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蔡姨娘想著,姜琳瑯要敢說他們母子殺她的事,她就能將琳瑯是女子之身的事說出去,雖然這事她只是懷疑,并沒證據,但,她直覺姜琳瑯就是女子,她要敢說自己不是,就讓府里下人檢查一下身體好了,看到時是誰下場難堪。
所以她不怕姜琳瑯知道她想殺她的事,因為她賭姜琳瑯不敢說出來。
而姜琳瑯只要不敢說出來,就算知道她想殺她,想反擊,也只能暗中來。
而她只要呆在府里,不去什么地方,姜琳瑯縱然知道她想殺她,難道姜琳瑯敢在侯府大開殺戒?
侯府可不是幾百公里外的荒郊野外,想殺一個姨娘,且還是得寵的姨娘,可不是容易的事。
蔡姨娘這樣安慰自己,卻沒想過,她自己還想在琳瑯回來殺了她呢,她能在侯府殺琳瑯,琳瑯要知道她殺自己,就殺不了她?這就是自欺欺人了。
畢竟之前,她殺琳瑯,沒殺得了琳瑯,琳瑯可是將她兒子殺死了,那這會兒,她有什么把握,她能殺得了琳瑯,琳瑯卻殺不了她呢?
這些,她都不敢細想,怕細想下去,發現自己根本不是琳瑯的對手,會絕望。
既然覺得細想下去會絕望,那蔡姨娘為什么不就此停手,不繼續折騰了?
這還不是她怕琳瑯已經知道她下手的事了,所以她已經走不了回頭路,只能一條路走到黑,繼續跟琳瑯斗了。
不提蔡姨娘那邊的想法,只說琳瑯這邊,在收拾了蔡姨娘的兒子后不久,靖遠侯派來的護衛也到了,琳瑯也更加安全了。
當然了,有機器人在,再加上這兩三個月,琳瑯自己也有在修煉武功,本來也沒什么不安全的。
之后工程完工,琳瑯開始測試束水攻沙的效果。
其實不測試,琳瑯都知道肯定是有用的,畢竟是從古到今用了很多年的東西,且原理是有科學依據的,怎么可能沒用。
果然,開閘放水之后,大家便發現,下面的泥沙被沖的滾動了起來,顯然這方法是有用的,當下眾人不由大喜,畢竟這一份功勞,地方官肯定也能分到一些。
琳瑯道:“只要三五不時這樣弄一次,就能帶走泥沙,不會讓泥沙堵塞河道,導致一下雨,河水就暴漲蔓延到兩岸。時間久了,河道下切多了,就更不容易淹到兩岸了。”
當下隔了幾天,蓄了點水,又試驗了兩三次,看被水沖的地方淤泥明顯減少,大家都明白,這工程是成功的。
當下當地官員知道試驗成功,琳瑯可能就要走了,便擺宴招待琳瑯,一是慶功,二是給琳瑯餞行。
果然,餞行宴后不幾天,琳瑯便以任務完成為由離開了,當地官員都不由高興。
雖然琳瑯不管地方上的事,但到底是京中來的貴人,且還是奉皇命來辦差的欽差,他們多多少少還是怕的,生怕琳瑯看到了什么不該看到的,然后年輕人熱血,要調查什么,那就不好了,現在琳瑯事辦好了,離開了,自然讓他們彈冠相慶。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琳瑯表面上沒關注他們,但其實暗地里是有關注他們的,并從中記下了一些能力還不錯且人品也還過得去的官員,以備將來不時之需。
畢竟說是小城,到底也是一府,而不是一縣,所以還是有些官員的。
且小城所在的州,知州知道她是京城靖遠侯府來的,且是皇帝派來的,也不可能只讓地方官陪她行事,怕地方官接待不周,所以也是有派官員過來跟琳瑯協調的。
便是知州本人,在這三個月里,也曾來過一次工程現場,見過琳瑯。
雖然知州是封疆大吏,是實權官員,放在地方上就是土皇帝,但京城貴族,他也不敢怠慢的,當然了,最主要的是,琳瑯是皇帝親自派來的,性質不一樣,琳瑯這會兒類似欽差,他不可能不重視。
因州里重視,所以州里不少官員,也是跟琳瑯有所接觸的,這么多官員接觸下來,自是讓琳瑯了解了哪些人能力還不錯且人品也還過得去,并記了下來。
那些地方官還以為琳瑯對地方上的事一無所知,所以對琳瑯很滿意,當然了,也很輕視,覺得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當下琳瑯進京后,第一件事自然是進宮復命,而不是回靖遠侯府,畢竟出去是工作,工作完成了,自然得第一時間跟老板交差,怎么可能先回家。
皇帝早就接到琳瑯和地方官員的報告,知道工程成功了,當下不由大喜,看琳瑯進來復命,馬上讓她免禮,然后笑道:“想不到愛卿小小年紀,竟然能想到這樣一個治水良策,實在是天縱英才啊。”
要知道歷朝歷代,做皇帝的人,最頭疼的就是天災人禍,干旱,瘟疫,洪水,都會讓皇帝著急擔心,畢竟一個處理不好,餓殍千里,就極容易發生流民起義的事,嚴重點,指不定就會傾覆王朝,這讓皇帝能不怕嗎?
現在琳瑯的治水策能治水,能解決其中一項天災,讓民變減少。
況且治水的方法,對干旱也有好處,畢竟修建了堤壩蓄水,在旱季時能放水灌溉,一舉兩得。
所以皇帝知道這方法管用后,自然高興。
琳瑯當下便靦腆地道:“微臣也是看陛下求治水良策,才想出來的,要不是陛下心系黎民,微臣也不會動腦子想這些,歸根結底,還是聽了陛下的命令弄出來的,是陛下的功勞。”
皇帝看琳瑯小小年紀不居功,將功勞推到自己身上,不由越發龍心大悅,而且人家說的也不錯,要不是他向天下征求治水良策,怎么會有有才之士上獻良策呢,他的確是有功勞的。
年紀小就有能力,說話還好聽,皇帝對琳瑯越來越有好感,當下不免大加賞賜。
因年紀太小,之前封的官已經不小了,再升官有點快了,所以皇帝沒給琳瑯繼續升官,而只是賞賜金銀珠寶玩物等,并將靖遠侯叫進了宮里,表揚他養了個好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