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第五百六十八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朕真的不務正業 >>朕真的不務正業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六十八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

第五百六十八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06日  作者:吾誰與歸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吾誰與歸 | 朕真的不務正業 


“權力,就是做個夢,夢醒了也能實現。”朱翊鈞看著李贄說了一段他在萬歷元年,就體會到的切身體驗。

朱翊鈞就跟張居正提了一嘴云南冉姓女子,現在冉妃已經進了后宮。

這就是權力最直觀的表現,幾乎等同于無所不能。

李贄有功名在身,但凡是他想,愿意把田畝詭寄在他名下的人數不勝數;李贄官至姚安知府,知府已經是一方大員了,是大多數老百姓一輩子都見不到的大人物,但凡是他想,愿意把手中的權力變現,他就會獲得一輩子都花不完的白銀;

但是李贄都沒有做。

大明朝的官員里,真正能做到清廉的,又有幾個呢?

李贄沉思了片刻,才頗為肯定的搖頭說道:“陛下,臣不敢茍同,那不過是權力的奴隸罷了,人與世間萬物之差異,就在于人有靈性,物欲和情欲,是人之本性,這是人無法擺脫的,人如果無法克己,徹底臣服于自己的欲望,就和自己的靈性背道而馳。”

“人活著,不僅僅是活著,是清楚的意識到自己是作為一個人在活著,完全臣服于本性,那就失去了靈性,把自己下降到了低于人的動物之列,這和畜生就沒有什么區別了。”

“權力對人的異化。”朱翊鈞立刻坐直了身子,看著李贄十分感興趣的問道:“除了權力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之外,你還有什么其他關于異化的表述嗎?”

朱翊鈞立刻就聽懂了李贄在思考什么問題,他在思考人的異化,確切的說是權力對人的異化,更加暴力一些表述為:人在擁有權力,甚至擁有支配他人生死的權力之后,逐漸迷失在本性的畜化,從一個有理性的人,變成一個完全臣服于物欲、情欲本性的畜生。

“金錢對人的異化。”李贄眉頭緊皺的搖頭說道:“陛下,臣還在思考,并不完整,還是不再陛下面前獻丑了。”

李贄可是對黃公子的能言善辯印象深刻,或者說是心有余悸,一套不成熟的理論,就不拋出來讓陛下笑話了。

還是繼續去完善自己的理論,再端到陛下面前比較好,要不然到時候被陛下三兩句問的頭暈目眩,實在令人恥笑。

李贄現在有兩個課題可以做,一個是無代表不納稅,一個就是人的異化,他如果可以系統性的完整表述,那萬歷維新的歷史進程中,必然有他的一席之地。

無代表不納稅,朱翊鈞期望李贄能把皇帝和天下萬民完全綁縛在一起,把皇帝變成窮民苦力的代表,一如洪武年間的太祖高皇帝。

而對于人的異化,朱翊鈞希望李贄能夠給力一些,將其完全描述完整。

作為后來者,朱翊鈞其實可以親自表述,但他如果去親自表述,就不知道這些是否是大明真的需要了,而且很多在后世習以為常的東西,在大明并不適用,需要大明化,比如這些論述自然而然出現,就證明已經擁有了這些理論誕生的地基。

而不是朱翊鈞突然提出來,制造一個空中樓閣。

“你完成你這個異化論,朕給你五品五經博士的官身。”朱翊鈞看著李贄十分確信的說道:“你確實不適合當官,當官首先要有一顆爭名奪利的心,你連催征都不肯催,怎么可能一步步升轉呢?”

李贄不適合當官,朱翊鈞這輩子見得最多的就是官了,各種各樣數不勝數,當官首先就要有強烈的企圖心,李贄沒有,他也想要升轉,卻又下不了狠心,不把自己變成衣冠禽獸,很難進步。

“謝陛下隆恩。”李贄甩了甩袖子,再次行了大禮謝恩,他是個官場上的失敗者,陛下還肯給他官身,就是保證他不會被餓死。

李贄求的也不過是一個不被餓死的差事,而后托庇于陛下,完成自己的理論。

一個主張自由的旗手,托庇于威權專制的皇帝去完成自己自由的理論,這就是老鼠給貓系鈴鐺,但是大明最大的那只肉食者,大明最大的猛虎,朱翊鈞允許這樣的行為,就只是為了大明能變得更好。

