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唐華彩第547章 站穩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滿唐華彩 >>滿唐華彩最新章節列表 >> 第547章 站穩

第547章 站穩


更新時間:2024年08月05日  作者:怪誕的表哥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怪誕的表哥 | 滿唐華彩 


無論離開多久、去了哪里,薛白似乎總會回到長安。

沿朱雀大街坊墻上停著的幾只鴿子被馬蹄聲驚飛,白色羽毛與青瓦紅墻相映,更遠處的佛塔傳來悠揚的鐘聲,一切都讓他感到熟悉。

一路到了大明宮,等候在城門處的將領都是老面孔了。

郭千里臉上掛著大咧咧的笑容,向薛白行禮,道:“雍王,我雖一仗沒打,但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才是最難的,雍王說是吧?”

薛白與他相熟,遂玩笑道:“郭將軍用兵出神入化。”

郭千里打趣了一句之后,上前,小聲地向薛白稟報了幾句。

“太上皇在大明宮,當時情形,我認為遷到大明宮守著穩妥些……”

“知道了。”

原本,李隆基幽居于太極宮,這次必然要趁著李琮出逃而想要攬權,能入主大明宮很正常。至于郭千里說是出于守衛考慮,薛白也能接受這理由。

反正不論李隆基奪權進行到哪一步了,薛白一回來便是打斷了這個進程。

郭千里表面看著大大咧咧,心里其實忐忑,此時見了薛白的態度,方才放下心來,退到了后面。

他走了幾步,忽然見了隊列中站著一個異常顯眼之人,不由瞪大了眼睛,揮手道:“李太白!”

李白一只手背在身后,一只手撫須,正仰頭望著遠處的宮闕回想著任翰林學士的過往,感慨時隔多年竟還再回到了長安。忽聽有人喚他,轉過身來,他先是認了一下,似乎沒認出郭千里。

“李太白,可還記得我?當年我執守宮門,你每日到翰林院,常常相見哩。”

這一說,李白就想起來了,朗笑道:“當時我常飲得爛醉如泥,將軍還扶著我覲見天子。”

“對對對,你還給我寫過詩哩!”

“記得,記得。”

李白一生寫過太多詩,張口要念,一時又有些忘了,手舉在那兒上下晃了晃,數著韻。

郭千里跟著用手比劃了兩下,開口提醒了詩的前兩個字。

“將軍……”

兩人對視了一眼,那詩終于脫口而出。

“將軍少年出武威,入掌銀臺護紫微。”

“將軍出使擁樓船,江上旌旗拂紫煙。”

兩人的聲音到后來都漸漸弱了,最后停了下來,略有些尷尬。

郭千里撓了撓頭,臉上的笑容還在,卻是僵了許多。

李白問道:“將軍莫非不是羽林軍陶將軍?哈哈,是我認錯了,近年眼力不濟,眼力不濟。”

郭千里頗為幽怨,才知李白原來給這么多禁軍將領都送了詩,連句式都是差不多的。

雖然心里受傷,他其實為人豁達,倒沒甚不滿,就是不知該如何緩解眼前的尷尬。

反而是前方的薛白聽得動靜,過來隨口給李白解圍,道:“一定是郭將軍與陶將軍長得太像。”

“哈哈哈,對,我和陶將軍長得太像了。”郭千里連忙附和,心里卻在想到底是哪個陶將軍能與自己相比。

李白也是大笑,攬著郭千里的肩,當即又作了一首新的詩。

“狂風吹古月,竊弄章華臺。北落明星動光彩,南征猛將如云雷……”

只是重回長安而已,連酒都沒喝,卻已有醉的氣氛。

“功成獻凱見明主,丹青畫像麒麟臺!”

隨著李白最后一句詩落,大明宮那雄壯的宮門也緩緩打開了。

太陽也從云朵后出來,照耀在眾人臉上。

郭千里心知李白這次的詩不是寫給他的,畢竟平定江陵之亂他沒有去,但不知是寫給誰,是寫給雍王嗎?還是寫給李白自己?

