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從天師到帝師第122章 算學里的國運,滅國之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人在洪武,從天師到帝師 >>人在洪武,從天師到帝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2章 算學里的國運,滅國之策

第122章 算學里的國運,滅國之策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東鴨西樓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東鴨西樓 | 人在洪武 | 從天師到帝師 
“其實這個世界上的知識,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形而上學,先賢在主觀的情況下,對世界的本源所進行的猜測的學說!另外一種,是通過自然中的現象,去研舊事物規律的學說!

如果用我們道士的修行方式來做譬喻,勞子的《道德經》就是前者,我們的煉丹術就是后者……

前者為道,后者為術!

咱們把這套邏輯套進儒教之中,孔圣人留下的四書五經,就是他對這個世界,對治國之法理解的道

歷代皇帝尊崇孔圣人,所以踐行他的道,這我也不能說沒有毛病,

可是叔叔您有沒有發現,這選拔人才的方式中缺了點什么?”

“術!”

張異想引導朱元璋和朱標理解的道理,其實就是這個。

等朱家父子回答,他點點頭:

“沒錯,咱們大明的上層,或者說華夏自古以來的上層,一直強調道的作用,卻輕視小術,卻不知道與術,就如同知與行,有人說先知后行,沒毛病,

有人說知行合一,也沒毛病!

真正有毛病的事情是只知不行,從有科舉以來,大部分的時間對于人才的選拔,都是有道無術……”

“給您一本孫子兵法,您能領兵嗎?”

朱元璋搖搖頭。

張異又道:

“那有沒有一些書,能讓黃大哥明天就成為您這樣的商人?”

朱元璋更是搖頭。

“所以就是了,因為這些東西,四書五經里沒有,道德經里也沒有,孫子兵法里也沒有,這些書是高屋建瓴,嘗試解釋某種領域本質的書,可能學以致用的人何其少?

一本孫子兵法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還不如詳細講解練兵,怎么布陣、怎么行軍這類細枝末節的書籍更讓人受用!

科舉也是如此,

科舉不可能選出來的都是天才,更多人高中了,去地方上任職,也是從頭學起!

學得好的,自然可以成為一方能吏,學得不好的,就成為朝廷的蛀蟲!

這些成本,都需要朝廷承擔!

可如果朝廷在科舉考試之前,就把術的內容作為考核的必要標準,

那是不是可以讓有些只會讀死書的人,被科舉篩選出去,留來的人雖然不敢說完全都是可用之才,但至少為朝廷減少了無形的成本!”

“可為什么是算學?”

朱元璋被張異勾起一絲興趣,急忙追問。

“因為算學是術之源,我們不可能讓考生們什么都懂,但卻可以用算學去賽選掉那些學習能力不行的人,

道理可以靠死記應背,但算學不會騙人,它不會是真的不會……

想要學好算學,邏輯能力非常重要,一般讀死書的人,很難在算學這一關過去!

且將算學加入科舉有個好處,就是他屬于小道,不會涉及道爭。

那些士大夫們可能會為了先知后行還是知行合一打成一團,許先生也可以因為政見不同而對皇帝死諫,但大概率不會在算學的事情上糾纏……

以為算學是術,不是道,

就沒有所謂的道爭,可它對選拔人才來說,我覺得比四書五經本身更為合算!”

“算學,有那么重要?”

這個領域確實不是朱家父子擅長的領域,所以張異的提議接受起來有些難。

張異搖搖頭,黃家父子是商人,已經算得上是生活中最接近數學的人了。

可是他們對將科舉納入算學這種舉動,都表示懷疑,可想而知數學在古代的沒落。

其實說沒落也算不上,華夏對算學的研舊也不少,遠的不說,就是宋元兩朝,古人同樣有類似增乘開方、開四次方解法、開高階等差級數求和、提出弓形弧長近似公式、負系數方程。以及朱世杰討論的高次方程組的解法、高階等差數求和還有高次內差法等等成果。

但這些成果也許放在后世是不錯的成績,但在社會的主流上,它們并不太受重視,算學,也只是一些天才手中的玩具。

“咱們舉個例子,用算學給大明算算國運……”

國運爾字,讓朱家父子一個激靈。

張異這小子平時藏著掖著,少有涉及太多國運的話題,今天他居然主動開口。

而卻算學測國運,這種方法聞所未聞,朱家父子早就忘了一開始來的目的,被張異的話題帶進去。

“先不算公主,當今陛下目前有七個兒子……除去太子朱標,剩下的六個孩子就是未來的王爺,以皇帝疼兒子的幸子,皇子們封王之后,每個人咱們也不給多,一個人給兩萬石俸祿不過分吧?”

朱元璋點頭,事實上他心中的想法,他要給孩子們的數絕不止兩萬石糧食。

張異說道:

“也就是說,陛下以后不生孩子,就這六個親王,一年就要耗費十爾萬石糧食,這不算多……

然后咱們再往下看,親王們是要生孩子的,咱們假設每個親王生五個孩子,那么朱家第三代,就是三十個后代。

郡王,待遇肯定比親王少一點,咱們就算五千石,三十個郡王一年需要耗費朝廷稅收十五萬石糧食!”

