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第625章 這也在使君的規劃之中么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舍弟諸葛亮 >>舍弟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625章 這也在使君的規劃之中么

第625章 這也在使君的規劃之中么


更新時間:2024年07月23日  作者:浙東匹夫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浙東匹夫 | 舍弟諸葛亮 


蜀郡和犍為郡的內政工作,在諸葛亮舉重若輕地調度下,很快就進入了快速而穩健的發展階段。興修水利和井鹽、火氣的技術磨合,也日趨成熟。

一批能臣能吏,也在這個過程中,快速脫穎而出,得到了諸葛亮的重點關照。

從黃權到楊洪,從張裔到王連,皆在待提拔的范圍之內。

時間轉眼來到了建安十三年的七月。隨著農歷五月到六月中的農忙季暫時告一段落,蜀中的百姓們也多多少少能緩一口氣。

而官府也照例會在每年的這時候,征發二十天左右的徭役,興建一些周期比較短的工程——漢朝時的徭役,普遍是夏末一次,冬天一次。

冬天的農閑更久,征發時間也比較長,往往允許農民稍微遠離故鄉,服一些長途的徭役。而夏末的徭役,往往是一些小修小補,在當地就地干活。

今年是諸葛亮治蜀的第一年,因為春天時對劉璋的戰事,導致成都周邊諸縣多多少少耽誤了農時,百姓全年的莊稼總收成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雖說官府已經決定減免一部分田賦,但以諸葛亮的仁慈,總是希望做更多的事情,幫百姓渡過貧乏之年。

考慮到耽誤農時后,一些百姓全年的務農工作量本就會減少,閑著也是閑著,急需干活的機會補貼家用。諸葛亮自然也會根據各縣的實際情況,調整徭役的征發周期和力度。

好在他和大哥諸葛瑾、去年就開始試點租庸調和代役錢的變法了。在江州、梓潼等地,已經磨合了快一年。如今再移植到蜀郡和犍為郡、廣漢郡,自然也就平滑得多,不會鬧出太多水土不服。

考慮到蜀郡這邊農業生產受影響最大、也最為人多地少。諸葛亮便決定今年鼓勵成都周邊、尤其是西邊的郫縣、都安等地,百姓能少交錢多服役,甚至可以超期服役賺工錢。

而蜀郡東部地區,因為當初被劉備軍占領得更早、今年春天時也更早恢復農業生產,百姓有更多農活可干,諸葛亮也就鼓勵當地百姓多種田、多交錢納糧,換取免服徭役。

諸葛亮的政策宣傳下達之后,當地百姓也很快聽明白了其中利弊,便紛紛自發響應。

原本蜀郡要集中人力修都江堰的話,可能得從全郡各處都征發不少徭役民夫。很多民夫要上工,就得先趕一兩百里路到都安縣修水利。

而按照東漢原本的徭役制度,五百里之內的徭役趕路,官府根本是不管的,這是百姓應該自負的額外損耗。而夏末秋初的徭役期本就不長,總共才干了二十天的活、要是路上往返趕路就額外花掉十幾天,這比例也太虧了。

所以蜀郡最東邊那些距離都江堰遠的縣,百姓其實是一貫很反感被抓去西邊修堰的。

現在聽說新來的諸葛使君體察下情,讓他們多繳點錢糧,就免去夏末秋初的這輪徭役,百姓自然是鼓腹謳歌,踴躍響應。

而那些離都江堰很近的縣,百姓聽說可以多干活多賺糧,也非常歡欣。

諸葛亮輕輕松松就用他那只無形的大手,在絲毫沒有增加成本的情況下,便把原本僵硬死板、資源調度低效的徭役,整合得高效了不少。

黃權、楊洪等具體經辦操作的官員,在幫著處理了這些事務后,也是愈發嘆服不已,不得不承認諸葛使君的內政之才,實在是超越凡俗太多太多。

很多天馬行空的善政舉措,竟都能做到“官府少花錢、百姓少受苦、但最終干出來的成果卻還能比往常更多更好”。

這種“既要又要還要”的神跡,除了諸葛使君以及他那個傳說中的大哥以外,天下還有何人能做到?

