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王滿銀冒雨來到深溝邊,果然看到渾濁的水流當中,有大片大片麥稈浮浮沉沉,上邊都帶著穗頭。(上章添加了部分內容)
不知道村里哪家的麥子被沖下來了。
王滿銀沒敢耽擱,趕忙回家拿來十幾根手腕粗的木棍。
而后,他挽起褲管沖入洪水當中,把這些木棍呈一字型排列釘進深溝底部。
正忙乎著,蘭花也打傘來到場畔下。
她同樣心疼看著水面道:“滿銀,知道誰家麥子沖下來嗎?”
“不清楚,你現在去村里問一問,讓各家去地里看看。別辛辛苦苦大半年,連一口新麥都吃不上。”
對于這情況,王滿銀見怪不怪了。
現在農民種地難,是真難!從種到收都要看老天爺的臉色行事。干旱的時候求雨,收獲的時候盼天晴。
就像現在,來場暴雨或者冰雹,大半年的辛勞全部白費。
幾乎每次下暴雨,都會從上游沖下來莊稼柴禾,甚至是大肥豬。
沿河兩岸村子里的人,往往雨后會守著河邊撈東西。大件東西還好說,像莊稼柴禾這些又沒寫名字,一般是誰撈到算誰的,就算失主也沒辦法計較。
不過王滿銀家現在不缺一口吃的,沒打算把麥子據為己有。
在木棍阻攔下,不斷有麥秸橫在水中。最后甚至形成一道草木堤壩,讓渾濁的水流不斷暴漲起來。
王滿銀不斷下水將一捆捆麥秸撈起,放在岸邊堆積起來。沒一會兒功夫,邊上就形成一個小型麥秸垛。
很快,得到信息的村民紛紛過來查看,也跳到水里幫忙。
他們互相問了一遍,都說不是自家的。
事實上,為防止被山里的老鼠鳥類偷吃,大部分人家收完麥子會及時拉回麥場看管。
直到有人過來告知,說應該是王貴發家。
這老爺子的女兒女婿一家子都在京城,家里也沒有其他人,所以只能自己一人收麥子。再加上腿腳不便利,王貴發割完兩畝多麥子根本沒來得及往回拉,全部堆在川溝。
結果突然一場大雨,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如果不是王磊及時發現,再晚半個小時,估計全部沖進東拉河了。
等王貴發一瘸一拐跑到村頭時,眾人已經幫著把大部分麥秸撈上岸。
雨差不多停了。
應付過老爺子的感謝后,王滿銀回家換了套干衣服,帶上土狗去疙瘩嶺查看瓜田具體情況。連麥捆都沖散了,不知道瓜苗咋樣。
距離崖溝幾十米遠,就聽到嘩啦啦的水流聲。
他心中登時一緊。
不過等繞過山梁,又松了口氣。
萬幸自己事先做了準備,早早在下游修建有幾處石壩。現在第一道石壩完全被填滿,泥水正從泄洪通道奔流而下。
不過上游山洪被石壩層層阻攔后,流速放慢許多。哪些瓜苗雖然被浸泡在水里,卻很少被連根沖走的。
來到王連順休息的草棚前,王滿銀喊了幾聲,沒聽有人應答。他看了看,才注意到有一行腳印朝崖溝深處延伸而去。
這老爺子腿腳同樣不利索,可別出啥情況。
王滿銀不由得加快腳步,再次呼喊起來。
很快,前方有聲音應答。
王連順正在瓜田開挖排水溝,身上弄了一身泥巴。
“連順叔,我不是早說過,平時你招呼著別讓動物偷吃瓜苗就行,其他活不用干。”走到近處,王滿銀趕忙出聲道。
“沒事,我沒老到啥也不能做的地步。你信不信,再年輕十年,我扛起二百斤麻袋跟玩一樣。”王連順剛說幾句話,又開始咳嗽。
“這我相信。”王滿銀點頭回應。
別看現在農村老人很瘦,但個個一身精肉,力量并不小。很多五十多歲的人,扛起一百多斤東西跟玩一樣。
“行了,你趕緊回去歇著。這么大雨,老鼠啥的也不會出洞。晚上不用看守。”
王滿銀好說歹說,總算把老爺子勸回去。
巡視一圈,見瓜秧損失不大,他才重新返家。
遠遠的,見少安兩口子站在溝邊指點王磊捉魚,旁邊跟著兩個孩子。
“姐夫,你回來了,瓜田沒事吧?”看到王滿銀,少安趕忙打招呼。
“沒事,麥子咋樣,收完了?”王滿銀出聲反問。
他和蘭花原本打算把自家麥子拾掇干凈后,明天去岳父家幫忙,沒想到會突然下雨。
“也是昨天收完的,虎子他姥爺家還有點,”
少安兩口子帶著孩子過來,明顯有事兒。
聊幾句閑話,王滿銀就讓蘭花早早準備晚上的飯菜。現在家里啥也不缺,弄只風干兔,等下把王磊捉到的小魚炸了,再弄些雞蛋地軟炒幾個菜齊活。
等潤葉和蘭花離開后,少安才說明來意:想借點錢開磚廠。
“行,沒問題。”王滿銀一口答應,隨即好奇問道,“你把兩個老爺子都說通了?”
