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第五百六十一章 《永樂大典簡要本》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朕真的不務正業 >>朕真的不務正業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六十一章 《永樂大典簡要本》

第五百六十一章 《永樂大典簡要本》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01日  作者:吾誰與歸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吾誰與歸 | 朕真的不務正業 


永樂大典,包羅萬象,是大明最大的百科全書,這就是大明具體的、現實的認知邊界。

永樂大典這類型的書,在歷朝歷代都有修撰,這種書叫做‘類書’,就是分門別類,對過往的資料進行整理編纂,同時訂正之前的認知錯誤,最終修撰而成。

類書這一種資料性的大型書卷,不是說修出來就是永例,世世代代都照此遵行,是需要時時增補的,比如永樂大典,在嘉靖年間曾經重新訂正過一次,南京國子監祭酒陸可教,在訂正之后,請求朝廷刊刻。

沒錢,是大明沒辦法將其大規模刊刻的原因。

張四維拿到這個活兒之后,就一直不怎么認真干,光想著朝堂狗斗,對刊刻之事并不熱衷,張四維標本化后,張居正接受了這份工作成為了總裁,用了十年時間將其付梓刊刻。

張四維哪怕是認真做點事兒,也不至于標本化了。

“陛下,臣進訂正勘誤諸詳之處,還請陛下過目。”張居正俯首說道。

“準。”朱翊鈞點頭說道。

小黃門端上來一個盤子,盤子上放著十六卷書,朱翊鈞伸手拿過了這些書卷,躍躍欲試的問道:“就訂正了這么多嗎?”

“這是目錄。”張居正低聲回答道。

“啊?訂正勘誤的目錄啊。”朱翊鈞笑了笑,打開看了看,訂正勘誤的內容很多很多。

第一大方面,主要集中在了算學和格物,比如水的自然循環,比如大氣壓,比如壓強壓力和面積之間的關系、液壓原理、蒸汽機等等,這是大明皇家格物院的輝煌戰果。

第二大方面,主要集中在農學,在這一部分出現了大量拍馬屁的話,因為農學方面對過往農書的整理、編纂注釋,都是年輕的帝王和寶岐司諸官夜以繼日,用十余年的時間完成的。

《萬歷農書》那是皇帝親手寫出來的,記載了許多種新的農作物。

對永樂大典農學訂正勘誤過程中,諸學士對毛呢進行了濃墨重彩的勾勒,畜牧在現在還包括在農學的范疇之內,并沒有單獨劃分科目。

“這一部分是不是拍馬屁的話太多了些?”朱翊鈞看著那些個肉麻的阿諛奉承,就是一臉的嫌棄,這么不要臉的話,他這個皇帝看了都害臊,也不知道這些個讀書人是怎么寫出來的。

“陛下,有沒有可能這不是讒言媚上?臣看過了,都是信實而已。”張居正眨了眨眼說道:“陛下在農學上的貢獻,大家都是非常認可的,連海總憲都認為說的并不過分,評價非常保守了。”

張居正還是把擅長罵皇帝的海瑞拉了出來,海瑞罵皇帝,那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一句嘉靖嘉靖,家家皆凈,道爺以名長生,生生世世都翻不了身。

在海瑞看來,參與訂正者,對陛下的評價是保守,非常克制,沒有夸大其詞,沒有溢美之詞,甚至不是中肯的評價。

“從萬歷初年的番薯,到玉米,再到安東尼奧獻上了新世界海量的種子,甘蔗、橡膠、棕櫚等等,寶岐司育種,農書編纂訂正,再到牧草,以及水肥的出現,這一件一件的事兒,都是臣親眼目睹,臣以為不是讒言。”張居正直接舉例。

親事農桑、而且擅長種地的皇帝,也就只有太祖高皇帝了。

這也是大明皇帝對安東尼奧頗為青睞的緣故,安東尼奧帶來了許多的種子,這的確是投其所好的獻媚,是為了皇帝的投資。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現在安東尼奧收獲了葡王王位。

“也就是嘴上說得好聽,心里指不定怎么罵朕不務正業、喜怒無常呢。”朱翊鈞擺了擺手,繼續看著手里的訂正詳情。

朱翊鈞對文官的警惕之心從未有片刻的松懈,這就是個永遠也不可能解開的死結,都搞到刺王殺駕、大火焚宮的地步了,還要朱翊鈞如何去相信?

