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時空史記第325章 太祖何故造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超時空史記 >>超時空史記最新章節列表 >> 第325章 太祖何故造反

第325章 太祖何故造反


更新時間:2024年02月14日  作者:業火之劍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業火之劍 | 超時空史記 


“九江,你過來。”

白溝河兩岸,燕軍與朝廷軍都聽到了太祖高皇帝命李景隆過去的聲音。

朱棣抬起頭,看向了對岸。

南北兩岸數十萬將士,也在等著他的下一步動作。

李景隆是朝廷軍元帥,一舉一動都關系到這場戰役未來的走向,他的決定,可以說是至關重要!

是承認楚史官召喚了太祖圣靈降世,還是否認,斥責對方在以妖法蠱惑人心?!

三息后。

太祖的聲音又傳入眾人耳中:“郭英,你也過來。”

軍陣中,被點到名的郭英渾身一震,嘴唇顫抖了兩下,很快越過人群,走上了白溝橋,朝著太祖圣靈拜倒,喊出了往日最熟悉的話:“陛下,臣郭英叩首!!”

他的聲音同樣傳開。

武定侯郭英喊的是陛下,而非太祖高皇帝!

眾將看向了他。

作為淮西二十四將的郭英,對太祖可謂比誰都熟悉,更何況郭英曾擔任了太祖身旁的衛士、宿衛將軍,更是對太祖的言行了如指掌。

他確認了此人就是太祖,那誰也無法反駁。

“還有你們。”

朱元璋繼續點名:“瞿通子瞿能,廷玉子通淵,吳復子吳杰……以及靖難燕軍,兩軍凡指揮僉事以上將領,都到朕面前來!”

話語帶著帝皇的威嚴,不容置疑,命令兩軍指揮僉事以上將領,都到白溝橋前聆聽圣訓!

并且,楚禎注意到了,老朱喊話的人中,都點出了他們的父親。

瞿通,吳復,俞廷玉等,都是跟隨朱元璋起兵反元的功臣。

不是只有他們三人,而是千千萬萬個將士,他們的父親、叔叔、哥哥等,也都追隨過朱元璋打天下。

從攻占集慶,改名應天府,到與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再到徐達、常遇春領兵北伐,攻占元大都。

定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之后,又有數次北伐,征云南等。

數十年中,這些人的祖輩父輩,兄弟叔侄,乃至子孫,大半都曾追隨過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

此刻太祖圣靈提到淮西二十四將的武定侯郭英,又說到三位將領的父親,一下子就勾起了眾人的回憶。

瞿能,俞通淵,吳杰等人更甚。

瞿能子承父業,世襲四川都指揮使;俞通淵的父親跟隨朱元璋起兵,他兄弟三人都在軍中當將領;吳杰之父更不必說,被朱元璋追封為黔國公,他也世襲了安陸侯爵位。

幾乎只是一個眼神對視,瞿能等人就朝著白溝橋走去,來到武定侯郭英身旁,朝著太祖圣靈叩拜。

但也有一些人,如都指揮陳暉、莊得、楚智等,遲疑著沒有上前,都看向了大將軍李景隆。

楚禎看得出,此刻的李景隆內心肯定無比復雜,先前朱元璋的話語中,盡管責罵了燕王,卻也隱隱有偏袒之意,要燕王去往應天府再親自審問。

燕王去應天府,只能是領兵前往。

而如今,太祖卻是在北平府外的白溝河顯靈,沒有與應天府內的建文帝提前說過。

豈不就是偏袒燕王?

“有點難辦了啊。”

楚禎低聲和朱元璋說道:“偏偏是他不信。”

李景隆是平燕大將軍,盡管他一人無法決定全軍,但少他一人,卻是會少許多助力!

“不必管他。”

朱元璋回了一句楚禎,繼續讓聲音傳遍整個戰場,問眼前這些人道:“你們可都讀過朕頒布的《皇明祖訓》?”

