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從下鄉后開始的咸魚生活第九百四十七章 :打邊爐的由來(考究黨可入、劇情黨可跳過)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年代:從下鄉后開始的咸魚生活 >>年代:從下鄉后開始的咸魚生活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百四十七章 :打邊爐的由來(考究黨可入、劇情黨可跳過)

第九百四十七章 :打邊爐的由來(考究黨可入、劇情黨可跳過)


更新時間:2024年12月17日  作者:毛遂愛吃糖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毛遂愛吃糖 | 年代:從下鄉后開始的咸魚生活 
正文卷

郝景氏也沒想到自己回家竟然會看到這一幕,兩個人在院子里面就.,

而且連衣服的扣子都解開了兩個.不怕冷嗎?不過這時候她只能當做沒看到,輕咳了一下后說道。

“咳咳.想著你今天回來,我專門托關系買了一些木炭和羊肉送回來,你們聊,我先把東西放到廚房里面。”

“木炭?羊肉?姆媽晚上咱們家這是要打邊爐呀?”

“嗯,打邊爐,現在咱們家獨門獨院,想吃點什么都行,往后咱們再也不用跟住在弄堂那會一樣了,整天小心翼翼的活著,東西不敢吃、說話不敢大聲.”

郝景氏回來了,他們剛才的動作當然就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郝紅敏上前接過她姆媽手里面的東西,還沖著韓立眨了眨眼就先往屋里面去了。

郝景氏放下東西沒怎么停留就走了,韓立跟郝紅敏則是上街買一些打邊爐用到的其他食材回來。

在買東西的路上,因為韓立的前世、今世都沒吃過滬市所謂的打邊爐,但是知道它應該是火鍋的一種,想起郝景氏帶回來的那一整塊帶皮的羊肉問道。

“伯母剛才帶回來的羊肉我們好像還沒處理吧,不卷起來捆上定型的話,等下切出來的片太厚那還能叫涮羊肉嗎?”

“涮羊肉?是不是就是咱們在上河村的時候你家經常支的鍋子?”

“對呀,滬市這邊的打邊爐不也是涮鍋嗎?”

“吃法不一樣的”

接下來,韓立在郝紅敏的一番解釋后才明白滬市所謂的打邊爐是個什么情況。

滬市的冬季同樣也是相當難熬的日子,這里的溫度雖然不見得會特別低,但是那種潮、冷的感覺特別難受、特別難熬。

冬至的白天時間最短、夜里時間最長的一天,之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長,黑夜一天比一天短,天氣一天比一天寒冷。

數冬九也正是從冬至這一天算起,因此江南、滬市這一帶根據自己家鄉的情況,還編出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數九歌”(九連天、連冬起九。)

一九二九,相喚弗出手(與人打招呼時,手依然插在袖籠里)。

三九廿七,籬頭吹觱篥(寒風吹在籬笆上發出呼呼的響聲)。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窮人沒有御寒的措施,只能運動身體驅寒)。

六九五十四,蒼蠅躲屋栨(氣候回暖,可以看到蒼蠅躲在房屋的縫里)。

七九六十三,布衲兩邊攤。

八九七十二,貓狗躺渹(吳方言念如陰g,就是‘涼’的意思,如滬市人把“天氣涼了”講做“天氣轉渹了”)。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大地回春,農民準備春耕)。

滬市這一帶的人們為了度過數九寒天,大家早早地就要做起防凍御寒的準備。

因此,民間有著“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的俗語。

炭墼:這是一種用木炭碾成粉,加入適量粘土做成的“煤球”。

這種煤球燃燒的溫度不高,但是可以延長炭的燃燒時間,點燃后放在銅質的手爐、腳爐中用來取暖,不會產生炭灰和揚塵,是比較干凈的取暖燃料,因此深受當地有錢、有條件的人群喜歡。

當然貧富差距無論什么時候都有,那時候城市里面用“炭墼”,農村大多數都是用灶臺里面燒完飯后的余燼取暖。

后來,這種“炭墼”在滬市這邊依舊有專門的店鋪供應,但是那些銅制的手爐、腳爐只有少數家庭才有,大多數家庭或者單位都換成了“炭缸。”

再往后就變成了煤球爐子、湯婆子、熱水袋、輸液瓶,多穿衣服等各種取暖方式。

冬至:這個節氣在滬市這一帶非常受重視,甚至還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

而冬至的前一天被很多人稱為“小至”,這一天家家戶戶搗米做湯圓,為第二天冬至做著準備,很多人認為過完冬至就是新年,因此在這一天要進行祭祖。

秦*光在(滬市縣竹枝詞)中對于這個節日進行了描述。

冬至花糕更粉圓,分冬酒吃鬧年年。

衣冠拜賀親朋后,肉塊堆盤夜祀先。

這一天家族的人要團聚在一起吃湯圓、互相祝賀、祭祀祖先。

祭祀完畢后那些貢品就是活人的口福,而且大家認為,吃了祭祀祖先的肉,可以增強體質,能夠幫自己抵抗嚴寒熬過這個冬季。

最初的時候這個祭祀祖先的肉都是直接吃,但是因為太冷、太涼,很多人吃完后不但沒有得到祖先的庇護,反而鬧肚子不得安生。

有問題就要解決,于是南方、滬市這一帶的人們就發明了一種叫“暖鍋”的物件,直接解決了因為吃涼肉鬧肚子的問題。

這也是江南、滬市這一帶打邊爐萌發的第一形態,當時還有人專門給“暖鍋”做了一首詩。

紅鉛九轉器初成,十萬錢輸選饌精。

炊蠟廚邊湯乍沸,肉屏風畔婢初擎。

添來爐火寒威解,味入丹田暖氣生。

尚有寄居蕭寺客,齏鹽風味耐孤清。

“暖鍋”這個東西好是好,但是它除了制作工藝復雜之外,還要采用“蠟”為燃料,而且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保溫,而不是煮食物。

