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1431 各有所長2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不明不清 >>不明不清最新章節列表 >> 1431 各有所長2

1431 各有所長2


更新時間:2025年08月04日  作者:第十個名字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第十個名字 | 不明不清 
翊坤宮之變

翊坤宮之變

17世紀初的法國海軍正處于轉型期,在首相黎塞留的大力推動下從近海防御轉向遠洋進攻,或者說是從控制地中海轉而向更廣闊的大西洋發展。

只是改革持續的時間有限,目前除了大量適合在地中海風平浪靜條件下航行作戰的槳帆船之外,能拿得出手的遠洋戰艦很少,還很陳舊,大多數新式戰艦都還在船廠或者圖紙上。

為了配合歐洲聯軍的軍事行動,別辱沒了法蘭西要成為軍事強國的理念,紅衣首相還是砸鍋賣鐵湊了8艘戰艦和20多艘武裝商船。

不提商船,只說戰艦。這8艘法國戰艦在聯軍艦隊里數量上很不起眼,卻能從外觀很遠就認出來。倒不是法國人在戰艦設計上有什么獨特之處,而是選擇了一種很別致的旗幟。

白旗!沒錯,法國海軍統一懸掛純白純白的旗幟,據說象征波旁王朝,代表了國王的顏色。旗艦則增加一面細長的三角形白旗,周邊有長長的流蘇。如果指揮官有王室血統,還可以點綴鳶尾花圖案。

在一片花花綠綠的旗幟中,白旗就顯得那么純粹、那么扎眼,很有點鶴立雞群格格不入的氣質。對于大明海軍官兵而言更是無法忽視,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用白旗代表認輸的理念,總覺得對方有人要投降。

法國戰艦在使用火炮的思路上與英國人有不小分歧,他們更喜歡長身管重炮,追求射程和破壞力。另外由于缺銅,法國人在鑄鐵火炮方面投入了很大心思,也有所得,裝備了不少鐵炮代替青銅炮。

這次派來的戰艦大多是16世紀末建造的主力艦,排水量在800噸上下,兩層通長火炮甲板,裝備了50門以上的火炮,其中六成是24磅以上的長身管重炮。

唯有旗艦“王冠號”例外,它是在黎塞留上臺之后力主建造的,由荷蘭與法國設計師共同合作,花了四年時間,用了4000多顆百年橡木,耗資40萬里佛爾,相當于法國海軍整年經費的四成,1636年才下水服役。

付出了這么大代價,法國海軍最終獲得了什么呢?俗話說的好,沒有花錢的不是。

“王冠號”的排水量達到了2000噸,主龍骨長53米、船體寬14米、滿載吃水深度6.5米、主桅55米,妥妥的龐然大物。

它采用了三層火炮甲板設計,可以裝備十四門重型長身管36磅鑄鐵滑膛炮、二十四門24磅炮、十八門12磅炮和十多門6磅以下的甲板炮,再加上船體厚度達到了20厘米,還是一座妥妥的海上炮臺。

與同時期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的主力戰艦相比,“王冠號”在噸位、火炮數量、堅固程度上都要領先一大步。

當然了,“王冠號”并不完美,甚至有些偏科。在極度追求火力和抗打擊能力之后,它的適航性就無法保證了。

尤其是滿裝火炮之后重心高的缺點被放大了,高海況時左右橫搖幅度比較大,難以發揮出應有的火力密度,在轉向和逆風行駛方面也是弱項。

另外就是成本太高,想讓這艘龐然大物在戰時正常運轉,最少需要400名熟練水手和炮手密切合作,每年得付出近10萬里佛爾的維護費,嚴重拖累的法國海軍的發展速度。

懸掛著紅底黃色勃艮第十字旗的是西班牙王國海軍,縱使這幾年在海上、陸上接連吃了不少敗仗,財政狀況也岌岌可危,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不落帝國的家底還是挺厚實的。

這次西班牙共派來了30多艘戰艦和40多艘改裝過的劫掠船、武裝商船,由排水量1200噸,60門火炮的“圣地亞哥號”率領。

乍看上去,西班牙艦隊要比英國和法國艦隊數量多、火炮多,戰斗力應該更強些。然而實際效果并不一定,和垂垂老矣的日不落帝國一樣,西班牙艦隊的海戰理念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哪怕連續遭遇了多次失敗仍舊積重難返,抱著固有的觀念始終不肯撒手。接舷戰還是首選,戰艦和火炮不是為擊沉對方船只用的,只是為了靠近敵艦,方便士兵登船創造有利條件的附屬工具而已。

圣十字旗、鳶尾花旗、勃根地十字旗,歐洲幾大海軍強國好像都湊齊了。其實不然,在17世紀初西班牙海軍算日落西山,英國和法國海軍是初生牛犢,真正如日中天的卻是荷蘭聯省共和國海軍。

荷蘭人只是不好戰,但并不是沒能力戰。海上馬車夫不是白叫的,在遠洋船只數量和人才儲備方面,荷蘭人占據了絕對優勢。

根據西印度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的統計,此時聯省共和國的注冊海船數量超過了20000艘,其中4成是遠洋船只,總噸位60萬噸,比歐洲各國遠洋船只總和還多。

在世界各大洋里,每兩艘跨洋船只里就有一艘是荷蘭人的。雖然大多都是商船,可荷蘭人向來就有全民皆兵的傳統,陸軍如此,海軍仍舊。

聯省共和國其實沒有統一的海軍,也沒有統一的旗幟,而是分成了阿姆斯特丹、佛里斯蘭、西蘭、馬斯、北荷蘭五個海軍部。每個海軍部自己建立海軍,常備數量保持在100艘之內。

但是到了戰時,海軍艦船數量會陡然上升,具體數字要看戰爭規模而定。其中東西印度公司的很多商船都是按照戰艦設計建造的,連火炮帶水手、炮手都不用國家提供,他們自己就有。

這次參加歐洲聯軍的荷蘭海軍數量就是最多的,光戰艦就有101艘,普遍在500噸左右,單艘艦炮數量雖然不多,但戰斗力并不弱。

荷蘭人的艦炮質量明顯高于歐洲同行,主要體現在射程和威力上。雖然都是滑膛炮,荷蘭人的艦炮炮管卻更輕更長,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壓,大幅提高了炮彈初速。

實際上這些炮管并不是荷蘭人鑄造的,而是來自大明帝國。從二十多年前起,荷蘭人就做起了軍火販子,把大明產的的火槍和火炮悄悄賣到俄羅斯去,借此打擊英國人在當地的勢力,效果很好。

既賺了錢又擴張了勢力的荷蘭人并沒因此而滿足,開始琢磨起大明制造的火炮了。這些火炮之所以獲得了俄羅斯人的歡迎,除了價廉之外主要還是物美。在同等口徑下不光重量輕,耐用度還高。

如果能把制造技術搞到手,由荷蘭自己生產,那利潤不就大把大把來了嘛!而且有了更好的火炮,在大海上荷蘭就不再忌憚大明海軍了,也就不用繼續忍受大明皇帝開出的苛刻條件了。


上一章  |  不明不清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