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泰來打發了張文帶伙計去鎮上接收堂口,然后親自帶著二十名弓手、二十名河快,一邊看押著俘虜,一邊坐在河岸碼頭上,對矮壯漢子進行審問。
審過后,林泰來得知這矮壯漢子叫孟世雄,本是太湖船戶出身,十幾年前加入湖安堂,現在算是湖安堂的二頭領角色。
而后林泰來不緊不慢的說:“饒了你也可以,但按照江湖規矩,是不是要先獻上投名狀?”
投名狀這個風氣流行起來也是有道理的,不然第一次見面的人如何迅速建立初步信任?
孟世雄不獻投名狀就有可能被“殺官造反”,這會兒也沒有選擇,只能痛快的開口道:
“還請大官人吩咐下來,只要不坑害兄弟和堂口,在下盡力去做。”
林泰來點了點頭,贊許說:“好,你有這個態度就很好!”
正說著話時,卻見大座船神威烈水號已經靠在了河岸碼頭上。
然后又看到了王之都、袁宏道兩位微服出游的老爺,在十來名衙役家丁的護衛下,黑著臉下了船。
兩位老爺心情能好就見鬼了,正興高采烈的出游,卻莫名其妙的被一群爛仔圍堵,換誰也不爽!
林大官人暗叫一聲,更難伺候的人來了!只好先扔下孟世雄,前往迎接兩位老爺。
不管什么原因,林大官人上去就先認個錯:“河道不靖,讓兩位老爺受驚了,都是我這個稅關主吏的過錯!”
王之都很不爽的喝道:“你這小奉先,是不是伱故意設計,將我和袁大人當成誘餌,引蛇出洞?”
林大官人立刻叫天屈:“我對兩位老爺還多有仰仗之處,又怎么可能會故意讓兩位老爺陷入險境。
再說我如果想滅掉湖安堂,宛如犁庭掃穴,根本不需要任何多余計策!
不料卻讓王公如此誤會我,實在是七月飛雪,天大的冤屈,讓我恨不能投江以證清白!”
王之都皺眉道:“那看來真是巧合了?”
林泰來連忙接話說:“一切真的都是巧合!誰能想到,有人會把神威烈水號當成了我進行攻擊!”
林大官人這句話暗搓搓的意思就是,神威烈水號是你王之都今天臨時起意,強行借走的,又不是我硬塞給你們的。
若還說我故意設計你們,簡直就是倒打一耙了。
王之都無話可說,袁宏道也勸道:“只是一點偶發的小誤會小插曲,不要壞了游興!
昨日縣衙得了報信,巡撫三日后就要回蘇州城,我游玩的時間本就不多。”
林大官人很驚訝,失言說:“巡撫回蘇州城,我怎么不知道?竟然沒人通知我?”
袁宏道:“.”
敢問你林泰來是幾品官?封疆大吏回蘇州,和稅關小吏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通知你這區區一個武生員?你以為一個破案首能上得了臺面?
林泰來連忙彌補說:“我只是感到意外,巡撫回蘇州時間比過去慣例有點早。
往年都是八九月秋收前回蘇州,沒想到今年七月就回來。”
袁宏道不以為然的說:“你想的真多,早一兩個月也不算太奇怪!”
林大官人也就不說話了,堂堂一個大文學家對官場動向如此不敏感,難怪仕途混的不咋樣!
清掃湖安堂堂口回來的左護法張文,看到這一幕,若有所思。
右護法張武低聲問道:“你說,兩位老爺被圍攻,到底是不是咱們坐館設計的?”
張文態度非常嚴厲的輕聲叱道:“閉嘴!想活著就不要議論這些!”
張武本來只是站著無聊,隨口這么一問,但看到兄長這種態度,頓時就打了個激靈。
心里不由得細細琢磨起來,結果越琢磨發現疑點越多。
明知道對手席家人在對岸的樓船上,林坐館卻沒有像大多數時候那樣直接沖過去砍人,來一招擒賊先擒王。
在木瀆鎮調兵遣將,準備攻打胥口鎮湖安堂時,林坐館雖然嚷嚷著要突襲,卻不怎么注重保密。
出發之前,林坐館還要在碼頭上檢閱隊伍,等神威烈水號先走了,然后才帶著隊伍上船。
到底是巧合,還是故意布局?大概只有林坐館心里才知道真相了。
張武雖然不如哥哥聰明,但也不會傻到去問林坐館真相如何,有些想法爛在心里就好。
最后,林泰來對王之都和袁宏道沉痛的說:“發生這種事,大家都不想的。
后果是嚴重的,教訓是深刻的,我一定認真檢討,狠抓落實,立刻開展清理河道百日專項行動.”
