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國相第三百七十八章 蒙恬教弟!(求訂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秦國相 >>大秦國相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七十八章 蒙恬教弟!(求訂閱)

第三百七十八章 蒙恬教弟!(求訂閱)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0日  作者:一兩故事換酒錢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一兩故事換酒錢 | 大秦國相 


丞相府。

張蒼遞上的文書,已送到馮去疾案上。

對于文書的內容,馮去疾其實早就清楚,只是見張蒼這么心急的,想要將那些想法全部落實,也不禁皺了皺眉。

太急了。

只是當看到文書的末尾。

特意表明的‘密’字時,馮去疾愣了一下,隨即似想到了什么,不由面露一絲苦澀。

他苦笑道:“杜赫啊杜赫,你臨走還不忘埋汰我一下,將我卷入其中,就是不知這是殿下的想法,還是你的個人心思。”

“我早早便知曉這些辦法。”

“而少府送來的文書上看,分明是不想將另外幾件事告訴給其他朝臣,想讓我以丞相的身份,將事情安排下去,還不說明原委,直接將此事給壓下。”

“以此來減少麻煩。”

“此事我倒是能做到,只是等阿房宮停修,長城減緩修行的事傳出,朝堂恐會爭執不休,到時張蒼面臨的壓力恐不會小,尤其這還算是‘私下行為’,恐更會遭來一眾朝臣彈劾。”

“唉。”

“罷了。”

“既然殿下跟張蒼都有此決心。”

“我馮去疾出手相助一二也算不得什么。”

“而且張蒼想的不錯,僅僅是朝堂上提及的‘開源節流’,就讓朝臣生出了諸多不滿。”

“若是將停修阿房、長城的事說出去,只怕朝堂很多大臣不會罷休,尤其是長城相關,一旦將蒙恬牽涉進來,事情可就難料了。”

“其中牽涉到太多人了。”

“最終一番爭論后,恐只會束之高閣,難以真的落實,與其如此,還不如‘先斬后奏’,將事情先吩咐下去,等朝臣反應過來,早已生米煮成熟飯,到時他們再有不滿,也不過是彈劾一場,找張蒼理論一番,并不會影響到最終結果。”

想罷。

馮去疾提筆,略作思索,取出一份空白竹簡,在上面將相關的命令寫好,而后將竹簡放在一旁的火爐上烘烤,等墨跡干涸,他將這份竹簡及張蒼遞上的竹簡,一柄放在了案上,讓小吏將這兩份竹簡,送到殿下的行宮,讓扶蘇批閱。

等一切做完。

馮去疾緩緩站起身,望著一塵不染的天空,心緒復雜道:“這一番動作下去,對朝廷對關東的影響不會小,也不知最終結果是好是壞。”

“但就像張蒼所說。”

“大秦現在缺少錢糧,也缺少時間。”

“所以必須得搏!”

“既然殿下有心施為,我馮去疾又豈能退縮?只是最近朝堂決定這么多事,若是陛下對此有不滿,卻是不知當如何辯解。”

不多時。

扶蘇批閱后的奏疏就送到了丞相府。

馮去疾簡單看了幾眼,便將相關文書遞給了一旁小吏。

讓他們將內容傳至相關官署。

此刻。

君臣想法一致。

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緘默。

對此,朝堂的其他官員對相關情況雖有所不解,但也并沒有太在意,畢竟有些事朝廷的確不會說的那么詳細,他們也只需按吩咐做事。

只是隨著工師府將皇城外的十二座金人搬走時,眾朝臣漸漸察覺到了一些不對勁。

不過相關工師也是給出了理解的解釋。

十二金人經歷風吹日曬,外表早已銅銹斑斑,不合大秦之威儀,因而要回爐重鑄,對于這個解釋,眾朝臣雖有些不理解,但還是信以為然。

但隨著阿房宮相關隸臣、民夫、工匠被解散,以及修建長城附近郡縣的官吏,呈上了相應的隸臣、民夫、工師分批譴回的名冊時,朝堂大臣這才驚覺到事情不對。

不過為時已晚。

而且這已是一個月后了。

在丞相府的令書,快馬加鞭的送至全國各地時,前面身處藍田大營的蒙恬,終于得到準許回到了咸陽,只不過剛回到咸陽,便看到了張蒼提出的‘開源’之法。

對于一些將領的抱怨跟不滿,蒙恬并無任何舉動,將相關政事交接后,就直接返回了家中。

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蒙府。

蒙毅早早就得知大兄歸來的消息,因而很早就等候在了府外,見大兄歸來,也是快步上前,替蒙恬牽了牽韁繩。

蒙恬面色沉穩,直言道:“有事家里說。”