“你且退下,仔細思索就是,不用管那些閑言碎語,在京堂,朕說話還是很管用的。”朱翊鈞給了李贄一個承諾,只要他好好研究他的異化論,那些攻訐,不必在意,朱翊鈞自然會把那些清流名儒搞定。

“臣告退。”李贄再次俯首告退,他看了張居正一眼,年輕的時候,他也曾幻想過平步青云,站在文華殿的中心,揮斥方遒,但最終他沒有走到文華殿內,甚至連京堂都沒有走進來。

張居正看著李贄的背影搖頭說道:“陛下,臣不喜歡他。”

“為何?”朱翊鈞倒是好奇的問道。

“他不是個循吏。”張居正思索了片刻說道:“想法有些不切實際,如果他為官一方,只會把事情弄的一團糟,既要又要還要,哪有這種好事,而且臣極其反感搖唇鼓舌之輩。”

不可能三角,就是既要又要還要,這天底下,最多也就是能既要又要了,還要就太貪心了。

“陛下,這些搖唇鼓舌之輩的話,不能不看,但也不能全聽全信,很多時候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他們那些個主張,多少有點不切實際。”

張居正對這些意見簍子的一貫態度就只有一個,那就是閉嘴。

從言官喋喋不休的說奪情的事情,張居正就對這種不切實際的說法,非常不滿,他非常不喜歡這些意見簍子的諫言,因為很多時候,都是不切實際的袖手空談。

“當然了,大明的一些科道言官,還不如林輔成,林輔成至少肯去實地看看,而且還深入到鄉野之間,對各種問題刨根問底,他談及的問題,都是大明亟待解決的問題。”張居正非常肯定陛下培養出來的林輔成。

林輔成剛入京的時候,就對大明的政令指指點點,一開口就是官廠團造必然失敗,工兵團營必然失敗,也就是陛下對他的自由之說,非常感興趣,否則王謙早就讓他閉嘴了。

“所以他不適合當官,和林輔成一起大思辨去吧,他適合當個意見簍子。”朱翊鈞承認了張居正的評價,李贄是既要自己的清譽,又要完成朝廷的稅賦,還要治下的百姓安居樂業,在生產關系還沒有轉變,下鄉催征幾乎等同于掃蕩的年代里,這就是個不可能的三角。

“陛下有個事,臣得和陛下提前溝通一下。”張居正看著皇帝,左右看了看,低聲說道:“安南。”

張宏不動聲色的摁住了中書舍人的手,有些東西,不適合寫到起居注里,萬一后人翻看起居注,發現張居正是個讀書人怎么辦?

張居正在萬歷三年就下令各市舶司加大了對安南的糧食進口,這一來二去已經八年的時間了,終于見到了成果。

“先生請講。”朱翊鈞往前湊了湊身子同樣低聲說道。

商量秘密專用姿勢和聲量,顯然這對君臣這個模樣,多少有點狼狽為奸的錯覺。

“萬歷四年起,就開始大量進口安南的糧食,一方面的確是大明需要,另一方面是漕糧海運日益成熟,也算是瓜熟蒂落了,去年一年,咱們從安南國進口了這個數的大米。”張居正伸出四根手指頭。

“四十萬石?”朱翊鈞已經盡量讓自己大膽的猜了,一石糧食一百五十斤,六千萬斤,東漢末年,曹操在許都的屯耕所得,也正是四十萬石的糧,在許都的屯耕,讓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曹操最擅長的其實也是屯耕。

張居正聲音更低的說道:“四百萬石。”

“嚯!”朱翊鈞一個戰術后仰,他左右看了看,發現中書舍人已經去上廁所了,立刻說道:“這可是四百萬石啊!”

誰能解決糧食千里運輸損耗過大的困局,誰就能成為大明皇帝!

朱元璋當初給地方留存五成稅賦,就是因為錢糧起運京師,路上的消耗實在是太大了,用的時候,再從京堂起運到地方,又是一次消耗,朱元璋給地方留一半,用的時候,再從府庫里調派,結果就是,府庫里空空如也。

朝廷沒有,府庫也沒有。

大明850萬頃地,養1.2億人丁,其實并不是很困難,可是糧食在路上運輸,那是一個系統工程的問題,王國光曾經核算過,在大明沒有漕糧海運的時候,大明朝廷得到一石米,總共要消耗掉三石到四石的米去運輸,這就是南糧北運的困局。

在大明完成漕糧海運之后,這筆天文數字一樣的運費終于從三到四石降低了半石左右。

“也就是說,從松江府起運入京的糧食,其實都是安南的糧食?!”朱翊鈞立刻察覺到了其中的要素!

