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第834章 趙馬雪夜襲金城,曹丕司馬雙受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舍弟諸葛亮 >>舍弟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834章 趙馬雪夜襲金城,曹丕司馬雙受困

第834章 趙馬雪夜襲金城,曹丕司馬雙受困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4日  作者:浙東匹夫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浙東匹夫 | 舍弟諸葛亮 


自從章武二年九月底、劉備親自督促甘寧、王平拿下陳倉、冀縣之后,他就揮軍東歸,把大軍主力都帶走了。

章武二年的最后三個月,內政方面也沒什么大事,大戰結束之后,自然需要與民休息,無為而治。

劉備在雒陽大擺宴席,慶功賞賜,但是封侯升官的事兒,倒是暫時不忙,準備明年再正式、統一封官。

主要是西邊的戰事掃尾工作還沒完成,劉備走的時候,把大部分騎兵都留給了趙云、馬超,在涼州繼續駐扎一年,平定羌人和曹賊余黨。

趙云和馬超、甘寧沒回雒陽,劉備先給其他人升官晉爵,也不太好。既然如此,也不差這幾個月了,等明年正月后再處置相關事宜。

這幾個月,就和文武們接著奏樂接著舞、先慶功舒緩一下。

至于西征的軍隊,都放在雒陽后勤壓力仍然太大,那就繼續往東挪,挪到冀州和南邊的荊州駐扎,這樣不用擠在河洛盆地內吃糧食,運輸損耗也能小很多。

劉備把軍隊挪到關東的同時,尚書令諸葛亮也公開上了一道表,主要是建議劉備先賞賜普通有功士卒。

諸葛亮認為,給將領升官晉爵的事兒可以從長計議,慢慢討論,但是對普通士兵的賞賜,卻必須盡快從速作出。

賞賜之后,還要對將士們進行甄別,看看有哪些士卒原本就不想當兵,想要歸農,那就多給盤纏和安家之資,或是發給從新恢復地區收容的寡婦、無家可歸女子,還要考慮分田事宜。

劉備覺得這個建議很對,就吩咐諸葛亮主持此事,務求公平公正。

說白了,就是升官安置武將的事兒,可以慢慢來,但是遣散多余軍隊的事情,卻必須從速,這也是在降低全天下的負擔,以便更加輕徭薄賦,讓百姓得到休息。

主要戰爭已經打完了,未來雖然還是需要邊防,但對軍隊規模的需求,卻肯定是遠不如內戰期間的。

大一統戰爭過程中,劉備巔峰時期養了六十多萬作戰部隊,這還沒算最后兩三年決戰期間、從曹操那兒抓來的的俘虜、臨陣倒戈投降過來的士兵。

建安末年,曹操篡位之前,有三十多萬軍隊。如果按曹操丟掉冀、兗、豫三州之前的時間點來算,當時曹操有四十七八萬之眾。

也就是說,劉備加上曹操,全天下的總兵力都一度超過一百萬人了。

后來曹軍被大量殲滅,但很多戰役里,真正被殺掉或是嚴重戰傷致殘的,其實只是一小部分。

一半以上被殲滅的士兵,都是活了下來的。

因此現在統一完成后,活下來的全國總士兵至少還有八十來萬,那些戰爭中逃散、隱姓埋名恢復百姓身份的,還沒算在這個數字內。

仗打完了,再養著八十多萬人,開支肯定太大了,也不能把這些部隊都拿去搞屯田,那樣管理太僵化,容易出問題。

諸葛亮一開始倒是設想過,說可以把所有想要繼續過旱澇保收平穩日子的士卒,都拉到東北去。到遼東以北、也就是原本的扶余國現在的扶余郡那塊地盤上屯墾。

反正屯田之法,曹操和劉備雙方陣營都用得很熟了,諸葛亮本人也是屯田管理工作的能手,足以確保公平。

有官府組織的話,統一提供農具、種子、耕畜,屯墾效率和抗風險能力肯定比各自為戰的小農經濟強得多。

但是諸葛瑾卻反對他立刻這么干,覺得過于操切了,還是先遣散一部分想要自由自在的士兵自行歸農,多給好處就行了。

至于其中原因,倒不是因為諸葛瑾怕官府組織太僵化、相信“自由市場”——有諸葛亮在,哪怕再“計劃經濟”的事情,諸葛瑾相信二弟也能搞好。

但是那樣二弟就太累了,按漢朝的技術條件、信息透明度、對官吏的監控手段,要想公平公正,肯定會把諸葛亮累死。

所以犯不著為了這點利益急功近利,還是順其自然好了。

劉備聽了諸葛瑾私下里的勸說后,也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難得地完全沒有聽信諸葛亮的建議。諸葛亮一再勸諫,最后劉備找不到借口,只好實話實說:

“此事勿要再提,是子瑜擔心你的身體和精力,天下已經定了,時間長著呢,順其自然就好。卿比朕年輕二十一歲,未來太子還要仰賴卿等輔佐,好好保重身體才是正道。”

