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熱門小說
劉航行動力也很強,當即說,“我現在就給陳洪恒打電話吧,今天他應該是在辦公室。”
周彥點點頭,表示同意,隨即劉航撥通了電話。
過了一會兒,電話通了,劉航簡單跟陳洪恒寒暄了兩句,然后就引出了工作的話題。
劉航大致說了他們這邊有一個職位比較適合他,具體內容沒說,只說如果有意愿就跟老板聊聊。
陳洪恒聽完之后,果斷地說道:“我當然有意愿。”
從原來的公司跳出來之后,陳洪恒自己在上滬開了一家公司,但是發展一般,雖說業務也有,并且能糊口,但是跟他之前計劃的差距很大。
現在他也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一行經驗再強也沒用,還是需要資源以及人脈。
而周彥的工作室,顯然既有資源又有人脈,對他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平臺。
因此,劉航說完,他一點猶豫都沒有,就答應進一步溝通。
聽到陳洪恒這么快答應,劉航還有些意外,他看了眼周彥的方向,然后說道,“那我現在就讓老板直接跟你聊。”
“好的,沒問題。”
劉航捂著話筒對周彥說,“老板,你現在可以跟他說了。”
周彥點點頭,走過來接過話筒,“你好,我是周彥。”
聽到周彥的聲音,陳洪恒笑道,“周總你好,久違了。”
自從因為集英社弄的合集聯系過之后,周彥跟陳洪恒就沒有再聯系過,確實有挺長時間了。
周彥也沒有跟陳洪恒寒暄,直奔主題道,“我們工作室現在準備成立一個文學部,專門處理我以及另外幾位作家在圖書方面的業務,所以急需一位懂出版的人材,劉航就跟我推薦了你。既然愿意來燕京工作,那我們不繞圈子,直接聊條件吧,文學部現階段的工作不是很多,工資肯定不會特別高。”
陳洪恒沉思片刻,說道,“周總,其實我對薪資不是很在意。我比較在意的是,周總你成立這個文學部的目的,如果你說只是為了處理你以及其他幾位作家處理版權方面的業務,那恕我不能過去。”
周彥的名氣是大,圖書版權的業務肯定也不少,但是業務再多,也不能靠周彥跟其他幾個作家就把部門給壯大。
假如只是搞個旱澇保收,陳洪恒沒有必要遠赴燕京工作,他繼續在上滬經營自己的公司不是更好么?
而且公司雖然發展緩慢,但也一直在進步,未來肯定要比一個擺爛的部門強。
周彥也聽明白了,這個陳洪恒很有野望,看不上小打小鬧。
這也可以理解,如果陳洪恒不是個有野心的人,那也不會從之前的公司跳槽,出來自己辦公司。
周彥想了想,說,“如果你真有能力,這個部門交給你,它怎么樣發展都由你決定。我想知道,你對出版方面的業務了解有多少,能跟我聊聊你的具體工作經歷,另外,假如你真的來執掌文學部,又會有什么規劃,也都可以說說。”
陳洪恒沒有進入周彥的節奏,他反問周彥,“在聊這些之前,周總,我想先問你,我們工作室跟作家的合作模式是什么?我們是充當作家經紀人的角色么?”
“嗯,大概如此。”
“周總,不是我給你潑冷水,在中國,作家經紀人的職能被作家本人、出版社以及部分版權代理機構分解。如此環境下,作家經紀人的前景不會好,更別說特別成立一個專門部門。如今國內的出版業還不夠成熟,商業化不足,收益也不高,作家本人都很難賺到錢,又憑什么來給我們分錢呢?周總,你認為我們工作室的優勢是什么,憑什么能在這樣差的環境下把路走出來呢?”