怪不得這兩年海運漕糧,也沒有人指指點點了,甚至大家都對此一言不發,感情在這里等著的!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

什么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就是。

朱翊鈞終于明白了為何以前打破頭的海運漕糧,現在如此的平靜,大家都選擇性的忽視了漕糧海運這件事,感情代價完全轉移到了安南去了!

“這不是漢地不好征稅,催征又偏累小民,陸運又過于昂貴,這個,百官也是為了百姓們能喘口氣嘛,每年押解糧食,哪怕是到松江府也是不小的消耗,而且勞役啊,征勞役對于百官而言,都是一個頭疼的問題。”張居正為百官們回護了幾句,賬目上不會有任何的問題。

不用付出昂貴的運費運送到松江府起運了,也不用跟抓壯丁一樣的征發勞役押解糧食了,征發勞役對于任何地方衙門而言,都是比催征都要頭疼的地方矛盾。

胡元就是征發勞役修黃河大堤,搞得天下沸反,催征已經很要命了,還要征勞役,地方衙門也為難。

具體操作流程朱翊鈞都想到了,發空包到松江府,其實是拉了銀子買的糧食,這是順帶手的事兒,松江府是九省通衢之地,百貨到松江府集散,銀子也會在松江府聚集,整個大明,松江府是白銀堰塞最嚴重的地方。

把買來的海糧充當漕糧,然后放入松江庫,等待起運入京,這樣一來,不用征發勞役,還能收一筆四差銀,再加上路上減少的消耗,府庫就會充盈。

“怪不得王家屏入京,拼了命的活動,甚至都求到了王崇古的門前,請求在廣州府設立會同館驛,感情在這里等著朕啊!”朱翊鈞立刻就想到了王家屏的異常舉動。

王家屏除了去解刳院看完了老朋友范應期之外,最異常的舉動就是去王崇古門前磕頭,作為葛守禮的學生,王家屏逢年過節都不給王崇古送賀表的,連個問候都沒有,跑到王崇古門前求告,還去了兩次。

可見,是真的為了方便。

“咳咳,王次輔被王家屏給擺了一道,次輔現在醉心于大工鼎建,現在整日里看不到人,不是在西山煤局,就是在京開馳道上,王次輔應當是不清楚王家屏所有目的的,但是確實應該設立,怎么說也得打一棍子,給一個甜棗。”張居正低聲說道。

王崇古大概也猜到了王家屏有自己的目的,但也懶得深究,雖然現在晉黨已經幾近于散架,但總歸是給個面子,而且也算是好事。

朱翊鈞眉頭緊蹙的說道:“所以最終還是百姓們不用強派勞役去運糧,地方府庫不用消耗巨大的運糧到松江府,朝廷如期得到了每年四百萬的漕糧,好嘛,先生剛才還說,既要還要也要是不能做到的,這不就做到了嗎?!”

“那么先生,代價是什么?”

“承受代價的是安南人。”張居正面色凝重的說道:“安南只有一處峴港,所有糧食都在峴港集散,安南地面的商賈們也是要運糧的,大明每從安南得到一石的糧食,安南就要消耗掉三到五石的糧食用于運輸。”

“大明朝廷得到的這四百萬石漕糧,大部分都是來自安南,這批糧食,在安南就要消耗超過1200萬石的糧食,整個安南可謂是民不聊生,哪怕是當地一年三熟,也經不起這么霍霍。”

“陛下,兩廣、海南、呂宋奏聞,有不少安南人逃出安南,到兩廣、海南瓊州、呂宋砍甘蔗。”

“砍甘蔗?”朱翊鈞愣了愣,甘蔗這種經濟作物,是在商周時就傳入中原的,是中原傳統的經濟作物,規模很是龐大,在廣西、廣東、瓊州遍地都是,但是甘蔗這種經濟作物,最是吃肥,沒有肥料就不長,所以這種經濟作物,會侵占膏腴之地。