這些話讓上司王之都聽著腦殼大,揮了揮手:“既然是誤會,那就不用再提了!”
林泰來答話道:“這件事給我敲響了警鐘,以后要做到警鐘長鳴,難免會反復提起此事,今天也算提前告知兩位老爺。”
有驚無險的老爺們繼續游山玩水,而扛了許多事情的林大官人,還是苦命的忙碌著。
最近“接收”經驗逐漸豐富的宋叔,又被喊了過來,暫時駐扎在胥口鎮。
而林大官人則又返回了木瀆港,坐鎮一天沒有大事后又返回了蘇州城見申二爺。
“新修城門這事,府衙不同意。”申二爺有點憤憤的說。
林大官人嘆道:“我現在真有點懷疑,你作為一個宰輔公子的能力了。
這樣一個利城利民、名利雙收的好項目,你都搞不定?”
一位國家級二代,連市級工程項目都跑不下來,這戰斗力也是夠渣了。
關系到自己作為國二代的尊嚴,申二爺絕對不肯背鍋,怒道:
“責任怎能全歸我,這還要怪你!城門項目本來是有希望通過的,但你提議動用吳縣濟農倉,所以府衙才會反對!”
林泰來反駁道:“新建城門這樣的工程,并不像是給你家修建狀元牌坊那么簡單!
不但要開陸門、水門,還要在外面增加甕城,另外還要在護城河上新建橋梁!
所以整個工程量堪稱浩大,不用濟農倉儲備,資金哪里夠用?
沒有濟農倉補貼,就算靠勸捐,又能捐出多少銀子?”
申二爺習慣性的賭氣說:“那你說怎么辦!”
林泰來答道:“當然是繼續向府衙施加壓力了。”
申二爺忍不住嘲笑道:“你派了幾個災民去府衙門口跪求開倉,也沒見有多大用啊。
我親眼看到的,都衙役被轟走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林泰來想了想說:“那就繼續升級,加壓!
我聽說巡撫馬上就要抵達蘇州了,可以多聚集一些災民,去楓橋鎮等著!”
官場上迎送禮儀都是有講究的,楓橋鎮距離蘇州城十里,正好符合出城十里相迎的禮數。
而且更妙的是,楓橋鎮位于吳縣和長洲縣的交界處,更利于兩個縣的官員一起出現。
所以一般有大佬蒞臨蘇州城時,第一道入境的迎接儀式一般就在楓橋外。
本地人都知道,如果想要攔路喊冤告狀,去楓橋外堵大佬準沒錯。
申二爺對官場規則還是比較明白的,當即表示不看好。
“你讓災民去巡撫面前,那也沒什么用啊,官官相護幾個字你難道不懂?
在正常情況下,巡撫肯定不會為了幾個災民,去責難府衙的。”
林大官人嘆道:“二爺你還是跑項目去吧,別的事情不適合你。
讓那些災民去鬧騰,并不是為了迫使府衙或者巡撫服軟,這些官員怎么可能會直接向百姓服軟?
只要有這么些人去鬧就足夠了,目的僅僅就是為了造勢而已。有了這些勢,才可以借勢用力啊。
比如長洲縣的袁知縣就可以借題發揮,強行接管本縣濟農倉也好,利用人脈去施壓也好,不就有了由頭了嗎?
就連申二爺你,不也有了借口寫信給令尊告狀嗎?如果沒有造勢,令尊就算想幫忙,又拿什么理由去施壓?”
申二爺揮了揮手,“行了行了!我不是來聽你說教的!”
林泰來又唉聲嘆氣的說:“而且我總感覺,這個巡撫來的不正常。
所以找幾個災民去試探一下也好,看看能有什么蹊蹺。”
申二爺愕然,你林某人也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吧?
一個封疆大吏正常不正常的,跟你這個小吏兼武生員有什么關系?
