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明余暉第六七一章 我不吃裝甲;建議用黃色炸藥衡量威力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后明余暉 >>后明余暉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七一章 我不吃裝甲;建議用黃色炸藥衡量威力

第六七一章 我不吃裝甲;建議用黃色炸藥衡量威力


更新時間:2024年08月27日  作者:神州翰林院的寧海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神州翰林院的寧海 | 后明余暉 


這次大膽的登陸戰明顯超出了盟軍情報部門的預計,法軍使用的行動代號為:羅納河口演習。

與周長風猜測的大差不差,法軍的確決定以獨特的強火力裝甲車作為裝甲支援力量,從而增強步兵部隊的攻堅能力。

跨海投送坦克實屬困難,而且無法進行空運,唯一的選擇就是裝甲車——恰好,法軍列裝有特色鮮明的重型裝甲車。

第5輕騎兵師裝備了最新型的潘哈德208裝甲車,這是基于潘哈德201發展而來的改進型,大致可視作EBR的低配版。

可以說法國人將小車扛大炮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工程師雅克拉法格以著名的“75小姐”野戰炮為基礎,重新設計了一種適用于輕型裝甲載具的加農炮,定型為SA42型坦克炮。

SA42坦克炮口徑75㎜、38倍徑,發射穿甲彈時初速560m/s,彈藥尺寸為75×350㎜,因而通用庫存的大量75小姐高爆彈。

法國人不太喜歡傳統的甲彈對抗思路,他們對化學能彈藥鉆研頗深,開發了優良的抗自旋破甲彈。

炮彈自旋轉速必須下降到每秒2025轉才能不影響破甲深度,然而,炮彈需要至少每秒300轉才能在出膛后保持穩定,二者完全矛盾。

德裔法籍工程師蓋斯納設計了滾珠軸承穩定破甲彈,這種復雜的炮彈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大瓶裝小瓶,中間以滾珠軸承支撐,這樣一來炮彈發射后外層高速旋轉、內層只會低速旋轉。

這種抗自旋破甲彈可以達到150㎜侵徹深度,作為對比,德軍裝備的同口徑的Gr38破甲彈僅為85㎜,相形見絀。

獨家秘制的抗自旋破甲彈大大拔高了法軍潘哈德裝甲車的戰斗力——這意味著即使是堅固的重型坦克也能被正面擊毀。

管你是斯圖亞特還是謝爾曼甚至是潘興,照殺不誤,我不吃裝甲厚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趣事是,因為美軍謝爾曼使用的M3型75㎜坦克炮也是基于75小姐野戰炮發展而來,炮彈尺寸亦為75×350㎜,故而法軍裝甲車可以直接使用美制坦克炮高爆彈。

戰至12月3日傍晚,駐防梅利利亞的西班牙第45步兵團和民兵營被擊潰。

因為戰斗發生的太突然,許多單位都沒來得及進入預設陣地,失敗不可避免。

一整個晝間,法軍第4、第5海軍步兵團最先搶灘登陸發起進攻,第1輕騎兵師也有一個團上岸參戰。

之后,法軍大部隊接著夜色掩護抓緊時間迅速上岸,第10、第17步兵師等到天亮時也大部登陸。

回過神來的盟軍急忙前來阻撓,從卡薩布蘭卡、舍夫沙萬、阿爾及爾出動大批飛機前來轟炸,一支距離最近的意大利巡邏艦隊也疾速駛來。

這一天地面戰斗很少,只有零星槍聲,不過空戰卻尤為激烈。

法軍飛機從西班牙南部起飛趕來支援,全天有數十架雙方飛機在梅利利亞上空被擊落,意大利皇家海軍扎拉號重型巡洋艦被擊傷。

滯留在梅利利亞的一些法軍登陸艦和貨輪遭到了盟軍航空兵的輪番轟炸,少數來不及轉運的技術裝備和補給被大火吞噬,亦或是隨船同沉。

得知行動圓滿成功,法軍國防委員會高懸著的心終于可以放下來了。

塵埃落定,最艱難也最可能失敗的第一階段以勝利告終,進軍北非的橋頭堡已在掌控之中。

接下來的戰略宗旨是西守東進——謹慎應對摩洛哥方向,以防御態勢為主;但是對于東邊的阿爾及利亞則要積極進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長驅直入。

從這一天起始,法社空軍的運輸機不斷從圖盧茲和馬賽升空,飛向千里之外的梅利利亞,卸下大批物資和作為增援部隊的幾個師。

國營布雷蓋飛機公司設計制造了一型強大的四引擎大型運輸機Br721,配備四臺土地神18R十八缸星形發動機,排量49.7L,標稱功率1900匹馬力,充沛的動力使得這種運輸機可以裝載多達14噸貨物,相當于著名的美制C47運輸機的四倍。

