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農女:我靠木工當工部尚書第150章 竹體房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重生農女:我靠木工當工部尚書 >>重生農女:我靠木工當工部尚書最新章節列表 >> 第150章 竹體房屋

第150章 竹體房屋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淺紫的澀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經商種田 | 淺紫的澀 | 重生農女:我靠木工當工部尚書 


看到姜長安指點江山一樣地規劃著這個村子的未來,李書深一陣撫額,小妖怪總是在偏離目的的道路上行走,而他、總是被她帶偏。

黑衣男子一驚,“這些也都是你夫子教的嗎?來昌縣可沒有梯田,你真的會開鑿嗎?”

他第一次看到姜長安時,是她從三個惡霸捕快手里解救下自己的母親。

那份聰慧與果敢,讓三個橫行鄉里多年的捕快硬生生地吃下啞巴虧。

后來,她制鹽,制陶,制木車,制打谷機,哪一樣不是驚才艷艷,直接給了百姓大大的實惠。

那時候幾人就想著,如果他們團隊里能有這樣一個小天才就好了。

這樣多的手藝,隨便做起一樣生意就能賺個盆滿缽滿,有了保障的基金,他們的組織也能發展得更好。

但,他們不敢跟宋夫子搶人,宋夫子身邊有王的暗衛,誰知道這老頭是什么身份高貴的人?

他們連目標東西都沒找著,更不能強人所難,節外生枝,一伙人殺锏而歸,從來昌縣過來,也只是早走姜長安兩天的路程。

又因大水封路,他們才在借宿的村子里,現在幫忙一起抗災。

只是沒想到,能在這千里之外的地方碰上姜長安,黑衣人還是很高興的。

“對啊對啊,夫子書上的學問多著呢,所以村長,你就別擔心以后的生活了,趕緊通知鄉親們撤離吧。

我先去那里給你們物色地盤。

村長你們村一共有多少戶人家?”有了數量,姜長安才好做規劃。

老村長感覺在做夢一樣的不真實,梯田啊,他只聽老人們說過,有些地方的人能在山上種田。

老村長一直都想不明白,高高的山上種田,那灌溉的水是怎么來的?

還有山地本身都是斜的,種地種子都能被沖走,怎么能留住水,怎么種田?反正他搞不懂。

“我們有十六戶人家,我這就安排青壯年去給女俠恩人打下手建竹屋。

只是,屋頂該怎么辦?我們并沒有準備好的茅草,是不是要搬老屋的屋頂上去?

這樣的話時間上怕是不夠的,洪水快要來了,我們能搬些糧食等物件就不錯了。”

老村長很是為難,一張褶子臉上的溝壑更深了。

他早已安排自己的兒子挨家挨戶地去通知村民搬遷。

而自己的家里也動員起所有人去收拾東西,準備跑路。

姜長安笑得一臉親和,讓老村長的焦慮都得到了緩解,非常有感染力。

“不用不用,房屋可以建成全竹體結構,只是現在沒有臘油可以漆,又是生的竹子,壽命不會太長,最多能住個七八年。”

那時的災情已經過去,有了梯田村民也會有豐收,屆時再蓋青磚瓦房也不遲。

說話間,村長已經領著幾人走到山上的竹林里。

黑衣男子也沒有回去復命,他說他叫成東,想留下來看姜長安建的竹屋。

竹屋他見過不少,他們基地里就有,但都是茅草屋頂的那種,可竹頂?將會是怎么樣子的?會漏水吧。

而姜長安再次讓眾人見識了什么叫技術。

“十六棟屋子,三房一廳。

一棟十八根柱子,要這樣大的,一丈長,三百根,去砍吧。”

因為趕時間,當然要建一模一樣的房屋,直接可以流水生產,將效率提到最高。

“三、三百根?”老村長忐忑了,就不能先建一小棟出來試試看嗎?

眼前的小姑娘只有七八歲吧?真的會建房子嗎?老村長感覺自己瘋了,莫名其妙地聽一個小孩子的話,這又不是過家家。

好多村民都有意見,全竹子結構的房屋,他們聽都沒有聽說過,特別是一些懂行的老人,更是不看好姜長安。

與其在里折騰,不如回老家多搬些家當上山呢,也許洪水不會來呢?

老村長則心疼竹子,三百顆的水竹其實已經很多了,這還只是棟梁呢,還有墻面與屋頂花費更多吧?