劉備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諸葛亮得知是自己大哥阻止,而且是為了他好,自然不好再堅持。

也罷,有些事情,沒什么好急的,無為而治慢慢來也好。只要別無為久了徹底忘了、不想動彈了就行。

既然不立刻搞官方組織的東北屯墾開發,那么大批量復員軍隊的工作就必須立刻提上日程。

章武二年的最后三個月里,諸葛亮領銜一堆文官,就把大致的章程擬了出來。

首先是用物質利益激勵一部分士兵自愿歸農,經過商討后,朝廷開出的條件,是按照服役年限、立功多少、參加過戰事的履歷,大致劃了一條線。

待遇最高一檔的,自然是在徐州、揚州時就跟隨劉備的老兵——再往前,從劉備在幽州老家或者平原郡時期就跟來的,已經沒有普通士兵了。要么是已經戰死不在了,只要活下來的,平原時期跟來的兵個個都當軍官了,也就不存在退役的問題了。

最高一檔的老兵,只要參戰履歷夠,最多給到了回家鄉原籍授田五百漢畝(漢畝大約是現代畝的三分之一),并且發一筆價值十匹寬幅蜀錦的安家費。

再履歷短一些的,比如在荊州時才跟隨劉備的、或是進了益州之后才跟隨的,愿意年老退伍,就回鄉授三到四百漢畝田地,發放五匹寬幅蜀錦左右的安家費。

再往后,等劉備北伐中原后才投的,基本上就沒有現金安家費了,就按照正常授田。至于最后兩年被俘的曹軍,那就屬于戰俘,直接放回去就不錯了,哪怕改造后有參戰的,只要沒有明顯戰功,最多給五十漢畝授田。

除非是投降之前就有陣前倒戈表現的,可以酌情視同青、幽一級的老兵待遇。

另外,諸葛亮還是心心念念不忘他那個“東北屯田開發計劃”,所以在最后給出軍隊退伍條件時,額外加了一條普遍的置換法令:

凡是之前提到的在關內、回原籍授田的士兵,只要愿意出關去東北的,可以按照內地原籍三倍的面積授田。

當然了,如今東北還沒那么多熟田,要靠自己開荒。但是朝廷可以承諾,對于去了的人,十年之內不收租賦,也不征丁稅。

朝廷會借貸種子、農具、耕畜給自愿去開荒的退役士兵,這十年里,“還貸”的額度,就等同于原本應該收的租賦。

也就是說,每年還是要交一筆錢糧的,但額度壓力不會比在關內時大,而且錢糧的性質是“還貸”而非“租稅”。

這樣一套物質激勵、自愿選擇的措施之后,劉備軍把大約八十多萬人的軍隊,直接縮編了十好幾萬,最后全國依然留下了大約七十萬人整的常備軍隊。

未來軍隊肯定還要繼續縮編,但步子也不能邁太快,否則容易引起不穩。

朝廷拿出的物質激勵,金額也不是非常高,因為其中至少有五六萬人直接選擇了去東北,這些人大多沒有家眷了,回不回鄉沒有區別,光棍一條去了哪里都能活,還不如去個朝廷給田多一點的地方。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劉備統一關中和并州的過程中,也會把從曹操手頭奪回來的土地上的流離失所百姓重新安置一下。

因為曹軍士兵死傷慘重,留下了大批無依無靠的寡婦孤兒。在漢朝的生產力環境下,如果放任婦孺不管是很容易餓死的,所以朝廷也就組織了重新協調分配——

也別覺得這事兒離譜,安置寡婦在那個時代已經算很人道了。真正該被抨擊的,是歷史上曹魏的“生人婦”之類的事件,那些還不是寡婦,只是留守的婦女,都被曹操治下的官員重新分配了。

去東北的那些退役士兵,大多都是看中了去東北朝廷會優先分寡婦,重新可以組建家庭,這才去的。很多帶著孤兒的,在這個時代,也沒有被退役士兵嫌棄,一起帶回去養了。

未來數年之內,漢人在東北的人口規模,會肉眼可見地膨脹,然后就會對當地的扶余人和高句麗人等原住民,形成絕對的人口碾壓優勢,用不到一代人,那些人就會被徹底同化融合。

只要他們采取的是和漢人相似的農耕生產生活方式,就避免不了融合。只有那些堅持在山林里漁獵的部族,融合起來會比較慢比較困難,但有諸葛兄弟在,也就是多花幾年的事兒。

章武二年的冬季,很快就在一片安置退役士兵的繁忙中結束了。

這三個月里,西線的涼州戰場,劉備軍靠著少量騎兵,倒也有所推進。

可惜的是,趙云和馬超雖然又輕松打了一些勝仗,也奪回一些郡縣,可始終沒有大規模殲滅敵軍殘余主力,也沒有殺到曹丕和司馬懿。

趙云和馬超總結了一下,發現主要原因還是曹丕兵無戰心,同時又太能跑了。河西走廊又是一條道延伸過去的。如果把曹丕逼上了河西走廊,將來就更難截殺了。

到時候一路打一路追逃,對方總能往西逃,那不就又成了一個曹彰?

