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坤宮之變
翊坤宮之變
就在沙皇得知了前線戰果的第三天,一支50多人的隊伍就離開了莫斯科一路向東而去。如果就是一支商隊或者普通官員的隊伍也無所謂,但在這支隊伍里有個人叫伊凡.切爾卡斯基。
他是誰呢?沙皇的表哥和御前大臣兼外交大臣,兩次前往大明帝國并面見大明皇帝,對兩國之間的交往有非常大的貢獻。
在這個時候再次由他率隊一路向東,不用動腦子也知道是去哪兒了,去干嘛了。很顯然,沙皇俄國第一個慫了,要去向大明帝國搖尾乞憐。
除了感到憤怒之外,歐洲各國的政客和君主們還不得不馬上考慮另一件事。假如沙皇俄國取得了大明帝國的諒解,恢復了交往,會不會成為大明帝國在歐洲的代理人?
這個可能性不光有,還特別大!因為沙皇俄國在開戰之前就與大明帝國有著不錯的關系,最終因為無法抵御歐洲各國的威逼利誘才迫不得已出兵東征。
只要沙皇俄國肯主動服軟認錯,大明帝國沒理由不依不饒,畢竟那片土地上并沒有大明帝國稀缺的物產,反倒是戰略地位挺關鍵,標準的西進橋頭堡,進可攻退可守。
但對于歐洲各國而言,橋頭堡就變成利劍了,隨時隨地都會砍下來。所以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沙皇俄國與大明帝國靠得太近,這是歐洲各國安全的基本保障。
道理挺通透,但實際操作起來就很復雜了。歐洲各國現在沒能力去影響沙皇的決定,好像也沒錢去收買了。總不能指望空口白牙的就讓沙皇放棄一條活路,俄羅斯人只是落后,并不是傻。
難道就這么眼睜睜看著沙皇俄國倒向大明帝國嗎?答案是否定的。歐洲也有很高明的政客,比如黎塞留,他再次提出了個計劃,總結起來四個字,臥薪嘗膽!
既然無法阻止大明帝國的勢力向歐洲滲透,那就不能讓沙皇俄國成為獨美。如果法國也能與大明締結友好關系,在經濟發展方面獲得的助力將是巨大的。
至于說法國是組建歐洲聯軍的骨干,那不是已經成為過去式了嘛,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要時刻向前看才能發展。
本來法國和大明帝國也沒有不可調和矛盾,完全是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蠱惑才走錯了一步。現在已經意識到錯誤了,并打算改正,為什么不能原諒呢?
黎塞留就用這套理論和殘酷的現實說服了路易十三和部分貴族,在沙俄使團出發沒多久,一支近百人的法蘭西使團也順著塞納河進入大西洋,展開了漫長的航程。
黎塞留肯定不能離開中樞,可是使團必須有個能撐門面的人物帶領。除了國王之外,身份比較顯赫的貴族無外乎孔代親王、奧爾良公爵、蘇瓦松伯爵。
后兩位全是反黎塞留派的主要骨干,自然不能加入,于是孔代親王成了團長。(這位不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大孔代親王,而是大孔代親王的父親。)
但光有團長還不成,孔代親王只是和路易十三血緣關系近,身份貴重,卻沒有太多實權和才干。想在談判桌上不被大明帝國宰割,必須得配上至少一名實干家。
最終這個榮譽落到了黎塞留的秘書頭上,他叫儒勒.馬扎然,又名朱利奧.萊蒙多.馬扎里諾。從名字上就能聽出來,這位應該有意大利血統。
沒錯,馬扎然出生在佩西納,上學在羅馬,當兵在意大利。后來在解決西班牙與法國的爭端時,由于其出色的外交手腕被黎塞留看中,這才加入了法國籍,成為了首相秘書。
但光有會耍政治手腕和耍嘴皮子的肯定不夠,黎塞留很懂談判桌上的藝術,所以又把財政總監克勞德.布提利也派了出來。
這位是個搞錢的高手,也是全法國小算盤打得最響的。有他在一旁拾遺補漏,至少不會在錢上被坑。沒辦法,經此一役歐洲各國的財政全都見底,再也禁不起折騰了,能省當賺吧!
為什么黎塞留不再組織歐洲各國組團一起去和大明帝國談判了呢?那樣聲勢多壯大,還可以來個共進退,更有希望取得好結果。
這就是黎塞留明智的所在,打仗可以組織聯軍、勝利了去分贓也可以一起,但在失敗之后就不適合抱團群暖了。越是聲勢浩大,對勝利者的刺激就越深,戒心也越大,往往會適得其反。
另外歐洲各國雖然都是鄰居,卻因為發展方向和地理因素有別,各自的訴求是不一樣的。拿法國為例,一向注重地中海的利益,但在大西洋一側就弱了許多。
另外由于受到西班牙和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長期壓制,法國急需大力發展陸軍保衛國家利益,在海軍方面也就不那么重視了。
要不是黎塞留眼光長遠,至今法國連一支能拿出手的艦隊都沒有,戰艦也基本靠向荷蘭訂購。這就使得法國成為了比較典型的大陸國家,對海貿的需求不是說沒有,卻不是很強烈。
與法國類型比較相似的還有西班牙和神圣羅馬帝國,它們雖然都有海岸線,西班牙還是第一代日不落帝國,可是從發展模式上算仍舊屬于大陸國家,對海洋的重視程度要小于陸地。
而英國、荷蘭則與之相反,它們的國土面積都不太大,一個是島一個是洼地,天生不適合向陸地國家發展,所以只能向大海要吃喝,對海軍以及海上貿易的重視程度是第一位的,沒有之一。
俗話講沒有不透風的墻,眼見著沙皇俄國和法國都向大明帝國派出了代表團,歐洲各國也開始坐不住了,只是反應并不太一致。
以荷蘭、英格蘭、丹麥為代表的國家積極響應,準備也盡快派出代表團,主動向大明帝國示好。
而以西班牙、神圣羅馬帝國、波立聯邦為代表的國家則持保留態度,或者叫拿不下老臉,不準備在戰場打敗了再去談判桌上受辱。雙方在各種場合里經常互相指責,本來就不太和睦的關系再次面臨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