聽到陳洪恒這話,周彥扯了扯嘴角,這家伙還真挺有意思,話里話外倒是考校起他來了。
“國內環境確實不好,不過總有些作家是能夠賺錢的,并且部分作家有向外擴張的需求,這一點你也是知道的,我跟余樺他們的合集,就是你們之前經手做的。另外,我們工作室涉及音樂、電影、電視劇,業務范圍廣,具備幫助作家經營作品的能力,這是我們的優勢。”
陳洪恒沉默了一會兒,說,“周總,我們可以當面聊聊么?如果可以的話,我就去燕京燕京找你。”
“沒問題。”周彥也想跟陳洪恒面對面聊聊。
很多東西,在電話里面聊也不太方便。
“好,那我去看看車票,盡快去燕京。”
“嗯,路費你找劉航報銷就行。”
說好了見面再聊,周彥就掛了電話。
劉航笑道,“老板你對他還算滿意?”
他了解周彥,如果對陳洪恒不滿意的話,壓根就不會讓人來燕京。
“嗯,還行。”周彥點頭。
雖然剛才那會兒兩人沒談太細致的東西,但是周彥能夠聽出來陳洪恒對圖書出版方面確實了解,具備專業性。
國內現在對圖書出版方面了解的人才少,因為壓根就沒有這方面的民營公司,正如陳洪恒所說,國內作家經紀人的職能都被分解了。
其中最能代替作家經紀人的,就是各個出版社。
大部分的作家,都會選擇跟出版社建立合作關系,后期圖書的宣傳,版權交易也通過出版社來操作。
既然這種人才是稀有的,周彥當然不會輕易放棄。
陳洪恒還有一點比較吸引周彥,那就是他對霓虹的圖書市場也有所了解,后面如果他們的作品再進入霓虹,讓陳洪恒來操作也簡單很多。
“老板,新部門什么時候過行政?”
這是他們公司的章程,如果要成立一個新部門,必須過一下行政的流程,流程過完之后,就代表這個部門正式成立了。
部門成立之后,后面人事、財務什么都要跟新部門進行對接。
“不急,等到陳洪恒的事情定好吧,不過你可以讓后勤部先在三號樓弄兩個房間出來,給新部門做辦公室。”
“好的,我明白了。”
事情說完,周彥正準備走,忽然又想到了什么事情,回頭問道,“之前定的短片計劃,實施進度如何了?”
“已經籌備好了,三天后正式向幾個學校發征集令。”
他們工作室的第一部短片,是計劃要向各個學校征集合適的劇本。
因為面向的是學校,所以只有在校學生才有資格投遞,一旦劇本通過,工作室這邊就會協助對方將短片拍攝出來。
至于具體投資多少錢,就要看工作室內部的評估結果了。
評估的等級越高,能得到的投資自然是越多。
“截止日期呢?”
“總共是一個月時間,一個月后自動截止。”
“評審小組人選定下來了么?”
“評選小組總共八個人,以老板你為首,另外還有霍建起、王曉帥、李宏、肖燦……”
“肖燦就算了,他在忙著自己的電影,別給他安排其他工作了。”
劉航點點頭,“另外還有高錦文、沈言以及田有良。”
“嗯,另外再加一個劉清吧。”
“沒問題,八個評委分為兩組,總共進行兩輪篩選。”
劉航不可能讓周彥花費大量時間去看學生們投遞過來的劇本,肯定是先要進行一輪篩選,等到劇本曬出來之后,再讓周彥過目。
“行,就這么辦。”
王祖賢在燕京待了五六天,但是她并沒有閑著,大部分時間都是跟周彥去拜訪長輩。
周家在燕京有不少好朋友,以前走動不方便,現在周彥人在燕京,接觸漸漸多了,新年就不好意思不去意思一下。
有些還特意打電話讓他過去玩,像王軍華家以及霍思齊家,打電話邀請周彥的同時,還邀請了王祖賢。
特別是王軍華家的陳蓮阿姨,特意囑咐一定要帶王祖賢過去做客。
王祖賢走的時候,還十分幽怨,說這次都沒有跟周彥好好過二人世界。
不過這次她回臺島不會待太長時間,下個月應該就能再來燕京,到時候天氣漸漸暖和,他們也能多出去玩了。
王祖賢離開燕京的第二天,陳洪恒來了。