用鮮花錦簇歌功頌德編織信息繭房,可是清流名儒們的拿手好戲。

朱翊鈞才不上當。

對永樂大典的訂正,第三個主要方面則是集中在了醫學,解刳學的迅猛發展,讓醫學變得規范了起來,許多事情都有了眉目,在這個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年代里,解刳院這種異類,的確給醫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對于這方面,大明的士林那是一邊罵一邊又要到惠民藥局去看病,很典型的放下碗罵娘,口嫌體直。

第四個方面則是關于軍事方面的記錄,主要是對各種火炮火銃進行了詳細的記錄,比如主流的鳥銃、平夷銃、燧發火銃、騎銃、碗口銃、虎蹲炮、子母炮、大將軍炮、六斤九斤十五斤三十斤各型艦炮、戰座船、三桅馬船、五桅過洋船、快速帆船等等,都在度數旁通之下,進行了詳盡的記載。

大明對火器的器重前所未有的高,這是大明從西洋販售了大量的硝石入明,可以大規模量產火藥的結果,也是大明對火器列裝孜孜不倦追求的最大底氣。

最后一大類就是海洋相關,永樂大典是永樂五年修成,鄭和是永樂六年下的西洋,所以永樂大典上沒有過多深入的航海技術,嘉靖三十年,鄭和出使水程舊案并未找到,也沒有增補。

而萬歷年間的付梓刊刻,算是補足了這方面的缺陷,航海技術里包含了大明的天文知識,比如歲差進動等等,晦澀難懂,所以增補內容,尤其是技術相關,都是用俗文俗字,就是為了盡量表述清楚和明白,不發生歧義。

“矛盾說、公私論、生產圖說、階級論、天擇人擇優勝劣汰論呢?”朱翊鈞翻看著奏疏,還有缺失,政經大思辨的產物,居然都不在永樂會典的訂正目錄之中。

蒸汽機這類的工學的機械是保密的,所以永樂大典不詳載,這是朱翊鈞要求的。

專利技術要逐步的放開,眼下單匹的價格還是太貴了,處于大力出奇跡的階段,還沒有到商用的地步。

張居正趕忙說道:“額,陛下,這些已經刊行天下了,而且,這些放入《大明會典》更加合適。”

“朕以為額外補入永樂大典為宜。”朱翊鈞還是有些執拗,一心要把這些政經類的放到永樂大典之中。

其實這類的政經思辨更適合載入大明會典之中,大明會典是法典,永樂大典是類書。

“臣愚鈍。”張居正不理解為何陛下如此堅持。

“因為它叫《永樂大典》,先生,永樂,祖宗成法。”朱翊鈞給出了關鍵字。

其實目的很簡單,請祖宗幫忙背書,至于朱棣同不同意這個問題,等到年終太廟祭祀的時候,朱翊鈞再問問就是,朱棣答應沒答應,解釋權在大明皇帝的手里。不說話就當是默認了。

張居正思索了片刻說道:“臣遵旨。”

是遵旨不是贊同,修書是一件很嚴肅的事兒,張居正覺得把政經類的書籍放入永樂大典內,多少有點不倫不類,但是思前想后,張居正還是遵從了,陛下其實有些料敵從寬,現在把這些托庇于祖宗,日后翻燒餅的時候,阻力會更大一些。

“臣有《永樂大典簡要本》呈送,簡要本就是擇最重要的內容編纂成冊,共計三十二卷,呈送陛下御覽。”張居正對永樂大典進行了簡要,萬歷本永樂大典共計23000卷,3.9億字,一個書癡,窮經皓首也不見得能讀完。

粗略翻過那不算是讀書。

整個永樂大典的刊刻,住坐工匠就有三經廠木匠一千四百余人,參與付梓刊刻總人數超過了一萬三千人。

沒有人能夠讀完永樂大典,張居正也沒看完,所以,他選擇了擇其最重要的方面,進行了簡要。

三十二卷就是他從這些浩渺無垠的書籍里,精心挑選出重要的內容進行更大規模的印刷,比如醫學的衛生簡易方;工學的簡單農具制作和應用;天文則是日心說、星圖與航海;地志則是大明堪輿和各地的風物志;農學里是各種農作物的種植與食用;

最重要的就是格物圖說,里面記錄著五經博士們對萬物無窮之理的解釋。

簡要本里有超過1600副插畫,格物圖說一卷就有700副插畫。

如果讀完了簡要本,想要繼續尋找更加詳細的內容,再到類書中尋找記載不遲,如果僅僅是想要了解這個世界,這三十二卷簡要本綽綽有余了。

張宏端著第二盤子書走了過來,這上面放著三十二卷書,每一卷都是用棉紙制作,翻開書頁還有淡淡的墨香,字跡極為清晰,官刻本的書籍,質量自然沒話說。

朱翊鈞手里這一套《永樂大典簡要本》是有注釋的,是張居正親自批注的,他遇到不懂的地方,也會去請教五經博士。

張居正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皇帝的身上,希望皇帝能帶領大明繼續走下去,讓大明從泥潭里抽身,至少不要在陛下手里走向滅亡。

