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臺諫官第0114章:回河的誘惑,保守派蘇良和歐陽修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最新章節列表 >> 第0114章:回河的誘惑,保守派蘇良和歐陽修

第0114章:回河的誘惑,保守派蘇良和歐陽修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3日  作者:上官不水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上官不水 |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 


正月二十二日。

一篇長達三千字的《浚河故道疏》吸引了汴京城所有官員的注意。

浚,即疏通;河,即黃河。

呈遞此篇奏疏的官員是:以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大名府的賈昌朝。

賈昌朝稱,自景佑元年(1034年),黃河在澶州橫隆決口,向東北方向分流后,大有北流之勢。

河高于岸,河道淤塞,河患問題愈加嚴重。

他建議,塞橫隴、商胡二口,引水東流,恢復黃河京東故道,以此內固京都,外限夷狄。

他在《浚河故道疏》中道盡了黃河改道的好處。

黃河東流,可免于河北之地經常被淹沒、賦稅難收,生流民盜賊之患;可灌溉良田千萬畝,富京東之地;可形成巨大天塹,防遼兵南下,護衛汴京城……

一言以蔽之:回河故道,功在當今,利在后世。

與此同時。

真宗期間,一名叫做李垂的官員寫的一部水利著作《導河形勝書》,被很多官員翻了出來。

此書在數年前便預言——

大河北上,有入燕云之勢,到時契丹人極有可能順黃河而下,直逼汴京城。

若解此困,須令大河東流。

而今,預言成真,大河真的北流了。

黃河重回故道,乃是一件極其消耗人力、財力的大工程。

但此刻的趙禎,雄心壯志,正是想著要做一番大事業的時候。

趙禎對《浚河故道疏》的回河之策甚是贊賞,當即令驛兵將此疏傳向全宋的各個州府軍監。

意在聽一聽天下官員的意見。

與此同時。

汴京的官員們也開始紛紛上疏支持回河之策,稱此為抵御遼國之良策。

而當蘇良看到這篇《浚河故道疏》后,不由得緊緊皺起了眉頭。

在他腦海里浮現出四個字:三易回河。

大宋之所以被后世不喜。

除了靖康之恥外,還有一件事做的極度愚蠢,便是三易回河。

而今,正是第一次回河前夕。

在趙禎與官員們心里,黃河的主要作用是作為軍事天塹,抵御遼兵;其次才是黃河對百姓生計的作用。

趙禎和官員們將黃河想的太簡單了!

暫且不論使得黃河東流要消耗多少財力、人力和時間。

即使將黃河水移入黃河故道,黃河依舊還會泛濫成災。

黃河水患的根本。

在于上中游的黃土泥沙過多,不斷沖擊,導致下游處泥沙堆積,河床過高,成為懸河。

汛期一到,水無處可流,必然會泛濫。

要使得黃河在汛期免于泛濫,需要疏通的是下游入海區段的泥沙,但此處堆積的泥沙,根本不是當下的人力條件能夠解決的。

在蘇良眼里,目前的黃河水患根本無法徹底解決。

只有多筑堤壩、多植樹木、盡可能為黃河分流,才能減少大河之患。

而今,回河之策,對解決黃河之患根本沒有任何實際的幫助,還會讓河北、京東這兩個重稅之地,遭受黃河施虐,民不聊生。

實在劃不來。

但是——

朝堂百官都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

其中,最吸引大家的地方,便是能夠使得黃河成為軍事天塹,抵御遼國。

這個作用,對當下的大宋,實在太具有吸引力。

這次,賈昌朝之策,得到了多名朝堂官員的支持。

陳執中、吳育、張方平、夏竦、丁度、王堯臣,甚至臺諫官們,除了歐陽修和蘇良沒有說話,其他人都上奏力挺,覺得此舉不僅可御遼,還有澤被后世之功。

包拯也未上奏。

因為包拯上奏的原則是:只對自己了解全面的事情發表意見,他對黃河之事,還未曾了解仔細。

御史臺,察院內。

蘇良坐在桌前,拿起筆又放下筆,實在不知該如何上奏反對回河之策。

他若說,回河之后,黃河雖可作軍事天塹,但將會導致河北、京東水患不斷,民不聊生。

官家根本不會相信他。

因為,回河之后,黃河作為軍事天塹的價值是確定的。

而回河之后,到底是使得河北京東愈加富庶還是遭受水災,則是不確定的事情。

蘇良思索良久,最終還是上奏反對。

他分析了歷年來黃河水患的原因,表明黃河之害,在于下游泥沙堆積,而黃河北上乃是泥沙堆積后形成的自然趨勢,非人力可改之。

此外,他稱黃河改道,將會消耗數十萬民眾及大量金錢,導致國乏民疲……

翌日。

蘇良收到了趙禎在奏疏上的批復。

“回河之事,消耗甚大,確應謹慎,朕悉之。”

趙禎此話,明顯是只承認了回河之事消耗甚大,但卻不認為回河有問題。

緊接著。

身在京東路青州的富弼,也上奏表示支持賈昌朝的回河之策。

隨后。

范仲淹、韓琦、蔡襄等外地官員也都紛紛上奏,認為此乃良策,理應迅速實施。

身在齊州的王安石和司馬光也上奏表示:可將大河還于故道,齊州將傾力助朝廷修繕故道。

官員們紛紛贊同。

其主因,還是“以黃河為軍事天塹,抵御遼國”的作用,實在太吸引人了。

誰讓開封府的前方盡是一馬平川之地呢!