這話是問跪著的瞿能等人,可站在白溝橋的李景隆,卻是心中一震。

如果之前僅是確認了此人音容,與太祖高皇帝別無二致,那么此刻,皇明祖訓搬出來,讓李景隆冷汗頓時冒出。

他不自覺的往橋中間走。

“臣,讀過。”

俞通淵羞愧道。

眾將都紛紛磕頭請罪,表示讀過了,也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

《皇明祖訓》上寫,朱元璋分封的藩王與皇帝之間,要“各守祖宗成法,勿失親親之義”。

如今哪里還有親親之義?!

侄子逼死叔叔,叔叔起兵造反,天下動蕩,百萬大軍陳兵白溝河,即將上演慘烈大戰,致使天上的太祖不得安寧,借楚史官之力顯靈于此。

開場第一罵,是罵造反的燕王。

第二罵,則是罵眾將,罵太孫建文帝!

這豈不就是太祖生前的言行?

李景隆走到了跪下的眾人身后,陳暉、莊得等人,見燕軍諸將也上了白溝橋,他們也跟著大將軍來到近旁,親眼近距離的看著太祖圣靈。

以及那位面前懸浮寶書的楚史官!

史官很年輕,靠坐在橋上欄桿處,仿佛毫不起眼,他們卻不敢輕視。

“曹國公,你來得正好,朕有件事問你。”

朱元璋對李景隆淡淡說道,稱呼從親近的九江,變成了直呼名字。

李景隆心底涼了三分。

朱元璋問他:“伱領大軍來打朕的兒子,有想過朕在天上怎么看?”

“父皇!!!”

朱棣淚灑當場!

他爹還是愛他的!!

李景隆羞愧難當,只能辯解:“陛下,這是您冊封的太孫下的旨意,臣冤枉,臣只是領旨行事!!”

眾將無不點頭,沒錯,他們沒有罪,是遵照建文帝的旨意來討伐造反的燕王!

“好。”

朱元璋說道:“就算你是遵旨領軍,沒有有過錯,但建文削藩時,你有沒有上書反對?”

“你是曹國公,非是一般勛貴。”

朱元璋又說道。

意思是,身為國公,國之重臣,應在皇帝胡亂削藩時上諫勸阻。

李景隆無言以對。

朱元璋又說道:“朕聽聞太孫連削幾位藩王為庶民,其中,朕的五子周王與你交好,你去抓他時,他還命廚房做飯招待你。后來,朕的十二子湘王被逼自焚,這些事,難道你都沒上諫過?”

說話的語氣平淡,卻有著一股凌厲的殺機。

“陛下!!”

李景隆不再懷疑眼前人是否為太祖,他顫抖著長跪在地,連連叩首:“臣李景隆,有愧陛下,有愧社稷,愧對周王昔日情分,臣自知死罪難逃,不敢求饒,請陛下降罪賜死!”

燕王是造反,固然是死罪,但應天府的太孫朱允炆,削藩之策,針對的都是太祖的兒子!

太祖豈能不怒?

怒子孫不孝,哀子孫不和,以致有了今日。

楚禎看向了還站著的兩人,主帥已跪拜,他們卻仍舊堅持站著,顯然是心中有顧慮。

“朕到了應天府再審問你等,如今不是時候,都起來吧。”

朱元璋命橋上眾人都起身,目光卻看著那站著的兩人。

對方主動拱手:“我乃都指揮莊得。”

“都指揮楚智。”

二人都報上了名字,莊得再問:“敢問太祖,燕王如何處置?又將置當今圣上于何地?”

這句話表明,他們是忠于建文帝。

眾人都看得出,太祖要問責朱允炆,而偏袒朱棣,甚至或許是有意讓他當皇帝。

但這天下,又是太祖高皇帝生前親手交給太孫,如今卻又反悔。

豈不成兒戲?

站起來的眾人中,有幾人也稍顯尷尬。

朱元璋對他們說道:“你們都是忠臣,朕很欣慰。”

眾人臉色好了不少。

朱元璋繼續說:“朕與楚史官一樣,不想看到追隨過朕的大明將士在內戰中流血,這場干戈止于此時此地,勿要再動刀兵!”