蒙毅點頭,將韁繩遞給一旁的車夫,兄弟二人進到了府內。

蒙恬坐在主座。

蒙毅坐在相對靠近的次列。

蒙毅搖搖頭,將這幾日自己收到的竹簡,一并抱到了案上:“大兄,你在藍田大營的這段時間,朝中可有不少大臣給我遞書,其中內容,兄長恐早就知道了。”

蒙恬點頭。

他面色篤厚道:“北疆相關的事。”

“我的確有所耳聞。”

“不止。”蒙毅凝聲道:“最近又有消息傳出,長城的一些部分,也停止了修建,甚至開始將征發的民夫隸臣、商賈、奴隸返回了,朝中不少將領意見很大,想要兄長出面,勸一勸殿下,至少要停止張蒼這胡作非為。”

蒙恬沒有開口。

他給自己倒了一杯茶。

淺淺的嘗了一口,神色平靜道:“伱對這些是什么看法?”

蒙毅遲疑片刻,緩緩道:“我對朝廷所做之事并無太多意見,殿下既然愿意支持張蒼這么做,定有殿下的想法跟心思,也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不然殿下不會做這么冒險的事。”

“我蒙氏的確在大秦有些威望。”

“但牽涉到朝廷大政,我蒙氏向來以朝廷為重。”

蒙恬笑了笑,道:“你說的沒錯,做的也沒錯,此事我蒙氏不要參與進去,這也是殿下的心思。”

“殿下謀劃這些事,其實特意考慮過我蒙氏,不然不會在這風口浪尖,將我特意安排到藍田大營,為的就是讓我避過這次的事端。”

“我的身份有些特殊。”

“乃北疆三十萬大軍的主將,也是負責長城修建的主官。”

“若是在朝,身居其位,其勢難免。”

“到時就算我有心站在殿下這邊,朝中其他的將領恐未必會讓我如愿,而我無論開口與否,同意與否,都會對朝堂造成不小的影響。”

“殿下為了以防萬一,也為了避免節外生枝,這才將我安排了出去。”

“讓我避免卷入到這場風波。”

“殿下仁義。”

蒙恬朝虛空微微作揖。

蒙毅點頭。

他其實后面也意識到了。

這場風波,若是席卷到大兄身上,他們蒙氏恐很難脫身。

朝中不少將領,都以蒙氏為尊,蒙氏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何況本就是局中人,所以中途被安排出去,才是最好的選擇。

而今事情在殿下有意隱瞞下已逐漸落實了下去。

兄長這時回來,也改變不了什么。

蒙毅問道:“大兄,對殿下的做法是何看法?”

蒙恬笑了笑,道:“若不以長城修建主官,三十萬大軍主將的身份,殿下的想法是很好的,我也十分的贊成。”

“只是身在其位,卻不得不反對。”

“這是為何?”蒙毅好奇道。

蒙恬淡淡道:“作為大軍主將,我必須以大軍為重,北疆三十萬大軍,前幾年為驅逐匈奴,付出了十分慘烈的代價,這才最終實現對匈奴的大勝,為防止匈奴日后再度卷入重來,陛下才決心在北疆地區修筑長城。”

“這才短短幾年,就去跟匈奴交好。”

“軍總將士會如何想?”

“我這位主將,又豈能支持?”

“若是我支持,那豈不讓萬千將士寒心?讓底層為匈奴殺害的秦人寒心?”

“所以我絕不能支持。”

“甚至還必須極力的反對。”

“若是拋開這兩層身份,殿下的想法,不僅不冒險,而且對朝廷是大利。”

蒙毅眉頭一皺。

他有些不明白兄長為何會這么說。

利,他能想明白。

但大利?

這是從何而來?

不當是朝廷跟匈奴各取所需嗎?

何來大利一說?

