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朝文武,求我登基第九章 三個條件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滿朝文武,求我登基 >>滿朝文武,求我登基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章 三個條件

第九章 三個條件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昨日癲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昨日癲 | 滿朝文武 | 求我登基 

:18恢復默認

作者:昨日癲

“安樂自幼蒙父皇寵愛、承大夏恩澤。今日自要還報于父皇。”

“女兒愿……愿前往青夷、以達兩國之好……”

這冠冕堂皇的一席話姜思樂說的很艱難。

雖然姜思樂的這一習話出乎于老皇帝的預料,但安樂自愿去和親還是讓老皇帝松了一口氣。

“只不過,安樂身為女兒身,前往塞外青夷絕非易事,此去萬難,恐怕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故國,再無機會面見父親。”她聲淚俱下的說著,惹得不少年少的臣子太監淚濕衣襟。

就連唐儀和裴行都在后位忍不住拭淚。

此時皇帝面色更是緩和,眼睛還隱隱帶著些淚珠。

“吾兒忠心為國,可敬可嘆……”

“女兒此去萬難,有三個請求還望父皇渝準”

這個時候老皇帝已經不在警惕了,就連在座的大臣們也不甚在意。

畢竟……

一個公主能提什么要求?不過是些朱釵衣裳罷了。

若是要,便給嘛不過是給公主添添嫁妝。

“女兒此去異國,于故土恐再無相見之日。女兒想要您曾經賜予外公的那把先帝寶劍。劍為金,有戾氣,也可保女兒安穩,女兒想要此劍以傍身。”

“不可。”姜思樂話音未落,便生出了反對之聲。

這人言之鑿鑿“公主出塞乃是國之大事,怎可以此相要挾?”

“莫不是以為朝堂是女兒家的閨房了?”

說罷,哄堂大笑。

唐儀轉過頭去,怒目而視。這次老丈人裴行未能拉住他。

“公主乃是千金之軀,此次和親更是為兩國邦交之好……你…你等不思報效國家,如此羞辱公主,意欲何為?”

唐儀一身淡綠色的青衣,身材高大威猛,此時怒目而視,活像是那怒目的門神。

周圍的同僚跟鵪鶉一樣瑟瑟發抖,生怕受到牽連,因此唐儀的周圍空出來一大圈。

最后還是老皇帝擺了擺手,不過是把劍,老皇帝并不在意。

安樂喜歡就給她罷了。

“那把劍被封藏在內庫,也便算作安樂的嫁妝吧。”

大殿上的眾臣俯首稱是,畢竟只是一把劍而已,器物罷了。

他們不過是嫌棄安樂公主對群臣的態度不恭敬。

之前安樂公主辱罵禮部侍郎王素,讓其撞柱昏倒的事跡可還歷歷在目呢。

不少老臣摸著須子暗中想要給安樂公主下絆子。

“多謝父皇”

姜思樂伏倒再拜,眼中滿是濡慕之情。

“兒臣自幼生長在父皇身側,還未見識過我大夏的幅員遼闊。女兒的第二愿,便是想讓著和親之路長些……女兒想最后在見識故土風光。”

龍椅上的老皇帝輕微皺了皺眉梢,這事說麻煩也麻煩,說簡單也簡單。

主要是在于青夷人的看法,若是他們執意要求盡快和親,就算是老皇帝也無法再說些什么。

想著,老皇帝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殿下的青夷使臣。

“安樂自幼跟著寡人身邊,唉……寡人自是不舍。

和親的路徑……青夷的諸位使臣覺得如何?”

青夷王子烏穆和左賢王烏去疾相互看了看,對了下眼神,最后烏去疾上前一步說道:

“公主一片愛國之心,我等不忍辜負。

這路線……我等會稟報單于后再做規劃。

不過公主放心,單于對公主一片赤誠之心,定不會回絕。”

老皇帝也輕輕點頭。

接著眾人的視線看向姜思樂,想要聽聽她的最后一個條件。

“兩國兵戈四起,百姓也生靈涂炭。安樂的最后一個要求便是——將國內糧價降到一石二兩。也是為百姓……”

姜思樂這話尚未說完,就像是一滴水進了油鍋一般,大臣們都沸沸的吵了起來。

“不可……安樂公主此舉干涉朝中,意欲何為?”這位是兵部的老大臣,若不是進殿不能帶兵器,這位大人恐怕連犯上,砍了姜思樂的心都有。

“陛下,臣參安樂公主心懷不軌,此等事關乎民聲……陛下慎重啊”

就連季太傅也是如此:“錢糧關乎百姓民生……此事萬萬不可聽信安樂公主的婦人之言。”

一直穩坐釣魚臺的王閣老也是面露不悅,上言道:“此言霍亂宮廷,萬望陛下慎重。”

姜思樂的臉上露出冷笑,呵呵,這才像是封建王朝的君庭嘛

如若是這第三個條件真答應了,姜思樂反而會疑惑萬分。不答應,甚至反咬她一口才是常識。

雖說姜思樂的要求是將糧價下降,從綠枝口中的三兩二十文一石下降到二兩一石,這不管怎么說,糧價下降,百姓們更買得起糧食了,聽起來都是好事。

但看看這朝堂上的官員,卻沒有一個是贊同的,各個看著姜思樂的眼神都變得陰毒了起來。

姜思樂感受到,甚至連上方老皇帝的視線都開始變得不善。

唯獨是身邊的青夷使者的眼神依舊是一如既往的好奇。也許是他們聽不懂她話的意思?

姜思樂頂著全民公敵的視線自嘲的想。

不過她想的沒錯,青夷使者一行人的確不能理解大臣們的反應,青夷的子民中游牧者居多。一行人之中唯有年長的烏去疾心中隱隱的帶著不安。

降低糧價的確是件好事不錯,但是前提是誰來降?憑什么降?為什么降?

糧食的價格掌握在糧商手里,那糧商的價格是怎么來的?

在大夏,糧商的上頭是皇商,皇商規定的價格就是標準價。地方的糧商按照標準價上下浮動,除了偏遠地區的糧價浮動大些,其他地區基本持平。

那皇商的糧價是誰定的?

皇商的背后是外戚,是皇家。

這價格世人都以為是天子定的,糧價一降,便是天子的恩澤;糧價一漲,定是有外戚中飽私囊。

但其實不然,多是戶部主管。

尤其是先帝時,因外戚掌管皇商出了大亂子,險些導致生靈涂炭。自先帝之后,皇商就不在掌握在外戚手中,多是由戶部兼管。


上一章  |  滿朝文武,求我登基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