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恢復默認
作者:全九林
云苓接下了幾例重病患者,身上的擔子重了許多,可她健步如飛地踏下樓梯臺階,充滿奔頭,樂此不疲。
事情越多,越能激發出一個人的潛力,她就是這類人,閑下來反而不踏實。
據楊老同志所言,那幾名戰士正在運送軍醫院的路上,估計今日下午便會到達,她提前在系統資料庫中搜集了針對不同身體器官的修復藥劑和營養液。
最昂貴的那款還是當初第一眼便相中的全身修復艙。
產品介紹很粗曠,只標明了一句話:“只要還喘氣,就能給救活。”
可惜,過去八年了,她還是買不起。
中午在食堂草草吃了頓飯,便馬不停蹄地鉆進了實驗室,就連下午的小組會議都請了假。
部分同隊老師略有微詞,但云苓并不在意,時間緊迫,她得在手術前把抗菌藥劑研制出來。
進入系統實驗室后,她觀察到替代藥物的培養皿與原始對照組產生的變化相差無幾,欣慰地嘆了口氣,試驗進度條終于有所推動。
接下來就是照葫蘆畫瓢的合成藥物。
此時,系統實驗室的鬧鈴突然響起,這是她特意在商城買的傳訊器,用于連接空間內外的音頻傳輸。
鈴響一般代表有人找她。
云苓立即離開系統空間,打開了醫院研究室的厚重大門。
“有事嗎?”
岳鴻進:“我將手術方案轉交給了楊老同志身邊的瞿大夫,他說您的那幾位病人已經到達醫院,目前在重癥監護室。”
“好,我這就去。”
就危急性來講,病人生命遠大于實驗結果,她都該第一時間去檢查病情程度并提出針對性的診療意見。
在云苓當時編纂教科書時就提議學院作為試點醫院,開設重癥監護病房,其中附帶了IcU病床的整套設備圖紙和制作指導。
去年中,第一張IcU病床在首都醫院設立,隨即廣泛應用于各大軍醫院。
但其中也并非一帆風順。
首先是首都醫院內部無可用病房,最后不得不把15樓一層原來的內科門診搬走,才騰出足夠的空間接受重癥病患。
其次,危重病人終末期死亡率高,凡是在IcU死亡者都納入IcU病死率,但經治療病情好轉后,病案將隨著病人轉回原病區。所以,病死率統計的根據是病案。
而最初階段的病死率幾乎高達100。
不過,隨著醫院內部的資源調整,云苓上交的那些寶貴醫學資料,還有國家大力支持“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打開了學術界通向世界的大門……
這些阻力都在慢慢減少,IcU成功開辦下去,還引進許多其他重要的先進設備,并不只局限于醫學界。
軍醫院的加強醫療科同樣在一層,只不過是院內最深處的一棟樓,從走廊窗外望去,背靠青山,生機盎然。
春城如其名,伏在峰巒環繞的平原中,享受著午后淡金色的斜陽,四季如春,鳥語花香。
和醫院內緊張忙碌的生死一線天差地別。
云苓快步走在平坦大道上,心中卻想,等內外和平、國家安定后,一定要重游春城,精心感受這里的南瀕滇池與湖光山色,再轉道去看那詩中所說的蒼山雪,洱海月,上關花,下關風。
然而如今都是奢望。
云苓被護士帶到了一間重癥監護室前,里面四張病床,其中一張病床前站了一個醫生。
“云醫生是吧?”
男醫生正好開門出來,大約二十七八的模樣,戴著銀框眼鏡,斯斯文文,看起來很好相處,“我姓師,是之前負責這幾位患者的醫生。”
“師醫生好。”云苓從他手里接過一厚摞病例,拿起來翻看。
誰知第一頁的名字竟令她無比熟悉。
她怔了一下,瀏覽的視線卻并未停留,四本病例全部翻看結束后,才說:“我能進去看一下嗎?”
“當然,首長提前囑咐過,讓我配合你工作。”
師醫生轉身開門,將她帶到窗邊的一張床,“這位同志是傷情最重的。據其他戰士所說,他帶領的那支小隊最后打到就剩他自己,一個人愣是堅持守著戰友24具遺體半宿。戰斗結束后等到撤離之時,還執意要留下等軍工上來,抬走全部的戰友后才肯走。”
“身中30多塊彈片,腹部兩處貫穿傷,雙腿炸傷,腿部神經壞死。”
“得虧咱們國家去年研發出一款軍用保命的急救藥粉,否則估計等不到部隊救援,人就可能因失血過多不幸犧牲了。我聽說,當時軍醫氣到恨不得將他直接敲暈帶走。”
師醫生的聲音很輕,看似儒雅文靜的外表,卻有一顆話癆火熱的內心。
他詳細介紹了每一位的傷情和治療意見,也講述許多這四個戰士的戰斗故事。
云苓拿著筆,邊詳細記錄,邊在腦海中自動生成最合理的治療方案,整個思考過程行云流水,宛若人工智能般迅速精準。
她不是沒見到傅承序,相反,一看到那個熟悉的名字,目光就鎖定了窗邊病床上不省人事的熟悉面孔。
是他,沒錯。
她很意外。
但現在并非是情緒蔓延的開閘時機。
她的理智鎮靜、清醒、可怕,像是完全不認識對方一般,將他當作一個陌生的重傷病人,與其他三位的待遇完全一模一樣。
“一號床我認為你的原方案就很完善,但術后用眼過度可能會導致他的眼部視力降低,所以一定要讓護士嚴格監測……”
“二號床雙腿神經壞死較為嚴重,但我不建議直接截肢,這個放到最后再談。”
“三號床和四號床的傷情類似,都是從右側擊中胸部致雙胸腔雙肺和縱隔穿透傷,但三號床經過大量輸血輸液,要注意限制性液體復蘇,尤其要要謹慎‘低體溫、酸中毒、消耗性凝血病’三聯征的出現……”
云苓想了想,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撕下來遞給師醫生。
“我發現病歷記錄上四位傷員術前都未做特殊檢查,所以我建議在手術后恢復過程中,可以進行彈道重建模擬,就是僅在攝片前經過體外標記,設立參照物,即可判斷出傷道與周圍的關系。”
“尤其是一三四號床病人,他們的受傷部位都靠近重要臟腑器官,需要重點觀察。”
師醫生急忙記下,最后問了句:“那二號床呢?他的雙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