隨著徭役的高效征發,蜀郡這邊的都江堰修復工作,從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短短二十天之內,就粗略進展了不少。

夏秋之際本就是多雨季節,水利及時得到修繕,也能更好地抗止洪澇,保百姓農事平安。

犍為郡那邊,隨著大批徭役民夫的投入,打井和鋪設竹制火氣管道的工作,以及營造配套的熔爐、煮鹽工場等事宜,也進展迅猛。

七月初十這天,張裔終于興奮地給諸葛亮上了一道報喜的公文。

告知在江陽縣,已經建成了第一座用天然氣作為燃料的大型煉鐵熔爐,以及配套的灌鋼煉鋼工坊,歡迎使君隨時來視察。

而就在此前幾天,王連也上書報喜,說使用最新的重錘打樁法,漢安縣已經挖出了第一口深度在三十丈以上的鹵水深井,出鹽鹵極為豐沛。

而且因為打穿了盆地構造,甚至可以形成自噴、并且伴有火氣。打出來的火氣,通過張裔那邊已經試驗成熟的技術,也都可以安全搜集起來。

只是這口深井的位置不太好,遠離人煙稠密之地,運輸也不太方便,當地又沒有鐵礦石。所以打出來的火氣不適合用來煉鐵燒窯,那就直接就地用于煮鹽了。

諸葛亮得到喜報,加上夏末徭役期已快過去,他在成都這邊的公務也稍稍閑了一些,便決定去犍為郡視察一番。

順便,也好把已經在犍為郡住了兩個月的黃月英接回來。

諸葛亮如今二十八歲,黃月英二十五,已經成親近十年,連兒子諸葛瞻都六歲了。老夫老妻之間,倒也沒那么片刻難以分離,加上黃月英確實醉心工巧機械,諸葛亮也樂于偶爾放她出去散散心,做點她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諸葛亮始終很有分寸,每次放老婆散心,都不會超過三個月,正好舒緩平日里每日相對的疲憊和壓力。

幾天之后,諸葛亮便在侍從的護衛下,首先來到了漢安縣。

王連提前北上數十里,迎接諸葛亮,并為他擔任向導。

考慮到諸葛亮旅途勞頓,王連還想先去縣衙、接風洗塵。

結果才走到半路,王連隨口匯報之際,提到最新鑿出來的大深度鹽井就在城北。

以諸葛亮的勤政,便當即表示不忙回城歇著,直接轉道去鹽場視察。王連還想再勸,諸葛亮只說他事務繁忙,不想走回頭路,王連只能立刻照辦,一路上連忙詳細介紹鹽場的情況。

諸葛亮聽他匯報清晰,有條有理,而且臨時改變行程計劃,也沒有導致慌亂,看起來像是那種“工夫用在平時、領導在與不在一個樣”的,便又增添了幾分欣賞。

很快,一行人便到了鹽場。

諸葛亮在王連指引下,看到了一口立著高峻井架的新鑿鹽井,井口寬大,鹵水水位雖然比較深,但是站在井邊就能看見,下面還在汩汩地往外冒泡,顯然不斷有鹽鹵和天然氣在翻涌上來,一看就是非常高產的優良鹽井。

為了盡量搜集天然氣,鹽井的井口部位倒扣了一個漏斗狀的大鍋,頂部就連接著刷了漆和膠泥的竹管。

雖然漏洞大鍋四周還是有縫隙能漏氣,但基本上也能確保冒出的火氣有八成以上都順利搜集起來了。很顯然,這口集氣漏斗的造型打制,已經充分考慮到了“天然氣的比重遠比空氣輕,會自動上浮”的特性,估計也是黃月英的作品。

看到這一幕,諸葛亮也非常欣慰,妻子這些年學習大哥留下的“化學密卷”,用心程度一直不亞于自己,非常擅長利用各種氣、液的比重不同,分離混合物質,這次搞鹽井又露了一小手。

諸葛亮忍不住細問:“這口井,竟已深挖到三十丈以上?算算日子,你們全力施工,也才個把月吧?以如今的技術,后續能夠保證挖到多深?”

王連連忙解說:“雖然全力征發民夫服役才二十日,但此井早在五月初剛開始試用打樁掘井機時,便作為試驗井持續開挖了,至今已挖了近三個月。

初時每天甚至可以深挖一兩丈,到了十幾丈后,慢慢降到每日兩三尺,二十余丈后,再減慢到每天一尺多。但相比于原先僅靠鍬、鏟的挖掘方式,新法已經快了至少十幾倍!