每一千斤的甘蔗,要從土地里吸收一斤半到兩斤的氮、半斤的磷、兩到三斤的鉀,再沒有化肥的情況下,每種一次甘蔗,地就會貧瘠數分,廣州寶岐司曾經試著對這種經濟作物進行充分施肥,要想發大根、長大葉、長大干,確保甘蔗的產量,一畝地就要施肥兩千斤的堆肥。

種甘蔗,在兩廣,都是兩年輪種一次。

朱翊鈞臉色凝重的說道:“這個活兒不穩定,不是時時都有,酸苦辣三味,唯獨沒有甜,就是如此的辛苦,也不是想干就能干的。”

“砍甘蔗最累的是扛甘蔗,從地里扛到路上,一捆120斤,一天要背百十次,還要推車,尤其是兩廣雨天極多,一下雨就不能砍了,地里的路一片泥濘,車會陷在里面,動彈不得。”

朱翊鈞真的會種地,各地寶岐司的奏疏,朱翊鈞都是親自過問,有的時候也會付諸于行動,一百二十斤一天背百十次,廣東寶岐司司務蔡震明,對這個活兒的形容是酸苦辣三味皆有,獨與甜柘無緣。

“總歸是要活著的。”張居正頗為平靜的說道:“眼下安南國一分為二,北面是僭越之臣莫氏王國,南面是后黎王國,名義上是安南國王,但其實完全由太師鄭松大權獨攬,彼此征戰不休。”

大明要點糧食,在安南根本不算什么大事,甚至都沒人去關心,因為有更大的麻煩和矛盾,那就是兵禍。

自嘉靖六年,莫登庸篡權奪位之后,整個安南國一分為二,征戰不休,至萬歷十一年,已經打了五十六年,打的生靈涂炭,現在的安南是兵荒馬亂,大明買的糧食,都是北莫南鄭,送到大明手里的,就是為了買大明的各種刀槍劍戟。

戰爭的時候,第一要務就是要打贏。

“以先生之見,安南國這場內戰要打多久?”朱翊鈞好奇張居正對安南內亂的看法。

張居正搖頭說道:“一百年根本不夠,這場內訌,根本看不到頭兒,現在北莫僭主莫茂洽萬歷六年被雷劈了,一直休養了到了萬歷九年,才露面,因為攝政王莫敬典死了,莫茂洽不得不出面理事。”

“即便是南鄭把北莫給滅了,還有大族阮氏,安南還是一片狼藉之相。”

“群雄蜂起的亂世,哪有那么好結束的。”

群雄蜂起的亂世,結束都是以百年的尺度去衡量,比如東漢末年一直到隋朝建立,共歷361年,安史之亂到趙匡胤登基,共歷205年,南宋滅亡到大明洪武二十一年擊破北元朝廷,共經歷了165年。

大國小國皆是如此,比如倭國現在的戰國大名亂戰,從應仁之亂算起,已經打了116年,好不容易在織田信長手里有結束的趨勢,因為大明的干預,再次變得遙遙無期了起來。

大明要這四百萬石的糧食,不過是加速了安南國南北對峙局面的惡化罷了。

“大火收汁,再給他們添把火,賣他們點軍備!”朱翊鈞思索了片刻,他決定踩油門。

朱翊鈞也是個讀書人,讀書人特有的心狠手辣,朱翊鈞也不缺,他不想辦法調和安南國南北之間的矛盾,反而加速局面的惡化。

目的自然是讓他們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之下,要么全都毀滅,大明好趁機收復交趾十三司,要么打出一個結果來,不要再這么扯頭發了。

安南國不是大明的屬國,是屬地。

安南國在大明正式的稱呼是:安南都統使司,北莫僭主莫茂洽是安南都統使,從二品武官。

這都是名義上的,安南國還是事實獨立,大明對其連軍事羈縻都算不上,因為沒有駐軍,只有簡單的政治羈縻,冊封了都統使,禮部甚至干脆直接將其稱之為安南國。

作為大明皇帝,對屬地的內亂不想辦法平息,反而添油加醋,烈火烹油,生怕熱鬧不夠大,這多少沒有仁恕之心。

但,大明優先,大明利益至上!

