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第289章
第289章
“今天就不說了,我剛才一直在想科研評估的方式問題,不過感覺內容太多,我需要回去整理一下,然后再和幾位負責教授聊一聊看吧。”王旭隨口敷衍著,今天就是一個簡單的化學系的評審會,他不想喧賓奪主。
“大概說點吧,如果不涉及保密的話。你說的科研評估,是指評審會這種模式?”龐教授顯然不打算放過王旭。
“是的,倒也沒啥保密的,你們覺得評審會鑒定會這種模式怎么樣?”王旭不但沒回答,反而問出了問題。
“現在不都是這么搞嘛。”回答的不是龐教授,而是今天的答辯主角,也就是這個聚乙烯纖維工藝的發現者,他的態度明顯帶著些不悅。
“沒錯,我沒有針對這次評審的意思。我對您的成果也很欽佩,能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的工藝可以說利國利民,未來前景非常好。我的想法和您的成果無關,是關于這種評估方式本身的。”
王旭就知道會有這種情況,趕緊出言解釋一下,畢竟這是人家的主場,你跑到鑒定會上挑鑒定會的毛病,誰當主人都不會太滿意。
“哈哈,沒事,沒事,評審會已經結束了,咱們就隨便聊聊吧。
現在都這么搞也不代表這么搞就真的好,我也覺得這么搞的主觀意識太濃了,缺少客觀評價的機制。王旭,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龐教授笑呵呵地打了個圓場,這里說到底是他說了算,更何況王旭本來也沒說錯什么。
“咱們做個調查吧,咱們剛才都在說成果是國際先進水平的,那么咱們每個人都寫一張紙條,寫上你覺得國際先進水平的定義到底是什么,然后咱們念一念。”
王旭說完,從邊上取過幾張白紙,折疊裁成十幾張小塊,不僅僅發給了在座的教授,還一并發給了旁聽的學生和老師們。
“每個人都寫一下,不需要寫名字,我可以明確地說,這個東西沒有國家標準的定義,所以,大家寫出自己心中的答案就好。”王旭分發完紙條,在臺前站定。
大家都陷入沉思,這會兒也不好大家商討,都在默默地組織詞匯,試圖描繪心目中關于國際先進水平的定義。
大約過了十分鐘,王旭看大多數人都已經停筆,顯然大家都寫下了自己關于這個詞匯的看法,才走過去,一張張的收集了上來。
二十來張紙條收集到手,王旭沒有耽擱,回到前面,開始一張張地大聲讀了出來。
“成果能夠比擬國際上的同類產品。怎樣比擬,比什么?”
“成果能夠達到國際上同類產品的性能指標。性能,哪些性能?最高性能還是最低性能?”
“國際領先,嗯,這位朋友倒是言簡意賅。但是國際領先和國際先進真的一樣嗎?”
“能發國際sci論文。用論文做標的,倒也不失為一種有趣的方法。”
王旭把所有二十多張紙條都念了一遍,很快,就讓所有人都注意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二十多張紙條中,鮮有相同的答案。
每個人似乎都有著一個關于國際先進水平的理解,但卻沒有兩個人對這東西的理解是一致的。
“你們看,在座的有教授,有講師,有學生。身份上有評委,也有被評選的人。我們都在爭論是否應該給予國際先進水平的評價,但我們卻連一個最基本的定義都沒法做到一致,那就是什么是國際先進水平。”
王旭解釋著自己的觀點,難得地嚴肅,這是一個他一直以來忽視的問題,很基本的問題。
今天的偶然起興,并不僅僅對大家是一個新鮮事,對王旭自己也是,他發紙條寫定義的行為完全是臨時起意的。
因為他突然發現自己無法定義那個結論,明明給出那樣一個評價,但是王旭卻突然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給出的這個評價到底意味著什么。
他一直講究基礎,自從做麥克風開始就在做各種的基礎研究,但是突然他發現,自己好像忽略了基礎的基礎。
那就是定義,你要做評價,給出一個評級,至少要說明你這個評級到底是什么意思吧。
這幾個詞匯出自于科技部于1986年頒布的一部指導性的意見,但是那份意見稿很少有人真的認真讀過,里面也沒有關于這些國內領先,國際先進之類的名詞的定義。
“部分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樣的描述更是后來執行過程中臨時發明的,這樣的評定又怎么可能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呢。
國際市場上銷售的各種化學纖維類產品千千萬萬,從聚乙烯,聚丙烯,丙綸,芳綸,各種高分子纖維簡直數不勝數,那咱們評價的產品到底是和誰對比出來的?
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問題,那就是這次鑒定會評審的到底是什么,是這篇論文嗎?不是吧,畢竟論文這東西應該是答辯會來評價的。
是這種聚乙烯纖維嗎?好像也不是,這種聚乙烯纖維本來市面上就有銷售,水木化學系的教授只是把它做出來了而已。
所以,評價的核心應該是這種新型的加工工藝,但是問題是在座的教授們并不知道國外銷售的那些聚乙烯纖維的加工工藝到底是什么,那么怎么評價?
這是王旭拋出的第二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做鑒定會評價的到底是什么?這種填補國內空白的工藝,我們應該怎樣做對比,和誰做對比,和哪個指標做對比。
這一長串的問題,一下子問蒙了所有在座的教授們。是啊,大家都是這么評價的,但是這評價本身似乎就沒什么客觀可言。
不是沒對比,而是和國外的產品性能對比也都是集中在聚乙烯纖維本身的性能上,差不多的性能就說國際先進真的就合適嗎?
至于應該評價的加工工藝,你根本不知道國外到底用的啥工藝,你怎么比較?
這次的鑒定會,在一種奇怪的氛圍下結束了,每個參會的學者都帶回去了一堆的問號。
王旭也是一樣,他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后世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只是后世在做科技成果轉化時已經不再使用鑒定會這種方式,但他卻并沒有真的了解新的評估方式。
不過嘛,呵呵,九十年代有一個核心價值觀,那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摸不著石頭怎么辦,摸鷹醬啊。
如果你不知道到哪里找答案,那就去找丑國,如果你在丑國都不知道答案,那就去找丑國軍方,他們肯定有這些方面你的研究。
所以,他干脆寫了一封建議書,建議參考丑國軍方的科技評估體系,重新建立華夏科技評估標準。
這東西,他就只寫了隱患,憂思,問題,和可能找到答案的地方,根本連一字一句自己的意見都沒有表達,誰讓他真的完全不會呢。
(明天見)
(本章完)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