薛白邁步進了大明宮,穿過長長的青磚路面。

他在宣政殿的石階下停住了腳步,見到一個披著皇袍的身影正立在上方注視著他,那是太上皇李隆基。

李隆基沒有拄柺,本是由高力士扶著,但見到薛白之后,有些倔強地推開高力士,獨自站在那,巍然不動。

似乎在宣示他還沒老,還能站得穩。

他眼神威嚴,像一頭猛獸在表示自己的地盤不容侵犯。

薛白卻根本沒有必要去與一個老頭比誰站得穩,迎著李隆基的目光,一步一步走上石階。

“好孫兒。”

李隆基一開口,眼神里的兇光立即就褪了下去,換上了一副慈詳和藹的表情。

他之所以是這個態度,背后有很多的考慮。

事實已經證明了,幾個親兒子對他有著極深的戒備。李亨與他逃路到一半就發動了兵變,擅自稱帝;李琮當了皇帝之后對他嚴防死守,寧交權于宦官都不還政于他;李璘打著孝順的名義起兵,一到長安就死活要當皇帝,而非請出他這個太上皇。

可若拋開固有的思路,換一個角度想,薛白想要監國而根基太淺,反而需要倚仗他這個太上皇來增加影響力。

換言之,若暫時不去考慮祖宗基業所面臨的風險,僅從李隆基個人掌權之路來說,他是愿意與薛白合作的,也沒有別的方法。

只要讓他逐漸站穩了腳根,對付一個“孫子”自然有辦法。

薛白這邊,他不像李璘傲慢,更了解時局,知道眼下還不是稱帝的好機會,還需要以李氏的名義執政朝政。可他卻不至于讓李隆基擺著所謂祖父的譜來拿捏他。

“朕諸多子孫當中,唯有你最像朕。”李隆基以欣慰的語氣道:“現在兩個逆子禍亂社稷,唯有讓你監國,朕才能放心啊。”

“見過太上皇。”

薛白執了禮,一抬眼,目光銳利地盯了李隆基一眼,似有殺氣從眼中閃過。

李隆基吃了一驚,下意識往后仰了仰。

這原本只是個很小的動作,可薛白卻是怕他摔倒,猛地沖了過去。

“太上皇!”

驟然見一道人影撲來,還是居心叵測的薛白,李隆基連忙后撤,想要躲開。剛退了兩步,腳步就站不穩了,踉蹌了一下。

薛白一把扶住他。

李隆基才穩住身形,被薛白一扶反而隨著那雙有力的手晃動了幾下,幾乎摔倒。

“殿外風大,太上皇老邁,豈可在此久站,快扶太上皇去歇著!”

薛白的語氣嚴厲透著些焦急,像一個忠心耿耿的臣子、一個盡心行孝的后輩,更像家里那個真正能主事的頂梁柱。

很快就有一隊宦官過來,扶著李隆基就往殿后去。

自李琮出奔以來,其實李隆基已經使出了很多奪權的手段,且頗有成效。今日本打算壓一壓薛白的氣焰,再通過言語交鋒,或伴隨著一些彼此妥協,鞏固住一部分權力。

卻沒想到,甫一相見,薛白就以這樣的方法要將他重新幽禁起來。

萬般手段還未施展,卻比不過薛白最直接的兩個優勢——年輕、有力。

一陣混亂之后,李隆基被帶了下去。

薛白看向了臉色各異的朝臣們,沒給他們說話的機會,先開了口。

“太上皇雖身體不好,猶關心著社稷大事,我等豈可不盡心竭誠、披肝瀝膽?!”

眾人一愣,還是陳希烈先應道:“自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太上皇既命我監國,我便暫擔大任。”