朱翊鈞查看了一番,笑著說道:“先生大才也!辛苦先生了。”

永樂大典正本的付梓刊刻,代表著它從宮廷藏書變成了刊行天下的叢書,正本的價格極為昂貴,而且是訂單式的,想要收藏的勢要豪右之家,到各地的皇莊奏聞,交納三成的定金,確定要買,才會開始刊印,就像是之前造船廠為泰西生產五桅過洋船一樣,先收定金,提船加錢。

朱翊鈞打算先印二十套,給南衙一十五省四大總督府,各收藏一套,算是工具書資料庫,供人借閱。

萬歷本永樂大典共計23000卷,最終的定價是五萬銀一套,這個價格是極為昂貴的,比如《封神演義》、《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這類的共計十卷,作價二兩銀子一套。

但是考慮到刊印量的問題,就是定價五萬銀每套,依舊是無法收回成本,畢竟雕版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只刊刻永樂大典正本,注定是個賠本的買賣。

朱翊鈞是這么認為的,這類的書,在他看來,根本賣不出去幾套,真正火爆的應該是《永樂大典簡要本》才對,三十二卷的閱讀量并不大,當作是初步了解世界的讀物,完全足夠用了。

《永樂大典正本》在萬歷十二年開始刊印天下,而簡要本在六月底就可以刊刻上架了,三十二卷書作價六兩銀子,這仍然非常昂貴,但是相比較五萬銀每套的正本,四舍五入等于不要錢。

但很快朱翊鈞就發現自己錯誤的預判了永樂大典正本的暢銷,這玩意兒三經廠剛剛放出消息可以預定了,以天一閣為首的藏書樓,立刻聞訊而來!

天一閣等藏書樓一直在密切關注著永樂大典刊刻的進度,早早就準備好了銀子。

到六月底的時候,永樂大典共計收到了一百四十七套訂單。

這里面藏書樓購買,屬浙江南衙最多,山東河南山西緊隨其后,讓朱翊鈞十分遺憾的是,云南貴州廣西三地,連一個都沒有,算是從側面反應了大明教育資源的不公平。

“光是定金就收了220.5萬銀,如果順利印完,交付后,合計總交易額為735萬銀,毛利大約有200萬銀左右,內帑國帑五五分賬,三經廠光是印永樂大典,今年就收入了100萬銀。”馮保匯報著三經廠的歲入,這次的刊刻是由內署和外廷合作一起完成的,五五分賬今年內帑又多了一個100萬歲入。

“不應該啊,怎么會有這么多的人要收藏永樂大典正本的?”朱翊鈞總覺得有點奇怪。

為了給各地打造資料庫,朱翊鈞一省發了一本,連四大海外總督府都有,張居正攔著不讓投資馳道、投資開海,朱翊鈞就偷偷摸摸的投資文教,雖然不多,但也算是撒錢行為了。

興文教也是一種對下分配,打破勢要豪右士大夫階級對知識的壟斷,就等于打破了他們對權力的壟斷。

馮保俯首說道:“各地藏書樓收藏,是為了抄書。”

“陛下,臣記得邸報各府州縣的六房都有抄房,他們將邸報抄錄后四處售賣,其實這些藏書樓也是如此,比如這個天一閣,他們藏書樓收藏了書籍后,十里八鄉的士人,都會到他們家來借書抄書。”

“這不僅僅是個生意,還有人脈,用讀書人的話說就是百載春秋蘊積文脈,四海芳華賡續儒心。”

“一套永樂大典的正本,就是一府一州之地的文脈匯聚,自然是有利可圖的,所以才有這么多。”

大明官刻的簡要本由各地的皇莊售賣,一套三十二卷賣六兩銀子已經非常昂貴了,那么購買了簡要本,想要了解詳細,要么到各省的首府省會借閱,要么到各地的藏書樓,別無他途徑。

錢不錢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感情,比如那個寫送東陽馬生序的宋濂,幼時嗜學,但是家里貧窮沒辦法買書來看,就只能去藏書之家借書抄書,冬天天冷到硯臺都結冰了,手指都不能屈伸,也不敢懈怠。

