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靈召喚:只有我知道的歷史第二百三十三章 開創國祚千年之王朝,以及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求訂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玄幻>> 英靈召喚:只有我知道的歷史 >>英靈召喚:只有我知道的歷史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三十三章 開創國祚千年之王朝,以及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求訂閱)

第二百三十三章 開創國祚千年之王朝,以及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求訂閱)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天榜草莓  分類: 玄幻 | 東方玄幻 | 天榜草莓 | 英靈召喚:只有我知道的歷史 


在原本的歷史上,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秋毫不犯,深得秦民愛戴。

而另一邊的項羽,因為沒辦法處理那二十萬秦軍俘虜,便將其全部坑殺。

就像是當初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一樣,項羽的坑殺,嚴格意義上來說,其實也是權宜之計。

畢竟他麾下的士兵,乃至聯盟的諸侯軍隊,多數仇恨秦人。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

諸侯軍當時普遍存在輕慢甚至侮辱秦降卒的情況,因為這是在報當年過秦中被秦軍侮辱的仇啊!

這種情況不是統帥一句話就能彈壓的。

這本質上是整個軍隊從上到下集體對秦人的恨,隨便一個小卒都恨不得食其肉吸其髓何況坑殺之?

這是諸侯軍方面,那秦卒怎么想呢?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諸將微聞其計,以告項羽。

這問題可就大了,秦卒上下都自覺被章邯出賣。

那可是二十萬的降兵,這稍不注意就是一場兵變。

該如何處理這些人呢?

吞并。

這是不可能的。

項羽手里的兵馬,估計不足十萬人,打巨鹿第一仗只出兵兩萬,可見其兵力是有限的。

一支人數少的軍隊,去吞并一個人數多的軍隊,這是不切實際的事情。

就算項羽蛇吞象,將這二十萬秦軍給收編了,那他也養不起。

一旦后續出現問題,當秦軍拿起武器后,誰收編誰,都是一個問題了。

交給諸侯王的軍隊?

這更是一個愚蠢的選擇。

這些諸侯和項羽并不同心,先前巨鹿之戰,這些諸侯作壁上觀,親眼看到破釜沉舟的楚軍以一當十,殺得秦軍落花流水、潰不成軍,才低下頭認項羽為各路反秦部隊的領袖。

可如果將二十萬秦軍分給這些諸侯……

項羽就算是一頭豬,也不會這么干。

那就剩下最后一種選擇了,將這二十萬人全部放回去?

一旦放虎歸山,日后便又是二十萬的虎狼之軍。

難道還要再來一次破釜沉舟嗎?

到時候鹿死誰手就不一定了。

在這諸多選擇中,項羽其實沒有太好的選擇。

他只能硬著頭皮,將這二十萬人全部坑殺!

他選擇了一個最簡單也最直接的辦法,日后也為此承擔了足夠的代價!

等到二十萬秦軍被坑殺,項羽揮軍抵達函谷關,才得知劉邦已破咸陽,而且派軍駐守阻攔自己部隊進關。

項羽大怒,立刻攻擊奪關。

隨后項羽率領四十萬大軍,長驅直入,駐軍于離灞上約40多里的鴻門,既震懾咸陽,又與劉邦形成對峙之勢。

接下來就是鴻門宴的劇情。

因為各種原因,劉邦并沒有被殺,最終被貶到了蜀地。

很多人都說。

如果在鴻門宴上,項羽聽取范增的勸告,殺死了劉邦,那或許就沒有后來的故事了。

但這純粹是站在后來者的角度說話,根本沒有想過當時的局面是何等的復雜。

當時的項羽,斬殺了自己的主將宋義,才拿到的軍權。

他還未徹底站穩腳步。

如果在這個時候殺死劉邦的話,那還拿什么來爭取諸侯王們的支持?

劉邦已經對你服軟,向你俯首稱臣,可你項羽卻依舊因為他先入關中,憤恨的將其殺害,諸侯王們看到這一幕,又會作何感想?