使君構思之法,實在是神異驚人!我估計,用此法將來至少能挖到五六十丈,不過耗費的時間,應該也會在一年以上。這就要看再挖下去是否劃算,畢竟如今這么深,出鹵出氣已經非常可觀,持續噴涌上十年八年都是有可能的。”

王連一番解說,非常直觀地解釋清楚諸葛亮所用的新技術、對于產能究竟有多大的提升。

挖鹽井這活兒,跟后世挖石油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具體來說,同樣的地質結構,一口深峻的鹽井的產出,可能輕易就超過了同樣位置好多口淺層井。

如果打不穿深層巖壁,可能得到的就只是一些滲出來的地下水。一旦打穿了,把深層的地下鹵河打得形成自噴井,都很正常。至于天然氣的產量,就更是受井深的極大制約了。

一言以蔽之,擅長挖深井,就能得到遠超于同時代的井鹽和天然氣產量,這絕對是十倍數量級以上的降維打擊。

如此驚駭的進步空間,也難怪這些犍為郡本地的官員和工匠,對于諸葛亮引入新技法的貢獻,會如此膜拜了。

看完鹽井的挖掘和汲水現場,諸葛亮順便又看了旁邊的煮鹽工場。

剛剛引出來的天然氣,果然是按照黃月英此前的二次改良意見,在最終出氣口前面加了一個皮橐,來驗證出氣管里的氣壓是否足夠高。

點火之前,會先堵住出氣口蓄力,看皮橐鼓漲到非常飽滿時、確認不會回氣回火,才會打開出氣口。等氣頭稍稍排空,中段天然氣相對純凈時,再開始點火。

當然,諸葛亮如今來視察時,這座煮鹽工場已經處在穩定生產的狀態,并不需要重新點火。

諸葛亮看到的,是一根根粗硬的筇竹輸氣管,尾部被每隔幾步鉆了一個孔洞、然后接出一根細鐵管,鐵管的末端還被打了很多小孔,小孔中都在冒出火焰,燒煮著上面架設的大鐵鍋。

煮鹽的火力非常旺盛,而且長明不滅,還不用人工添柴加草,就全靠天然氣解決,煮鹽效率自然也非比尋常。

幾個工匠不斷往里加入濃鹽鹵,同時又把熬煮后鍋底結晶析出的固體鹽直接鏟出來、瀝干裝袋。

視察完全部生產環節后,王連還非常有把握地對諸葛亮表決心、談及展望。表示只要按照使君給的技術,給他數年時間,他完全有把握把蜀中井鹽的產量擴大數倍!將來甚至是十倍、十幾倍!

從此以后,蜀中食鹽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甚至還能做到“川鹽濟楚”,接濟荊州西部一些交通不便、淮鹽不易運入的郡縣。

而黔中和南中之地,也能從蜀地井鹽的爆發式增長中獲益。

讓南中蠻夷百姓以往靠焚燒浸潤草木灰補充礦物質的悲慘生活,就此成為歷史——當然,這種惠及蠻夷的貿易,肯定是附條件的。

南中部族肯定要像如今幽州東北部的內附烏桓一樣,盡量漢化、對漢人官府的羈縻采取友好態度,才能得到漢人官府的榷場貿易資格、敞開賣鹽。

如果跟前幾年那個速仆延部一樣,抗拒王化,那就讓部民繼續乖乖喝草木灰水補充礦物質吧。說不定還會被其他心向漢化、想要擴大榷場貿易的忠義部族所兼并、討伐。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沒有數年之功,是不可能走到那一步的。