關鍵時刻,薛白一點都沒有推讓,直接就下了幾道命令。

他派郭千里前往奉天迎回圣人,同時,歷數竇文揚及其黨羽的十大罪狀,罷其一連串的官職,命人羈拿竇文揚。

他遣使安撫郭子儀,稱自己并無謀篡之心,只是暫時監國,待圣人歸朝便會還政,眼下當以安定為重,避免兵戎相見。

另外,他還詔告天下李璘并非舉兵造反,而是出于擔憂太上皇而入京除奸宦,雖無逆罪,但有違律例,罷其一應職務,保留其爵位。

這些是大事化小的態度,完全是出于迅速穩定時局的考慮。

各種政令一出,包括降將季廣琛在內的一應永王部眾很快就歸順了,薛白得以順利接手了長安防務。

短短兩日之內,長安城風平浪靜,百姓都放下心來,集市重新開張,商旅開始做生意。

李璘并不知自己被薛白赦免了,被郭子儀麾下部將拿下之后,還在不停地宣稱薛白才是反賊,希望能說服對方,進而說服郭子儀出兵攻打薛白。

“我說的都是真的,薛逆曾慫恿我起兵,與我約定平分天下,信還在我懷中,我正是為了平定他而來,怎么我反而成了反賊?”

正說到這里,忽然有慘叫聲從帳外傳來。

之后就是密集的馬蹄聲與廝殺聲,殺過來的人顯然不少。

李璘眼見那些看守他的士卒出了帳,再也沒有回來,心中猜測該是自己的部下前來救自己了,不由涌起了希望。

否則,豈還有別人會襲擊郭子儀的兵馬?

待慘叫聲越來越稀疏,外面有人喊道:“找到永王了!”

“我在這里!”

李璘大喜,連忙喊道:“快救我!”

上蒼沒有辜負他,很快就有人進了帳。

“你們可是來救我的?”

“哈哈,找到永王了!”幾個士卒卻是一擁而上,粗暴地一把摁住李璘,紛紛嚷道:“我的!我首先擒下賊首!”

最后這二字入耳,李璘一愣,頓時有如墜冰窟之感。

他與妻兒一起被拖出了帳,只見地上鋪著數十具尸體,鮮血遍地。

數不清有多少人執著刀圍著他們這一片營地。

“是……是哪位將軍?”

“招討使、關中兵馬副元帥,周智光!”

李璘恍惚地看著跨坐在馬上的那個男子,對于那兇狠暴戾的面容感到十分畏懼。

他覺得周智光的名字有些耳熟,卻實在想不起何時聽說過有這樣一個大將,也不知是李琮麾下、還是薛白麾下。

“將軍誤會了,我并非謀逆。”李璘遂把薛白才是逆賊的那些話又重新說了一遍。

周智光滿不在乎地聽著,臉上已浮起了可怕的獰笑。

終于,他打斷了李璘的話,叱道:“永王若非反賊,末將以及這些將士們的功賞從何而來啊?!”

李璘一愣,沒想到有臣子會明目張膽地吐露這等言語。

“我是皇子親王,你是想踩著我立功不成?”

“不錯!”

對著這種冥頑不靈的兇惡之徒,李璘愈發慌了,只好道:“我要見皇兄,帶我去見皇兄……”

“不必了。”

周智光既然敢對李璘吐露心聲,就沒打算讓李璘活著見到李琮,徑直下令道:“斬!”

李璘不敢相信,他堂堂親王,天子之弟,且不說有沒有真的造反,就算有,也不是一個臣子能輕易殺的。

“你怎敢?這是先斬后奏,你就沒想過后果……”

“噗。”

周智光見部下不敢動手,沒耐心繼續等,親自上前搶過那柄大刀,一刀便斬下了李璘的人頭。

頭顱掉在地上,嚇得一旁李璘的妻兒尖叫不已。

“噗、噗。”

連著兩聲響,周智光竟是把他們也斬了頭。

“我不敢?”

周智光丟了刀,竟是一腳踩在李璘的頭上,然后一踢一踮,把頭顱踮起,一把拎在手上。

端詳了一會兒,他下令把首級裝匣,呈到奉天向圣人報功。

至于從李璘身上收到的東西,包括舉證薛白的那一封信,他也一并收了。

“永王反,雍王也反。”周智光不以為然地念叨道,“無妨,都是我立功的墊腳石。”

他以貧賤身份一夜之間躍到眼前的高位,自然得意非常忘了自己是通過巴結宦官而走的捷徑,只認為全是憑自己的本事。他見過懦弱的天子,不過如此。他比天子更有天子之氣,于是愈顯桀驁。

“出發,去郭子儀軍中!”