“朕知道你們有疑問,為何不去找太孫。”

朱元璋臉色沉下來:“朕歸天不到一年,太孫就連削他的五位叔叔,他被權欲迷住了眼,聽不進別人的話。”

眾人聽出了太祖的言外之意。

但朱元璋卻以凌厲語氣,直接告訴他們:“朕要你們聯合率軍南下,圍住應天府,勿要攻城,朕再親臨!”

李景隆心中一震,這豈不是……太祖親自造反?!

別說他,眾將一時也不敢立刻答應下來,猶豫遲疑,思考此事是否可行。

“你們可以不領兵。”

朱元璋對莊得楚智二人,以不容置疑的語氣說:“但朕卻要回朕的兵馬!”

說罷,昭告四方道:“朕,朱元璋,本為淮右布衣,元失其政,天下大亂。朕集眾渡江,撫定江左,改集慶為應天府,建元洪武,立國大明,至如今,已有三十年矣。

兩軍將領聽令,凡追隨過朕一統天下,無論是你們父親、叔叔,還是爺爺,都來至橋前,朕為你們化解今日干戈!!”

李景隆,瞿能,郭英,以及莊得楚智二人,都為這番話深深震驚。

太祖要奪兵權……不,這些都是大明的將士,本就該聽太祖旨意!

即使大將軍李景隆,都指揮莊得、楚智等人不交出兵權,太祖高皇帝依舊能指揮得動這支跟隨他打過天下的兵馬!

甚至于,太祖可下令亂刀砍死他們這群將領!

“放下武器!!”

朱棣立刻給張玉等人下令,讓他們去傳達。

楚禎朝他一笑,說:“你再喊一次。”

朱棣明白這話意思,醞釀片刻,朝自己的十五萬六千大軍喊道:

“我乃太祖四子,燕王朱棣,奉太祖高皇帝圣旨,命五軍將士放下武器,與朝廷軍化解干戈,休戰言和!”

他的聲音傳遍戰場,十五萬六千余名燕軍將士沒有太多猶豫,凡手中有武器,身上披著鎧甲的人,皆解甲棄械。

朱棣其實已經被朱允炆削去爵位,但在朱元璋面前,他是無可爭議的燕王!

“……放下武器。”

李景隆朝身后站在橋頭的親衛下令,眼睛卻看向那位史官。

楚禎一笑,做了個手勢,請他也說話。

李景隆心中緊張,也醞釀半會,才開口喊道:“我乃大將軍李景隆,今日我軍與燕軍即將交戰于此,致使將士血灑沙場,楚史官不忍見尸橫遍野,故請太祖圣靈降臨白溝河。

我奉太祖高皇帝圣旨,命我所統帥百萬大軍,棄械解甲,聽候太祖之令!”

至此,兵權易手。

實際上,見燕王果決下達卸甲命令,又親眼看到對岸的燕軍棄械后,朝廷軍中已有不少人紛紛丟下兵器,不愿再戰。

但朱元璋仍然堅持接見了前來白溝橋的諸多中低層將領,他對楚禎說了一聲后,便邁步走向朝廷軍一側。

“父皇小心!”

朱棣連忙跟上,朱高煦見狀,也趕緊追過來,只是他如今空著雙手,鎧甲也丟了,難免會覺得寒毛倒豎,生怕有一支箭飛來。

“陛下!”

李景隆等人同樣跟隨在太祖身后。

既已作出決定,大將軍李景隆的話傳遍三軍,郭英、瞿能、俞通淵、藤聚等人,也就不再遲疑,跟著太祖一起造反,打回應天府去!