畢竟王連這邊,要讓蜀中腹地的井鹽自給自足,至少就要兩年。第三四年,或許能往南中賣鹽,至于“川鹽濟楚”,可能都是十年八年之后的事兒了。

在大量往南中賣鹽之前,諸葛亮也沒有太多籌碼可以勾引南中蠻夷。所以在他心中,這事兒要么等將來天下一統后再說。

即使是最好的情況,那也得三年后、蜀中元氣徹底恢復、建設整頓基本完成。到時候如果能趁著全面對曹操北伐之前,以最快的速度把南中梳理整合一下,也算是一件美事。

但不管怎么說,南中問題的優先級,肯定是比荊州問題要低得多得多的。到時候荊州問題肯定已經徹底解決干凈了。

視察完漢安縣這邊的井鹽建設成果,諸葛亮馬不停蹄又前往了下一站的江陽縣。

在那里,張裔又殷勤迎接,詳盡匯報,展示了最新的天然氣煉鐵爐和灌鋼工場。

黃月英也在江陽縣,自然少不了跟夫君重逢——在黃月英看來,漢安那邊的活兒比較簡單,沒什么可調試的,在那里待了一個月,問題基本上都搞定了,剩下的都是規模化擴產的體力活,全丟給王連就行。

倒是張裔這邊的情況相對復雜,黃月英就專注在江陽多留了些日子。

既然黃月英在,具體細節的解說上,也就不需要張裔來當電燈泡了。黃月英自己就能給夫君解說明白,而且更詳盡。

黃月英帶著夫君走馬觀花了一圈,告訴夫君這里的煉鐵爐結構跟傳統的相差不大,只是額外加入了一個輸入天然氣以增加火力的管道。

而且因為天然氣比重比空氣還輕,進入爐膛后是往上浮的,所以天然氣的進氣管只能安排在爐子底部,這就需要在爐底挖溝槽埋氣管——剛開始她也試過把爐膛架空,但很快發現不現實,熔爐太重了,架空還容易導致地基不穩,不如挖溝埋管。

這些細節也無需說太多,總之都是一點點坑踩過來的。但黃月英聰明,發現有坑就快速迭代、并且把錯誤的教訓、原理分析都記得明明白白。所以短短幾個月,就基本搞定了。

黃月英發現,改用了天然氣作為主要燃料后,爐膛的反應效率陡增。不但融化鐵水變快了很多,而且需要清運的爐渣也變少了很多——

傳統爐具產生的爐渣里,有大量固體成分都是煤炭里的不可燃物雜質,比如含鈣的雜質,會在爐膛底部板結成塊,要不斷清出來,否則時間久了徹底結成一大團,堵死出料口,熔爐就報廢了,只能砸爐子取鐵。

引入天然氣加熱后,煤炭/木炭用量大大降低,產生的固體雜質自然也少了很多,清理爐膛的作業頻次也就能降低很多。畢竟天然氣本身就是氣體,其固體殘留物的數量壓根兒就是零。

當然,黃月英試了多次后,發現完全用天然氣燒熔鐵礦石、一點不用固體燃料,貌似也不行,因為礦石的“還原”效率似乎會有點問題(黃月英并不知道“還原反應”這個化學術語)。

所以,哪怕不用炭作為燃料,最好還是摻雜一些炭作為還原劑。同時,黃月英也發現,作為“還原劑”使用的炭,就不用在乎熱效率了,所以木炭比煤炭還好用,還不會導致鐵水混入更多雜質。