郭子儀幾乎是同一時間收到了兩封詔令。

第一封是圣人命周智光替代他統兵的旨意,得到這封圣旨的過程卻有些許驚險。

當時并未有宦官前來傳旨,而是周智光趕到他的大營外,稱有要緊軍務稟報,請郭子儀相見。

但郭子儀一眼就看出來,周智光既不卸甲,也不入營,還不肯屏退身邊的親兵,必然是不安好心,他遂留了個心眼,沒有立即去相見。

等了大半日,便有哨探歸來,稟報了周智光襲擊他的部將并斬殺永王之事。

郭子儀聞言怒不可遏,幾乎就要出兵攻打周智光,到了這時,周智光才派人送來圣旨,要求郭子儀交出兵權。

軍中將領頓時嘩然,說什么的都有,有痛哭流涕、不愿郭子儀離開的;也有暴怒如雷、要斬殺周智光的;甚至有人揚言要兵進奉天,鏟除圣人身邊的奸邪……

“節帥若再不殺奸宦,社稷就要毀于一旦了!”

“都住口!”郭子儀拍案喝叱道,“勸老夫清君側,伱欲反不成?老夫先殺了你!”

眾將沉默,悲傷不已。

正是在這個時候,第二封政令到了,是從長安來的,有太上皇與三省的印章。

內容是,朝廷已讓雍王監國,雍王希望郭子儀能與他共同迎回圣人,結束動亂。

諸將一聽,又有了對比,自然是萬分認同這道政令。

可其中有一個頗關鍵的內容,就是殺竇文揚。這與方才軍中激進者所言相同,都是違背圣意,行同造反。可這既是出自朝廷的政令,郭子儀的觀感就有些不同了。

“節帥還在猶豫什么?若放著賢明的政令不執行,反而遵守這昏庸的旨意,難道不是愚忠嗎?”

郭子儀卻沒有第一時間決斷,想了一整晚之后,寫了一封親筆信,派人送入長安,邀雍王一晤。

他請薛白出城,在渭水橋上相談,想必薛白是不敢來的但這本身就是一種試探,看薛白的誠意有多少,之后也許會在禁苑,或長安城內談。

沒想到,當天就有了答復,薛白答應出城相見。

大唐開國之初,太宗皇帝也曾與頡利可汗在這座便橋上會盟,郭子儀不敢拿這次的談判與之相比,卻還是頗欣賞薛白的膽魄。

一切安排妥當,兩日后,就在信使回報雍王已經出城,郭子儀也打算動身之時,周智光再次送來了一封信。

這次,送來的是薛白寫給李璘的信,上面確是端端正正的顏楷,內容則是薛白慫恿李璘造反。

“周將軍當時見此罪證憂急沖動,殺了永王,此事雖有錯,卻是出于報效國家的拳拳之心。另外,圣人之所以會降旨暫免郭節帥之權,也是因此罪證而有所顧慮,唯請郭節帥萬不可與逆賊同流合污啊!”

郭子儀接過這封薛白的罪證,神情嚴肅。

若這一切是真的,他竟能夠體會圣人罷免他的這個考量了。

“郭節帥若要證明自己的忠心,也簡單。”信使道:“只需拿薛逆的首級呈于圣人,圣人自會收回成命。”

渭水潺潺,兩邊各有士卒列陣。

薛白走在便橋上,扶著橋欄望向遠處,感慨道:“天氣真好啊。”

“正是好時節。”

“若無戰亂那就更好了,踏青,放個風箏,躺在柳樹下睡一覺。”

薛白說著,沒聽到郭子儀有所反應,轉頭看去,忽問道:“郭公可是有心事?”

郭子儀伸手入懷,拿出了一封信。

“老夫本在懷里藏了一把匕首,但思來想去,還是想向雍王當面求證。”

“哦?”

薛白接過信,看了一眼,啞然失笑,道:“很像我的字跡,但失于匠氣了。”

郭子儀訝然,道:“這并非雍王手寫?”

“我拿些手稿給郭公,一對比便知。”薛白道,“我若要造反,從范陽起兵南下,或是一開始就不平定史思明,放著你與李光弼在河北與之牽制,我自可在長安獨掌朝綱。何必平了史思明,而唆使李璘起兵?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郭子儀道:“雍王也許是養寇自重平大寇、養小寇,否則當時太上皇在蜀郡,你為何放諸王到太上皇身邊?”