當宋濂成事了,那這個借給他書的人家,真的要讓宋濂幫一點忙,而且是不違反大明律,就是打個招呼的事兒,那宋濂肯定得幫忙。

所以,皇帝在投資文教,各地的勢要豪右們也不是傻子,立刻選擇了跟投,而且下了重注。

遵從陛下皇命,興文理教化之功,是忠君體國,而且還有利于自己地位的穩固。

“也挺好。”朱翊鈞從來沒有把勢要豪右當作是敵人,更沒有把他們當做隨時可以抄家的錢袋子,更不是說銀子只是寄存在他們那里隨用隨取。

這話看起來就像是讀書人在說話,恬不知恥!

提刑千戶陳末以一天抄了227家破天荒的記錄,對保定地面的遮奢戶進行了抄家!這是何等暴戾行徑,何等對下生殺予奪!

這怪朱翊鈞暴戾?這227家圩主都把人堆肥了,皇帝再不處置,是等著天下沸反,窮民苦力揭竿而起,到京師來,把他這個皇帝搞得像路易十六一樣摸不著頭腦?

蓬萊黃氏、松江孫氏、電白萬氏甚至是王崇古的蒲城王氏,都是在萬歷維新中涌現的一批勢要豪右之家,只要遵紀守法,就是良善,是團結的對象,若是肯忠君體國,共力萬歷維新大業,那就是同行者。

永樂大典簡要本也在六月末,上架了皇莊,為了宣傳簡要本的發行,大明皇帝朱翊鈞讓禮部發動了輿論機器,讓京堂各家雜報都刊登了簡要本的上架。

當天上午,一共三千套的簡要本立刻售賣一空,三經廠只能加班加點的加印,這怪馮保,馮保料到了簡要本的暢銷,但往往沒料到會如此的暢銷!這可是整整三千套。

永樂大典簡要本的暢銷并不意外,在朱翊鈞的預料之內,倒是正本,在天一閣藏書樓的帶領下,天下藏書樓積極響應,訂單還在穩步增加。

七月初一,大明皇帝美滋滋的來到了文華殿,繼續這十年如一日的御門聽政,他并沒有覺得厭煩,反而依舊是樂在其中。

“工部請罪。”汪道昆在所有人見禮之后,沒有坐下,而是站在了長桌前請罪。

“何罪之有?”朱翊鈞疑惑的問道。

工部尚書汪道昆面色凝重的說道:“飛云號海測,失敗了。”

“不是順利回航了嗎?朕看這飛云號的船速和游龍號大抵相同,而且也沒有什么結構上的問題,并且順利的通過了兵部的火藥試射,連呂宋總督國姓正茂都上奏恭賀朝廷再添利器,怎么就是失敗呢?這不是很成功嗎?”朱翊鈞更加不解。

按照工部、兵部、松江水師的奏聞,這飛云號的海測十分順利才對。

“飛云號要拆一下,螺旋槳的結構要變,本來計劃今年可以量產的,但是只能再等等了。”汪道昆解釋了下其中的技術細節,主要是螺旋槳出現問題,設計有諸多的不合理,到了不得不拆除重新安裝的地步。

“所以,沒有達到預期,就不算是成功嗎?這不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嗎?”朱翊鈞笑著說道:“大部分的主要目標已經完成,尤其是可靠性上,得到了印證,這已經很好了。”

汪道昆搖頭說道:“按照船艦設計院的設計,即便是無風的時候,每個小時辰也能行三十里,但此次海測,螺旋槳沒能做到,甚至還被海草給纏了三次。”

顯然,在工部的標準里,沒能全部完成既定目標,只完成了主要目標,甚至需要拆改,那就是失敗的,一艘船一旦拆改,這條船就命運多舛了,甚至可能會直接放棄改造,直接另起爐灶。

“朕赦無罪,本來當初說好的兩百萬銀讓游龍號能夠開始生產,工部已經如約完成了,飛云號本就是意外之喜。”朱翊鈞聽明白了工部的執拗,點頭說道:“先生告訴朕,沒有什么事可以一次成功,如果面對失敗就選擇氣餒,甚至放棄,是不毅,沒有完美的達到預期,遇到了困難就去克服它,如此時間一長,就不會餒弱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

“臣謹遵教誨。”汪道昆再次俯首。

拿了陛下兩百萬銀,游龍號一切順利,結果這個飛云號,卻始終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讓工部上下都有些寢食難安,一方面是工程上的困難,一方面是擔憂自上而下的問責。

丁是丁卯是卯,當初既然說好了只有游龍號,完成游龍號就不應該被問責,甚至還要賞賜,這才是賞罰分明。

“是不是沒錢了啊?”朱翊鈞稍微思索了下說道:“缺口有多少?”

