳》的記載:

詔尚食奉御,每日賜寂御膳。高祖視朝,必引與同坐,入閣則延之臥內,言無不從,呼為裴監而不名。當朝貴戚,親禮莫與為比。

裴寂不僅因功被拜為尚書右仆射,而且,唐高祖對他信任有加,每天都要恩賜御膳給他。不僅如此,李淵每次臨朝,都要請裴寂與其同座;散朝之后,又將他留在宮中,對他是言聽計從。更重要的是,李淵稱呼裴寂時,從來不直呼其名,而是稱其為“裴監”。因為,裴寂曾經擔任晉陽宮監。裴寂當時所享受的待遇,朝中文武無人能及。

此次,劉武周入侵太原,來勢洶洶,唐軍節節敗退。這讓裴寂看到了機會,他想用實實在在的戰功,向同僚證明,自己是有軍事才能的。于是,裴寂主動向唐高祖請纓,討伐劉武周。

李淵正為太原戰事發愁,見裴寂主動為自己分憂,自然十分欣慰。因此,唐高祖任命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以宰相職銜掛帥領兵,率領唐軍主力,征討劉武周。同時,李淵還允許裴寂臨機決斷,便宜從事。

在李淵委派裴寂率軍出征,攻打劉武周的時候,武德二年(619年)七月,宋金剛引軍攻打浩州,之后退兵。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唐王朝與劉武周的軍隊,在太原一帶,打得如火如荼。偏偏這個時候,盤踞在朔方的梁師都,趁火打劫,趁著唐朝與劉武周激戰之際,也來從中橫插一杠子。

武德二年(619年)八月,梁師都聯合突厥數千騎兵,進犯延州(今陜西延安一帶)。當時,駐守延州的唐朝守將是行軍總管段德操,他認為,自己手上兵力太少,不能硬拼。于是,段德操采取了堅壁清野的戰術,等梁師都兵馬疲憊,士氣低落之時,再發起突然襲擊,一舉擊潰梁師都所部。

到了九月份,段德操發現,梁師都的軍隊,開始出現了松懈。緊接著,段德操兵分兩路,對梁師都所部發起突襲。一戰下來,梁師都所部遭到重創,大敗潰逃。而段德操則率領唐軍,乘勝追擊,追亡逐北二百余里,襲破魏州,俘虜男女兩千余口,大獲全勝,將梁師都打得大敗。

無論是劉武周攻陷平遙、介州,還是宋金剛攻打浩州、梁師都圍攻延州,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都是在為進攻太原做準備工作。如果強行攻打太原,即使最終打下太原,劉武周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因此,劉武周、宋金剛針對攻打太原,采取的是四面出擊,步步蠶食。劉武周之所以不直接進攻太原,而是先攻略太原周邊郡縣,目的就是對太原形成包圍態勢;包圍太原之后,并不急于攻城,吸引各路唐軍前來馳援太原。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四個字:圍城打援。通過消滅各路唐朝援軍,徹底瓦解太原守軍的斗志。

最后,太原城外的一場決戰,終于到來了。這場決戰的勝敗與否,直接導致了太原的失守,這就是發生在介休城外的——“度索原之戰”。此次的“度索原之戰”,與一年前的“淺水原之戰”,何其相似,唐軍同樣付出了慘重的犧牲。

前文提過,太原戰事不順,唐軍屢屢失利。宰相裴寂為了博取軍功,主動向唐高祖李淵請纓。前線戰況陷入膠著,李淵這個時候也是病急亂投醫,任命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命令他統領大軍,抗擊劉武周、宋金剛。

問題是,裴寂就不是一塊帶兵打仗的材料,此人缺乏軍事謀略,根本不通兵事。果然,裴寂帶兵出征,不僅讓他栽了一個大跟頭,也讓唐朝在與劉武周的對峙中,蒙受了巨大損失,吃了大虧。