劉備軍現在已經知道曹彰去了西域,只是不知道究竟跑了多遠了,曹彰似乎已經跟中原王朝失聯了。

可曹彰畢竟沒當過皇帝,他跑了對劉備的朝廷的威信影響還不明顯。曹丕可是偽帝,他絕對不能讓跑了,不然劉備的面子都掛不住。

趙云和馬超知道肩上擔子不輕,不想貿然打草驚蛇逼得曹丕越跑越遠,于是早在這年十月底的時候,就商議了一下,定下一個假裝暫緩進攻的方略——他倆也不是隨隨便便定的,討論好之后肯定會上報,諸葛兄弟也都聽取了,覺得可行,才建議劉備暗中批準。

趙云馬超得到了授權,便放手去做,他們首先把戰線控制在天水和隴西的南安,最遠沒有超過臨洮/狄道一線,然后就借口寒冬臘月,西北特別寒冷,難以用兵,準備堅壁清野,來年再戰。

對這些地名不太熟悉的看官,也不要緊,臨洮/狄道一帶,大致就相當于之前秦長城的起點,所以也是漢人聚居的邊緣地帶了。

所以趙云的攻擊暫時停止在這里,過冬休整,也是很合理的。

加上這一年西北地區的冬天確實特別冷,逃到了金城(蘭州)的曹丕雖然有過懷疑,有過擔驚受怕,但緊張觀察了一陣子后,發現敵軍確實停止進攻了,他也就稍稍松懈了。

還是那句話,只有千日做賊的,沒有千日防賊的。

趙云和馬超剛放出風聲的最初十天半個月,曹丕確實會緊張,但他不可能持續緊張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

劉備軍從十月份停止進攻后,安分過冬了兩個月,時間轉眼翻篇到了章武三年的正月。

曹丕終于徹底松懈了,他覺得,大過年的,劉備軍不至于十一月和臘月都不動兵,非要正月里動兵吧?再過一兩個月,等開春融雪之后,更適合作戰了,到時候趙云估計會動手。

可惜,趙云和馬超偏偏就是選擇了出其不意。

他們在正月初的一個大雪天,特地挑了個百姓甚至周邊各縣羌人牧民都回窩貓冬的日子,各自帶著幾千騎兵,開始奔襲。

趙云并沒有直撲曹丕所在的金城縣,因為騎兵沒法攻城,而曹丕本人在的地方,肯定防守還是嚴密的。

爛船還有三斤釘呢,能跟著曹丕逃到金城的文武,肯定是曹家的死忠,或者就是之前那么多年的統一戰爭中,跟劉備一方結了太多仇怨,實在放不下的。

所以,趙云趁著雪夜,千里奔襲了比金城更西邊的令居、破羌等地。

而馬超則是走了另一路,從金城的東邊往北繞,走鹯陰渡(今甘肅靖遠)過黃河,包抄金城后路。

這兩座小縣,曹軍駐軍都極少,事到如今,曹丕陣營已經沒有余力死守外圍防線了。

加上留在這些地方的士兵的忠誠度、士氣肯定都遠不如曹丕留在身邊的那些部隊,因此趙云和馬超即使沒有攻堅能力,僅靠威懾還是很快拿下了縣城。

有了敵后的立足點后,趙云和馬超就可以拉網反包,最終把曹丕圍困在金城縣。

曹丕驚懼之下,反應不及,沒敢第一時間就果決帶著騎兵突圍,最終被趙云給堵了。

當然,寒冬正月地,又是大西北極苦寒之地,趙云要想直接攻城還是很難的,而曹丕身邊最后的部隊,也不至于直接不戰而降。

趙云只能是先堵住曹丕,然后等開春稍稍暖和再戰。

目前趙云和馬超只能先少量分兵,扎營把金城各個城門都堵死,曹丕想突圍的話,就只有強攻趙云或馬超的營壘。

雖然曹丕手頭還有曹家最后的一萬多戰力,而趙云和馬超分給每個城門的只有兩千人左右的兵力,但曹丕顯然是沒這個膽子跟趙云死磕的。

曹丕和司馬懿都很清楚,哪怕集中一萬人進攻趙云的兩千騎兵,都沒把握破敵,甚至都沒把握確保曹丕活著突圍出去。

曹軍剩下的戰力,讓他們去野戰,戰斗意志和實力都太弱了。

曹丕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請教了司馬懿之后,最終也只想到一招:從城內一側暗暗挖拆城墻,到時候伺機突然開挖一個口子,讓曹丕身邊最后的騎兵親衛,護著他們突圍。

至于從城頭直接用繩索縋城而出的辦法,倒也不是不能考慮,但人可以綁上繩索吊下去,戰馬卻未必可以。而寒冬正月地,在大西北戈壁上,不把馬帶出去根本就跑不遠,肯定會被趙云追死。


上一章  |  舍弟諸葛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