他們跟著太祖,面見了諸多中低層將領,見到太祖親自與他們交談,回憶與他們父輩的種種事跡。

楚禎知道,這也是奪權的一步,權力是從下而上,只要這些中低將領肯聽從朱元璋的直接命令,那即便李景隆等人反叛,也奪不走兵權。

見完朝廷軍,朱元璋又去見了燕軍將領,似乎想把朱棣的權也給奪過來。

但楚禎看得出來,這僅是為了安撫朝廷軍,以示一視同仁。

朱棣的兵權可不是簡單就能奪走的。

結束后,眾人再來到了白溝橋中央。

朱元璋對他們說道:“你們合軍一起南下,但各自領軍,一個月內圍應天府,朕到時候再下來。”

“切記。”朱元璋告誡眾人:“沿路勿要濫殺,勸降各地,或繞路前行,直奔應天府!”

朱棣,李景隆,瞿能,張玉等,雙方將領皆跪下領命。

朱元璋再以洪亮的聲音下令給兩軍:“諸將士聽令,拾起你們兵刃,穿上你們鎧甲,跟隨燕王返回應天府!”

“奉太祖圣旨,隨燕王回應天府!”

數十萬將士高呼,拜下領命。

但仍不肯走,還留在白溝河附近看著。

朱元璋看向朱棣,冷聲道:“朕把百萬大軍交給你,若不能在一個月內回到應天府,你這燕王也不用當了!”

“是,父皇!”

朱棣再次跪下,當著李景隆眾人的面,接過父皇交給他的統兵權。

朱元璋又叮囑眾人一番,最后給楚禎一個示意的眼神。

楚禎一揮手,把幾十張絹本圣旨拿出,示意朱棣等人接過。

朱元璋對他們道:“這些圣旨都是朕親手所書,又在仙界蓋印,與昔日圣旨別無二致,你們且先看過。”

眾人恭敬的翻開一看,里面果然是太祖筆跡,印章也一如當年,乃是洪武寶印。

朱元璋說道:“你等手持圣旨,盡量招降各地守軍,勿要多造殺孽,記住了!”

“是,陛下!”

眾人又一次跪倒。

朱元璋這才滿意的點頭,返回了海城。

“大明太祖圣靈已回了仙界。”

楚禎以時空史官的身份宣告道,眾人只看到那道光柱隨之升入天空,一時又再次拜倒,恭送太祖。

楚禎繼續說道:“我很欣慰的見到大明將士不再受這場災難,但靖難之役還未結束,等你們回到應天府,我再請太祖圣靈下界,徹底解決這場無謂紛爭!”

眾將士這才慢慢散了。

楚禎看向他們,見他們神色有些微妙。

朱元璋一走,燕軍與朝廷軍將領難免會有些尷尬。

他們本該在此時對戰在一起,決出勝負,如今卻是一個陣營。

楚禎笑問:“燕王和李將軍要如何南下?”

李景隆拱手:“一切聽燕王之令!”

這是徹底放權之意。

朱棣面色如常,也未有推辭,對瞿能、郭英等人說道:“兵貴神速,我與諸位各自領軍,趁他人還未知曉此事前,先南下占據各地,諸位意下如何?”

眾人推辭,表示還是聽燕王命令。

朱棣正色道:“各位勿要再推辭,父皇顯靈化解這場干戈,我既答應與各位合軍,豈有再猜忌之理?諸位將軍盡管放手去做,就如史官所說,盡管消弭這場紛爭!”

朝廷軍眾將士感動的行禮,表示愿為燕王手下,聽從他的命令。

朱棣命人去拿來地圖,在白溝橋上與他們定下作戰計劃。

楚禎笑道:“我再送給你們一些東西,等著,我回去一趟。”

不一會,他回來后,交給了朱棣一張地圖,以及三十部電臺和充電器,讓他們各軍之間能隨時聯系。

朱棣一眼看出來,這就是史官家里的那幅地圖!

郭英拿到盒子后,忍不住驚嘆的問楚禎:“楚史官,此物就是燕地傳聞中,能千里傳音的無線電臺?”

眾將同樣雙手恭敬的捧著電臺,臉上滿是受寵若驚的表情。

和李景隆一樣,他們早就聽說過燕王手中有電臺這種神奇器物,沒想到今日他們投降燕軍……不,是太祖下旨讓他們歸燕王統率后,就見到了實物!

