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代留過學第八百八十四章 一忠遮百惡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現代留過學 >>我在現代留過學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百八十四章 一忠遮百惡

第八百八十四章 一忠遮百惡


更新時間:2025年03月04日  作者:要離刺荊軻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要離刺荊軻 | 我在現代留過學 


何以笙簫默小說小說:、、、、、、、、、、、、

元祐二年七月戊申(28)。

朝奉大夫、都大河北路巡河使者林希為中書舍人,并令回朝。

這并不是真的要任命林希為中書舍人。

只是給他掛個名,好方便出使遼國——澶淵之盟后,宋使遼之文臣,必以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為之。

同樣的,遼國使宋,一般都是以皇室/外戚的近支為正使,以漢人文臣高官(中書舍人、起居舍人、翰林學士)為副使。

很少有例外。

天章閣待制、知襄州吳雍病逝。

這位是大宋朝為數不多的,本貫在廣南東路的待制級重臣。

同時,也是趙煦父皇生前的心腹之一。

這從吳雍的履歷就能看出來——其從元豐元年被發掘出來后,歷任權司農寺都丞、檢正中書戶房公事、戶部左司郎中、河北轉運使、秦鳳路經略安撫使、戶部侍郎……

這是奔著未來的宰執來培養的。

所以,元豐八年,趙煦的父皇剛剛臥病,朝中的新黨、舊黨大臣就聯手,將之外放襄州——因為吳雍雖是新黨,但他不屬于任何一派,是典型的孤臣或者說帝黨。

皇帝叫他干啥,他就干啥的那種。

故此,不止舊黨的人非常厭惡他,新黨的人,也覺得他礙眼。

尤其是,彼時當政的王珪、蔡確等宰執。

和吳雍相同生態位的,還有吳居厚、蹇周輔父子、王子京等。

只不過,吳居厚這些人,名聲太臭,所以隨便搞搞,就能讓他們身敗名裂。

而吳雍則不同,他手上沒沾過什么血,官聲也不錯。

便對其進行了冷處理。

趙煦在接到了吳雍的訃告后,也是唏噓不已。

下詔贈戶部尚書,命禮部議謚,特命恩蔭一子出官。

話說回來,吳居厚、蹇周輔父子、王子京等‘酷吏’。

如今,也都各自履新了。

今年四月,吳居厚的責貶期滿,在王子韶主持的吏部的察問之下,吳居厚的考績被評為‘中上’。

于是,下詔起復,以朝奉郎、集賢殿修撰,權知杭州。

杭州,這可是東南重鎮,也是商業、貿易中心。

讓吳居厚這個標準的帝黨,專門干臟活、累活,而且肯背鍋、愿背鍋的人,放到杭州去,趙煦想要做什么?

已是無須多言!

而在三月時,蹇周輔就在趙煦的特旨下,以提舉杭州洞霄宮致仕。

成功的功成身退。

其子騫序辰,則在同月,自責授簽署廬州判官,改知楚州。

楚州,同樣是東南重州,大抵是現代的蚌埠、淮安地區。

而王子京這個讓福建人,至今咬牙切齒的酷吏,也在今年五月份履新——以館閣修撰,權發遣徐州通判。

徐州是什么地方?趙煦未來的工業基地。

于是,三年前,天下人喊打喊殺的酷吏們,全部上岸。

而無論是御史臺還是輿論,對此都是和瞎了一樣。

這在大宋很正常!

多的是集天下毀譽于一身的濁流官員,在非議和爭議中平步青云的例子。

畢竟,朝廷培養一個士大夫不容易!

何況,在趙煦看來,這些人也只是犯了一些‘小錯’而已。

在大是大非上,他們的立場,可比誰都堅定!

每一個都是堅定的帝黨!

忠誠度直接拉到頂的那種!

旁的不說,這兩三年來,天下輿論,天天抨擊他們,罵他們。

將一切罪責和錯誤,都推給他們。

但他們反駁過嗎?給自己辯解過嗎?

沒有!

所有人都擔下了,別人施加給他們的所有罪名。

坦然的將,他們在任上做出來的一切事情,都攬在了自己身上。

沒有給朝廷、先帝和趙煦,添哪怕半點麻煩。

這樣的大臣,可太難找了。

正所謂,板蕩見忠臣,疾風識勁草。

于是,他們的起復和履新,就都很正常了。

一忠遮百惡嘛!

何況,這些人的能力,其實都不錯。

第二天,七月乙酉(29),趙煦又接到了一個噩耗。

在本月的辛酉日(十二),致仕大臣,寶文閣待制、提舉崇福宮王臨,于河中府病逝。

訃至,太皇太后、向太后,皆下詔遣使致哀。

并特旨許甘泉縣君孟卿卿,于宮中設祭遙哀。

因為,王臨是王廣淵的胞弟,而王廣淵則是孟卿卿的曾外祖父。

其母王氏,就是王廣淵的嫡長孫女。

而王廣淵和英廟的關系,無須多言。

英廟在潛邸的時候,王廣淵就是其身邊最重要的謀士、智囊。

其為英廟登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坊間傳說英廟在世時,對王廣淵言聽計從。

據說濮議,就是王廣淵的獻策。

也因此,太皇太后對王家人,格外看重。

這才有孟卿卿進宮的機會——不然入宮的機會,如此珍貴,哪里輪得到孟家這樣一個破落戶?

而趙煦在得知了王臨病逝,也派出了使者,前往大名府的王家致哀、慰問。

并下詔追贈王臨為禮部尚書、太尉,并追封奉國軍節度使,御賜神道碑,御筆親題忠靖二字為碑額,并許蔭其子孫二人出官。

這是在酬謝王臨的忠心和識大體。

因為,王臨是大宋朝為數不多的,自愿響應皇帝詔書,從文資換成武資的高級文官——治平時,英廟下詔求邊帥,意推動文官換武資。

但在文貴武賤的大宋朝,英廟的詔書,可想而知,會遇到什么樣的境地了!

幾乎無人響應!

此時,作為英廟近臣和心腹的王廣淵胞弟王臨主動請纓,請求換武資。

于是,拜崇儀副使,先知順安軍,后遷河北兵馬都監,其后歷任沿邊諸路安撫副使,成為第一線的將帥,熙寧年間才在趙煦父皇的安排,換回文資。

僅僅是這一個事情,就足以讓趙煦褒揚他,給與其超高規格的哀榮了。

更不要說,熙寧變法的時候,勛貴外戚們集體反對,而王廣淵兄弟,堅決支持,并在各自治下,貫徹落實了有關新法的各種條例。

因此,王家才成為勛貴外戚中的異類,一直被人排擠、打壓(王廣淵兄弟雖然都是文臣,但,在朝中他們被視作是如同張堯佐一樣的勛貴外戚)。

直到孟卿卿入宮后,勛貴們才捏著鼻子,恢復了與王家的往來。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我在現代留過學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