周彥跟陳洪恒聊了一個多小時,就把文學部的事情給定下來了。
他不僅僅是一個人來,還會把他的團隊也帶來。
不過他的團隊也不是很龐大,總共就四個人。
陳洪恒提出要把團隊都帶上的時候,周彥一點都沒有猶豫就答應了下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文學部剛剛成立,本來就要招兵買馬,而且招人的事情原本也就是要讓陳洪恒來操作的。
既然他能夠直接帶人過來,不就把這一步給省略了,何樂而不為呢。
都是陳洪恒的熟人,也省去了團隊磨合的時間,效率提上來不是一點半點。
工作室這邊的效率也很快,事情定下來之后,陳洪恒還沒有把自己的團隊帶過來,他們就已經把部門成立的流程走完,并且給文學部的辦公室給安排好了。
工作室其他部門聽說要成立一個新部門都十分好奇,特別是聽到這個新部門是文學部的時候,議論聲非常多。
電視劇部成立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新部門主要是制作電視劇的。
但是文學部要做什么,大家就不太了解了,這個新部門,跟其他部門好像沒什么聯系。
而且新部門的人都是從外面招進來的,沒有一個是從其他部門調過去的。
大家也在猜測著,這個新部門什么時候能有業務。
上一個新部門電視劇部,到現在還是未開工狀態呢。
不過讓大家沒想到的是,新部門的部門主管都還沒到,就已經有了業務,周彥的新書《別讓我走》后續的一切事宜都交由文學部處理。
另外,文學部還簽了兩個作家,分別是余樺跟史鐵笙。
陳洪恒顯然是個雷厲風行的人,他回上滬簡單安頓了一下,沒有管團隊其他人,自己一個人直接先帶著行囊再次來到了燕京。
到了燕京之后,他花了半天時間跟人事部等其他部門簡單對接了一下,然后就直接接手了《別讓我走》的業務。
他的第一個活,就是跟燕京出版社的人接洽。
燕京出版社這邊派了專人跟工作室這邊對接,當對方得知陳洪恒是文學部的主管時,十分驚訝,他們根本沒想到周彥工作室竟然還有一個專門的文學部。
隨后陳洪恒的專業程度就再次驚訝了對方,這位主管顯然要比他們出版社的人懂的還要多。
最讓對方驚訝的是,陳洪恒竟然已經在考慮《別讓我走》后續外文出版的事情了。
負責跟陳洪恒對接的劉陽雖然驚訝于陳洪恒的專業,但也對他過于“前瞻”有些不以為然。
《別讓我走》才連載了第一部分,雖然反響不錯,但是距離考慮打入國際市場實在是太遠了。
在他看來,陳洪恒無非是在唱高調而已。
跟陳洪恒聊了一會兒,劉陽將電話掛了,撇嘴對坐在隔壁的同事說道,“周彥果然是大明星啊,出版都有一個專門的部門來負責運營。”
“是么?他們這個部門怎么樣,有沒有專業性?”
“專業性還不錯,就是有點好高騖遠,這么早就開始考慮打入國際市場。”
“哈哈,可以理解,底下員工肯定要拍領導馬屁的嘛。再說了,周老師本來在國際上就很有名氣,他們這么想也很正常。”
“音樂電影跟文學不一樣,周彥的作品是很好,但是……”
劉陽后面的話沒有說出來,但是意思很明顯了,周彥固然在外國有名氣,但是那些名氣是音樂跟電影帶來的,這些名氣能夠轉嫁到文學上么?
文學總歸跟音樂還有電影不一樣。
隔壁那人笑了笑,也沒有說什么。
劉陽低著頭,繼續之前沒有完成的工作,不過他剛工作沒一會兒,社長打開辦公室的門朝他這邊喊道,“劉陽,來一下。”
聽到社長的呼喚,劉陽一臉疑惑地起身走了過去。
他剛走進辦公室,就聽社長說道,“劉陽,你跟印刷廠聯系一下,《別讓我走》要多印三十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