裴寂率領大軍,從長安出發,一路向山西挺進。很快,裴寂所部,行進至介休一帶。故而,兩軍的決戰,便在介休展開。當時,宋金剛占據介休城池,憑借城防優勢,阻擋唐軍于堅城之下。裴寂趕到介休之后,才發現宋金剛已經占領介休。沒辦法,裴寂只得移駐度索原,與宋金剛對峙。

將軍隊駐扎于度索原,這可是犯了致命的兵家大忌,為什么呢?因為度索原此地,極度缺乏水源。唐軍將士的飲水,都是取自營地附近的山澗水。萬一宋金剛派兵掐斷水源,唐軍勢必陷入絕境。不懂軍事的裴寂,忽略了這重要的一點。

怕什么來什么,宋金剛發現了唐軍缺水這一短板。于是,宋金剛暗自派兵,切斷了唐軍的水源。在戰爭當中,有的時候,水源要比糧草更重要。水源被斷,唐軍等于是沒有了飲水供應。況且,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此時又斷了水源,對于唐軍而言,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如此困境之下,裴寂又昏招迭出。為了解決飲水問題,裴寂竟然下令,命全軍拔營,前往水源充足的地方駐扎。可是,數萬唐軍同時拔營,肯定不會有序后撤。如果隊伍中出現混亂,宋金剛趁其不備,發起突襲,唐軍必敗無疑。然而,裴寂這個時候已經急眼了,根本顧不上這么多,命令各部拔營后撤。

果然,看到唐軍后撤,宋金剛覺得時機已到。因此,趁著唐軍拔營,軍隊混亂之際,宋金剛親率主力,從唐軍背后突然殺出,發起猛烈攻擊。由于唐軍倉促后撤,一時沒有防備,故而遭遇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至于裴寂,面對兵敗如山倒的情況,這位宰相大人,一路狂奔,僅用一天一夜,便逃至晉州:

裴寂至介休,宋金剛據城拒之。寂軍于度索原,營中飲澗水,金剛絕之,士卒渴乏。寂欲移營就水,金剛縱兵擊之,寂軍遂潰,失亡略盡,寂一日一夜馳至晉州。(《資治通鑒》)

度索原之戰,唐軍遭遇大敗,裴寂被迫逃至晉州。自從唐軍兵敗度索原后,晉州以北的大部分城鎮,基本落入敵手。當時,只有西河郡一地,尚在李唐手中。先前,劉武周派遣宋金剛,攻略西河郡,直逼太原。多虧了唐朝浩州刺史劉贍,在此率兵扼守。后來,唐將李仲文也引兵進入西河郡,與劉贍共同守城,才沒有讓劉武周攻破西河郡。

裴寂出師不利,喪師失地,致使唐軍兵敗度索原,晉州以北的大片領土,淪為敵占區。對于這種局面,裴寂難辭其咎。同樣,裴寂也有自知之明,他在戰敗之后,主動上表請罪。沒想到,唐高祖不僅不加以嚴懲,反而對裴寂多加安慰,繼續委以重任,讓他鎮撫河東,作為河東地區的最高軍政首腦。

雖然裴寂逃過一劫,但是,太原眼下的軍事態勢,已經是岌岌可危。度索原之敗,唐朝的援軍主力,被徹底擊潰。不久,劉武周集結大軍,兵鋒直指太原。這個時候,太原儼然成為了一座孤城。

劉武周大兵壓境,駐守太原的齊王李元吉,立刻不知如何是好。別看這位大爺,平日里耀武揚威,不可一世;但實際上,李元吉就是一個紈绔子弟。面對來勢洶洶的劉武周大軍,李元吉的第一反應,并不是拼死守城,而是兩個字:逃跑。可是,李元吉自己能夠一走了之,那太原城中的軍民百姓,又該怎么辦呢?李元吉才不管這些人的死活呢,在他看來,保命要緊。

不過,李元吉也有顧慮,自己畢竟是大唐的齊王、并州總管。如果公然棄城而逃,肯定會引起騷亂。思來想去,李元吉決定上演一出“金蟬脫殼”。他找來司馬劉德威,故意連哄帶騙,說:“卿以老弱守城,吾以強兵出戰。”沒想到,劉德威信以為真,竟然真的帶領為數不多的老弱病殘,留守太原。