這就導致了“暖鍋”無法被普通的老百姓接受,因此并沒有太過流傳開來。

直到后來,四九城那邊的銅質火鍋傳到了江南、滬市這一帶,因其造型和作用被大家稱為“火鍋”,這也是打邊爐的萌發的最重要一步。

“火鍋”的遭遇跟當初的“暖鍋”差不多,在那個銅是交易貨幣的年代,銅鍋這種超級奢侈品小官、小吏都承受不起,更何況一般的老百姓了。

但是那些小官、小吏跟隨上司在嚴寒的冬季吃過一次火鍋之后,他們就喜歡上了這種在冬日里圍鍋煮肉的溫暖,以及這個御寒、飲食兼并的方式。

在這些人的推動下,紅泥小火爐和砂鍋(瓦盆)的組合就出現了,因為普通、實用,所以迅速的在民間普及開來。

前偽朝出版的朱*炳《海上竹枝詞》一詩中描述道。

冬日紅泥小火爐,清湯菠菜味誠腴。

生魚生鴨生雞片,可作消寒九九圖。

至于為什么會被稱為打邊爐,這個是因為口音和習俗的造成的。

當時人們使用最多的是小瓦盆,當時、當地小瓦盆被稱為“甂”(和邊同音),而“打”指的意思是“涮”,因此才有了打邊爐這個說法。

至于為什么是羊肉,這個因為老祖宗的智慧是相通的,滬市這邊和四九城那邊同樣認為,到了冬天就要多吃羊肉,只有多吃羊肉就不怕冷了。

在江南、滬市這一帶的天氣大多數時間無法把羊肉凍實,無法凍實的肉就沒辦法很好的切片,這種情況只能燉、不能涮,這也把涮火鍋和打邊爐徹底區分開了。

還有一點那就是江南、滬市這一帶因為祭祖時傳下來的習慣,他們更喜歡吃帶皮的肉,而且還是那種豬吃前,羊吃后的習慣。

打邊爐最興盛的時候,同時也是“十里洋場”時期。

那時候滬市普通工人每個月大概收入在五塊大洋左右,這種既能取暖還顯得格外洋氣的消費偶爾消費一次還行,次數多了他們根本承受不起。

但是,工作的時間他們說了不算,當時很多人下班后就已經是深夜了、或者錯過飯時,此時他們在黑夜里又冷又餓,街道旁打邊爐店里面專門用骨頭熬制的湯底香味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大的誘惑。

但是自己一個人吃不起怎么辦?那就跟工友“打平伙兒”,也就是各自出點錢合活吃一頓少要肉、多要菜的打邊爐。

“打平伙兒”這個是北方用詞,在滬市這一帶對于這個情況叫“扛醵”。

兩三個一起的話叫“扛”,人數要是多的話叫“醵”。

(現在哪怕是在滬市,知道這“扛醵”兩個字意思的大佬估計不多了。)

那時候羊肉、牛肉這種東西在當時非常的昂貴,很多人根本消費不起,于是就開始尋找其他的食材代替。

再加上當時粵省在滬市的人很多,于是,各種海鮮、河鮮、咸肉、香菇、干貨、肉皮、冬筍.等眾多食材被放到了鍋里面,這也讓打邊爐變的更加多樣化起來。

郝紅敏小時候時常還能打邊爐,后來因為物資緊張、憑票消費后開始逐步減少,但是憑借著家底從黑市淘換也能時不時的來上一頓。

但是在往后因為郝江河的偷跑,從那時候起,打邊爐在她的腦海中差不多都快要變成一個單純的詞匯了。

但是不管怎么說,冬至這一天吃打邊爐的傳統在滬市這邊被保留了下來。

哪怕是前些年物資緊張的時候,滬市人每逢冬至來臨,買不到羊肉,人們買根骨頭、豬肉皮用來熬成湯底,往里面加入各種蔬菜、干貨,不怎么值錢的海鮮、河鮮燉煮一番,同樣能做出一鍋美味的食物夠渡過這個重要的節日。

韓立聽到這里,心中感覺單從這一點來說,滬市這邊無愧是八類地區。

那些年四九城在冬至后開始支鍋子,大多數家里面都只能涮白菜和一些干貨。

海鮮最常見的就是海帶、帶魚、小蝦米,河鮮到是有,但是價錢不便宜,而且四九城基本上沒人用這些玩意支鍋子。

兩個人說著話就來到了附近的菜場,韓立在四九城的時候就沒逛過這種地方,家那邊是什么情況他不清楚。

但是滬市這邊的菜場里面跟人擠人也差不多,不過來這里買菜的人百分之九十五是都是女性,各位大媽、大嬸她們每個人手里面都拎著一個竹編拎籃。

高大、好看的韓立在這些人當中就跟個異類一樣,擠得他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人雖然很多,但是這里有著這個季節比四九城更多種類的新鮮蔬菜。

據郝紅敏說,滬市所有的菜場在中午之前還會有菜盆供應,到下午菜盆基本上就賣沒了。

(菜盆:由菜場依據市民的飲食習慣,按照菜名,把其中需要的葷、素菜搭配好后供應的半成品,全都是擇好、切好的那種,買回家之后沖洗一下就可以直接下鍋。)

他們倆買菜的時間不長,但是排隊的時間很長、很長。

韓立跟郝紅敏在這里擠了好一會才出來,那么接下來就是晚上的慶祝宴了.讀文學


上一章  |  年代:從下鄉后開始的咸魚生活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