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明余暉第一六九章 傘兵;六六六?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后明余暉 >>后明余暉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六九章 傘兵;六六六?

第一六九章 傘兵;六六六?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神州翰林院的寧海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神州翰林院的寧海 | 后明余暉 


據朱泠婧所言,皇太子在這方面同樣也有更進一步的打算,執著于大搞建設的他及那一派人計劃以九年為期,三年一輪,循序漸進完成對大明各省的土地贖買與分配。

第一輪先贖買八十畝以上的、第二輪再贖買五十畝以上的、第三輪贖買三十畝以上的。

同時,允許地主保留的出租土地不能超過二十畝。

如此拉長了改革時間,穩步推進,財政壓力也會小許多。

周長風覺得這個計劃也挺好的,不過如今大戰在即,朱泠婧的想法雖然更為激進,但完全具備可行性。

既然如此,更快些難道不好嗎?

事實上朱泠婧甚至認為可以把國債券和以后的大戰綁定在一起,發錢?不可能的,直接給被強制贖買了土地的地主發戰爭債券,將他們拖上大明的戰車。

不支持?那你們手中的債券可就成了廢紙哦。

“就這樣,你自去吧。”

“告退。”

因為找到了中意的話題,周長風與朱泠婧二人的交談遠比初次見面要和諧,廣度與深度也更多。

可以說是字面意義上的“增進了彼此雙方的了解”。

接下來就沒有周長風的事了,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他的任務就是刷履歷,趕在明年年底之前晉升。

“兄弟你們哪支部隊的?”

“傘二團防化排啊,伱們是陸戰隊的?”

“是啊,陸戰一團的,前兩天去夷陵州剿完匪就被調來幫忙了。”

“好,我看看哪里還缺人,呃…你們去小舍鄉、常塘村那邊吧。”

為了以更高效率消滅疫區鄉間的釘螺,駐扎于南昌府和安慶府的第二傘兵團和第十七步兵師都奉命抽調了各自的防化單位前來幫忙。

所以這究竟是欽差大臣的權力大,還是朱泠婧面子大?

傘兵單位是歸屬于大明空軍直接指揮的作戰單位,級別非常高。

近些年來,隨著航空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對此的研究和探索也愈發深入,一些國家的軍隊嘗試著組建了成建制的空降部隊。

在前年、也就是啟元7934年,德社在漢堡組織了一次半公開的演習,德軍組織了15架Do17型轟炸機和28架Ju52型運輸機,前者拖拽滑翔機、后者直接空投,一次性部署了兩個營的傘兵,讓歐洲各國大為驚奇。

于是沙俄也緊隨其后,在去年以一個步兵旅為基礎,組建了自己的傘兵單位;并接連擴大,至今已有一個傘兵師和兩個傘兵旅。

大明的反應就比較小了,時至今日也才組建了兩個傘兵團,用于摸索和試驗這個新兵種的運用方法。

在鄉間小路走了好幾里路之后,周長風來到了常塘村。

這是個大村,統共有二百多戶人家,上千口人。

村子傍水而建,邊上就是一條幾米寬的小溪,溪邊有幾株垂楊柳,嫩綠的柳枝都垂到溪水中了。

里邊的屋舍都是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房頂邊沿的馬頭墻很高,整體布局簡潔,樸實素雅。

由于是大村,所以這兒不僅祠堂、牌坊、碼頭一應俱全,而且德化縣立第十四小學也建在此,處處都蘊含著贛派建筑較為莊重與純樸的風格。

小溪中還能看到一群鴨子在劃著水,站在田埂上的周長風環顧四周,不禁感嘆,“確實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啊。”

若不是因為疫病,這兒的實際生活應該也是寧靜祥和的,然而由于血吸蟲病的再度爆發,村民們又不得不謹小慎微了。

陸戰隊官兵的文化水平比陸軍要高很多,即使是士兵也有六成是中學畢業生,這意味著他們的學習能力、領悟能力都更強。

之前通過簡報,防化排的四十幾人就已經了解了注意事項,現在他們便開始準備焚滅作業了。

常塘村的甲長和保長們已經組織村中的青壯將搜集到的釘螺給堆在了一起,一共六、七堆,約莫齊膝蓋高。

周長風戴上了橡膠手套,蹲下來撿起了一個,約莫一厘米長、又尖又長呈寶塔形、灰色,這就是血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

“開始吧。”他將這個釘螺丟了回去,然后起身走遠了。

士兵們也都穿戴好了橡膠手套和分體的防化服,背負著火焰噴射器的士兵調試好了氣罐壓力,然后對著曠野試著發射了一下。

接著,“呼”的一聲,那熊熊烈焰就澆到了其中一堆釘螺上,滾滾熱浪讓站在好幾步開外的周長風都禁不住瞇眼。

民間的焚燒手段有限,秸稈、木柴、稻草燃燒時的溫度有限,用它們對釘螺進行焚滅的話,殺滅率不足七成。

相比之下,即使現在的噴火器尚未應用凝固汽油,但是也能達到上千度。

除了焚滅手段,根據防疫指導手冊,還應該在疫區存在釘螺的池塘、溪流等水中投放殺蟲劑,以此雙管齊下最大限度消滅釘螺。

當然,不可避免的代價是水中魚蝦會部分死亡。

現代化學農藥的歷史其實并不長,作為后發工業國的大明在化工方面截至目前雖然達不到領域前沿,但是大明對于化學農藥的規模運用和貢獻卻是首屈一指的。

農業乃一國之本,中國人幾千年來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從未消減過,早在至昌八年,朝廷就頒布了獎賞對農業生產有貢獻的人的法令。

不考慮機械化作業的話,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技術就兩個——化肥和農藥,一個增產、一個殺蟲。

當時大明尚未掌握“尖端”的合成氨工藝,所以化學肥料的路走不通,但是格致院的官吏們在成千上萬中的實驗中找到了另一條路——化學農藥。

早在啟元7925年,大名鼎鼎的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就發現了一種叫六氯環己烷的有機化合物,但人們并未引起重視。

明人在無數化合物中尋找可用的農藥時,湊巧發現它具備相當不錯的殺蟲效果,因為其化學式為CHCl,結構上有碳、氫、氯原子各六個,故而將之命名為六六六。

六六六倍受朝廷重視,很快就在具體實驗成功后投入大規模量產,由于它的生產成本低、工藝簡單,所以幾乎在全大明的二百余個府都有辦廠生產。

大明由此成了首個大規模量產、應用化學農藥的國家,畢竟要養活愈來愈多、迄今六億有余的龐大人口,農業生產容不得半點輕忽。

(本章完)


上一章  |  后明余暉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