武德二年(619年)八月十六日,當天半夜,李元吉以領兵出城,與劉武周決戰為借口,帶上兵馬以及三妻四妾,連夜出城,直奔長安而去。李元吉棄城而逃,等于是完全放棄了太原城。李元吉跑了,太原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面,城中守軍基本喪失了斗志,真的成了一座孤城,失守只是時間問題。

厄運最終還是降臨了。李元吉前腳剛走,劉武周大軍后腳就來,直抵太原城下,將太原團團包圍。仗打到這步田地,太原城內風聲鶴唳,人心惶惶。劉武周重兵圍城,人人都無心抵抗。此時,太原當地的一個豪強薛深,主動和劉武周里應外合,打開城門,將太原獻給劉武周。至此,李唐的龍興之地——太原,就這樣被劉武周占領。

太原失守之后,唐朝在河東的軍事局勢,陷入了極端被動的不利情況。而劉武周在占領太原后,則是志得意滿。在他看來,隨著太原失守,李唐在山西地區的防線,一潰千里。應該趁著這樣絕佳的戰機,大舉進擊,掃蕩整個河東山西。說不定,還能取得更加輝煌的戰果,也許還能將山西納入囊中。

所以,攻下太原不久,劉武周派遣宋金剛,率軍進攻晉州。經過六天六夜的血戰,晉州失守,唐軍再度戰敗,駐守晉州的唐朝右驍衛大將軍劉弘基,不幸被俘。繼太原失守后,晉州也被攻破。

這是劉弘基第二次戰場被俘,上一次被俘,是一年以前的“淺水原之戰”,他被西秦薛舉所擒。不過,劉弘基很快找了個機會,逃出敵營。后來,李世民率軍平定劉武周、宋金剛,劉弘基也是親身經歷。

之后,宋金剛又揮師進逼絳州,一舉攻陷龍門。在占領太原之后,劉武周、宋金剛相繼攻陷晉州、龍門,將戰線推進到與關中接壤的地帶。也就是說,劉武周幾乎打到了唐王朝的家門口,對關中形成了泰山壓頂之勢。

太原失守的消息,傳到長安,李淵勃然大怒。要知道,大唐王朝的根基,全部興起于太原。如今,太原丟失,唐王朝等于喪失了根基。所以,唐高祖非常生氣。盛怒之下的唐高祖李淵,爆發了帝王之怒。因此,唐高祖要對守衛太原不力的人員,進行嚴懲,只有這樣,才能殺一儆百。

既然要殺一儆百,最該嚴懲的,不是別人,正是齊王李元吉。首先,李元吉坐鎮太原期間,橫行不法,肆意妄為,致使太原百姓民怨沸騰。更有甚者,劉武周大兵壓境之時,李元吉作為太原守將,不思如何守城,反而置全城軍民于不顧,獨自逃命,棄城而走,最終致使太原失守。

種種這些,即使殺了李元吉,也不為過。然而,李淵的處置,卻讓人感到匪夷所思。李淵覺得,李元吉是自己的兒子,如果處置了他,那無異于是當眾扇自己的耳光。更何況,李淵出于一片愛子之心,也不忍心處置李元吉。為了保護李元吉,唐高祖打算找一個“替罪羊”,找誰呢?右衛將軍宇文歆。

當初,唐高祖委派殿內監竇誕、右衛將軍宇文歆,前往太原,輔佐李元吉。結果,李元吉和竇誕在太原胡作非為,搞得太原城雞飛狗跳。宇文歆多次規勸無效,甚至上疏高祖,彈劾李元吉和竇誕。