“豈能算得這般精準的?”

薛白不以為然地搖搖頭,嘆息道:“當時我若不放人,是不忠,可順著太上皇心意,依然還被懷疑是別有用心。我居長安是錯,鎮范陽也是錯,何時才能證明自己的清白?”

“身入朝堂,猜忌永遠都是免不了的啊。”郭子儀也不由感慨。

“是啊。”薛白道:“局中人,不由己。”

他隨手把自己的“罪證”還給郭子儀,轉向奉天的方向,開口說起正事來。

“就拿竇文揚一事來說吧,我今若不管,縱容他操縱圣人,郭公難道就會相信我的忠誠坦蕩嗎?你們要我放權,我已照做過一次了,遠赴范陽,可結果成了這個樣子。時至今日,我還要向郭公證明心跡?不去除佞宦,反而剖腹自證嗎?”

郭子儀默然良久,一揚手,把那封薛白寫給李璘的信拋進渭水。

竹紙在水面上漂了一會,很快被卷入河水,再也不見。

其實,薛白早就看出李璘的野心,把李璘作為他養寇自重的那個“寇”,那只要一開始就讓別人代筆就行了。

而現在,不論何種陰謀詭計,都隨水而去了。

“給我五天時間,我平定周智光。”郭子儀道,“迎圣人回京。”

“好。”

諸將遠遠望著便橋上交談的一老一少兩道身形,漸漸也能感受到那種平和輕松的氣氛,都松了一口氣。

待郭子儀歸來,表態愿意接受朝廷的政令,眾人大喜,紛紛請令愿去平定周光智。

“跳梁小丑,狂妄自大。末將只需三千兵馬,便教他全軍覆沒!”

“不必著急。”

郭子儀卻沒有發號施令,只讓眾人回營。

他遠道而來,兵力又多,糧草壓力比周光智大得多,李琮又不愿意補給他,現在其實已經到了糧草告罄的時候了。

所幸,長安城運了一批糧,緩解了燃眉之急,之后郭子儀傳告所有的士卒,說關中久經戰亂,田地荒蕪,如今既然諸將士回來勤王,立下功勞,加之原本就有許多是關中人,愿意留下屯田的皆可報名,依功勞分配田畝。

消息一出,郭子儀麾下士卒反應還算平靜,他們在隴右原本就開了田,如今放棄反而要損失一年收成。反而是周智光的士卒聽聞之后,很快就躁動起來。

周智光帶來的兵馬很雜,除了京城中的禁軍,還有關中各地的援兵,以及臨時招募的新兵。

這些人都不想打仗,且大多數都是原本在關中種地的百姓,一聽自己的田地要被分給別人,士氣大跌。緊接著,郭子儀又讓人散布戰亂已定,馬上要迎天子回朝、論功行賞的消息,更是讓他們沒了戰意。

周智光大怒,接連鞭打、嚴懲軍中怠惰的士卒,試圖激起他們的斗志。

而正在此時,郭子儀竟是只帶了寥寥數名扈從,抵達了他的營門外。

“周智光既稱有軍務要報,本帥今日來了,且讓他出來相見。”

周智光一聽,認為這是除掉郭子儀的好時機,當即祭出圣旨,點齊兵馬出營,要逼郭子儀讓出兵權。

他殺伐決斷,出了轅門,見郭子儀真來了,當即就下令圍住那寥寥數人。

“郭子儀,我奉旨來代你統軍,你卻抗旨不遵,勾結叛逆,圖謀不軌,可知罪?!傳令下去,拿下他!”

郭子儀駐馬而立,身影巍然,只有頜下的長須隨風而動。

面對構陷,他沒作解釋,昂然應道:“周智光,你桀驁跋扈,枉為人臣!”

只是這一句罵,郭子儀甚至沒有下達任何命令,周智光身旁的兵將們卻已有人大呼了起來。

“隨郭節帥平賊!”

周智光一愣,憤然回頭就要怒叱。

迎面,卻是倏然閃過的刀光……


上一章  |  滿唐華彩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