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六日上午,正在文淵閣辦公的首輔沈鯉接到急召閣臣進宮的旨意,也就明白發生了什么事情。
最近這幾日,大量奏疏滯留在宮中不發,早就引發大臣猜測了。
現在多年不見外臣的皇帝又突然急召大學士們入宮覲見,有點政治經驗的大臣都能想到其中含義。
不只是內閣閣臣緊急入宮,外朝部院的大臣也都緊急趕到皇極門等候消息。
三位閣老沈鯉、朱賡、李春到達后宮的大門也就是乾清門的時候,又被暫時攔住。
沈首輔的心情非常焦躁,忍不住對傳旨并領路的司禮監太監王義怒斥道:
“既然皇上緊急召見輔臣,爾等又何故攔我?莫非心懷叵測,想在非常時刻隔絕內外不成?”
王太監哪敢在敏感時期擔上這種要命的“罪名”,連忙解釋道:“皇上的旨意是,要先生們和帶方侯一齊覲見。
如今帶方侯未至,故而請先生們在乾清門暫留,等帶方侯到了再一并入宮。”
聽到這個安排,縱然是沈首輔也沒脾氣,走是不可能走的,只能在乾清門等著。
三輔李春不滿的質問說:“林泰來在西郊外,派人去召,再從西直門入城再進宮,不知要多久才能趕到,難道我等就要一直等下去?”
王義又回答:“陳印公已經親自去召帶方侯了,快馬加鞭,又特許不用繞路承天門午門,直接從西安門、西華門、西內門入宮,應當不會太慢。”
閣老們:“.”
急召林泰來,由掌印太監親自去傳旨帶路;但是召他們大學士,卻只派你王太監過來,這是看不起誰呢?
三位閣老一直等到了下午,才看到司禮監掌印太監陳矩和穿著文士寬袍大袖直裰的林泰來快步走了過來。
時間比較著急,陳太監也沒和閣老們寒暄,點頭示意后,就率先向乾清門里走去。
首輔沈鯉本來要第一個跟著陳太監走,按照禮數也該如此,但是卻被林泰來一把推開了。
沈首輔不禁愕然,你林泰來連表面禮數都不講了?這是打算徹底不裝了?
陳太監回頭看了眼,無奈的說:“是我讓帶方侯緊隨我左右,首揆不要多心。”
看破不說破,估計林泰來心里把自己這司禮監掌印太監當人質了,所以才會寸步不離的緊跟著自己。
萬一真出了事,林泰來伸手就能抓了自己。畢竟在深宮里面,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價值還是非常大的,至少比首輔大。
為了大明穩定操碎心的陳太監覺得,遇到林泰來這種文武兼修又多疑,進宮就琢磨拿司禮監掌印太監當人質的權臣,真是八輩子修來的福氣。
一行人穿過內宮夾道,抵達萬歷皇帝臥榻的啟祥宮。
此時虛弱不堪的萬歷皇帝已經被幾個內監強行扶了起來,半坐半躺,眼睛都快睜不開了。
自從張居正逝世后,已經在朝臣視野中消失二十年的皇帝親媽李太后,這時候也出現了。
她坐在萬歷皇帝側旁,緊緊握著兒子的一只手,不知在想什么。也許心里后悔,沒有勸止兒子停止酗酒和熬夜?
幾個皇子也都在場,整整齊齊的站在另一邊。
除此之外,殿內就沒別人了。無論中宮皇后還是最得寵的鄭貴妃,全都不在場。
在一片低沉的氣氛里,萬歷皇帝醞釀了一番后,招呼說:“先生們上前。”
首輔沈鯉及大學士朱賡、李春一起行禮聽諭。
隨即萬歷皇帝非常緩慢的開口道:“朕享國已久,亦無所憾,此后遂當舍諸臣而去矣。
東宮有佳兒,今以付爾等,助其成人之禮,輔之為好皇帝,勸其講學勤政。”
糾結了片刻后,萬歷皇帝又補充說:“向來礦稅悉罷,釋詔獄,以建言獲罪諸臣俱赦免并還職。”
截止到目前,這些都是很“正常”的話,皇帝臨終前能說的大體也就這些。
就算罷礦稅、赦免政治犯這樣的內容,也屬于“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范疇。
反正要死了,摟錢和斗氣都沒意義了,還不如臨終前大方一下,以換取身后名。
七十歲的首輔沈鯉微微哽咽,代表朝臣領了諭示。
萬歷皇帝的身體已經沒力氣動彈,只用眼珠子看向陳太監身邊的林泰來。
皇帝的內心十分復雜,不知道應該怎么評價這位“能臣”,縱觀古今根本沒有類似的模板。
就像是甘甜的美酒,喝了會醉,但卻又十分令人欲罷不能。
其他人誰能指哪打哪、百戰百勝、十分好用,同時又善于牟利,給國庫和內庫搞到這么多銀子?