少安開磚廠的事兒,可以說一波三折。
早在兩年前,他就打算辭掉供銷社的工作,回村開一家制磚廠。
結果剛提出這念頭,就被孫玉厚否決掉。
老爺子雖然相信女婿所說的,供銷社遲早倒閉。但事情沒有發生前,他還是希望兒子踏踏實實上班,少生雜七雜八的念頭。
其實不但孫玉厚不支持,連田福堂也不同意。
家里有兩個老人開倒車,少安只能繼續在供銷社混日子。
不過這一年多時間,他被外界各種情況刺激得坐臥不安,內心的雄心壯志也不斷升騰著。
他感到這么多年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讓自己有點太過于安于現狀,所以才會遲遲不能下定決心。
好在……機會來了!
前幾天他和劉根民一起喝酒時,聽對方講過鄉辦磚瓦廠因為經營不善,打算承包給個人經營。
少安一直有開辦磚瓦廠的想法,如今機會掉在面前,當然要伸手抓住。
“你不是自己開,而是準備承包鄉辦磚瓦廠……那個廠里邊可有不少問題的。”王滿銀遲疑一下開口。
石圪節公社磚瓦廠是七十年代修建的,設備和條件都不錯,只是因為管理不行,一直不怎么賺錢。
前幾年口子放開,磚瓦廠內部嘗試著實行承包制。不過廠里的領導一個沒換,還是那些人。所以折騰一番后,仍然沒見絲毫起色。
尤其去年,更虧損幾千塊錢。
所以前段時間公社里開會,下決心干脆把磚瓦廠往外總承包。
“根民給我透了底,每年承包費一萬塊,磚廠所有設備歸承包人用。我找人打聽過,現在中原地區出產的大型制磚機,一臺就要上萬塊。磚廠里邊有三臺大型制磚機,雖然有些老舊,但是機器都沒問題。如果承包的話,隨時可以接手……”
“我和潤葉這些年攢了兩千多塊錢,咱爸和虎子他姥爺能多少借一些。但缺口有點大……就想問問你家能不能借兩千塊,剩余我再想辦法。”
少安知道姐夫承包荒山后打井墊土砌石壩,估計花了不少錢,所以沒敢借太多。
“總共缺多少?”王滿銀干脆利索詢問。
“差不多六千塊……”
“我這邊湊湊,暫時應該夠四千塊。過兩天你拿回去吧……要是寬限半個月,還能再湊兩千。”
王滿銀了解小舅子的為人,也愿意支持對方做事情。
既然現在對方張口,他自然不會讓話落在地上。
有多大力氣,當然出多大力氣。
這四千塊,算把老底抖擻干凈了。
不過王滿銀不怕,自家的炒貨一直處于熱賣狀態。像一只下單的母雞,每天都進錢。
不,應該說幾只下蛋的母雞。
經過一番準備后,目前王滿銀家的炒貨品類已經增加到四種。除五香瓜子外,還增加了炒花生、五香南瓜籽、五香打瓜籽。
這些原料大部分仍然通過李建明弄來的。對方大概知道王滿銀的背景,所以近幾年合作總體還算不錯,質量一直有保證。
另外,郭逵娃也開始供貨,只是量暫時比較小。
因為有縣供銷社渠道加持,幾種新品剛推出就受到歡迎。
尤其五香打瓜籽,在城里銷售更是相當火爆,每天差不多能賣出上百斤。當然,五香瓜子銷售額相應降低不少。
此消彼長,短短幾天內,幾個品種銷售額突破一千二百斤……這還是因為夏天的原因,很多人不愿意吃炒貨。
如果換成秋冬季節,肯定還會增長。
利潤倒很好算。
今年原材料價格上漲,生瓜子進價七毛,王滿銀炒制好后,出售批發給縣供銷社一塊錢一斤。
至于縣供銷社往外零售價,五香瓜子價格一塊三毛錢,炒花生一斤批發價九毛,五香打瓜籽一斤一塊……
在王滿銀這里,四種產品一斤利潤都在一毛多,掙的錢還沒有縣供銷社多。不過做生意就是這樣,合作共贏才是長久之道。
