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季節的夜晚,河溝田壟里的水溫還很涼。
近兩個鐘頭下來,手電筒光源一晃就不動的黃鱔抓了有小半桶,螃蟹卻沒見到有幾只。
所幸隔天早起去收地籠時,地籠里收獲了幾只個頭略大的,湊一湊也夠吃一口新鮮。
就是這個月份的螃蟹不肥,內里也沒有黃。
清蒸起來吃著沒什么趣兒,熬粥的話,倒是能吃個鮮味兒。
傅璟佑想到就干。
田桂花沒做過這些,他就自己來。
回家把螃蟹刷干凈,該摘的都摘了后拿菜刀一分為二。
和姜絲一起加進大肚湯罐里洗好、泡好的精米中,架在小爐子上慢慢熬著。
獨特的鮮香味,陸淼起來時就聞到了。
今天溫度仿佛又高了些。
陸淼少穿了件小褂子,在房里梳理好頭發才出去。
堂屋里,敏杰和敏銳跟在田桂花身邊,正圍在大桌子旁指著桌上的大肚湯罐說著什么。
見她出來,敏杰不好意思的打招呼:
“小嬸嬸。”
陸淼帶上房門輕輕點頭,語調溫柔笑著問:
“今天做什么好吃的了?怎么這么香?”
湯罐里的螃蟹粥有一種難以形容的香味,敏杰已經饞了有一陣兒了。
但饞歸饞,在小嬸嬸面前,敏杰還是矜持了一下,往旁邊挪開兩步離桌子遠了些。
敏杰扭頭看向他娘,支吾兩聲沒說話。
敏銳則年紀小,不懂得多少事,多少有一股實誠的虎勁兒在身上。
不同于哥哥的羞赧,敏銳大聲說:
“嬸嬸,是粥!小叔在爐子上煮的!”
田桂花一陣好笑。
在憨頭憨腦的敏銳頭上拍了拍,沖陸淼笑著解釋:
“是粥,用螃蟹熬出來的!小六心思巧,早上收了螃蟹回來就說要弄,就是這個東西我才第一次聽說起,也沒給他幫上什么忙……這個呀,是他自己搗騰一早上才弄出來的,你可得好好嘗嘗!”
陸淼彎彎唇角,臉上露出了然的嫻靜笑意。
還沒來得及說什么呢,敏銳聲音又響了起來:
“嬸嬸,這個粥好香,我也要吃!”
陸淼笑著點頭,溫柔道:
“好,都吃,咱們一起吃。”
敏銳咧開嘴角,趕忙從桌角拿來自己的碗筷往田桂花面前遞:
“二媽,我要吃一大碗!你給我盛一大碗!”
田桂花嗔怪睨了敏銳一眼,見湯罐里的螃蟹粥份量很足,才接過碗沒多說什么。
陸淼含笑望著這一幕,眼神一晃沒看見傅璟佑,又跟田桂花問:
“二嫂,佑哥呢?”
“小六啊,小六在后院呢。”
陸淼聞言,拿上洗漱用品往后院去。
而田桂花把敏銳的碗放去一旁,先拿了陸淼和傅璟佑的碗。
給陸淼和傅璟佑盛完后,田桂花才開始給她和兩個孩子盛。
粥是才熬好端上桌的,現在還滾燙著呢。
先盛出來也不怕會涼,一會兒等那兩口子忙完手頭上的事了,反倒正合適入口……
再說陸淼和傅璟佑。
陸淼到后院時,傅璟佑正往洗菜的蓄水池里壓水。
廚房里的菜板、菜刀什么的,他也一并拿到了井邊。
陸淼見了好奇,擠牙膏緩步上前接了點水問:
“忙什么呢?飯都做好了也不去吃。”
傅璟佑笑著把腿邊的水桶拎給她看:
“早上收地籠時還抓了一條桂魚,我把它收拾出來,一會兒上午你要是餓了,就蒸出來吃著玩。”
陸淼俯身去看。
果真就見桶里有條筷子長短、約莫能有個七八兩重的桂魚。
那桂魚胡亂甩尾撲騰著,十分鮮活。
她從桶里撤回眼神,看向傅璟佑說:
“家里還有不少雪蛤和燕窩,我隨便吃點就是了,你這又大費周章的……”
傅璟佑眉宇明朗飛揚,滿眼寵溺揶揄:
“雪蛤和燕窩放不壞,什么時候吃都行,今天先換個口味。”
陸淼嗔怪睨了傅璟佑一眼,蹲去一旁刷牙沒再說什么。
等她再起身時,傅璟佑早兌好了洗臉的溫水,就在廚房的小桌子旁坐著等她。
等她洗漱完畢,傅璟佑相當瀟灑的一抬臂把水倒去門外。
之后轉身沖她抬抬下巴,兩人低聲笑談一起回前屋吃飯。
村里壯勞動力差不多到了上工的點兒。
而一些弱勞動力,比如老人、病人、孕婦等。
有的在家或下地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則算好了時間上傅家這邊來串門遛彎。
陸淼飯剛吃到一半,家里就來了兩個小媳婦。
人一進門就笑著嘮開了:
“喲,你們家又吃這么晚的飯呢?”
陸淼眨眨眼打趣說:
“還不是我懶?每天睡到什么時候起,飯就什么時候吃。”
叫翠紅的小媳婦笑說:
“小六嫂真會說笑,你這可不是懶,你還病著呢!”
陸淼笑笑沒說話。
另一個叫雙喜的小媳婦,好奇的往桌邊探頭說:
“這吃的什么呀?聞著怎么這么香?”
“是螃蟹熬的粥。”
田桂花一邊回答,一邊笑著掃視陸淼和傅璟佑:
“他們兩口子有想法,就這一鍋粥熬了好幾個鐘頭呢!”
“螃蟹是不是就是咱們這兒的‘海子’啊?這個東西我知道。”
雙喜擺擺手,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樣道:
“這個東西得人肚子里有油水了才會覺得好吃,要不然腥不說,吃起來又都是殼子,沒什么嚼頭,不如田里抓的泥蛙呢!”
說到肚子里有沒有油水這方面,雙喜忽然正色看向桌邊的敏杰和敏銳。
見敏杰身量結實,個子看著比村里其他小孩好像要高一些。
敏銳也是虎頭虎腦、小臉紅撲撲氣色紅潤的模樣,很是討人喜愛。
雙喜道:
“小六嫂回到家里來,這兩個小的也沒少跟著吃些好的吧?看這身量結實的……”
田桂花愣了一下,臉上笑意淡了些,突然沒再接話。
陸淼察覺出端倪剛要說話,傅璟佑先一步開口,笑笑和煦道:
“一家人哪有吃兩樣飯的?再說這兩個孩子跟我自己的兒子也差不了什么。風光和體面我跟他們嬸嬸在城里早體會過,現在回到老家來,能讓這幾個孩子吃好喝好玩好,生活上有更好的條件,我跟他們嬸嬸也算不白混這么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