而且這型運輸機的機身和尾艙門寬大,剛好可以容納一輛潘哈德八輪裝甲車,十分契合法軍需求。

心滿意足的法社空軍訂購了360架,不過因為過于復雜,制造消耗工時很多,時至今日也才交付了76架。

這大幾十架布雷蓋運輸機承擔了艱巨的任務,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平均每天發出80架次,向梅利利亞空運大約2000人和500噸物資。

與此同時,法軍第5輕騎兵師自從12月3日上岸整備完成以后便馬不停蹄的向東大舉挺進,沿海岸線長驅直入數百公里。

德法兩軍飛機全程提供掩護,第5輕騎兵師在12月6日輕易攻奪科爾馬,俘虜第三共和國流亡政府部隊數千人。

隨后該師不做逗留,繼續向東進攻,兵鋒直指阿爾及利亞殖民地首府阿爾及爾。

阿爾及爾,這座毗鄰地中海的古城是非洲西北部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政治經濟中心,第三共和國流亡政府就駐留于此。

盟軍在這兒的兵力相對充足,而且也在這幾天里加急增派部隊,大大充實了當地防務。

集結在阿爾及爾的盟軍包括第三共和國法軍第87北非步兵師、加拿大陸軍第4裝甲師、英軍第228步兵旅(團)、英軍第15步兵師,不可小覷。

法軍前鋒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進攻,爾后僅遂行火力偵察任務,之后一直等待后續大部隊抵達。

雙方圍繞阿爾及爾進行的攻防戰無比激烈,隨著距離變長,雙方航空兵作戰效率此消彼長,德法飛機不再能單方面掌控天空,法軍地面部隊開始面臨空襲威脅。

意大利皇家海軍也來助戰,包括維內托號和利托里奧號在內的艦隊實施對岸炮擊支援,聲勢浩大。

在這樣的境況下,法軍連日強攻外圍陣地付出巨大損失。

盡管他們突破了兩道防線,將盟軍逼退至城區及南郊,不過也喪失了進攻能力。

法軍統帥部認為守衛阿爾及爾的敵人已受重創,就像千瘡百孔的破屋子一樣再踹兩腳就會倒塌,因而命令剛剛趕到的增援部隊接替進攻。

這樣明顯操之過急了,決策不夠明智——你的援兵到了,別人的援兵肯定也到了。

再次強攻無果后,兵臨城下的法軍不得不暫緩了攻勢,數萬法軍轉為原地固守。

德國人當然能揣測到法國人急于參戰的意圖,看破不說破。

故而德社上層不打算干涉法社進軍北非,各打各的互不干涉倒也好。

德軍統帥部最近對伊比利亞戰局達成共識,下定了奪取直布羅陀要塞的決心——攻占直布羅陀意味著經由歐洲進入地中海的航道被切斷,相當于掐住了盟軍的命脈之一。

毫不夸張的時說,直布羅陀要塞是世界上最難攻克的地方,能讓德國人糾結一年才下定決心足見其棘手程度。

在四〇年時英軍疏散了全部平民,對直布羅陀徹底要塞化,部署了8門234㎜岸防炮、7門152㎜岸防炮、20門94㎜高射炮、8門40㎜高射炮、16門133㎜高射炮。

英軍工兵部隊還挖掘了大量地下工事,建設了包含地道網絡、醫院、彈藥庫、發電站、淡水處理站、指揮部、兵營的復雜設施,足夠保障1.6萬人,而存儲其中的各種物資可以供給守軍堅持16個月。

在狹長地峽區域,英軍還沿途構筑了大量碉堡、反坦克炮掩體、半永久工事、鐵絲網、雷區組成的防線。

從火力配置來看直布羅陀似乎不算什么?

確實如此,不過直布羅陀引以為傲的武器是地形——當地大部分都被陡峭至極的巨巖所占據,走陸路進攻它唯有通過僅有一公里寬度的狹長地峽,至多只允許一個步兵營進攻,進攻方無法發揮兵力優勢,防守方卻能集中火力。

