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明余暉終章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后明余暉 >>后明余暉最新章節列表 >> 終章

終章


更新時間:2024年11月06日  作者:神州翰林院的寧海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神州翰林院的寧海 | 后明余暉 
四四年的冬天。

伊比利亞半島的第一場大雪在午夜時分降下,次日天明時已經積累了薄薄一層,犬牙交錯、坎坷欺負的丘陵之間放眼望去銀裝素裹。

凜冬似乎來的比前幾年更早些,至少對于英美而言是如此。這更多體現在心理層面上——失敗的陰霾驅之不散,反而愈發濃厚。

普利茅斯遭受核攻擊一事震撼了英國上下,眾志成城的局面因此有所動搖。

即便首相溫斯頓堅稱敵人的轟炸機絕不可能飛臨倫敦,但恐慌情緒不可遏制的迅速蔓延——這次是攻擊海軍基地,下次會不會就是城市?

許多權貴陽奉陰違,選擇秘密離開倫敦前往鄉間宅邸躲避潛在風險,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不脛而走的小道消息進一步打擊了軍民士氣。

一些鷹派分子向美國人提出強烈請求,以原子彈對德國人實施犀利的報復,但得到的只是“總統與國會仍需評估合理性”的敷衍。

持續四年之久的戰略轟炸耗費了海量的人力與物力,客觀上對德社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但這遠遠不足以毀滅德社的軍事工業,更無法幫助英美取得勝利。

在破冰行動之后,盟軍大部隊已從俄國土地上狼狽撤退,親近英美的國民共和軍政權土崩瓦解,在亞歐大陸牽制德社力量的企圖徹底破產。

各種嘗試皆無果而終,本土的反戰情緒也到處滋生,越來越多的民眾質疑所謂的意識形態差異是不是真的像聯邦政府宣傳的那樣如同邪惡異端。

美國上層不得不接受事實,開始參考最低訴求來調整戰略方針,準備進行和平談判。

在不存在贏面的大背景下,實施核攻擊就成了毫無意義的報復舉措,只會妨礙體面的結束戰爭,完全不符合美國利益。

十一月,令全世界矚目的大選呼之欲出,結果在公布之后也處于意料之中。

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胃口下降,體重銳減,血壓一直維持在很高的狀態,雙手總是抖得厲害,記憶力也衰退明顯。

作為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紐約州長、共和黨候選人托馬斯杜威巧妙的批評羅斯福在任期間的一系列舉措——既肯定他率領合眾國走出經濟危機又否定若干政策,聲稱過多的政府干預已經違背了合眾國精神,簡直快要跟德社一樣了。

對權貴富豪,杜威抨擊夸張的財產稅政策——羅斯福施行的財產稅對富豪征收比例可達7080之巨,令人怨恨;對平民百姓,杜威重申孤立主義和門羅主義,允諾在大約1216個星期內結束戰爭。

朱泠婧相當看好共和黨,她篤信這一次驢象之爭一定會以大象勝利而落幕。

最終,連任三屆、執政十二年之久的富蘭克林羅斯福遺憾敗選,杜威以較大的優勢贏得了選舉,成功入主白宮。

未久,因為華盛頓方面的干涉,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通過了決議——在接下來逐漸縮減對德戰略轟炸的力度,直至停止。

同時,和平談判進度也陡然加快。

非常湊巧的是,美德雙方的訴求并沒有特別大的分歧。

歐洲大部分地區的“陷落”無法避免,美國上層力求葡萄牙全境和意大利半壁江山,另外爭取希臘全境。

德方自然不可能放棄希臘,斷然拒絕。美方很干脆的選擇了讓步,但對于葡萄牙和意大利卻堅決保持訴求。

鑒于目前伊比利亞半島主要戰線仍在西班牙西部,只保留葡萄牙本身就是不小的讓步,德方認為是可以接受的。

亞平寧半島的情況就更加明朗了,美方提議以北緯四十三度線為分界線,南意與北意政權劃界而治。由于意大利的工業與經濟精華基本集中在北方,德方亦表示認可。

經過數年的交鋒和較勁,美方再不指望在戰場上找到談判籌碼,能安穩據守防線就已經是最好的情況。

可以說德美之間的談判進行的頗為順利,最大的矛盾反而集中在英法雙方。

法社提出的最低訴求是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英國上層極不樂意法社染指非洲,奈何德法兩軍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已經在阿爾及利亞站穩了腳跟,將之趕下海的可能性十分微小。

