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從魔都譯制片廠開始第四百二十一章 央視的“國慶獻禮”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年代:從魔都譯制片廠開始 >>年代:從魔都譯制片廠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二十一章 央視的“國慶獻禮”

第四百二十一章 央視的“國慶獻禮”


更新時間:2024年07月02日  作者:如意鍵盤  分類: 都市 | 都市異能 | 如意鍵盤 | 年代:從魔都譯制片廠開始 
正文卷

正文卷

浦江電影制片廠,早在今年五月就已經成立了電影《南昌起義》的拍攝劇組。

為了拍好這部耽誤了20多年的大戲,浦江制片廠的領導給足了劇組最大的支持。

《渡江偵察記》的導演、《紅色娘子軍》的攝影師,《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的作曲家,全國各大話劇團挑選征用演員。

很多知名演員在獲悉此事后,紛紛給上影打電話毛遂自薦。

不僅如此,上影還通過協調,令劇組在南昌拍攝“鐵軍進城受歡迎”一場戲時。

得到了南昌勝利步行街全封閉一天,商場店鋪全部閉店歇業,800多名警察、5000多位群眾充當臨時演員的頂級拍攝條件。

《南昌起義》是我國電影史上,首次出現多位一代功勛真名實姓,直呼不忌的電影。

也是浦江電影制片廠,為明年的“八一獻禮”專門拍攝的大制作。

這一會,剛從廬山、南昌、九江,實景考察回來的攝制組,正在做開機前的最后一次工作確認。

“基本情況就是這樣,大家再看看還有什么可以補充的?”

曾執導過《渡江偵察記》的導演湯曉丹,雖已到花甲之齡,卻在此片中做出了多項突破:

“如果都沒什么異議的話,《南昌起義》的開機時間,就定在下個月的……”

“湯導,”

忽然,兩位男同志一前一后從隔壁辦公室跑了進來。

進門的第一件事,就伸手撲向了拐角的電視:“您快看看這個……”

噠噠噠的一通旋扭,電視里出現了央視的畫面。

這一通操作給屋里人看的,整個就一莫名其妙。

導演湯曉丹剛準備發火,卻在張嘴的一剎那,被電視機里的畫面給勸住了……

一座綠蔭、陽光、輕風、蟬鳴、車鈴……組合而成的大學校園里。

一位身穿白襯衣的男同學,低頭捧著書本走在一條綠植環抱的小徑上。

他的腳步很慢,嘴里念念有詞,目光已完全被手上的書本吸引:

“不過80年的時間,咱們這個國家已經變成了世界上最貧窮、最沒有尊嚴的國家……”

校園內的另一條小道上,一位身穿背帶裙的女生,也在低頭看書:

“軍閥混戰、盜匪橫行、百姓流離失所,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

就在陳寶國、朱琳捧著書本念念有詞的時候。

抱著書本的張光北,正滿臉悲憤的站在師大校園的一棵梧桐樹下:

“我們中國人,為什么要步步退讓、任人宰割?”

鏡頭漸漸向高空拉遠。

這一會從上往下,能看見燕京師大的新老教學樓間。

多路手捧書本的當代學生,穿行在校園之間。

“這歷史沒有年代,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這樣的國家還有救嗎?”

“國民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畫面一轉,身穿禮服、氣場全開的陳道明,出現在了一束聚光燈下:

“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中國政府拒絕接受這個可恥的合約!”

一場滿是泥濘的風雨在飄渺。

電視里的畫面,又重新回到了師大校園——這個當年策劃發起五四運動的搖籃。

“不破不立!”

“此時的中國需要勇士和斗士!”

“中國是我的中國,也是你的中國!”

“同學們,歷史的重要時刻就要到了——”

漸漸地,在學生們一句句破擊長空的內心獨白伴隨下。

遍布在校園里的多路學生,同時出現在了同一個地點。

他們肩并著肩、手挽著手……

“同學們,準備好了嗎?”

一大群80年代的大學生組成的隊伍前方,

退伍軍人張光北、謝園、陳寶國、趙寶剛、朱琳、沈丹萍……滿眼憤慨的合舉一面鮮紅的旗幟。

“上街——”

張光北的一聲振臂高揮,全部的學生齊齊高舉旗幟沖了出去。

忽然間,畫面一晃。

一大群80年代裝束的大學生,剎那間變成了一群身著五四式青年學生校服的大學生。

“還我青島!”