與之相比,著名的塞瓦斯托波爾就要塞就要容易多了,進攻方呈半包圍之勢,整條戰線長達數十公里,守軍力量會被稀釋分散。

為此,德軍煞費苦心的準備了精銳的攻堅部隊。

地面部隊稱作直布羅陀戰斗群,以3個山地步兵團為核心,輔以4個戰斗工兵營和多達14個炮兵團,總兵力4.4萬人。

各種重武器和技術裝備包括六百多門150㎜榴彈炮與加農炮、兩座740㎜鐵道炮埃因豪森和黑斯佩、二百多輛艾麗卡遙控爆破車。

空軍也奉命提供強有力的支援,投入1個戰斗機聯隊和2個轟炸機聯隊,他們的第一要務是壓制盟軍艦隊,否則可怕的對岸炮擊會給地面部隊造成毀滅性打擊。

同時德軍還準備了數百枚弗里茨X遙控炸彈和Hs293滑翔炸彈,用于對英軍炮臺和堡壘實施精確打擊。

德國人準備先集中幾個師的兵力發動一次攻勢,解決西班牙西南部的盟軍,接著攻擊直布羅陀要塞。

可就在他們緊鑼密鼓的準備時,卻發現法國人在阿爾及爾城下碰壁,強弩之末難透堅冰。

德國人對此表示憂慮——阿爾及爾是個關鍵要地,如果能拿下那么局面就打開了,可若是久攻不下……

盟軍從黑海東部急匆匆撤離以后又空余出了六、七萬人的機動兵力,同時南美洲仆從軍也在增多,這意味著接下來美國人極有可能向摩洛哥派兵,進而威脅法國人冒險開辟的北非戰場。

盡管法國人信誓旦旦保證可以獨自應對北非戰場,但是半信半疑的德國人還是做了兩手準備——組建一支預備部隊在有必要的時候部署到北非。

未久,時間來到了四二年的最后一天。

前些天江南大地一夜入冬,呼嘯的北風成了常態。

持續運作的石墨反應堆每分每秒都在進行著微觀變化——U238俘獲中子后經二次β衰變得到最終產物Pu239,也就是關鍵原料。

現在核計劃來到了關鍵階段,三位首席科學家分乘三趟火車先后動身,離開了那個名曰紅沙堡的、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赴京述職。

一般來說這種事不至于勞煩一國之元首,不過朱泠婧本人對此事格外上心,故而親自到場。

會議在西苑的一座小院中召開,周長風看見莫愁湖被北風吹得漣漪陣陣,湖畔的楊柳枝條光溜溜的,一根根柔長枝條清晰分明。

“哎哎,見過幾位,在大西北荒山野嶺呆了這么久,苦了諸位啊。”

周長風和三位大牛寒暄幾句,笑談不止,侍從們送來溫熱的茶水和糕點。

本就是密談大事,因而朱泠婧也沒多大排場,輕飄飄的就從旁走了過來。

截止月末,金烏計劃一期與二期工程建造的八座石墨反應堆和五座化學分離廠除一座反應堆延誤外全部投產。

這些設施累計制造了十公斤多的原料,準確來說是總質量為10.87㎏的钚,而根據理論模型設計的原子彈只需要6.6㎏即可。

朱泠婧開門見山地問:“對‘那個’的驗算結果如何?”

“從最壞角度來考慮,是有微小可能性的。”神色凝重的錢源開如是回答道。

說完,他看向了旁邊的數學家袁先桐——關鍵計算驗證就是由他負責的。

面無表情的朱泠婧仔細瀏覽了一下驗算的思路和取用的初始數據,她淡然道:“不會有那么湊巧的,樣樣皆是最壞?這樣的概率趨近于零。”

概率趨近于零,但不是零。

金烏計劃團隊擔心核裂變會引發不可控的大氣層核聚變從而毀滅世界,具體來說是讓空氣中的氮發生聚變反應。

人們現在對核聚變的認知還相當淺薄,只知道輕原子核在極端苛刻的條件下會結合成重原子核。

二九年時,英國物理學家論證了氫原子核在數千萬度高溫下結合成氦原子核的可能性;去年,金烏計劃團隊發現了氫同位素氘和氚也可發生聚變反應。

大家知道,更重些的原子核同樣也能發生聚變反應,氦聚變為碳、碳聚變為氧……

故而人們才會擔心核裂變誘發空氣中的氮發生聚變反應,不過不知道具體數據是什么。

實際上這完全多慮了,因為這需要夸張的1000億開爾文的極端高溫,而太陽中心溫度也才1570萬開爾文。

當然了,幾位科學家并不知道這一點,他們假設的是最壞情況,然后計算這能否不可控的自持發生下去。

計算表明這需要將一個直徑約六十米的球體空間內的空氣加熱到極端高溫才會導致不可控鏈式反應,進而毀滅世界,如果達不到,那么反應入不敷出,將會自發停止。

顯然,把這么大體積的空氣加熱至極端高溫亦需要巨量的能量,同樣不可能。

錢源開頷首道:“是這樣陛下,這所需的能量比核子炸彈釋放的能量多十萬倍。”

聞言,大感驚奇的周長風問道:“你們知道具體威力了?”

“還不清楚,我們是按全部六公斤多質量轉化為能量來算的,實際……恐怕就四千萬兆焦吧,也不絕對,有人覺著能有八千萬。”

“呃……”滿頭黑線的周長風在腦海努力換算,接著干咳道:“聽著太不直觀了,用能量單位表示威力比較抽象,以后用一公噸黃色炸藥作為衡量標準吧。”


上一章  |  后明余暉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