談判桌上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那么唯一的解決途徑就是在戰場上見分曉。

德法兩軍實施的圣誕節攻勢如同疾風驟雨般發動,向摩洛哥北部的里夫山脈和中部的阿特拉斯山脈之間較為平緩的地區大舉進攻。

此舉出乎盟軍的意料,但美軍及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仆從軍在戰役初期借助猛烈的空地一體火力遲滯了德法兩軍凌厲的突擊,并逐漸抵擋下了這一擊。

然而,作為戰役預備隊的法軍第5山地師臨時編組了一支大約2000人的迂回部隊,向西南穿越了阿特拉斯山脈北麓的坎坷丘陵與茂密森林。幾天前才撤下來休整的美軍第63步兵師剛歇了口氣,準備歡度圣誕節,結果在猝不及防之下被大部擊潰,巴西第3步兵師的反撲也被迅速瓦解,進而引發了連環崩潰。

后方蒙受重大威脅,美軍部隊被迫全線后撤,存在近一年之久的里夫阿特拉斯防線由此宣告破碎。

在圣誕節攻勢第二階段,德法兩軍向西高歌猛進一百多公里,直至解放摩洛哥中部的梅克內斯一線才停下腳步。

“瞧這個美六十三師,倒了大霉啊,補員休整的時候挨揍。”

“這個師可以撤銷番號了,殘部沒啥用了。”

“對于德法而言這只算是階段性成功,現在戰線向西推,美軍兵力更加集中,補給線更短;反觀德法兩軍,兵力跟火力都有所不足,后勤供應距離又向內陸延伸二百余里,依我看,往后很難再取勝了。”

在靖寧府、也就是曾經的悉尼的總督府,一間會議室被單獨劃分出來用于總覽軍情,其中一角擺有幾張寬大的桌子,上邊平鋪著放滿紅藍小木塊的地圖。

“其它方向的戰局應該沒什么懸念了,直布羅陀也撐不了多久,就摩洛哥那邊還要較勁一段時間。”周長風雙手抱胸凝視著地圖,在腦海中模擬這場戰役的前后經過。

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那一隅之地,歷時五百四十多天之久的直布羅陀要塞圍困戰終于結束了——持續時間兩倍于歷史上的塞瓦斯托波爾戰役。

盟軍從未放棄過直布羅陀這個扼守地中海出入口的兵家要地,一年以來盟軍艦隊千方百計的為直布羅陀要塞輸送物資與人員,這才讓預期只能堅持十個月的要塞拖延至今。    從年中起始,盟軍的空中優勢開始衰減,不復從前美好時光,盟軍水面艦艇部隊的物資輸送行動受到德法兩軍航空兵部隊的沉重打擊,一日不如一日。絕境之下,彈盡糧絕的數千英軍守備部隊放棄了抵抗。

距離英軍攻占直布羅陀二百四十年之后的今天,這座易守難攻的險峻要塞被德軍奪取,飄揚了近兩個半世紀、十二代人的米字旗永遠的落下了。

如同歷史上在大勢已定之后仍然進行的突出部戰役,盟軍統帥部不甘心承認戰略上的失敗,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力排眾議策劃了一場戰役——驃騎兵行動。

從2月7日開始,美軍第12集團軍、英軍第25軍、巴西及墨西哥仆從軍出動了接近30萬人、11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向當面約7萬人的德法兩軍發起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反擊。

此戰,重整旗鼓的盟軍投入了數百輛包括M26潘興和百夫長MkI在內的新銳坦克,可謂來勢洶洶。

而在北非戰場的德法兩軍本就存在后勤供應不暢和兵力不足的不利條件,長期維持在20萬人的規模,重型裝甲載具稀缺,也未從圣誕節攻勢的巨大損耗中緩過勁來——技術裝備缺額3540之多。

沒有懸念的,久戰疲憊之師實在無力抵擋兇猛的反擊,被迫向東撤回阿特拉斯山脈以東,然后通過殘酷的交替遲滯才逐漸消磨光了盟軍的銳氣。

最終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雖然倫敦方面還是不愿見到法社在北非站穩腳跟,可華盛頓方面再也沒有耐心繼續進行這場戰爭了,停戰協議不久之后于巴塞羅那簽訂。

燃遍世界的戰爭畫上句號,根據協議條款之一,德軍撤離了君士坦丁堡——那里仍將作為國際聯盟的行政管控城市及總部所在地。

由于法社把阿爾及利亞列為海外特殊行政大區,同時不可能承認第三共和國流亡政府的合法性,埋藏在非洲的摩擦與爭端在周長風看來簡直多到數不過來。

這真的跟休戰一樣,不穩定程度比歷史上那個局面要差多了。他如是想到。

神游物外的思慮片刻,他瞥了眼墻上的鐘,拿起話筒把電話打去了參謀處。

“二十二師的戰報還沒到嗎?”