“保衛主權!”

上影廠的辦公室里,所有人的雙眼忽的一亮。

各個都被電視里的轉折畫面為之一振。

也就幾秒的功夫,電視里的師大校園已經回到了1919年。

整座校園……整座燕京城,遍布揮舞著標語、高喊口號的抗議學生。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

“還我青島!”

“還我主權!”

李大釗、謝紹敏、匡互生……

一位位打著姓名字幕的五四運動組織者,在鏡頭里高聲吶喊——

“我們要跟他們血戰到底——”

“我們今天的行動是中國美好未來的先聲——”

“誓死力爭——”

“血戰到底——”

“我愿意!”

“我愿意!”

“我愿意!”

“背黑暗而面向光明——”

“將終身致力于弘揚這種偉大的精神!”

“為此而奮斗終身——”

“雖九死而無悔;”

“雖千萬人——吾往矣!!!”

鏡頭再次拉遠,幾橫字幕出現在了屏幕之上——

北洋政府的失敗外交,引發了全國民眾的強烈不滿。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

接著,在一曲悲昂的背景音樂落下帷幕后,電視里的畫面逐漸寧靜致遠。

嘉興南湖之上,一條靜靜向前的小船上。

十二位剛剛做出重大決定的年輕人,手握拳頭、齊齊發聲: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開!

此時此刻,無論在哪一座城市。

所有電視機前的觀眾,都已經被電視里的畫面完全吸引住了。

就在這時,電視畫面再次轉換。

夜幕下的一座民國公館內,多位身著青色軍裝、領系紅帶、右臂綁白的青年軍人。

在一位帥氣逼人的青年軍人帶領下,箭步走出大門。

“南昌起義,定于8月1日凌晨4點舉行,三槍為記,口令——山河統一!”

乒乒乒!!!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

看到這一秒,浦江電影廠《南昌起義》的劇組成員,刷的一下睜大了眼睛。

尤其是導演湯曉丹,剛剛在電視里出現的畫面,雖只是短短幾瞬。

但每一位擁有字幕的青年領導人,已經看的他頭皮發麻。

“到底是央視,還是走在我們前面去了。”

“瞧見剛剛他們的站位沒?真是太帥了!”

“我早就說過,”

湯導的目光依舊沒舍得離開電視:

“誰都可以不帥,但唯有一位角色的扮演者一定要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8年,4月28日,井岡山會師,

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開創了革命根據地的嶄新局面!

此時此刻,電視里已經出現了井岡山勝利會師的畫面。

滿山紅旗揮舞、遍野舉槍歡呼的歷史名場面,就這樣出現了……

直到這會,已經熟悉了電視里套路的廣大觀眾,正睜大雙眼期待著下一幕的出現。

電視機里的鏡頭忽的一暗。

在日軍的包圍下,八位身受重傷、拒不投降的東北抗日聯軍女戰士。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自己的黨、自己的人民、以及身邊的戰友,敬以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軍禮!

八女投江,壯烈殉國!

“沈參謀,這就是你修好的橋嗎?”

面對32位婦女同志搭起的木板橋,一千多名戰士無一愿意踏足。

“時間就是勝利,”

婦救會主任朱琳,站在冰冷的河水里對著岸邊喊道:

“同志們,還有更重要的事在等著你們去完成……”

隨后,咬牙堅持的婦女同志,硬撐著木板扛起了戰士們快速過橋的腳步。

1947年,為了馳援孟良崮戰役,沂蒙32位婦女同志跳入刺骨的冰冷河水,用自己的身板搭出了一座通往勝利的“火線橋”。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從身穿革命軍裝的戰士大合唱,到總政歌舞團整齊劃一的齊聲高唱。

一樣的鏗鏘、一樣的有力。

歷史與現今的畫面,不斷的重合交替,相互呼應: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熱血沸騰的畫面,仍然在繼續……

“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怎么不行啊!”(錢老的原聲播放)

砰——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我們主張,任何國家的事,要由這個國家的人民自己來管!”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

隨著電視里,一個個重要歷史畫面的騰飛……

一張張形勢喜人的《人民日報》跟著也沖了出來。

1978年12月18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

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的第一枚運載火箭獲得圓滿成功!

