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皇帝重道抑佛,中外皆知,即便是皇家寺院也難逃其魔爪。大谷光道正是因為看不慣景陽皇帝打壓佛教才毅然決然拋棄了優厚待遇,返回日本弘揚佛法。
但景陽皇帝比較喜歡他,經常一起下棋,所以臨行前特意下了一道圣旨,允許其以海貿籌集錢款,在日本重新修建寺院,并賜名光明寺。
有了這張圣旨,大谷光道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與大明進行貿易了,至少在大明海關那邊是承認的。
至于說日本幕府承認不承認,本來不想承認,可是派遣使節入貢之后又私下里承認了。其中到底發生了什么,知道的人很少。
不管因為什么,反正光明寺可以進行海上貿易是板上釘釘的。寺院還沒建好呢,就有兩艘大海船停靠,各種貨物和建筑材料裝得滿滿的。
臨走又從附近采購了大量日本特產,當地商戶誰和光明寺走得近,或者說大谷光道推薦了誰,誰的貨物自然就能進入采購名單。
對處于閉關鎖國狀態中的日本商人而言,大谷光道簡直就是活財神。不知道是景陽皇帝忘了還是沒多想,居然沒在圣旨上注明海貿數量,也就是說每年不限量,可以隨便買賣。
兵庫津和大阪,哦對,兵庫津就是神戶的前身,這兩個地方的日本商人以追求純粹商業出名。啥國家民族,在他們眼中都是浮云,哪怕能多賺一個銅板,立馬就能不承認自己是日本人。
有這么一位財神爺在身邊,豈能不善加利用。走?呸!哪兒也別想去,誰不同意咱就聯合起來,無論拿錢砸還是搞人身毀滅,反正得把人留住。寺廟建好,順便再把碼頭擴建一下,然后坐等大明商船停靠,大家一起賺錢!
大谷光道返回日本差不多有十五年了,在大阪神戶一帶信眾頗巨,影響力也挺大。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他的信眾里很多都是商人,不太大的事情還能出出力,真到了關鍵時刻必須隨時掉鏈子,不能完全指望。
這時候另一只蛆就派上用場了,對馬藩!
和大谷光道比起來,對馬藩的宗義氏名聲不大但實力強。近二十年來,德川幕府推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對這個小島來講幾乎等于虛設。
不光沒有影響到其海貿份額,反倒由于其它大名不能大規模搞海貿,但對大明商品又有硬需求,增加了大量的轉口貿易。
這錢賺的也太容易了,說白了就是二道販子,從大明購買緊俏商品然后加價賣給日本國內的其它勢力。而且在大谷光道返回日本之前是蝎子拉屎獨一份,連遠在江戶的幕府和天皇也得從對馬藩采購。
為什么德川幕府能容忍有大名公開破壞既定政策,這么長時間不聞不問呢?區區一個對馬藩,無高大名,在200多家大名里排名倒數,根本沒有擁兵自重的底氣和經濟實力。
但它就這么硬生生活下來了,而且活得越來越好。雖然還是無高大名,但實際的經濟實力和生活水平已經位列前茅了。究其原因只有四個字,狹洋自重。
這里的洋就是海對面的大明帝國。對馬藩自古以來就是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貿易中轉站,德川幕府雖然高喊著閉關鎖國,并不是真打算切斷一切對外貿易,其目的是維護統治。
主要是被基督教的入侵和蔓延給嚇壞了,生怕一打開國門又有外來宗教涌入,影響了日本百姓對天皇的盲目崇拜。
以日本列島的物產數量,也不允許完全自給自足,很多東西必須依靠進口。而最大的貿易國只有兩個,大明和朝鮮。眼下朝鮮李朝完全被大明控制,放個屁都要上書北京等待批準,實際上等于只剩下一個大明了。
接替宗義智的藩主宗義成看到了這一點,頭腦也很清醒,知道想讓家族延續下去,德川幕府和大明帝國兩邊都不能得罪。于是在大明商人的有意引導下,開始了狹洋自重的計劃。
簡單點說就是明面上高喊支持德川幕府政策,暗地里允許大明商船靠港貿易,同時向大明商人借款購買了很多小型帆船,專門經營走私貿易。
把貨物偷偷運往需要的大名手里,通過這種方式逐漸建立起來一張龐大的關系網,其成員遍布九州和關西的幾十家大名。
這些大名參與了走私貿易,等于同犯,多多少少就會向著對馬藩說話,進而小幅度影響了德川幕府的一些政策執行。
另外宗義成也是個有腦子的人,他讓大明商船摘下了日月旗掛上朝鮮李朝的旗幟,對外稱是在和朝鮮貿易。不光不違反幕府的規定,還算積極配合,應該獎勵。
再有就是他愿意拿出一部分收入去江戶打點,不管是什么節日,只要說得出名字,幕府里的很多實權派官員都會收到一份沉甸甸的孝敬。
俗話說的好,伸手不打笑臉人,張口不罵送禮人。只要拿了,必然要替對馬藩說話,因為即便把對馬藩搞掉也不會撈到更多好處,而留著宗義成反倒是張長期飯票。一頓飽和頓頓飽的道理,官員們拿捏的最精準了。
最后就是大明帝國的影響力了,或者叫威懾力。德川幕府里的大多數官員,心里都明白對馬藩的貨物是從哪兒來的,也都清楚大明朝廷是睜只眼閉只眼假裝看不見。
在雙方實力差距過大的情況下,有些事最好不要擺到桌面上讓人下不來臺。真把大明商人驅逐了,那位據說把商人當干兒子的大明皇帝保不齊真派艦隊來日本轉圈,到時候不光城市變成了廢墟,搞不好幕府都得被推翻。
可德川幕府的忍氣吞聲并沒換來真正的和平,在洪濤眼中,大明和日本也不會有真正的和平,對馬藩就是他下的一步閑棋。
沒用的時候權當是給江浙地區商人提供了貨物傾銷地,有用的時候馬上就能起作用,時間拖的越長,宗義家族就陷得越深,連說不的能力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