而后萬歷皇帝喘著氣問道:“九元真仙.欲何求?”
對于大臣而言,這簡直是最可怕的場景!
一位皇帝在臨終前問你到底想要什么,這是非常嚇人的,說不定皇帝已經有了帶著你一起走的心思了。
林泰來顧左右而言他的說:“陛下春秋鼎盛,金口何故盡出不祥之言?”
萬歷皇帝斥道:“不必虛假安慰朕了!”
雖然他今年才四十歲,但列祖列宗大部分都是三四十歲就掛的,例如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皆如是,容不得他朱翊鈞心存僥幸。
林泰來沒奈何,便奏道:“臣甘為大明之伏波,懇請授予對東洋、南洋諸國征伐之權。
今后以江南為基地,為我大明向外開拓財源以及獲取更多米糧。”
別人不知道林泰來怎么想的,反正從權術角度來分析,林泰來這話就是表明志在海外,不會危害大明的天下。
萬歷皇帝閉目緩解疲憊,口中回復說:“加封林泰來為護國公,東閣大學士,入直參預機務,分票東南事務、平亂討賊事務以及海外朝鮮、倭國等處事務。”
陳太監與閣老們面面相覷,給林泰來加封和入閣都可以理解,但這“分票”就出乎意料了。
看樣子皇帝要在內閣搞“雙巨頭”,林泰來專門負責東南、海外、平亂事務,而沈首輔負責其他?
這算是在林泰來和沈首輔之間進行調解?
可能是皇帝臨終前已經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仔細處置問題了,只能簡單粗暴的穩住林泰來,免得林泰來在駕崩后搞事。
不過林泰來的訴求似乎是在東南開府統領海外事務,但皇帝卻把他留在了中樞。
或者說,把林泰來拘在“中樞”,比外放林泰來自行開府更令皇帝放心。
都這樣“加封”你了,皇恩如此浩蕩,你林泰來還好意思繼續搗亂么?
陳太監悄悄松了口氣,先前他面對林泰來時,害怕林泰來腦抽風,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現在面對皇帝時,他又害怕皇帝腦抽風。萬一皇帝想拉著林泰來一起死,林泰來被迫“布衣之怒血濺三尺”又該怎么辦?
該說的都說完了,沈首輔在眾人面前,提筆開始草擬詔書,內容大體就是皇帝剛才口述的內容。
等沈首輔寫完了后,經皇帝確認無誤,便讓內監用寶,如此一份具有合法效力的詔書就完成了。
只是目前這份詔書還不能稱為遺詔,畢竟皇帝還沒駕崩。
林·準護國公·泰來看著沈首輔手中的詔書,心里思慮萬千。
在原本歷史上,只過了半個晚上,萬歷皇帝病情突然又好了,便急不可待的派太監把詔書從首輔手里搶了回來。
像什么罷礦稅、大赦政治犯之類的旨意,通通都反悔不作數了!
不知道在本時空,事情又會怎么演變?
皇帝的“政治遺言”交待完畢,身心放松之下又陷入了昏迷。
閣老們就此向李太后提出告退,在外面等待那個“最終”消息。
臨走前,林泰來對李太后提醒道:“太子殿下為大明之未來,還請太子殿下暫避于東宮,以免沾染病氣。”
走到外面,林泰來看著沈首輔手里的詔書,試探道:“詔書由誰來保管?”
沈首輔強硬的說:“我乃首揆也!”
而后林泰來也就沒再說什么,與閣老們一起來到皇極門外,此時三品以上的部院大臣都已經聚集在這里。
為安撫人心,沈首輔將向朝臣們展示了手中的詔書,表示“后事已經安排妥當,大家不必驚慌”。
只等皇帝駕崩,就把這份已經完工的詔書發出去。
朝臣們自然也能明白,皇帝的生命只怕就在須臾之間了,所以眾人并沒有散去,退到午門外的東朝房繼續等待。
林泰來作為托孤大臣之一,也隨大流的在東朝房。
漸漸的天黑了,午門落鎖,除非有非常之事,宮門在夜間不會打開。
但大臣們都沒有走,仍然在午門外的東朝房守候著。
可能是都想第一時間知道消息,就有機會第一時間去東宮,在新君面前刷存在?
但是等了一夜,午門也沒有破例打開,眾人不由得疑惑的看向閣老和林泰來這幾個托孤大臣。
先前你們不是暗示,皇帝馬上就崩,怎么拖到現在也沒消息?
天色又亮了,午門的掖門按規定開啟,有個太監匆匆的跑到東朝房,向大臣們宣布說:
“昨晚半夜三更時分,皇上清醒了,又休息到今早,龍體眼看著是大好了。”
熬了一夜的眾大臣:“.”
這是玩呢?遺詔都寫了,皇帝你老人家又不死了?
林泰來暗自嘆口氣,果然還是少不了波折。
(今天沒寫完,那就只能明天再寫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