唐高祖李淵認為,李元吉之所以會有種種荒唐行徑,面對敵軍棄城而逃,都是因為宇文歆沒有起到規勸作用。所以,太原失守后,李淵怒火中燒,把氣全部發泄到宇文歆身上,打算嚴懲宇文歆。有一次,唐高祖當著禮部尚書李綱的面,毫不留情地數落宇文歆,為李元吉開脫:

元吉幼弱,未習時事,故遣竇誕、宇文歆輔之。晉陽強兵數萬,食支十年,興王之基,一旦棄之。聞宇文歆首畫此策,我當斬之!(《資治通鑒》)

李綱此人前文提到過,這是一個剛直不阿的老臣。李淵因為一時氣憤,遷怒于宇文歆,竟然還要揚言殺了他。李綱當然不能坐視不理,無論如何,也要阻止皇帝的意氣用事。于是,李綱冒著身首異處的危險,犯顏直諫,替宇文歆辯解。同時,李綱又把矛頭,直接指向齊王李元吉和竇誕:

王年少驕逸,竇誕曾無規諫,又掩覆之,使士民憤怨,今日之敗,誕之罪也。歆諫,王不悛,尋皆聞奏,乃忠臣也,豈可殺哉!(《資治通鑒》)

聽完李綱的進諫,唐高祖也緩過勁來。第二天,唐高祖李淵單獨召見李綱,特賜御座,對他說道:“我得公,遂無濫刑。元吉自為不善,非二人所能禁也。”之后,李淵下令,釋放了竇誕和宇文歆,不予追究。正是因為李綱的極力制止,才避免了一場殺戮,沒有讓李淵做出不冷靜的舉動。

從武德二年(619年)四月至八月,劉武周、宋金剛對太原一帶,發動了瘋狂的侵略戰爭。太原方面,由于齊王李元吉守衛不力,棄城而逃,以及唐朝的種種軍事失誤。最終,太原還是落入劉武周之手。

太原被劉武周占領,這對于剛剛統一西北的唐王朝來說,又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太原,是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是帝業興起之所在。太原失守,唐王朝的根基,遭到極大的動搖,民心士氣受到嚴重的挫傷。

不光如此,太原失守之后,劉武周兵鋒所向,連下晉州、龍門,戰火席卷大半個山西。因為太原失守造成的惡性循環,李唐王朝的發祥地——河東,面臨著全面淪陷的危險。唐王朝的河東防線,逐漸瀕臨崩潰,遭到了嚴重的軍事危機。山西的局勢,愈發變得不容樂觀,不可收拾。

一旦山西被劉武周占領,對于唐朝而言,不僅是軍事上的挫折,也將是政治上的重大打擊。失掉河東,也就意味著唐王朝失掉根基,失掉民心。民心若是丟失,那將會比失去城池、土地,更加嚴重。

而且,太原失守,也帶來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李唐東進中原的計劃,被迫暫時中止。本來,統一西北、剿滅李密叛亂、招撫山東瓦崗舊部之后,李唐王朝下一步的軍事計劃,便是進軍中原,發起東征之戰,消滅河南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兩大政權,實現定鼎中原的偉大戰略。

計劃趕不上變化,誰曾想到,劉武周橫掃山西,甚至攻陷了太原,一度威脅到了唐朝在山西的穩定。因此,唐王朝不得不暫時停止東進計劃,將注意力轉移到河東戰事,轉移到平定劉武周、宋金剛的作戰上。劉武周一日不除,山西便一日不寧,猶如利劍在喉。只有消滅了劉武周,大唐東征,才能完全沒有軍事隱患。

劉武周占領了太原,很快就發起了新一輪的攻勢,意欲吞并整個山西。那么,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河東戰場之上,又發生了怎樣的波折?為什么戰爭的發展,曾經讓唐高祖李淵萌生了放棄太原的想法?

后來,又是什么因素,使得唐高祖改變想法,堅定了與劉武周一戰到底的決心?面對來勢洶洶的劉武周,李淵又會委派誰臨危受命,前去抗擊劉武周大軍,消滅這股割據勢力,收復太原,穩定山西的軍事形勢?


上一章  |  巍巍大唐:開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