其實一天利潤一百三,他已經相當滿意。
等打通黃原市百貨公司的渠道后,才是真正掙錢的時候。
少安聽到姐夫的話語,心里很是感動。
隨即,他連連搖頭道:“姐夫,不用這么多,兩千塊就行。我再問少平他們借一些。另外郭叔那里,多少也可以湊點兒……”
“何必麻煩那么多人,暫時由我這邊出。承包磚瓦廠只是第一步,等開起來,用錢的地方更多,再問其他人借也不遲。”
“那……好吧。”少安猶豫一下,最終點點頭。
“我前段時間去縣城時,聽說水電局下屬單位要修建一排窯洞,好像被胡永州承包了。我可以提前打個招呼,讓他從你這里買磚……”王滿銀又來一句。
等事情商量差不多,蘭花和潤葉也把飯菜做好了。
沒等天黑,一家人就坐在窯洞里開吃。蚊子太多,王滿銀還特意在門口點了一大堆艾草。
剛下場雨,晚上路不太好走。
所以吃過飯后少安兩口子也沒有多留,早早帶著孩子離開。
將四人送走,王滿銀把小舅子借錢的事兒告訴婆姨。
“是不是借的有點多了?”蘭花聽后有些猶豫。
丈夫真心實意幫著弟弟,她心中當然很高興,不過自家作坊進原料也需要錢的。
看到婆姨糾結的模樣,王滿銀噗嗤一下笑了。
“你笑啥?”
“沒事……”
短短一個星期時間,罐子村麥收已經徹底結束。
趁地里有墑情,人們開始忙著種秋莊稼。
王滿銀家倒很省事,五畝麥地種三畝向日葵,其余則種上花生、玉米之類的。
在他的建議下,今年孫玉厚也種了幾畝向日葵。
其他罐子村人家倒和往年沒啥區別。向日葵種植數量很少,都是些零零碎碎的地塊,根本不成規模。
另外郭逵娃說動了以前做事情的幾個兄弟,也開始嘗試著種植向日葵。
對此,王滿銀喜聞樂見。
只要嘗到甜頭,相信明年會有更多人家愿意種植。
種過秋莊稼,氣溫持續升高。
不知不覺,已經是暑假。
剛放假沒幾天,少平帶著田曉霞回到了石圪節公社。現在雙水村人都羨慕孫玉厚……幾個孩子各個有出息。
尤其少平,竟然和田福軍家女子處上對象。
因為工作得力,幾個月前田福軍被調到省城秦安市,職務再次提升。所以在村民們眼里,少平現在是孫家最有出息的一個。
王滿銀兩口子得知少平回家,第一時間趕到雙水村。
田曉霞和少平已經訂婚,所以見面也跟著喊姐夫。
閑聊幾句后,她詢問王滿銀是否認識糧庫的工作人員,說自己稍后打算做個采訪。
“采訪,咱們石圪節糧庫有啥可采訪的?”王滿銀聽的稀里糊涂。
“前段時間,上邊的報紙來信綜述專欄刊登一篇文章,標題是《一些地方糧庫糧食霉變情況嚴重》,其中列舉的幾個例子當中,也提到咱們黃原地區的糧管所。我們報社看到后非常重視,知道我是黃原市人,所以就派了任務。讓我對下邊進行摸底,稍后寫篇文章發表。”
等田曉霞說完,王滿銀有些感慨。
不愧是最大的報紙,影響力非同凡響。隨便一篇報道,就引得下邊跟進。
實話實說,現在大報紙非常接地氣的,很多關乎民生的小事都會報道。比如王滿銀經常看到上邊提到某地化肥一斤漲了一塊,還有什么供銷社用縫紉機換大米等等。
不過田曉霞報道石圪節糧庫糧食發霉……王滿銀覺得要斟酌一下。
“你寫這種文章讓我怎么聯系。再說報道這事兒,你爸知道嗎?”
(本章完)
(,info,方便下次閱讀,或且百度輸入,就能進入本站)
找個寫完的看看全本
如果您認為不錯,請,以方便以后跟進的連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