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后來呢?
收養小女孩的時候,安夫人發起的就是一種補償性心理,在一種病態的模式里把她當親生女兒的替代品。
以至于,她真的女兒回來后,她就覺得自己給到安然的東西本來就是安雅的,把安然的一切都給安雅是理所當然的事。
于是,當安然和安雅在一起的時候,她一旦發現安雅和安然有區別的時候,或者,安雅不如安然的時候,她就忍不住感到心靈扭曲,難受。
她好像立馬反應過來,安然不是她的女兒,安雅才是,所以,安然有的一切都應該是安雅有的,漸漸的,她就受不了安然了。
她的心里的不平衡了。
她覺得安然不配得到之前得到的那一切,又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到了親生女兒安雅身上。
而身在局中卻毫不知情的安然,還什么都不知道。
她只知道,自從安雅出現后,自己的世界一下子就變了,從前的一切就像是一場虛幻的泡泡一樣脆弱且不真實。
不光沒有了家人,也不得到家人的關心和呵護,她也才十八歲,還遠遠不能自立,沒有力量來面對這場巨大的人生變故,除了不知所措,就是恐懼,恐懼失去原來的一切,恐懼改變,恐懼與原有的家人分離,恐懼與熟悉的一切告別,恐懼面對未知的世界。
太多太多的恐懼,仿佛一場深淵,拽著她不斷的墜入黑暗中。
她搞不清楚,為什么自己的人生會那樣,
自己的上一輩子短暫的一生,幾乎就是在這種完全沒有自主權的情況下活著。
剛滿十八歲,就面臨人生巨大的黑暗,安然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著去和安雅爭的,她也知道安雅很可憐。
安雅回家的初始,明明她自己都很害怕的不知所措,卻還是努力的想要去跟安雅好好相處,因為她當時不知道自己被領養的過程,以為被領養前是孤兒,如果沒有被領養,或許連活著都成困難。
所以,在知道自己是安家養女的時候,她覺得自己是應該對養父母感恩的,她應該好好報答她們對自己的養育之余,必須要好好報答她們對自己的栽培之恩,甚至有責任義務回饋他們。
因此,即便安雅回來后,很快安夫人就眼里沒有她這個女兒了,滿心滿眼都只有安雅,從來只要她和安雅有利益沖突的時候,都要求她做出讓步,她也無條件滿足他們的要求。
即便她非常非常的心痛和難受,卻也一直努力不斷在各個方面做到最好,因為她想要有能力回報他們。
不管是養母的,還是安雅的。
她覺得這是她欠他們的。
就是在這樣不斷的愧疚,不斷的想要討好,不斷的想要證明的心理下,她漸漸扼殺了自己的生命力量,她親手幫著他們殺死了自己。
后來,奶奶告訴她真實被收養的過程,她才反應過來,自己錯了。
她不欠安家任何,也不必償還他們任何。
她原本可以不必過這樣的一生。
同時,她也明白了,不是因為養母更愛自己,才那么認真的教養自己,而是因為她更不愛自己,才能狠下心來塑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她心中理想型孩子的模樣,全然沒有考慮過自己的感受。
因為面對安雅的時候,她有一種本能的去照顧她的感受,會妥協,會退讓。
對自己卻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