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閣
帝君重修
帝君重修
運籌帷幄繪乾坤,決勝千里意氣真。
國泰民安情所系,盛世繁華夢所牽。
山河錦繡心陶醉,黎庶安康淚滿襟。
勿忘初心常感念,砥礪前行護家園。
(華麗的分割線)
宋平存不知道消失的姬知恒和那個占據宋未果身軀出現在他面前的人之間到底賭的是什么。但從臨走之前的簡短對話以及利用時空之力捕捉到的模糊印象,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一座石塔前兩人對弈的場面。
而那句姬知恒,你輸了。也能印證寰宇世界其實被人置于棋盤之中在博弈。
他們二人能在自己面前“為所欲為”且不受寰宇世界規則限制,那種黑洞的力量和自己最后情急之下爆發出來的力量都是以前從未在寰宇世界出現的。也是讓姬知恒最后有那么一絲意味不明的感覺。
新藍星在演變的幾十萬年中,宋平存一直在想,到底要如何來應對。顯然這個時候離開寰宇世界并不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對方手段比自己高明,這個棋局的開始甚至都可以追溯到“洪”圈護寰宇世界之前。
之所以換了無數代天帝、界主到自己這里才發生變化,起因就是自己對于寰宇世界的規則改變。當然也有可能之前有天帝或者界主做過,只是沒有在寰宇世界留下任何一點信息。
從自己可以改變規則開始,他就知道要實現這些并非不可能,那么棋局是在不斷變化還是在不斷的嘗試都有可能。
新藍星雖然是激憤之下有些沖動的行為,但也未嘗不是自己最本能的選擇。所以,當他把王莽的走向徹底想清楚之后,就是在等待執棋之人落子。
從南宋國七郡主、李家小姐帶著兩個丫頭出現在私塾之中,他似乎看到了一些端倪。
這些都是宋平存曾經經歷過的,從微弱開始文慧、七郡主和自己無意中救下的紅翠、綠衣,看起來都那么巧合的又開始重新上演。
至少借了陰陽仙祖四人的私心。
記得最早之時,稽山策曾經和自己明言過,可以策萬物,唯獨難策人心。既然如此,人心就是變數,王莽的走向就要徹底的顛覆原來的人生軌跡。
當年是一路掩飾不愿多與人打交道,那這一次干脆就直面出頭。
南宋國建國慶典還在繼續,數百年沒有在戰爭中失敗過的國度,無論國情還是民心開始失去了當初的悍勇守衛的決心,有些浮躁,對于慶典的熱情,不管是什么階層都興致盎然。
陽光普照,萬民歡騰的場面讓端坐在龍椅上南宋國皇帝,望著下方的臣民,心中滿是欣慰與自豪。今日,他欲選拔一位優秀少年,以今日之盛況為題賦詩一首,不論年紀、不論出身,加封國士之名,以此彰顯南宋國的繁榮。
廣場上人山人海,各方才子佳人云集,他們或低聲交流,或昂首凝望,期待著當朝文人騷客當場獻詩。
一時間,墨香四溢,詩意盎然。他們的詩作無不描繪了南宋國的繁榮昌盛,以及慶典的喜慶氛圍。有專人吟誦,不乏喝彩之聲。
在皇室的人群中,王莽靜靜地站著張氏身后,得益于七郡主的邀請,高臺上聽得更清楚。但一個時辰過去,他忍不住輕輕搖了搖頭,嘴角勾起一抹嘲諷的笑意。這一幕恰巧被皇室的幾個皇子看到,不久便在皇室人群中傳了開來。
“七郡主身旁那位少年,似乎對文人們的詩作不以為然啊。”有人竊竊私語。
“哼,年輕氣盛,不知天高地厚。”有人冷哼一聲,不滿地說道。
聲音越來越大,最后竟然有人將此事傳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微微側頭,要說這些詩作不滿意那倒未必,只是總感覺少了什么?但是一個少年能有多大的水準,當下傳話的人將王莽在私塾之事,甚至七郡主明顯有親近的舉動都一一告知。皇帝當場命人傳話,讓王莽也下場賦詩一首。
