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代留過學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殿試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現代留過學 >>我在現代留過學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殿試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殿試


更新時間:2025年08月28日  作者:要離刺荊軻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要離刺荊軻 | 我在現代留過學 


何以笙簫默小說小說:、、、、、、、、、、、、

元祐三年四月乙卯(初三)。

集英殿。

趙煦端坐于御座上,身后帷幕中,兩宮的身影分作兩側。

殿陛兩側,分列著兩位宰相與諸位執政,以及本科的知貢舉、戶部侍郎章衡、權知貢舉吏部侍郎王子韶、給事中范百祿。

而在殿上,七百余名新科進士,皆席地而坐,執筆垂首。

偌大的殿堂上,只有左相呂公著,代天念題之聲:“朕肇膺駿命,涉道寡昧,懼無以奉承太母、母后之慈訓而彰先帝休德,夙夜以思,樂得天下之忠言嘉謀,庶以濟茲……”

四平八穩的殿試題。

幾乎沒有任何激進之語,或者改革之意。

有的只是一個求治心切的少年天子對人才的求取之心。

不知道的,還以為,當朝的天子,只想著和天下士大夫和光同塵,大家一起湊合著過日子呢。

但,所有士人,卻都在聽題之后,心緒澎湃,一個個都開始絞盡腦汁的思考,如何圍繞著這題目,狠狠的拍當今天子的馬屁,吹捧先帝變法的偉大智慧,以此贏得天子垂青,天恩加持。

好叫自己在這殿試上一鳴驚人,完成逆襲的偉業!

沒辦法!

這殿試上,從來比拼的都不是文章、學問。

而是誰更能領會圣意,誰更能撓到天子的癢癢處!

而且,前輩們的例子,也都證明了,假若有人沒有撓到皇帝的癢癢處,甚至惡了皇帝。

那么文章再好、才學再高,怕也是拿不到好名次!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王安石了。

當年,王安石在殿試上,因為寫了‘孺子其朋’這四個字。

直接就被從狀元擼到了第四名。

最慘的,則是柳永柳三變。

因為他年輕的時候,過于氣盛,竟寫了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湛低唱!

但因為,他的詞寫的太好了。

于是,傳唱天下,自然也傳到了真廟耳中。

真廟于是大惡:好嘛!好嘛!

你想把功名,拿去換了喝酒聽曲?

朕成全你!

于是,柳永一身才學,竟無處施展。

還好柳永活的久,熬死了真廟又熬死了章獻明肅,熬到了仁廟親政,這才終于釋褐為官。

即使如此,卻也只能沉淪選海。

哪怕三任六考,政績斐然,還湊足了合尖的舉薦狀,也依舊不能改官。

最后還是靠的范文正公,主持慶歷新政,才在范文正公的支持下,跳出選海。

但到這個時候,那個昔年的風流才子,也已經走到了人生暮年,好好的一個天下有數的才學之士,最后竟只是官終屯田員外郎而已。

與之相比,那些撓到了皇帝癢癢處的幸運兒,無不是從此青云直上,高歌猛進!

譬如蔡京、葉祖洽、張商英等。

有了這許多的反面與正面的例子,傻子才不阿諛奉承!

于是,一個個進士,在聽完題目后,紛紛奮筆疾書,一篇又一篇,歌頌元祐政治,大吹特吹先帝的偉大功績與當今天子承先帝德業如何如何神圣偉大的文章,紛紛粉墨出爐。

不過,這些人的努力,注定拋給了瞎子。

因為,這個時候的趙煦,已經無心殿試了。

他只是來走個過程,做個樣子。

沒辦法!

今年科舉,他贏的實在太多了。

既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意圖,又確定了今后的取士標準,還狠狠的立了一把威。

尤其是,那個帶頭鬧事的老貢生李常寧,回家后不過三天就郁郁而卒。

這位趙煦上上輩子的飛龍榜狀元,就這么死了。

雖然,其在趙煦的上上輩子,壽元也不高——中狀元后,授官不久就病死了。

但,死的這么快,這么準時,還這么的恰到好處。

只能說,延津李家有聰明人!

趙煦見李家這么乖巧,這么懂事(沒有讓李常寧死在汴京,而是想方設法的將之撈出去后,再讓其‘病死’),自然龍顏大悅,降下了恩典——將李家從小黑本里除名。

從此李家人科舉、做官,都不會有障礙。

不然,他們一家,都將和柳永一樣,哪怕能中進士也中不了,甚至連貢生都考不上!

這就是皇權!

無須表態,無須降罰,只消小小的任性一下,就足以讓一個家族,永無出頭之日!

甚至,他們都不會知道,自己的頭頂,怎么就有了這么一座大山在壓著?

很快的,殿試答題,進入尾聲。

一個又一個士子,開始交卷。

因為是殿試,所有人都已經確定中試釋褐,區別不過是名次而已。

自然糊名、編排、謄抄等措施,都是沒有的。

隨著殿試時間結束,便有著禮官,領著諸新科士人,躬禮再拜。

然后次第退殿。

下次,他們再來集英殿,就是唱名傳臚的時候了。

當然了,殿試結束,也并不意味著,這些新科進士們就可以放松。

恰恰相反,在殿試結束到放榜、唱名之前。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將進入他們人生中最為緊張、刺激的一段時間。

因為,故事,殿試放榜、唱名傳臚、釋褐之后到吏部授官之前。

進士們還有一項可能關乎他們未來仕途、命運的活動——期集。

所謂期集,是唐代傳下來的傳統。

就是新科進士們聚會、燕飲的活動,和現代的派對、聚餐、團建差不多。

但,和現代的派對等活動不同。

唐宋期集,有一個叫同年小錄的活動環節。

這個活動類似現代中學生、高中生的同學錄。

大家把自己的名諱、籍貫、通信地址、緊急聯系人什么的,都寫到上面。

然后,人手一份。

這非常關鍵!

因為這是大部分新科進士們,在其一生中,能一次性結交到的最大的人脈!

假若將來遇到什么事情,這同年小錄,就能發揮作用了。

很多時候,一封書信、一張名刺,就可能解決別人耗盡心血,拼盡全力也未必能突破的桎梏。

在官場上,同年之間,互幫互助,早已是潛規則的一部分。

在現代,這個傳統,甚至依然在延續。

只不過,不是在現代中國,而是同屬東方大國的印度——印度國家公務員考試結束,到具體履職之前,所有通過考試的考生,都會統一前往印度行政學院,進行為期半年的培訓。

這半年的培訓,就類似大宋的期集活動。

無數未來叱咤印度,執掌一地的土皇帝們,就是在培訓期間結下深厚的友誼,然后互相抱團、彼此支持,成為讓印度總理都望而卻步的龐然大物。

據說,這個制度是帶英,專門從清朝科舉中吸取的成功經驗。

帶英借此,得以控制、奴役龐大的印度殖民地。

至于為什么印度獨立后,依然會沿用?

自然是因為,印度過于散裝,中央只能用這個制度來控制地方,抑制各地的豪強/宗教領袖/土邦領主。

作為流官的公務員們,再怎么樣危害性比盤踞地方,威權自用的地方實力派們弱太多了。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我在現代留過學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