1980年8月26日,同意在深一圳、珠一海、汕一頭、廈一門設立經濟特區。

時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脈相承,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陽光。

重新出現在鏡頭中的燕京師大校園里。

一群剛經歷過歷史洗禮的大學生們,握緊拳頭,大聲對祖國說: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畫面的最后,在中央歌舞團氣壯山河的大合唱中。

1949年、1950年……1959年,歷年的閱兵式畫面相繼躍出。

威武雄壯,吼聲震天。

最后,當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中國大地上時。

一行蒼勁有力的字幕,也隨后定格在了最后的畫面:

憶崢嶸歲月,看今朝輝煌,祝祖國繁榮富強,愿人民幸福安康!

浦江電視臺,臺長辦公室。

看著電視里澎湃激昂的畫面。

臺長古錚錚與到此一游的胡嘯,直到畫面結束仍忍不住在跟唱。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嘿,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胡嘯還知道給自己打拍子:“我的老天,這片子也太好看了,這會我感覺有使不完的勁兒,對吧老古?”

“我都不知道該說什么了,”

古錚錚當然也贊同老友的看法:“本來以為我們臺的獻禮片已經夠好看的了……”

“高興早了吧,”胡嘯笑著點了支煙:

“別以為只有你會連跳帶演,人家也不是吃素的。

瞧瞧,這片子才短短幾分鐘,講了多少件歷史大事件。

按小江的話怎么說來著?對了,叫信息量龐大!”

一聽這話,之前還在整理新劇情、灌輸新思想的古錚錚,忽的一愣:

“江山最近去哪了?”

“……”下一秒,胡嘯也愣住了:“那小子目前在……燕京!”

浦江電影制片廠,《南昌起義》劇組。

導演湯曉丹,終于把電話打到了央視周也明的辦公室里。

“是周臺長嗎?你的電話可真不好打呀。”

“您是?”

“我這邊是浦江電影制片廠,”湯曉丹道:

“我們最近正在籌拍一部描寫《南昌起義》的電影。

就在剛剛,我正巧看見了你們臺播放的一部紀錄片。

我感覺它的視角和站位非常有看頭,想向你們打聽一下,

如此重要的歷史時刻,你們參照的是哪份資料?”

別說是站位,就連《南昌起義》中的具體參與者,湯導當初都查閱了很多資料。

在很多歷史記載中,只提到了一個總參與名單。

并沒有細說“三槍為信”的那一刻,到底有哪幾位同志在場。

要說別人可能不在意,可他卻正在創作一部記載歷史重要時刻的電影。

周也明一聽對方這話,立馬深信這真是遇到同行了。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的每一個鏡頭。

尤其是紅色鏡頭,可都是要經過審核的。

當時確定分鏡頭時,周也明和王扶林,也專門就此事詢問過江山。

“在咱們國家博物館里,收藏了三幅分別名為《南昌起義》、《八一起義》的油畫,”

周也明就喜歡江山這種嚴謹的工作態度:

“我們的編劇,就是參照了那上面的具體站位。

據我們了解,這三幅作品都已經經過了相關人員的一再對比確認。”

“是嗎,”湯曉丹對著電話點了點頭:“感謝周臺長的介紹,我馬上就派人去確認一下。”

這下好了,一部央視的紀錄片,省了自己多少事。

“原來還可以通過油畫來參考歷史,”湯曉丹又學會了一招:

“那個誰,等下回再播放紀錄片時,記得看一下編劇的姓名!”

對面那邊剛掛上電話,周也明的辦公室里又響起了電話鈴聲。

整整一個下午,央視的多部電話一直都在響個不停。

機關單位、兄弟單位……最積極的還得數人民群眾。

在看完了央視的“國慶獻禮片”后,四面八方的觀眾,紛紛激動的或提筆寫信、或拿起電話。

一部視角獨特、編排新穎的高燃紀錄片。

正像一枚星星之火般,在這個傷痕文化遍野的中華大地,再次點燃了所有中華兒女的熱血與希望……

(本章完)


上一章  |  年代:從魔都譯制片廠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