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恢復默認
作者:全九林
云苓對龐支書的懷疑和偏見,沒有表示出任何憤懣之意,倒是讓他憋出一股有氣沒處使的無力。
不禁疑惑,怎么現在的年輕人都這么能沉住性子?干說也不反駁,就乖乖聽著,真是拿她沒辦法!
三人到了公社,龐支書熟門熟路地領道,云苓邊走邊觀察周圍陳設。
寬大的紅色橫幅掛在門口,上面一行字是“戰無不勝的主席思想萬歲!”,兩邊用紅色漆字書寫“為人民服務”和“人民公社好”。
墻面并非干凈整潔的大白,邊邊角角隨處可見的脫皮發灰,拐角倉庫大門封閉,但從縫隙中能瞄到里面皆是分門歸類的農具機械零件。
倉庫旁是一間對比起來非常小的屋子,門上掛著一個木牌——文化站,看來是例行思想學習的地方。
他們一直走到最里面那排平房,長條房屋被隔成好幾間,一路走過去是電話總機室、會議禮堂、婦聯、主任辦公室……
路過會議禮堂時云苓還看到由木匣子存放的的縣電影隊設備,她只認出來了幻燈機和音響。
走到書記辦公室門口,龐支書敲門,里面傳來一聲:“請進。”
剛一踏入辦公室,她就感受到了濃郁的工作氛圍。
墻上一米間隔規律懸掛偉人像和主席語錄,數把竹制靠椅挨在墻邊,僅有一張老式黑漆木質辦公桌緊靠窗邊。
窗臺上放置一盞煤油燈,旁邊墻壁用釘子定了一根棉線,大約五六本工作手冊整整齊齊掛在線上。
二乘三的暗紅色文件柜立在角落,旁邊用高凳放置一臺電話機,關門時才發現門后掛了兩頂麥秸稈草帽。
屋內陳列簡樸,與永勝村大隊的辦公室如出一轍。
黃書記坐在辦公桌前埋頭書寫,見他們進來才肯抬頭,“龐支書,你們來了?”
他起身將有些磨損的木門重新關上,解釋道:“這門年久失修,有些歪,不給它緊緊別住就會漏風。”
隨手拖著三把竹椅,云苓見狀,直接接手,將椅子搬到他的辦公桌前。
“你們坐。”他將桌面收拾好,“聽說你們來是打算今年開春執行一個新的藥材種植計劃,是嗎?”
褚菘藍本以為龐支書不同意計劃實施,所以根本不會開口引導,沒想到卻是他主動接話。
“是有這么一個計劃,由這兩位知青同志提出來的,不過還沒確定是否具體實施,畢竟大隊的發展規劃還要和公社這邊商量才行。”
“這是自然的。”黃書記還是比較支持底下大隊能自力更生的,于是主動提及,“那把計劃主動給我介紹一下吧。”
云苓遞上計劃書,褚菘藍剛準備開口說,就被他打斷:“我先看,如果真的有可行性,等會兒開會你們再詳細介紹,不然又得麻煩這兩位小同志多費一遍口舌了。”
言罷,他默不作聲地開始瀏覽。
過了幾分鐘后,突然聽到黃書記問:“這些數據都是怎么獲取的?”
云苓回答:“種植方面基本都是實地考察測量分析的,藥學方面是借用實驗計算得出。”
實際上,單單種植方面就已涉及多門學科——林學、植物學、土壤學以及相關的生物學,開發研究屬于中醫藥學和醫學,而生產銷售方面囊括經濟學和管理學。
褚菘藍雖然耳濡目染過許多種植知識,但擅長的還是實踐,所以寫報告的時候會重新學習很多系統框架的知識體系,云苓給她從系統兌換了許多相關書籍。
但同樣的難點是——沒有老師,只能硬啃。
或許從專業教授角度來看這份報告仍不算完美,不過足以應用具體操作。
目前公社重心是發展農業,故而黃書記自然對農業方面格外了解,而對其余學科知之甚少,所以能明白這份計劃是什么,但對數據是否準確無從查證。
“你們是如何規劃山林的?”他腦海中自然浮現出一副地圖,都是他下去考察農田時走過的路。
都無須云苓提示,褚菘藍這次可以流暢地將劃分原因說出來:“由于永勝村后山的樹林分布較均勻,我們主要考慮的是土壤環境和水分飽和程度,以這二者為橫縱坐標繪制點狀圖,按照標準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再在每個區域內進行細分。”
“細分時,會添加其他次要因素,比如盡量保護野生動植物聚集地,減少修整土地面積,還有種植的人力、交通成本等。”
黃書記聽她條條清晰有理,便知這些措施并非空談。
“既然你們都有備而來,我也不能讓你們掃興而歸。”黃書記和顏悅色,顯然十分滿意,“走吧,咱們去聽聽其他人的意見。”
在此過程中龐支書一言未發,看不出來他到底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云苓深呼一口氣,終于要到最后一步了,只要這道坎邁過去,就是她們可施展拳腳的好機會。
會議室已經坐滿了人,黃書記坐在主位上,才正式開啟這周的例會。
開篇又是老生常談的思想號召,云苓聽得暈乎乎的,忽然聽到黃書記叫了她一聲:“既然材料都依次傳閱完畢,那就請這兩位小同志給我們好好介紹一下吧!”
一激靈,她瞬間清醒,拉著雙眼發直的褚菘藍站起來。
兩人攥緊拳頭,指甲懟進掌心的痛感一下子令人鎮定,按照昨晚預先模擬的那般,雍容不迫地侃侃而談,盡顯林下風范。
“我想請問一點,你說你的初衷是以特色產業帶動農業,普及機械化生產,可這顯示前兩年無法采集作為藥材的根和莖,那你的預計收益從何而來呢?如何帶動農業呢?”
云苓看了眼他的位置,是黃書記旁邊,而他對面是位女同志,推測應該是婦聯主任,那他應該就是財務科的商主任了。
果然不出龐支書所料,他真的很在意產業利益。
“實話跟您講,要想讓農民致富,并沒有一步登天的辦法。”
“以往年舉例,給每個生產隊都配備機械農具,提高耕地、插秧、收割、打谷的生產效率,或是購買化肥和良種,可這些措施仍要因地制宜,針對每個生產隊提出不同的管理辦法,才能達成年年發展,年年增收,這是一個漫長無期的過程。”
“相比于此,因地制宜的考察我們已經做好了。刺五加和水稻小麥一樣,都是可種植的植物,農民同樣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只是前者用于創造財富,后者用于滿足溫飽。”
“至于預計收益,我主要闡述的是藥材提取和銷售,但文中也提及刺五加全身都是寶,葉子、種子都有利用價值,只是相對于后期的根莖來說,收益不高,但不代表前期就是賠本買賣。”
“想要提高農業產量,無非就是我方才說的那幾點,不能一蹴而就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缺錢、缺技術。”
現在哪里不缺錢呢?
有人連飯都吃不飽,更何談創收致富?
所以云苓認為,永勝村是最合適用來實踐特色化改革的研究點——有能力、有需求、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