張氏嚇得不知所措,七郡主反而如同事先已經知道一般,事實上這些就是她所安排。自小在皇宮之中長大,心機斷不是王莽所能比較的。王莽若是沒有功名,就算少年再過幾年依然還是少年,最多民間有些薄名,身份的差異她當然明白,索性建國慶典之上就讓王莽露臉,倒是沒有期望一舉奪魁,卻可為今后博得一線機會。
王莽卻是面不改色,步履從容地走到廣場中央的高臺上,禮節周全,看得皇帝都心下驚訝,要知道此子也不過十五歲而已。
只見王莽向皇帝施禮之后,走到高臺書案之前,提筆揮毫,一氣呵成,寫下之后,手上一用力,筆斷側飛而出。
原本大家以為只是皇帝的一時興起,雖說是不限身份、年齡,但十五歲少年上高臺當著所有人的面作詩,能有多大的才情。
然而當吟誦之人拿起王莽所作之后,卻是久久不能出聲,直到皇帝臉色不悅,身邊的人催促,吟誦之人才開口吟誦而出。
運籌帷幄繪乾坤,決勝千里意氣真。
國泰民安情所系,盛世繁華夢所牽。
山河錦繡心陶醉,黎庶安康淚滿襟。
勿忘初心常感念,砥礪前行護家園。
盡管詩詞用句的確稍顯稚嫩,但很明顯這一段詩作不是他一個十五歲少年能寫的,準確的說不是他這一普通百姓應該說的,這已經是站在君王的角度帶有勸誡之意了。
因而剛才吟誦之人著實是有些不敢,所以王莽此詩一出,深明詩詞之道的人皆是倒吸一口涼氣!七郡主身邊不乏也有懂詩之人,趕緊將此詩意境說與七郡主。把一個小姑娘嚇得花容失色,張氏在一邊聽完,更是從椅子上直接跌坐在地。
這一下,整個廣場都陷入了沉寂。人們面面相覷,不敢相信這是一個十五歲少年能寫出的詩作。皇帝的臉色也變得凝重起來,他望著王莽,眼中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
“好詩!好詩!”片刻之后,皇帝突然拍手稱贊,打破了沉默,“少年,你這首詩寫得非常好,寓意深遠,表達了對國家的深深憂慮和期望。朕很欣賞你的才華和抱負。”
然而,就在這時,一位老臣卻突然站了出來,他指著王莽,聲音顫抖地說道:“陛下,此子不知禮數,竟敢在慶典之上寫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詩句!他這是在諷刺朝廷,藐視皇權啊!”
此言一出,全場再次嘩然。人們紛紛議論起來,有人贊同老臣的說法,認為王莽的詩確實太過犀利;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王莽只是表達了對國家的關心和期望,并無不敬之意。
皇帝的臉色也變得更加難看起來。他望著王莽,沉聲問道:“少年,你這首詩究竟是何意?你是在諷刺朝廷嗎?”
王莽神色坦然,他向皇帝深深一禮,然后朗聲說道:“陛下明察,小子絕無此意。有人安樂,自然就有人憂思,若一國之人皆是得意忘形,南宋國未來豈不日漸忘憂!一國之士,當以一國為基,舍一身而顧,雖死不悔。何來不敬?言我大逆不道者,試問上可能對天,下可能對地?更別說這朗朗乾坤,萬民之所愿!誰愿赴死?唯大義者!誰會茍活,唯自利之輩爾!”
這一番說辭,簡直讓所有人都震驚,而剛才說王莽大逆不道的老臣此時卻是沉默不敢再言。
聽到王莽的解釋,皇帝雖臉色緩和,但對于王莽逾越之意卻已是記在了心間,沉默了片刻,然后揮了揮手說道:“好了,此事就此作罷。王莽年幼,有少年雄心抱負,應當鼓勵。先退下吧!”
皇帝的話給王莽定了性,似乎不計較王莽的逆,卻也只是草草的一句“應當鼓勵”就收尾,誰也不敢再多言。
然而這場風波卻并沒有就此平息下去,反而愈演愈烈。
慶典結束之后不久,關于王莽的詩作就傳遍了整個南宋國都城開始向其他城市擴散而去,人們都在議論著這個突然崛起的少年究竟有著怎樣的背景和經歷,他為什么會寫出這樣的詩作?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