他不知道的是,姜長安連地板都給算了進去,但、并不需要很多竹子就是,反正山上的這些竹子也用不完就是。

“村長你別再猶豫了,你別看小姑娘年紀不大,但她做出的打谷機賣出幾十兩一臺。

蒼梧府那邊搶瘋了,今年的夏收直接提高了好幾成,很多人家的糧食并沒有被雨水淋到。”

因為有打谷機的人家都在下雨前就收完了水稻,這在往年壓根不可能辦到。

這個村子上輩子做了多少好事,這輩子能遇到姜長安這樣的能人為他們建設,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成東頓時對村長恨鐵不成鋼起來,如果姜長安能去他們那里就好了。

“這”老村長是不想得罪姜長安的,因為對方是他們家的救命恩人,又有成東拿里正的文書做保。

最后還是咬牙同意了,“好,我這就讓他們去砍,還要砍哪些?恩人不妨直接下令。”

“好啊,青風去將那些土匪叫上來干活。”有現成的勞力干嘛不用,姜長安早就想大刀闊斧地搞建設了。

她喜歡做這些,又有系統幫忙,感覺又可以達到一個新高度。

木頭結構的房子她建過不少,但像流水一樣的建房她還是頭次經歷。

青風點點頭,運著輕功飛身下山,將那些土匪提上來將功補過,如果不干、那就呆在那里等洪水沖過來淹死吧。

青風的身手讓成東驚訝了一下,難怪兩個孩子敢直接出遠門,原來他們身邊有高手呢。

“一部分人去砍房梁,要這樣大,兩丈長,一根劈成五分,一棟二十根,要一百七十根。”

姜長安又指著前面的竹子,李書深直接給她一刀砍倒,不管長度與弧度都削得恰到好處,給村長當樣品。

可這時,一個老頭忍不住大聲反駁,“荒唐!自古就沒有梁比柱還少的屋子,你又要用竹子做屋頂。

那可是很重的,頭重腳輕,二十根柱根本支撐不起來,這樣的屋子很容易就倒塌了。

別說七八年,就是一兩個月都堅持不下去,那樣重的屋頂,肯定要砸死人的。”

老漢懂建房,村里的泥土房都是他帶著人建的,不是他眼紅,而是以他的認識,他根本就不覺得姜長安能成功。

姜長安點點頭,感覺老爺子考慮的在理,但、你也不看看是誰的技術。

姜長安胸有成竹地說道,“我屋子的結構,承重的不只是柱子,還有竹墻,墻會比頂更厚,而屋面只會有墻體五分之一重。

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屋頂的生竹會失去水份,只會變得越來越輕。

而插在泥土里的墻與柱失去水份的時間會更晚。

如此就不會出現頭重腳輕的現狀,老師傅放心吧,不管是屋子的點、面或線,我全部都算計好的。

如今不方便畫圖,否則我可以畫出來給你看看。”

老漢滿臉漲紅,他、竟然聽不懂小姑娘在說的啥,但就是感覺很有道理的樣子,于是沒有再說話。

哪怕、姜長安讓人砍更大的竹子當屋頂,雖然是劈成五份的,但還是很重好不好,可說又說不過,只能跟著大家伙風風火火地干起來。

三房一廳咧,他們原來的家都沒有這樣好,如果房子真的做出來的話,他們立馬能分到一棟房子,能住七八年,做夢都不敢想的好事啊。

動力來了,人們冒雨干活相當熱鬧,最后不管老人小孩都加入了行列。

為什么姜長安能信誓旦旦,因為她的柱子是圓的,而墻體是兩個五分之四圓加上一個五分之一圓鎖在一起的。

中間打孔,用一根直榫固定,直讓村里的孩子都去削了榫,且削得又好又快,誰讓這個這樣簡單呢。

而屋頂,只有三個五分之一圓鎖定,有槽的斜屋面,方便排水.

