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第十個名字→
熱門小說
然而這次洪濤卻一反常態,沒有快刀斬亂麻,而是選擇了一個見效最慢的笨辦法,以理服人!
皇帝給錦衣衛下旨,每年從100多個上了榜的貧困地區隨機挑選500名適齡兒童,由內帑出資將其安排到州府新學讀書。
畢業之后成績好的可以科舉、可以考皇家學院,成績一般或比較差的,送到建設部、工業部、化工部、農業部自建的職業學校里去,兩三年之后就是一名預備役技術工人,照樣能掙錢養家。
這么做有什么意義呢?與海戶司里的孤兒比起來,這些孩子肯定沒那么忠誠。人家都有父母,被強迫離開家的,保不齊還得埋怨皇帝不講理呢。
洪濤要的不是忠誠,而是人性中的炫耀。這些孩子成年之后,要不成了有學問的人,要不成了技術工人,不光能養活一家人,還比大部分百姓掙得多、活的好。
這時候該干嘛了呢?九成會選擇帶著大包小包、穿著最好的衣服、拿著積攢起來的銀幣,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往家里趕。
衣錦還鄉,是漢文化圈里的基本元素之一。上到大臣下到販夫走卒,不管身在何方,只要有所成就,第一個想到的必然是回到家鄉顯擺顯擺。不管在外鄉有多風光,也不如在家鄉父老面前抖落的過癮。
這個習慣到底是好是壞,洪濤懶得琢磨,但怎么利用他真沒少費心。喜歡顯擺是吧?那好,我給你們創造使勁兒顯擺的機會,不想顯擺都不成!
哪個孩子畢業了,當地官府都會連吹帶打的去孩子家里報喜,同時再給村里人講講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好像只要出去了,不光吃飽穿暖,還遍地都是發財致富的機會。
愛信不信,等孩子們衣錦還鄉了,肯定會有人動心,忍不住也要出去看看。不用多,每個村有一兩個孩子當榜樣,就能號召幾倍、十幾倍的當地人鼓起勇氣背井離鄉去經濟更發達的地方討生活。
他們當中肯定有失敗者,但不會太多,大部分都會比守著窮鄉僻壤活得容易。倒不是外面有多好,而是偏遠地區太窮了。哪怕外鄉的雇主不給工錢,每天只給三頓飽飯吃也比窩在家里好。
除了衣錦還鄉之外,人性里還有個習慣,攀比。你家男人出去一年,回來的時候大包小包,全家人都能吃飽飯,甚至把家里人接出去享福,那我家憑啥不成啊!
這樣一來,偏遠地區的人口會逐漸流向發達地區,當流失到一定程度之后有些村莊就荒廢了,這時候官府再提遷徙的事兒阻力就會小很多,甚至得到當地人的擁護。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真有可能把大明本土里的貧困人群數量降到最低。至于說這些地方怎么辦,不用辦,在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前沒必要勞民傷財去開發,有這些資源不如投入到自然條件更好的地區效率高。
那些偏遠的山山水水就讓它荒著吧,也算是給子孫后代留下一些白紙,到時候該怎么規劃是他們的工作,無須自己越俎代庖。
“萬歲爺,朝鮮國王病重,駐朝鮮大使派了軍醫前去診治,說是很大可能熬不過冬天了。李氏沒有子女,旁枝也斷了血脈,如果真的無人繼承,該立還是該廢,禮部那邊都有預案,可還需請旨才能定奪。”
今天一大早,洪濤又在午門親自接見了11位來自偏遠地區的優秀畢業生。先用話鼓勵一番,再賞賜些物品,就把這些火種放出宮,讓他們衣錦還鄉去了。
回到養心殿還沒暢想幾分鐘,王承恩就把一份奏折遞了上來。朝鮮李家經過這么多年的食物和藥物摧殘,終于斷了子嗣,到了該收獲的時候。但最終是繼續找個傀儡國王還是劃歸大明版圖,禮部不敢擅作主張。
“先讓禮部把找到李氏私生子的消息放出去,看看還沒有心懷鬼胎的家伙冒頭,到時候再視情況而定吧!過幾日把朝鮮特區的案卷拿出來在御前會議上討論討論,找找還有什么需要添加修改的。”
朝鮮國早在十五年前就可以劃歸大明版圖了,不能說一點反抗沒有,但也翻不起多大浪花。
此時朝鮮的主要城市里幾乎都是大明商人經營的工廠、商店,滿朝文武經過數次清洗也全都成了投明派,從民間到朝廷不存在特別的阻力。
可洪濤一直在等,等的就是朝鮮李氏徹底斷了血脈。這么做倒不是怕有人不服,而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以朝鮮的自然資源,很難與其它外海領地相比。做為屬國存在,大明帝國不用擔負太多責任。說句不好聽的,就算餓死多一半朝鮮人,也沒人會指責大明皇帝草菅人命。
如果將其劃入大明版圖,那朝鮮人就成了大明百姓。這可是大幾百萬人口,不能餓著、不能凍著、不能風吹雨打,每年至少有一半糧食要由大明提供,是個純純的大負擔。
但隨著時間推移和世界格局的變化,現在朝鮮的地位有了明顯提高,可以考慮并入版圖了。雖然半島上沒什么比較容易獲得的資源,還要不停輸入糧食,但那幾百萬人口升值了。
依靠武力攻占了秘魯總督區的大部分城市只是第一步,想真正在美洲大陸上站住腳,大規模移民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然而有一億多人口的大明帝國居然有點鬧人荒了,荷蘭人被趕走之后,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都出現了勢力真空。這個是必須馬上填補的大窟窿,即便還不打算開發也得先占個窩。
戰爭結束后,恩鳥港總督區也得開始移民,繼續鞏固其在當地的堡壘作用,讓歐洲人從此之后斷了偷襲的念頭。
科倫坡港同樣要輸入人口,那是艘印度洋上的不沉母艦。一手掐著印度半島的卵蛋,一邊還能照看著阿拉伯海周邊各國,值得大力投入。
光是這幾個地區,粗略算算,沒二三百萬移民就起不到什么效果。一億多和二百萬聽上去好像相差很多,實際上卻很難湊齊。主要是大明本土的窮人越來越少,但凡能湊合活下去的就不愿意背井離鄉出去闖蕩。
所以這些移民就不能光靠大明本土百姓填坑了,朝鮮成了最容易獲得、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的人口來源。
熱門小說
章節錯誤/欠更/內容違規/點此舉報賺取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