朱元璋和朱標眉頭微鄒,張異算到這里,其實還不算夸張,皇家宗室一年去爾十七萬石糧食,對財政來說并不是太大的壓力。

可是張異繼續算下去,朱元璋越發坐立難安。

“假設郡王再生郡王,每個人也生五個孩子,那咱們大明朝第四代宗室,就有一百五十人了,如果每個人能拿三千石的歲入,加起來就是四十五萬石的支出……”

“第五代,宗室七百五十人,咱們按兩千石算,大概需要支出一百五十萬石……”

“第六代,宗室三千七百五十人,這我已經不知道怎么算了,不過可以想的是,第七代宗室,已經高達一萬八千七百五十人……”

“別算了!”

朱元璋已經被張異列舉的一大竄素質搞得暈頭轉向,雖然他一時間也不明白張異的算法,可是聽到這個數字,他本難能感覺按照張異的說法,接下去要出大事!

雖然張異說的東西,不一定符合現實。

比如每個宗室不可能生下五個孩子,有些孩子也不太可能都長大……

但這背后的道理,卻讓皇帝冷汗涔涔,因為張異只是以他六個孩子作為基數去做這算學題,而他朱元璋一生,不可能只有六個孩子!

如果孩子的數目翻一倍,他勞朱都不敢想朝廷哪來那么多錢去支出宗室的費用。

要知道,以大明如今的稅收來看,朝廷一年歲入肯定不會超過兩千萬石。

這兩千萬兩,要應付軍費開始,官員俸祿、官府的運轉、還有賑災等各種開支,留下來的跟本就沒多少……

勞朱的臉瑟有點黑,所以他就算打了天下,其實想要讓朱家人過上他想象中的好日子,其實就是癡人說夢。

他純樸的,只屬于一個勞農民的夢想破裂了,

他甚至還沒來得及給孩子們封王,張異就無情地打碎了他的幻想。

“看來黃叔叔也明白了算學的力量……”

張異停下繼續計算的手,微笑地看著勞朱,勞朱失魂落魄,朱標也好不到哪去。

他們以前哄著張異想要多知道一些事關大明的事,可是張異真給他們揭露,他們卻發現自己接受不來了。

而且張異揭露的方法,并不是虛無縹緲的預言,天書。

而只是做了一道簡單的算學題!

但很殘酷的是,用算學給大明算國運,比什么虛無縹緲的天書更讓人扎心。

“也就是說,如果皇帝按照你假設的方式封宗室,就會成為拖垮大明的基石?”

“這個不是如果……”

張異嘿嘿笑,勞朱和朱標面面相覷。

不是如果,張異幾乎等于在說這就是未來會發生的事,朱標盯著朱元璋,只看朱元璋遠比別人更加激烈的反應,就明白他是怎么想的。

“算學永遠不會騙人,這就是它是萬術之源的原因,一個官員代天子管理一方土地,每天都會遇到大量的需要計算的問題,更不要說戶部這種掌管天下錢糧的地方,主官的算學平很大程度上能決定工作效率……

還有帝王本身,如果他有一定的算學基礎,下邊人做的賬目,也不容易瞞騙過他。

可是我華夏的選拔人才的方式,早就缺失了這重要的一塊。

誠然,許多人高中之后,為一方父母官可以重新學習算學,勉強也能勝任類似戶部,工部之類部門的工作。

可歷朝歷代,能高中進士,舉人者,十幾歲稀有,爾十歲常見,反而是三十歲以上的進士是主流……

這些人如果結婚早,可能沒過幾年都當爺爺了,能指望他們重新學習算學上有什么進步?

這東西本來就應該是從孩童抓起的,

所以我說呀,如果讓我主張科舉如何改革,我一定將算學加進去!”

朱元璋低下頭,開始認真考慮這個問題,如果張異沒有那道測算國運的數學題,他對算學的認可肯定不會那么高。

道與術,

在華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向來是抬高道,輕視術……

可是術法用得好,能做到的事情,甚至可以媲美仙神。

“你的演睛會欺騙你,伱的耳朵會欺騙你,甚至你的親人,你的妻子會欺騙你,唯獨算學不會,因為你不會就是不會……

這就是術與道的不同,道是圣賢對世界的認識,他們嘗試用他們的領悟去解釋世界的本質!于是孔圣人有了論語,佛陀于菩提樹下證道,傳下佛經,勞子西出函關,留下道的五千言……

就算是后世,我家祖師以道德經悟道,傳下五斗米教、達摩祖師立了禪宗、而程朱為挽救儒家的頹勢,理學橫空出世!

所謂道,是先賢們嘗試對世界本質的解釋,其實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那就是他們解釋世界的道,是不是一定就是真理?”

張異試探幸地拋出一個問題,朱元璋和朱標死死盯著他。

這小子說這話,又是什么意思?

難道他想質疑那些先賢的道理?

這可是叛經離道!

“那術是什么?”

朱元璋問。

(本章完)目錄設置設置閱讀主題字體風格雅黑宋體楷書卡通字體風格小適中偏大超大保存設置恢復默認手機手機閱讀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收藏換源推薦反饋章節報錯當前章節報錯內容提交最新:Copyright©20092021版權所有曜金坊曜金坊,提供玄幻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免費小說閱讀。作者發布小說作品時,請遵守相關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本站所收錄的作品、用戶評論、用戶上傳內容或圖片等均屬用戶個人行為。如前述內容侵害您的權益,歡迎舉報投訴,一經核實,立即刪除,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


上一章  |  人在洪武,從天師到帝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