項羽的幾十萬大軍,絕大多數是諸侯的軍隊,他是贏下了巨鹿之戰,成為諸侯之首,然后雄赳赳氣昂昂的帶著這些軍隊前往咸陽,但并不意味著,這些軍隊就是項羽的軍隊,是完全忠誠他的。

所以,從項羽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只要劉邦服軟,那一切都不是問題。

這個時期,項羽的最大對手,并非是劉邦,而是楚懷王熊心。

楚懷王雖然是項梁扶植起來的傀儡,但等到項梁死后,楚懷王已經逐漸掌握了的大權。

只不過是項羽殺死主將宋義,造成了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況,楚懷王才沒有任何辦法,只能像是當初吳廣麾下的將軍田臧殺死吳廣的情況一樣,無論是楚懷王還是陳勝,都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在項羽看來,劉邦不過是楚懷王扶植和自己對立的工具人而已,只要劉邦低頭,那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所以,鴻門宴從一開始劉邦的低頭,就已經注定了結局。

相反。

在鴻門宴上,范增一直想殺了劉邦,理由他是能成大事,這反而有些蹊蹺。

如果真殺了劉邦,攪亂了項羽分封諸侯的大事,那最后得利的人是誰?

楚懷王!

所以這一時期的范增,還真有一定可能是站在楚懷王這邊的,日后項羽猜忌懷疑范增,也有一定的緣由。

劉邦從一開始,不過是二人之間的棋子罷了。

當然,到最后,劉邦從一枚無足輕重的棋子,最終一統天下,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言歸正傳,此刻的蘇澈趁著章邯外出的空擋,偷了咸陽城,卻不需要像是劉邦那時候,忌憚項羽和那些諸侯王了。

他們現在不過剛剛起事,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發育起來,等到他們趕到咸陽城,黃花菜都涼了。

現在唯一需要擔心的是章邯會不會回來玉石俱焚。

不過應該問題不大。

從章邯能向項羽投降,在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之后,還能心安理得接受項羽的分封,就能看出來,這家伙的節操有……但不多。

所以蘇澈并沒有太大的擔心。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安撫秦地百姓的民心。

蘇澈先是約法三章。

為了迅速的收復民心,與民修養生息,蘇澈決定做得更加徹底一些,他暫且停下了所有的徭役,接著直接廢除了田稅!

蘇澈承諾,只要他漢王在一天,就絕對不會再收一個農民的田稅!

此等政策一出,瞬間轟動了整個秦地,所有老秦人都震驚了。

即便是隨蘇澈來到秦地的眾人,都大吃一驚!

免征田稅!

這絕對是古往今來的頭一回,也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此乃絕對的仁者之政!

丞相府。

自從攻克咸陽后,蕭何便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山川險要、郡縣戶口,這些數據信息可謂是至關重要,為對日后制定政策起將到決定性的作用。

在蕭何看來,這才是咸陽城的真正寶物。

至于其他東西,都不過是一些俗物而已。

正在整理這些律令圖書的蕭何,忍不住感慨道:“吾魄力遠不及大王矣。”

一旁滿肚子問號,專門來找蕭何的樊噲,聽聞這話,忍不住說:“大哥這不是糊涂了嗎?為何要免征田稅呢?如果免征田稅的話,我們的軍隊的開銷從何而來?那些官員的俸祿如何發放?”

蕭何聽到這話,搖了搖頭,笑著說道:“難道免征田稅,就沒有其他稅了嗎?”

“什么?”樊噲一愣。

他是屠戶出身,對于稅收方面,自然不太懂,所以一時間沒反應過來。

聽到這話,樊噲才奇怪的問:“難道還有其他方面的稅?”

蕭何早年入仕秦朝,擔任沛縣主吏掾,對這方面的東西,自然是了如指掌。

蕭何點了點頭,緩緩解釋了起來……

在秦朝。

農民單單是種地,就要交很多稅。

這個稅包括很多方面。

一,租稅,按照土地的面積計算稅收,在秦朝,官方掌握了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權,將這些土地租借給農民,自然要征收租借稅。

二,田稅,這是根據土地產出來計算的稅收,也就是農產品的收成。田稅的征收標準通常為產出的百分之二十,有些地方,稅率會更高一些。

三,戶稅,也就是人頭稅,這是對每戶人家征收的稅款。通常按照人口數量來計算,所以又稱為人頭稅。在秦朝,戶稅占了農業稅收總額的一半以上。不管你種不種田,收成多少,都要按人頭交稅!這也是王朝的主要稅收來源之一。

四,耕地水利稅和個別戶口稅,因為耕地需要進行水利設施建設,從而提高糧食產量,因此,這些水利設施的建設,也要征收一定的稅額,此外,一些地主富戶,因為太有錢了,也要額外收稅。

所以,蘇澈免除了田稅,還真不算什么……

租稅,人頭稅,這些重頭,都沒有免除。

僅僅只是免除了一個田稅而已。

當然。

就算是免除了田稅,去掉了這一份負擔,依舊是難能可貴的政策,算是古往今來的頭一次了。

既得利益者能主動讓出自己的利益……這種情況,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就田稅而言,孟子認為:什一而稅,是王者之政。

在孟子看來,能做到十里抽一的稅已經非常不錯了。

而蘇澈能將田稅直接免除,豈非圣王之政?