不過申二爺還是問了句:“有什么不正常的?”
這大明天下巡撫常設二十幾個,大概可以分為內地巡撫和邊鎮巡撫兩類。
其中比較特殊的有那么幾個,應天巡撫算是其中之一。
應天巡撫別名江南巡撫,又稱蘇松巡撫,特殊之處不僅僅是因為南直隸地方特殊,而且屬性也很特殊。
一般巡撫的官職差遣是“巡撫某處地方兼提督軍務”,開頭就是“巡撫”。
而應天巡撫則是“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等府”,開頭是“總理糧儲”,格式完全不一樣。
這說明應天巡撫官位的本職工作就是督理江南錢糧,而巡撫江南各府反而只是兼職。
還是那句話,江南錢糧對朝廷實在太重要了,這就是朝廷的命脈,所以值得為此專設官員。
想想就知道,關系到朝廷吃飯問題的四百萬石漕糧,半數出于江南,六分之一出于蘇州府。
再往下細分,約摸五十分之一出自吳縣,一百五十分之一出自林大官人新吳聯的地盤(木瀆鎮會盟后)。
如果林大官人在隔壁長洲縣擴張一下,達成個“百分之一漕糧”成就問題不大。
總而言之,為了更好的征發蘇州錢糧,近些年來,應天巡撫駐地不定,時常在南京和蘇州之間移動。
一般到了秋收之前,應天巡撫就會進駐蘇州,親自督理江南收糧,然后一直呆到第二年開春漕糧起運。
最后林泰來對申二爺總結說:“所以如果按照慣例,應該是八九月再來,現在才七月份,當然不正常了。”
與林泰來分開后,申用嘉回到府上,卻發現徐家贅婿范允臨正在等著自己。
申用嘉與范允臨作為年紀相仿的“親戚”,申用嘉年紀輕輕支撐門戶需要幫襯,兩人過去往來還是很多的。
不然當初申氏義莊被林泰來堵了后,范允臨出手砸了林泰來的堂口。
但自從申用嘉與林泰來走得近了后,范允臨與申用嘉的往來就少了很多。
所以今天范允臨不打招呼突然到來,讓申用嘉還是感到有些意外的。
范允臨開門見山的說:“我今日前來,就是想提醒你,有人要對付林泰來。”
申用嘉笑道:“這也值當說?哪天沒人想對付林泰來?”
范允臨卻沒有笑,很嚴肅的說:“但據我分析,這次林泰來八成在劫難逃了。”
申用嘉也皺起了眉頭,問道:“你參與了?”
范允臨沒有直接回答,“我還要提醒你,最好早早與林泰來切割。
就林泰來做的那些事情,如果被人掀了舊賬都是累累罪行。
而你與林泰來過從甚密,只怕也會被沾惹上,畢竟別人都覺得你是林泰來的靠山。
雖然那點事情不可能把你這宰輔公子怎么樣,但是沾上了污點后,焉知不會被有心人拿出來攻訐令尊?”
范允臨點到為止,也就盡了“親戚”義務提醒到這里,并沒有透露太多。
申用嘉送走了范允臨,也陷入了沉思。
范允臨并沒有說清楚是誰要對付林泰來,他也只能胡猜。
而且也不能確定,是否與即將到來的巡撫有關系。
在什么都不確定的情況下,就算想向林泰來通風報信,也不好說。
所以申用嘉就尋思著,要去參加迎接巡撫儀式。等巡撫到來后,看看到底是什么狀況再說。
如果真有什么苗頭,就跟林泰來招呼一聲,讓他趕緊跑路,免得連累偉光正的自己!
被蘇州城很多人惦記的現任應天巡撫韋霖,今年五十九歲半,差半年六十歲,這個年齡很重要。
按照大明制度,官員年滿六十歲就可以主動“乞骸骨”退休了。
當然,如果不想退休繼續干也可以,去留全憑自愿,制度上并不是強迫到年紀就退休。
不過韋巡撫并沒有繼續宦游的意思,他身體又不是很好,高層關系也不夠硬。
能當三品應天巡撫已經是熬資歷熬到頂了,完全沒什么希望繼續向上走。
所以等半年后,年滿六十就退休回老家去頤養天年。
為大明江山辛苦了一輩子,在最后半年多賺點錢養老,也不為過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