“先生對于織田信長所請,希望大明派遣海防巡檢保護安全之事,怎么看?”朱翊鈞詢問張居正對于成立在倭京都地檢特搜部的看法,朱翊鈞簡單陳述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去倭國倭人頭上作威作福,倒是沒什么,大明軍兵前往倭國又不是去受罪的。”張居正面色凝重的說道:“織田信長其實在投機取巧,大明一旦派遣了海防巡檢前往,即便是不提供任何保護,織田信長的目的就達到了。”

“因為海防巡檢一到,意味著織田信長被大明認可了,即便是沒有倭國國王的冊封,他也是實際上獲得了類似的地位,方便他下一步的行動。”

“更加明確的說,織田信長請朝廷派海防巡檢過去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借助大明天威,來確定自己的路在何方。”

織田信長之前走的路線是天下人,他想要結束倭國層層架空的政治結構,改變倭國普遍的下克上的風氣,拒絕接受天皇冊封的征夷大將軍,也不尋求大明的冊封倭國國王,走的就是一元專制的路線。

但是這個路,現在走不通了,織田信長在大明多次里挑外撅之下,完全無法推行自己‘天下布武’,也就是武力統一整個倭國的構想,退而求其次,接受了倭國天皇冊封,成為了新的安土幕府。

除了來自倭國天皇冊封之外,他還需要大明的冊封,才能完成幕府建設。

但大明在冊封這件事上,一點都不積極,足利義昭還活著,室町幕府的足利義昭才是被大明認可的倭王,這可是永樂年間的祖宗成法,哪怕大明皇帝有這個打算,也是對大明禮法的巨大挑戰。

織田信長想要獲得大明正式冊封,困難重重,所以他換了個路,請大明天兵駐軍,來迂回獲得大明認可。

哪怕這種認可沒有任何的書面保證,甚至連一道圣旨都求不到,但這已經是織田信長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了。

“原來他是這個打算。”朱翊鈞的手指在桌上不停的敲動著,笑著說道:“織田信長聰明反被聰明誤,請神容易,送神就難了,如果大明真的派遣了海防巡檢去京都,恐怕,整個安土幕府生殺予奪大權,都在大明手中掌控。”

“用完全的俯首稱臣、把自己和子孫后代的命,交到大明的手中,來換取不存在的認可。”

張居正吐了口濁氣說道:“他在豪賭,賭大明不會做那些下三濫的事兒,同樣在賭國運,把整個倭國的未來當做了賭注,推上了賭桌,贏了,他就是倭國第一功臣,輸了,也不過是性命而已。”

“倭國的局面,已經不能更壞了。”

張居正從政治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立刻發現了織田信長的打算,他哪里是請的戍衛,分明請的是大明皇帝的圣眷。

織田信長改旗易幟,改變了過去天下布武的打算,需要一股凌駕于倭國所有人的力量,幫他完成掉頭。

大明在這個過程中,當然會得到大量的好處,大明在倭國的刺探活動,有了官方合法的身份之后,就變的更加輕松和簡單,對于倭國的水文地理的勘測,對于倭國各個大名的動向,都可以掌握在手中,大明可以更加方便的獲取倭銀等等。

“先生以為該不該答應呢?”朱翊鈞詢問著張居正的明確態度。

張居正往前探了探身子,低聲說道:“答應他,用倭國海防和海關作為置換之物,大明在倭設立專門的海防巡檢緝私營,就駐扎在大阪灣,日后倭國一應海貿都餉,皆由大明負責,緝私和都餉皆歸大明所有。”

“以防止倭患的名義。”

織田信長想要之物,大明不是不可以給,但需要付出更加沉重的代價,大明的認可,哪有那么輕易就可以獲得的?你織田家的那些爛命,大明根本看不上。

張居正知道陛下一定會詢問他的意見,他連遮羞布都想好了,緝私都餉防止倭患,這就是大明的需求。

海防和海關,其實就是海權,張居正讓織田信長完全交出海權來。

“大明對倭的戰略是滅倭,那么海權就至關重要,倭國也有水師,如果他們團結一致,還是有些麻煩,不如分而化之。”張居正完整的論述了自己的圖謀。

這是在圖謀海權,還是為了滅倭做準備,而不是和解。

如果大明真的打算和解,那就是想辦法讓倭國維持在一個誰都奈何不到誰的平衡狀態,進而維持海疆安全,而不是采取如此進攻的姿態。

(本章完)


上一章  |  朕真的不務正業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