史官還每人送了他們一部。

這就相當于給了他們一道護身符,靠著此電臺,未來燕王登基后,少不了他們的一份功勞!

“沒錯!這就是電臺。”楚禎笑道:“有這東西,再加上洪武大帝給你們的圣旨,相信你們能很快勸降各地,回到應天府!”

眾人紛紛贊同的點頭,他們都是常年帶兵打仗的人,知道電臺發揮出的作用。

尤其是他們如今共有七十五萬兵馬,有了電臺交流后,更是如虎添翼!

朱棣很快定下了南下作戰的大致策略,其余細節在電臺中再交流。

他意氣風發的對眾人下令:“諸位,與我一起拔營,揮師南下!一個月內到應天府!”

“是!”

眾將領命,拿著圣旨與電臺,騎馬返回了各營地。

比起圣旨,電臺更讓他們信心十足,也徹底堅定的站在燕王,不,是站在太祖這一邊!

他們走后,朱棣給楚禎單獨行了個謝禮,做長揖。

“這是什么意思?”楚禎笑道。

朱棣正色說:“史官大恩,對我,對大明,皆是如此,今日先簡單謝過,等到了應天府,我再隆重回報史官之恩!”

楚禎淡淡笑道:“你記得當初答應過我的事就成。”

朱棣略想了想,笑道:“眼下又與當時不同了,當時我是造反的燕王,如今我是父皇冊封的燕王,入應天府后,事情不歸我來管,歸我爹管!”

楚禎哈哈一笑,朝他道別后,離開了此地。

朱高煦,張玉等人目送他消失,才上前來聽候殿下命令。

“回去,拔營南下。”

朱棣簡短吩咐道。

“爹,您就信了那些人?”

“閉嘴,再說這些話信不信我抽你!什么叫那些人?他們都是大明將領,與我們一樣!”

朱棣這話說得理直氣壯。

從現在開始,他就不再是反賊了!

相反,反賊在應天府!

他是替他爹殺回應天府!

七日后,濟南府。

瞿能來到濟南城下,見城門關緊,城墻上守軍皆嚴陣以待,虎視眈眈的看著他父子三人所率的五萬大軍。

“瞿能,汝何故跟著燕賊謀反?!”

山東參政鐵鉉,站在墻頭對著瞿能高聲大罵道。

數日前,有人來傳消息,說前線李景隆所率大軍盡數倒戈,六十萬大軍非但一仗不打,反而投靠燕逆,為虎作倀!

鐵鉉當時聽了,只當做是謠言,全然不信,哪有六十萬大軍全部陣前倒戈的道理?

從古至今,都沒有這樣荒唐的事!

為此,他還斥責了從真定府逃來報信的人,雖然那人信誓旦旦,但鐵鉉一個字也不信。

但又過了一天,再有河間府的人來報信,同樣說前線李景隆六十萬大軍盡數倒戈,正南下攻城略地中。

不,不叫攻城略地,而僅是行軍。

六十萬大軍,再加燕王十余萬,總計七十多萬軍隊,浩浩蕩蕩的南下,根本無需攻城,所到之處,盡數投降。

即便不投降,在如此海量的軍隊面前,也根本截斷不了糧道,出不了城,七十萬大軍光是路過,就能把沿路城池守軍嚇個半死。

越來越多的人來報信,鐵鉉不得不信,李景隆所率的龐大北伐軍隊,全部倒向了逆賊!

“這…這…不可能如此!”

鐵鉉目眥欲裂,為李景隆,也為郭英,俞通淵等領軍大將的反叛而感到憤怒難當!

直到。

瞿能領五萬先鋒軍來到濟南府,并勸降他。

“我非謀反,乃是奉太祖圣旨,回師應天府!”

瞿能在城墻下,高舉明黃色圣旨。

鐵弦只覺他的話刺耳無比,奉太祖圣旨?!

太祖乃廟號,如何下旨?