“大兄,這是為何?”蒙毅好奇道。

蒙恬溫和的笑道:“你啊,書的確讀了很多,卻很少學以致用,儒家講君子六藝,其中便有軍事相關,兵者,詭道也,只是從最基本的來看,張蒼的建議落實后,朝廷跟匈奴的關系會緩和,邊疆不少關隘處都會開放,也都會容許雙方通商。”

“這是大多數人能看到的。”

“但你真以為匈奴會這么老實?”

蒙毅搖頭。

他自不會認為匈奴會這么老實。

草原那邊生存環境遠比中原惡劣,匈奴人是傍水而居,有草則肥,但草原的環境并不是一層不變的,每年都會發生變化,水草豐美的情況,其實并不怎么多見,因而一旦遇到水草不佳的情況,北方草原就很容易餓死人。

到時。

匈奴依循過去,便會大舉南下。

對中原進行大肆劫掠。

就算朝廷跟匈奴關系放緩,雙方能進行一定的商貿,但朝廷又怎么可能真的去喂飽匈奴?只可能是在茶鹽等方面滿足一定供應,至于其他方面,則始終是吊著,盡可能壓制匈奴。

而若是糧食不夠,匈奴勢必還是會南下。

這其實也是很多朝臣擔憂之處。

蒙恬淡淡道:“匈奴不可能老實的,匈奴人生性殘忍,殺夫霸妻都是常事,只不過經過前幾年的大戰,匈奴元氣并未徹底恢復,所以短時間內,匈奴人并不會也不太敢跟朝廷大規模交手。”

“但一些小部落,數十上百人的沖突,卻必不可能少。”

“大秦邊疆綿延千里,朝廷很難防御的,而今長城并未修建完成,還有不少區域并未連通,這無疑也給了匈奴南下的可乘之機。”

“接下來幾年,甚至十幾年。”

“雙方沖突不會斷。”

“只看沖突,對雙方其實各有優劣,但其實不然。”

“若放眼全國,對朝廷的利是大于匈奴的。”

“大秦軍中奉行的是軍功爵制。”

“有沖突,就意味著有戰事,有仗打,也意味著底層的士卒,能借助這一次次沖突,獲得升官進爵的機會,這些沖突,對于雙方士卒都有磨礪作用。”

“僅是這些,恐也就那樣。”

“但你可還記得殿下在軍中推行了什么政策?”

蒙毅目光微動:“士官轉職!”

蒙恬點頭,道:“現在知道了吧。”

“大秦是不怕打仗的,底層將士更不怕打仗,他們怕的是沒有仗打,怕的是打完仗,自己什么都得不到,但士官轉職之下,給底層將士掃清了很多負擔,一定程度也凝聚了軍心,只是靠尋常訓練,或者年末的比試,去提升軍職,終究是太慢了。”

“而若是能跟匈奴始終爆發小規模沖突。”

“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跟匈奴沖突增多,對底層的士卒是壓力,但同樣也是機遇。”

“若是能抓住,他們便可節省數年時間,步入到士官行列,到時無論是繼續在軍中任職,還是轉職都有很大的選擇余地。”

“更重要的是。”

“能將殿下推行的士官轉職徹底深入人心。”

“為大秦將士信服。”

蒙毅若有所思。

經過蒙恬的提醒,他也反應了過來。

士官轉職這個政策是不錯的。

但惠及面太窄了。

對于底層將士而言吸引力不大。

然若北疆大軍跟匈奴不時爆發小規模沖突,那吸引力可就完全不同了,因為只要能打仗,那就意味著就算是底層的將士,也能飛快的提到提拔,到那時,殿下提出的士官轉職,無疑就成了軍中很多底層將士心中的明燈。

而轉職的士官也能填補地方官吏的空缺。

進一步反哺朝廷對天下的控制。

對匈奴而言,跟秦軍沖突,頂多是互相磨礪將士,但對大秦卻不同,不僅能讓一些政策得人心,還能進一步推進殿下力主的改革。

利處無疑更大。

“蒙毅明白了。”蒙毅頷首。

蒙恬感慨道:“現在你知道,為何我對這些爭議,始終緘默了吧,我并不能開口,殿下這些年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早已規劃好,只是在按部就班的推行,一切都井然有序,環環相扣,并沒有朝臣以為的風險跟冒進。”

“不過朝堂的大臣,并未審視清楚。”

蒙毅點頭。

但想將這些事情全部理清,需對大秦整個脈絡有清晰的認知,而這注定會攔住很多人。

(本章完)


上一章  |  大秦國相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