“陛下,不是缺錢了,上次陛下給的兩百萬銀,兩艘船都下海了,但還有五十多萬銀,還能用很久。”汪道昆趕忙俯首說道。

“還沒用完啊。”朱翊鈞略顯有些失望的說道:“缺銀子的時候說話。”

“臣謝陛下隆恩。”汪道昆再次謝恩,陛下寬宥了工部沒能超出預期的完成任務,同樣還有打算繼續加錢,很多工程里,錢太多反而效率低下,干不干得成都有錢拿,那才是麻煩事,工部禮貌的拒絕了陛下想要加錢的打算。

“大司馬,咱們兵部缺錢嗎?京營朕很清楚不缺銀子,那九邊的?邊方軍屯衛所呢?”朱翊鈞看向了曾省吾問道。

“陛下,九邊發的是實物軍餉,米面糧油,只有少量的白銀和通寶,目前各鎮足夠軍需所用,番薯推廣以來,邊鎮終于有了些積蓄。”曾省吾雖然不明白陛下這一副著急撒錢的樣子,但還是老實回答道。

大明自萬歷三年開始嘗試足餉,一直到萬歷六年才算是階段性成功,那之后就再也沒聽說過嘩營、嘯營、索餉、索賞之事發生了。

曾省吾認真想了想,又解釋道:“這其實是得益于番薯和國窖,國窖其實就是番薯釀,國窖尚且如此,各地除了用番薯救荒之外,還用番薯釀酒,這番薯釀酒,這糧食就省了下來,所以各鎮總算是有了一點結余。”

在《萬歷農書》進表里唱贊歌的不僅僅有海瑞,沈鯉,還有兵部,曾省吾也是榜上有名。

地瓜燒番薯釀,其實不好喝,雖然經過了蒸餾,但是就口感而言,還是和山東秋露白,江南五香燒酒差了一些,但就因為國窖也是番薯釀,所以民間對這種酒還是可以接受的。

“戶部缺錢,戶部要不要再借點?”朱翊鈞看向了戶部尚書張學顏,詢問戶部的想法。

王國光摁住了要回答的張學顏問道:“銀幣嗎?”

“銀子。”朱翊鈞搖頭。

王國光立刻開口說道:“那不借了。”

借銀子還銀幣?戶部才沒那么傻,哪個更便于流通,戶部還是能分得清的,白花花的銀子自己留著玩吧!

內帑扛著一個巨雷,那就是白銀流入堰塞的巨雷,這個雷現在的絕對數量,現在朱翊鈞沒有壓力,主要是它的增量,白銀流入還在持續增加。

兵仗局一年能軋印250萬銀,就按三百萬銀去計算,大明內帑一年就要增加七百萬兩以上不流通的白銀,這會進一步加劇錢荒,加劇了大明的通縮。

安東尼奧的債務展期三十年,年化利率4,這看起來不是很多,但在這個貨幣短缺、普遍通縮的年代里,4的利率,再加上通縮呢?這個債務利率在這個年代真的不算低了。

這個雷最大的問題,就是白銀的流入增速大于軋印銀幣的增速。

內帑太監崔敏稍微算了算,就是膽戰心驚,希望陛下能花點銀子出去,不要讓銀子在內帑堆積。

可是朱翊鈞在朝堂上看了一圈,發現根本花不出去,大明缺銀幣,而不是白銀。

“即便是有了液壓軋印機,一年也只能軋印三百萬銀嗎?”張居正顯然知道這個擔憂,白銀就像洪水一樣堆積在兵仗局之前,上游水太大,下游沒水可用,這就是當前最大的問題。

解決之法要么掏出鈔法來,要么給工部施壓,加快技術革新。

戶部尚書張學顏看著汪道昆說道:“至少也要讓兵仗局制幣廠的增速,大于白銀流入增速才行。”

“這真的很難,但是我盡量催促吧。”汪道昆只能答應下來,不答應也不行,皇帝、元輔、戶部多方施壓,就只能抓緊時間提高御制銀幣的產量了。

這一刻,汪道昆恨不得從天上掉下來一百個液壓軋印機來,完成皇帝的差事,但是液壓軋印機的規模生產也需要時間。

王崇古笑著說道:“煤局的工坊也可以提供一些零件,加速生產。”

(本章完)


上一章  |  朕真的不務正業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