但鐵鉉知道瞿能為何如此說,白溝橋太祖顯靈一事,也隨著六十萬大軍的反叛而傳開,鐵鉉已緊急上奏報給朝廷,但面對百萬南下的大軍,誰能來抵擋?

更何況,這些人全都信誓旦旦,堅信不疑,就是太祖顯靈了。

鐵鉉在墻頭看到,這些到來的反叛大軍,士氣高昂無比,絲毫不像說謊的模樣。

三人成虎,如今卻是六十萬大軍都說見到了太祖!

“你讓你的人退后,我下去一看。”

鐵鉉面沉如水,讓瞿能大軍遠離城池,他再下了城墻,打開城門,領著十數個親衛,騎馬來到了瞿能面前。

“鐵鉉接旨!”

瞿能翻身下馬,準備宣讀圣旨。

鐵鉉嘴唇動了動,最終還是選擇下馬,行禮,躬身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說與各地官員聽,朕在天上從楚史官那兒,知道燕王與太孫爭權,這些個不孝兒,不守《皇明祖訓》,朕下界來,收回李景隆兵權,命他們南下,等他們到應天府時,朕下來收拾這些個不孝子孫們。

各地官員接到朕的圣旨,肯聽從的,多給大軍糧草,不聽從的,勿要生事,欽此。”

瞿能念完,合攏圣旨,朝鐵鉉微微笑道:“你可要親眼一睹此圣旨是否陛下筆跡?”

鐵鉉半晌才說:“此圣旨的確是太祖語氣,但我仍要見一見這筆跡!”

他是國子監生,后被選為禮部給事中,多接觸過陛下御筆,知道陛下筆跡如何。

瞿能也沒藏著,將圣旨遞給他。

鐵鉉拜了一下,才雙手接過圣旨。

展開細看。

許久。

他無話可說,只看向了瞿能:“你們真的見到了太祖圣靈?”

這份圣旨,他找不到半點破綻,是太祖說話的語氣,是太祖的文筆,也是洪武寶印!

“我瞿家三代皆是忠臣!”

瞿能正色道,“若非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我又豈會帶著我的兩個兒子一起南下?”

鐵鉉沉默著。

瞿能又說道:“我手中還有楚史官所贈電臺,能與燕王、曹國公、武定侯等人聯系,你若還是不信,盡管與他們聊上半日。”

鐵鉉長嘆:“不必了,我信了你。”

瞿能笑道:“今晚我再與鐵參政細聊,我問心無愧,我身后五萬大軍可為我作證!”

鐵鉉看了看他身后,轉過身,做了個手勢,“請瞿將軍入城!”

“請。”

瞿能順利進入城中,傍晚時分,拿出電臺來,給鐵鉉等人看,當著他們的面聯系燕王等人。

鐵鉉默然許久,心中明白,此刻身處應天府中的圣上,怕是要寢食難安了……

七十萬大軍南下,勢不可擋。

事實如鐵鉉所猜測那樣,李景隆六十萬大軍臨陣倒戈,一起歸降燕王的消息,傳回應天府時,朝中大臣無不嘩然。

應天府內的百姓爭相議論此事,一些人見機不妙,慌忙逃離應天府,回了鄉下老家。

御座之上,天子震怒,先是命人嚴查謠言為何人傳播,不久后,慌張下令各地勤王,調集大軍前來應天府。

第二日,祭告太廟,求太祖顯靈。

太祖不應。

天子再接二連三的祭祀太廟,朝堂內人心浮動,每一日都能聽到七十萬大軍南下到了何地的消息。

沿途幾乎無人抵擋,大軍浩浩蕩蕩,所過之處,無不信從,奉太祖圣旨,供給大軍糧草。

只半月后,燕王所率先鋒軍就進入了徐州,即將來到朱家祖地所在的鳳陽府。

“皇爺爺,為什么不來孫兒這里!!”

太廟內,建文帝朱允炆崩潰大喊。

七十萬大軍,如何擋得住?

他身后,站著黃子澄齊泰二人。

“陛下,應天府有二十萬禁軍,還有一戰之力!”

熱門推薦


上一章  |  超時空史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