更多技術細節就無需一一贅述了,反正黃月英幾個月的鼓搗努力,對天然氣的引入,讓這里的熔爐煉鐵效率提升非常可怕。

畢竟煤炭的燃燒火焰溫度只能到一千三四百度,而天然氣的燃燒火焰溫度,能輕松突破兩千度。純鐵的熔點只有一千五百度。

哪怕沒有熱風爐之類的近代設施,光是靠著火焰溫度本身的巨量提升,對冶煉的幫助增益就非常恐怖了。

諸葛亮親自觀摩時,看到的那座熔爐,幾乎是始終敞開著底部的出鐵口,都不用關閉等加熱。

只有工匠在不斷從爐子頂部倒入一筐筐的鐵礦石和木炭/焦炭,然后下面的出鐵口就一天十二個時辰不間斷地流出鐵水,如涓涓細流。

有苦工推著耐火材料打造的車斗,接滿一斗鐵水就運到旁邊的灌鋼工坊,往灌鋼槽里倒,進行滲碳反應。

幾名苦工接鐵水的間隙,鐵水都止不住地往外滴滴答答流,幸好出鐵口下方的地面上,特地提前挖了一個凹槽,沒接到的鐵水也能重新在凹槽中冷卻形成鑄鐵塊。

如此豪奢“浪費”的生產方式,換做曹操陣營那邊那些還在用傳統技術煉鐵的工坊,絕對是無法想象的。

諸葛亮這兒為了連續生產而流淌掉的下腳料、只能拿去鑄造些農具,到曹操那邊都能當值錢的好東西收攏起來。

唯一可惜的是,如今東漢的勘探采礦技術還是太落后,只有在犍為郡這邊打鹽井的同時,偶爾有可能打出些許火氣井。

離開了這塊土地,再想開發天然氣,實在是非常難,而且高成本低效率,完全不值得。

所以,黃月英幫諸葛亮改良磨合出的這項新技術,也不存在大范圍移植的可能性。

未來劉備陣營下轄的其他州郡,煉鐵煉鋼還得用之前的耐火熔爐加灌鋼法,最多只相當于歷史上唐宋時期的技術水平。

只有犍為郡這邊,靠著獨門的天然氣之利,勉強能提升到歷史上明清早期的技術水平。所以諸葛亮打算,把犍為郡的冶金工場,打造成主公未來的“高端兵器甲胄生產基地”。

這里的鋼材鐵料,質量會更上一個臺階,給將領、軍官和精銳部隊打造兵器鎧甲就好。大規模的普通軍隊士兵,還是得靠關東各州的鋼鐵工場。

當然,無法移植也有無法移植的好處,那就是不用擔心技術泄密后被曹操利用。因為曹操治下也沒有合適的地理條件,就算偷了這些玩意兒也無用武之地。

諸葛亮在視察結束后,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在跟張裔、王連告別時,也囑咐他們:

“技術保密固然重要,但你們的任務,更多的是嘗試和探索。如今的鹽井已經夠深了、產量也夠大了,但是掘井技術的嘗試和磨合不能停。

未來可以留少量幾口井,就是用來練手藝,不斷挑戰,看看最深能挖多少。只要把實驗的經驗教訓記錄下來,便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江陽這邊的火氣煉鐵廠也一樣,不要滿足止步于夠用就要,要勇于試更激進的東西。反正你們這里的東西,哪怕泄露出去,曹賊也用不了,所以想到什么就盡管去做!”

張裔和王連聽了這番鼓勵,也是心中頗為溫暖,也愈發有奮斗的信心了。

臨走時分,張裔只是覺得還有最后一個問題,始終不能放心,便提醒了一下諸葛亮:

“使君,如今井鹽和火氣煉鐵事宜,雖然都進展順利,但屬下以為,還有一點隱憂,不可不察。”

諸葛亮:“哦,盡管說來。”

張裔:“這次夏末征發徭役,只有短短二十日,哪怕用上代役錢新法,并且給主動超期服役的百姓多發工錢,府庫倒也支撐得住。

但是等到冬季農閑時,征發徭役的周期很長。今年使君又特地說過,要大量雇傭百姓、多給錢糧,以確保百姓安然渡過這個耽誤農時的歉收之年。

屬下擔心,庫中余錢完全不夠支付大量徭役的工錢,不知使君可有想好新的財路?這事關代役錢之法在蜀中的第一年,能否順利貫徹。”

對此,諸葛亮只是輕松地一揮扇子,示意他們不用擔心:“這個無妨,我在江州和梓潼,倒也有略微儲備了些錢糧,就是為了今日。

另外雖然還有一些缺口,但我可以大量發放鍍銀的直五百錢,作為服徭役百姓的工錢。”

張裔一聽,不由大驚:“使君莫非是要用鍍銀大錢盤剝百姓?這恐怕會……”

諸葛亮:“怎么會盤剝百姓!我發直五百錢作為工錢,當然就有辦法保證百姓們拿了這個錢后,真能買到價值五百錢的糧食和日用。

哪家富商巨賈要是敢拒收直五百錢,或是搪塞折價,我自有辦法嚴懲,而且保證不犯眾怒——這些事情,不是你們所能知的,還是管好自己的本職吧。”

張裔不敢再說太多,只是拱手遜謝,最后又補充了一句:“強行逼迫商人使用,也不是長久之計……”

諸葛亮沒有再多解釋:“還有后招呢。等我回了成都,自見分曉。如今距離秋收還有兩月,秋收后再過半個多月,才是征發冬徭,時間足夠了。”


上一章  |  舍弟諸葛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