“回稟閣下,消息還沒來,大抵要到中午吧。”

在澳大利亞緊急狀態委員會做出投降決策之后,澳洲各地都出現過規模不一的叛亂。

雖然大多都被及時鎮壓,可也有極少數頑固分子決心抵抗到底,這些軍警或民眾組成的抵抗組織以澳洲南部和東南部的復雜山巒為掩護,囤積各種物資做長期斗爭。

明軍占領軍預估這些零零散散的抵抗組織加起來統共有約六、七千人,考慮到澳洲人口總數本就不多,這個規模并不算少。

抵抗組織的四處襲擾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伏擊車隊、炸毀橋梁道路、暗殺落單的軍警……

一年以來各地明軍一直在執行清剿行動,動用了包括軍犬、直升機、炮艇機在內的各種兵器裝備,竭盡所能地消滅這些頑強的敵人。

在澳洲南部港城阿德萊德以北的弗林德斯山脈,一股數百人的抵抗組織在過去幾個月屢遭打擊——駐防當地的野戰部隊是陸軍第二十二步兵師統計已擊斃近二百人、俘虜十多人。

面對數以千計具有裝備優勢的明軍的圍追堵截,殘余的數十名抵抗軍士兵在艱苦卓絕的境況下又周旋了大半個月。

毋庸置疑的是,任何抵抗軍士兵都清楚他們所進行的是毫無希望的戰斗,本國與英美早已放棄,澳大利亞成了既定的犧牲品。

隨著大批明軍進駐澳洲各地,抵抗組織全軍覆滅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他們有的曾是民兵、有的曾是陸軍步兵、有的曾是海軍水兵,亦或者只是水管工、汽修工、司機這樣的平民,在崇山峻嶺和偏遠荒漠之中,這些衣衫襤褸、胡子拉碴的抵抗軍士兵堅定地為他們認可的最后尊嚴而堅持。

受周長風的指導,澳洲明軍集中了小型直升機和大型直升機組成快速反應部隊,前者執行搜索任務,后者執行運輸和火力支援任務。

盡管使用活塞式引擎的早期直升機載重能力極差,即使是大型直升機都只能勉強搭載一個步兵班和一挺艙門機槍,不過其適用性卻相當突出。

如此靈活迅速的空中機動部隊,再加上可在天上長時間巡邏的炮艇機,澳大利亞抵抗組織的生存環境可謂相當惡劣,一旦暴露就意味著兇多吉少。

既沒有正面戰場的牽制,也缺乏后方群眾的支持,轟轟烈烈的抵抗運動曇花一現,就像忽然升騰的火苗一樣很快被撲滅了。

在關于澳洲今后建設展望的發布會上,一名記者努力擠到了人群之前,提出了一個不合時宜的問題。

“督憲閣下,兩天前占領維安總兵處公開宣稱所有暴亂的武裝分子都剿干凈了,您如何看?”

現場沉寂了一瞬,大家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附近的侍從人員已經邁出半步隨時準備把他拉走。

正欲離場的周長風停下了腳步,神情不變,平淡道:“弱肉強食的本質一直沒變,古往今來莫不如此。當年英國殖民者用槍炮殖民各地部族、鎮壓反抗者,風水輪流轉,哪有什么日不落帝國,現在只是一報還一報罷了。”

他掃視前方,稍稍提高了音量,迎著眾人熱切的目光指著腳下說道:“感謝全體軍民多年以來的奮斗與犧牲,不過愿景還未達成,我們的征途也不止是這片大陸,今后的路…還遠著呢。”

短暫的沉默后,雷鳴般的掌聲轟然響起。

照相機鎂條燃燒時的絢爛白光交相輝映,是那么的耀眼奪目。

正文完。

戰后波斯灣勢力范圍地圖如下如示。

(本章完)


上一章  |  后明余暉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