誰讓大宋君臣無比忌憚那些騎在馬背上的契丹人呢!

這時,歐陽修也開始上奏。

歐陽修曾任河北都轉運使,對黃河有一定了解。

他一開口就將《浚河故道疏》抨擊得一無是處。

“大河為國患,二千歲矣。”

“今欲逆水之性,障而塞之,奪洪河之正流,此大禹之所不能。”

“以三十萬人之眾,開一千余里之長河,實為天方夜譚,壞朝廷根基!”

“京東故道,屢復屢決,回河之后,必成水患,百姓生計孰顧之?”

至于黃河的軍事屏障作用,歐陽修稱:契丹人由黃河直至汴京,實非河北京東軍盡死乎?

歐陽修將大禹都搬了出來,但并未說服趙禎。

多了黃河一道天然屏障,汴京自然就穩固了一分。

這是趙禎作為帝王首先會考慮的問題。

不過,歐陽修也道出了趙禎最擔心的事情。

回河費用,耗資巨大。

正如歐陽修所言,以三十萬人之眾,開一千余里之長河,至少也要一兩年。

如此開銷,朝廷確實有些承不住。

就在這時,夏竦開始出來作妖了。

他上奏稱歐陽修與蘇良反對回河之策,乃是因與賈昌朝有仇怨。

至于回河經費,他還親自算了算,認為是遠遠少于與遼國打仗產生的軍費的。

一時間,趙禎又心動了。

朝會日。

除了蘇良和歐陽修反對回河,其他臣子不是贊同,便是沉默。

蘇良和歐陽修二人,以二抵眾,與夏竦等人吵得不可開交。

但論辯完畢后,蘇良發現,他和歐陽修除了有一個“費用甚高”的點外,根本拿不出太多觀點。

朝堂上的官員全都支持回河之策。

甚至吳育、張方平還站出來勸蘇良和歐陽修,要相信人定勝天,要相信事在人為,要有革故鼎新的態度……

一時間,蘇良覺得朝堂上下,就他與歐陽修是保守派,畏畏縮縮,不敢逆天命而為。

此外,因蘇良和歐陽修并不以擅治水利著稱。

一些官員都覺得他們是在針對賈昌朝,借機報復,就連趙禎都將他們的奏疏留中不發了。

趙禎猶豫不決的唯一原因,只剩下:費用太高。

就在這時。

掌管黃河河堤工料事務的河渠司主官李仲昌,提出了一個新的建議。

他認為,可塞橫隴、商胡二口,引大河水至六塔河,對大河分水,而后再引入橫隴河道。

六塔河,乃是一條寬約五十步的河流。

此策一出,立即引得了許多官員支持。

其一,此策保證了黃河東流,黃河依舊是御遼的天然屏障。

其二,此策省錢。疏通六塔河要比開拓京東故道省錢多了,若以后國庫充足,可再考慮回河京東故道。

趙禎也甚是欣喜,認為此策可行。

而這時,歐陽修再次站了出來。

他對六塔河也有所了解,直接道:六塔河寬僅五十步,欲以五十步之狹,容大河之水,甚是可笑。”

此舉更容易引發黃河決堤。

但是趙禎根本沒有理會他,認為只需拓寬拓深河道即可。

趙禎直接在朝堂上拍板,立即制定疏通六塔河執行策略,策略敲定后,必須在今年夏季汛期前完成大河分流。

蘇良知曉,這又是個“大聰明”的主意。

大河灌進小河,焉有不泛濫的道理。

所有人都只看到了黃河的軍事壁壘作用。

至于大河泛濫,摧毀幾十畝田地,十幾個莊子,只要不是特別嚴重,他們便能接受。

畢竟,汴京的安全高于一切。

趙禎與諸多臣子,根本意識不到黃河的破壞能力。

蘇良也不再辯論了,再爭論已經沒有意義。

他準備換一種方式,找一找實證,看能不能說服趙禎。

而此時,唐宛眉即將臨產。

蘇良直接請假十日,回了家。

歐陽修連上數道奏疏,但皆被留中不發后,他也閉口不言了。

他再能寫和說,也抵不過全朝官員的嘴和筆。

朝堂的官員們都覺得他是文人脾性,在針對賈昌朝,是因私廢公。

歐陽修也不辯解,他相信,時間能證明一切,唯愿這個代價能夠小一些。

(本章完)

相關


上一章  |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