老天奇奇怪怪,雨一直下個不停,一會兒大,一會兒小,等傍晚的時候,山豁口那時果然還是傳來了動靜。

洪水沖刷著豁口,每一次都像抽打在村民的心臟上一樣,人人擔心受怕起來。

曾經心里存在的僥幸不復存在,沒多久,豁口的山石被沖垮,洪水像大瀑布一樣沖下來,使低洼處很快就有了積水。

一開始是他們的田地,慢慢的是家,相信用了兩上時辰,就能將一切淹沒,直接洪山漫過村口的位置,流向別的地方。

他們的家園就沒有了,田地也沒有了,好在他們搬走了為數不多的家當。

哪怕很多東西都被雨淋濕,可謂損失慘重。

但、看到眼前一排排已經豎立起來的竹子,村民們傷心有之,倒也不至于絕望而沒有盼頭。

聽說了嗎?這些洪水將會是他們以后的河流,上下挖通后,他們就能建梯田,正好有河水能灌溉。

說不準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村民從一開始的不相信姜長安,現在呢、只差沒把人當神一樣供著。

山上的基建如火如荼,慢慢的接近了尾聲。

說出去你們可能不相信,一個村的房屋能在大半天之內全部建設完成,想想就讓人一陣恍悟。

這就是流水線的力量,同一個部件,哪怕數量再多,幾個人一起也能很快搞定。

特別是很多東西,老人和小孩子都能做,就問你厲害不?能不快嗎?

部件搞好了,樁子也打了,這才把組裝好的竹墻立上去,架好房梁,蓋屋面。

三室一廳的竹屋,十六棟,穩穩當當地豎立在那里。

地板也是竹子鋪成的,而且懸空,離地面還有二十公分,延伸到房子的四周,還有屋檐覆蓋。

精致漂亮極了,村民們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可以擁有這樣漂亮的屋子。

天氣已晚,村們紛紛搬到自己分配到的房子里,哪怕屋子濕噠噠的,他們也非常開心。

好些人搬來了自己的家具,直接就能安家落戶,安穩度日。

他們這樣像受災的樣子?如果是,災難能不能再來得多一些。

趁著小恩人還在,把他們的事情都解決了才好。

房子有多做了一間,直接讓那些土匪住了,不過、有成東看著,以防他們搗亂。

而姜長發四人,則是住進了一戶只有婆孫兩人的人家。

而、很多村民自發地給他們送來物資,有糧食,還柴禾等。

屋子里燃起了火,爐子上燜著米粥,沒多久鍋里就飄出了香氣來。

幾人圍著爐子烤火,淋了一天的雨,這樣的溫暖的火真的非常珍貴,還有食物。

姜長安感覺異常饑餓,眼巴巴地等著米粥出鍋,這時候的她看上去就跟一個普普通通的鄰家小姑娘一樣。

心切、嘴饞。

可誰能想到,這小姑娘竟然這樣厲害,一天之內,指揮全村人做出十六棟的三室一廳。

燒火的老婆婆忍不住感嘆,“小恩人的親人可真有福氣,有這樣的一個厲害能干的家人,一定很自豪。”

哪像她家的孫子啊,明明跟小恩人一樣大,但本領卻差完了。

當然,能培養出小恩人這樣人才的家庭肯定也不會差就是,這身份她就羨慕不來了。

“嘿嘿,婆婆過獎,我也就一般般,你家孫子也很不錯,孝順又能干,我今天看到他干了很我活咧。”

一個老一個弱,能在村里生存,一來這村子的風氣應該不錯,二來兩人肯定也是勤快能干之人。

說到自己孫子,婆婆也是驕傲的,雖然孫子不能跟姜長安這樣的能人相比,但在村里也是一等一的好樣。

“嗐,能干啥,沒有一技之長,也就土里刨食而已,只是、以后的日子可難過喲。

原本我那短命的兒子兒媳算是能干,開了不少田地出來,我們婆孫倆拼了命的干,一年到頭也能溫飽。

可現在沒田了,以后的梯田開墾,我們也搶不過別人家那有力氣的啊。

恩人姑娘,梯田是怎么樣子的呀?水能從哪里上去?我們要怎么開墾才更方便。”

老婆婆不懂近水樓臺先得月,她也是心急的,對未來多少有些彷徨。

姜長安也能理解,然后娓娓道來,“田當然是平的,像階梯一樣,一層層往上疊。

水流經的豁山口地勢較高,可以直接從高處將水引進過來,梯田隔山的地方,可以架一個水橋,竹筒就能辦到。

而田的數量,我覺得村長肯定把好的地方按人頭分。

那些比較荒的地方自由開墾,你們有時間倒可以慢慢開。

但只有兩個人種田,開多了你們也種不出來,不如我教你們竹篾手藝如何?

做竹床、竹椅、竹桌、竹凳.”至于那些簸箕啥的,很多村民都會。


上一章  |  重生農女:我靠木工當工部尚書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