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有小的局限性,同時也有好處。海軍最大的依仗是啥?如果只允許有一個答案肯定是戰艦。可戰艦本身并不會攻城掠寨,它只是個武器裝載、運輸和使用的平臺,所以說海軍最大的依仗是艦炮。
目前大部分秦級和漢級戰艦上裝備的都是三三式加農炮,采用100毫米口徑、28倍徑、6條膛線、楔形炮閂,裸炮重1375公斤,炮車重315公斤。
發射鑄鐵楔形破甲彈,用14公斤發射藥,最遠可在1800米距離上擊穿60厘米濕柚木板。但這個1800米并不是三三式加農炮的最大射程,而是有效最大直射距離。
如果調高射擊角度,根據不同發射藥量也可以做為陸戰加農炮使用,發射鑄鐵空心彈時最大射程可達4公里。如果不顧炮膛使用壽命加大發射藥量,6公里也是可以的。
從艦炮的口徑、倍徑、重量、射程、射速等關鍵參數上看,大明海軍、包括陸軍,這些年的進步非常有限。
所謂三三式艦載加農炮,實際上就是在二四式的基礎之上增加了3條膛線、進一步優化了鑄造工藝和炮閂結構,從總體上降低了200公斤重量、增加了12度射擊仰角而已,在大部分重要參數上完全一致。
而二十四后裝加農炮列裝部隊至今已有11年,期間除了在景陽三十三年改型為三三式之外,重要參數從來就沒變過。
也就是說大明軍事工業在火炮的研究方面十多年未有寸進,這與之前的突飛猛進、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十年改頭換面的狀態改形成了鮮明對比。
可海軍上下都知道結癥在哪兒,卻全都束手無策。不是軍工部門不努力研發,也不是技術將領們不仔細收集參數積極反饋。
而是皇帝大筆一揮,硬生生將火炮研發部門的經費砍掉了多一半,剩下的也以陸軍火炮研發為主,艦載炮的大部分研發項目都處于暫停狀態。
黃南平和朱海鷗也不是沒據理力爭過,可惜皇帝是鐵了心的不想讓海軍用上更先進的艦炮,甚至放下話來,只要歐洲人的艦炮技術不追上來,十年之內大明海軍別想大批更換裝備。
原因很簡單,成本太高!以目前海軍的艦炮技術,已經遙遙領先于歐洲了,如果再盲目追求更新進的艦炮技術,費效比會大幅度下降,沒有太大意義。
而目前海軍中使用的艦炮型號以三三式為主,且保有數量非常大,鑄造加工環節又非常成熟,輕易不該有大變化,什么時候領先優勢被得所剩無幾了,什么隨后再大規模替換,順便產業升級才最劃算。
在解釋了為什么不更換更先進裝備之后,皇帝也沒饒了屢教不改的黃南平和朱海鷗,又給他們倆上了一課,題目就是浪費可恥!
皇帝說朝廷的錢全來自賦稅,這些錢除了用來供養皇室、支付官員工資、修橋補路興建水利之外,大部分都用在軍事上了,也就是養兵。
然而軍隊是無法直接產生效益的,也就是說軍隊是不納稅的,不給朝廷賺錢的,不能開源自然就要節流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節省。
能用一艘戰艦解決的問題,就不要派兩艘;能開一炮贏得的勝利,就不要開兩炮;能用一個衛駐守的基地,堅決不能用兩個!
但必須有個大前提,就是確保獲勝。既要贏還得省,這就對海軍領導指揮層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勝任的留下,不能勝任的趕緊讓位置。
也就是在這樣的大方針影響下,海軍參謀部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力,給蘇伊士和法奧港單獨擬定了一套特殊防御體系,稱為海陸協同。也叫一個月戰術。
簡單扼要概括,這套體系是建立在戰艦和艦炮上的。具體說就是平時只保持基本防御力量,最多駐守一個陸戰衛兵力。
這個陸戰衛并不是要防御港口,而是在拖時間。利用手中現有的兵力和武器,根據敵人的規模計算能堅守的時間,發現不敵馬上通報科倫坡海軍基地請求援助。
大概11天左右,通訊船會抵達科倫坡基地,加上集結準備和返程時間,大概還要用20天,也就是說在這兩個港口駐守的陸戰衛至少要獨立堅守1個月。
聽上去時間挺長,實際上能在一個月內的陣地戰中,擊潰一個有準備的陸戰衛或者陸軍衛的軍隊幾乎不存在。
如果想靠數量彌補質量,必須有長時間集結過程,肯定瞞不過統計司、禮部和顧問處的眼線。最終能不能在大明援軍抵達之前趕到戰場都是個大問題。
一旦科倫坡的增援艦隊趕到了,敵人來多少人也就無所謂了。每艘戰艦上至少有20門艦炮,單側10門,隨便兩支分艦隊就能擁有600多門艦炮,單次投送數量300門左右。
每艘軍艦都是一座軍火庫,讓陸軍暴露在大艦隊的火力覆蓋范圍之內是大忌,再英勇善戰的士兵也沒法和鋼鐵炸藥比硬度。
現在威尼斯共和國的常備軍,有幸成為了第一次遭受大規模艦炮轟擊的軍隊。效果到底如何、戰術是否成立,只需看看他們的傷亡情況就會一清二楚。
景陽三十五年(1639)10月17日上午10時許,停泊在紅海盡頭蘇伊士港外的21艘大明海軍戰艦隔著碼頭和城區,向正在進攻城市西側的威尼斯軍隊發起了大規模炮擊。
但最先受到傷害的并不是威尼斯共和國軍隊,而是碼頭上不聽勸的本地百姓和商人。他們自認為聽過炮響,沒什么可怕的,堅持要留下看熱鬧。
然而大艦隊齊射和普通的火炮發射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不光把碼頭上停靠的很多小船震得七零八落,連附近的建筑物也有不同程度損傷。當然了,最疼的還是威尼斯共和國軍隊。
經過前幾天的試探,耶路撒冷戰區指揮官安東尼奧·巴爾貝里尼認為情況已經摸得差不多了,遂定于今天上午投入主力發起總攻
過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順利的,大明軍隊很快就被突然出現的幾十門火炮所壓制,第一批4千人的攻城部隊沒有遭受太大損失就靠近了城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