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生的華娛第二百四十二章:終于開始規劃芯片(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工科生的華娛 >>工科生的華娛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四十二章:終于開始規劃芯片(二)

第二百四十二章:終于開始規劃芯片(二)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吃酒不吃菜  分類: 都市 | 娛樂明星 | 吃酒不吃菜 | 工科生的華娛 
第323章

第323章

第323章

好吧,王旭悟了,原來濾波電路還能用在這里,對了,還有單晶銅,也能減少雜波。

行吧,回頭問問是不是已經在用了,這個年代的光刻機還遠沒有后世那么復雜,單臺的價格也沒多昂貴。

甚至華夏還能出品湊合用的光刻機和蝕刻機,只是穩定性差些導致成品率上不去,需要不斷的投資進行各種改進和磨合。

而這種改進又需要在不斷地生產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你看,又回到那個圈里去了。

不過,總的來說,華夏的光刻機和蝕刻機在這個時代并不是最短的那根木頭,相反,如果和世界先進水平來進行比較的話,差距甚至比后世還小些。

這時候,真正限制華夏半導體的其實是單晶硅的生產制造,當下國際上用的一般是六寸的單晶硅棒,過兩年則是八寸,而國內的,四寸,而且純度還不高,這是限制國內芯片生產的最大攔路虎。

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國內才得以引進六寸晶圓生產線,整整落后了十多年,而那時候,國際上已經開始使用十二寸晶圓了。

不過,王旭那不是鼓搗出了一種生長法單晶加工方式嘛,雖然還是實驗室設備,但系統出品,一般工業化應該沒什么問題,就是不知道用來加工單晶硅效果和成本如何。

在王旭的記憶中,傳統的單晶硅似乎是要先制造單晶硅棒,然后切片成非常薄的單晶硅圓,然后才進入芯片加工流程。

這樣生產的晶圓生產成本較低,缺點是還需要進行切割,酸洗,打磨,定位等才能形成大約0.7毫米厚的晶圓。

但這套設備也有他的特點,那就是可以穩定形成非常薄的單晶膜,那是不是意味著,通過特殊的工藝,就可以在這個膜上直接生成電路,而繞過單晶硅圓這種方式。

但自己搞出來的這套東西卻是直接生成的單晶硅片,而且沒有形狀和厚度的限制,也就是說,你底下的基材用的什么形狀,結晶生長出來的就是什么形狀,而且一般厚度都很薄。

之后差不多半年一個小版本,不斷迭代,在三年時間里,從2a搞到2f,之后,在2006年漢芯事件爆發之前發布了2e。

國家既然有計劃,真金白銀地投入在半導體領域,王旭自然不會隨便去添亂,但自己另外開辟一條可能的路徑也絕對是好事一件。

這種短板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國家砸的那點錢雖然是杯水車薪,但也總算保住了華夏在芯片產業上的最后一點元氣,不至于徹底死無葬身之地。

光看他們那小心謹慎的勁頭,就知道其中有多少的心酸,這就是“漢芯”事件間接的后果之一,說這個主事人是華夏歷史的罪人,應該沒人有意見。

一直到2006年,“漢芯”事件爆發之前,國家對于芯片的投入真的算得上是盡心盡力了,成果也還是有一些的。

甚至連后世著名的“龍芯”都跟著受了不少的牽連,延緩了研發的腳步。

只是,在這方面華夏被封鎖得太厲害了,不僅僅是設備和材料,各種資料也是嚴格限制的,核心技術又大都在企業里,而不是大學里,你光靠留學是解決不了這方面的經驗短板的。

不過,后來,丑國的全面封鎖又一次打醒了華夏,重新開始投入重金,成果也是不少的。

之前搞藍光,都是實驗室操作的,所以并不會涉及工業化生產,當時用的氮化鎵薄膜也沒多大,這也就只能解決有無問題,而無法解決工業生產的問題。

嘿嘿,這不是又找到一個錢的好去處嘛,至于王旭,嗯,投錢加上喊加油吧。

后世灣積電里頂梁柱的那些工程師,大都有在海外芯片企業工作過的經歷,還大都做到了高級技術人員的層次,如果看護照的話,其實也沒幾個真正的灣灣人。

事實上,這0.7毫米的晶圓,大部分其實并不會形成半導體需要的pn結,而是要經過摻雜工藝之后,將表面的薄薄一層摻雜上對應的特殊材料,才有可能形成可用的二極管。

或者等下次從系統買出數字化產品時,再看看能不能提供些幫助。

其實這是王旭兩條腿走路的方案,就像他剛穿過來的時候的想法一樣,沒自己,國家其實也干得挺好的,自己更多是錦上添,順便過好自己的小日子罷了。

王旭越想越蛋疼,這不是文娛小說嘛,怎么一溜煙奔著科幻去了,透明的集成電路,想想都流哈喇子。

而且,這樣生成的電路,好像是,透明的。

算了,算了,這方面,王旭不是專家,越想越頭疼,干脆騎著摩托去了電子系,那里能找到這方面的專家,讓他們去頭疼吧。

前段時間的高科技研討會上,國家確定了微電子集成電路是重點發展的產業,當然其實一直都是,自八十年代以來,這方面的科研投入一直都不少,并不是像后世想象的那樣完全放養。

王旭都不知道自己的這個奇思妙想究竟是不是可行的,只能是有棗沒棗打三桿子再說。

之后,這個團隊便放慢了腳步,十幾年間僅僅出了兩個版本,2g和2h。龍芯3更是拖到2019年才正式發布,而此時,離2h的面世已經過去了七年。

簡單來說,就是晶圓下面的部分其實都沒有用,只有最表面幾微米才是有用的。剩下的就是基材,可以看作絕緣體,和封裝一起形成芯片的強度結構。

當然這個過程中,誕生的論文絕對不會少,只要自己愿意投錢,相信電子系會樂意攬下這個課題。

后來搞光刻機的光電所也是2003年就成立了,才在20年后搞出了23納米的光刻機。

后世好多搞這方面研究的都是在海外的芯片企業里工作過一段時間的人,不僅僅華夏是,其實灣灣也是如此。

后來打破封鎖的蝕刻機,就是這個年代打下的底子。

這可不是一個小工程,這等同于拋開現有的芯片加工體系,另外開一條路,其中艱難曲折可想而知。

但在漢芯事件之后的差不多十年時間里,全國上下,從官方到民間,可以說是談芯色變,根本不敢投入相關研究。

龍芯團隊,從2002年搞出龍芯1,到2003年龍芯2,只用了一年。

與其叫硅片,不如叫硅膜,這樣進行下一步操作的時候似乎就和現有使用晶圓的加工工藝對不上了啊。

就好像他自己說過的,總要有人去仰望星空,那就讓他去做那一只仰望星空的猴子吧。

(明天見)

(本章完)

熱門推薦


上一章  |  工科生的華娛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