蘇澈和蕭何說過稅收方面的問題。

免除田稅,僅僅只是蘇澈的第一步,絕對不會僅此而已。

原本的歷史上,漢文帝時期就曾免征田稅,長達十一年之久。

而蘇澈自然不甘心只做這一步。

他還想更進一步,直接免除人頭稅!將壓在農民頭上的負擔全部去掉!

當時蕭何聽到這話后,大為震驚的問:“人頭稅一免,國家的政務如何運行?”

免除田稅,這已經是足夠大膽的政策了,而免除人頭稅,這簡直太過于跳躍了,即便是蕭何都無法想象,如果真免除了人頭稅,一個國家到底要如何運行?

蕭何認為,田稅可以免,與民休養生息,這沒有任何問題,但人頭稅一除,一個國家很難強盛。

蘇澈卻不這么認為。

他的設想很簡單。

以墨家開創盛世,用科技興國,那不可避免要發展商業,制造出各種衍生商品,到時候在這些商品上收稅就行了,這叫消費稅,也叫增值稅!

什么是增值稅?

顧名思義。

商品每一次增值,都要收稅!

增值稅和重復收稅概念并不一樣,事實上完全相反。

增值稅可以避免重復收稅。

增值稅是商品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的每個階段收取的,但每個階段的稅是根據該階段增加的價值計算的,而不是基于整個商品或服務的價值。

因此,增值稅是在累積,而不是重復。

這么說很復雜,打一個簡單的比方。

蘇澈定下增值稅的額度為10。

一家制造商購買了一些原材料,花了100元,因此他需要付10元的增值稅。

然后他用這些原材料做成了一個產品,賣給了批發商200元。

這時,制造商要再付10元的增值稅,這個稅是基于他增加的100元的價值來算的。

然后批發商把這個產品賣給了零售商300元,他也要付10元的增值稅,這也是根據他增加的100元的價值來算的。

所以,每個階段的稅是根據增值來算的,而不是整個價值,所以并沒有重復繳稅。

這就是增值稅的魅力所在!

最巧妙的是……這個收稅的環節,可以繞開所有普通平民。

很多人在購買商品的時候,就自動繳了稅,卻全然不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一切,都在交稅。

蘇澈這個想法,來自于在稷下學宮學習的日子。

有這樣一個典故。

史書曾經記載:

齊桓公與管仲多次切磋富國之策。

齊桓公建議對房屋樓臺、樹木、六畜、人口征稅。

管仲一一否定,在他看來,稅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財物,自然會招致人民的不滿。

最好、最理想的辦法是“取之于無形,使人不怒”。

據此,管仲提出了“寓稅于價”的辦法——把稅收隱蔽在商品里,實行間接征收,使納稅者看不見、摸不著,在不知不覺中就納了稅,而且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對抗。

在具體的辦法上,管仲給出了簡單的七個字:“唯官山海為可耳。”

只要把山、海的資源壟斷起來就可以了,山上出鐵礦,海里產海鹽,是為鹽鐵專賣制度。

在農耕時期,鹽和鐵是最為重要的兩大支柱性產業,無一民眾可以須臾離開。

管仲對鹽和鐵的專賣收入做過舉例說明。

他說,萬乘之國,如按成人征人頭稅,應繳納者約為一百萬人,每人每月征三十錢,為三千萬錢。

如果進行鹽的專賣,每升鹽酌量提價出售,每月可能得到六千萬錢,就可望得到一倍于征人頭稅的收入。

而在表面上,朝廷確乎不曾征稅,不致引起人民的“囂號”反對。

不僅在國內如此,還可運鹽出口而獲取重利,這等于煮沸取之不盡的海水就可以迫使天下人向齊國納稅,即“煮沸水以籍天下”。

鐵的專賣也是一樣。

管仲說:大凡一個農戶,無論是從事耕作還是做女工,都需要針、刀、耒、耜、銚、鋸、錐、鑿等鐵制工具,只要在一根針上加價一錢,三十根針就可收三十錢,即等于一人應繳的人頭稅了,由此類推,則全國收入總數亦不下于人頭稅的征收總額。

表面上,國家并沒征稅,實際卻是全在交稅!

這個政策在古代一直延續,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是將稅收隱藏在鹽鐵官營的商品里,實行間接征收,使納稅者看不見,也摸不著,神不知鬼不覺中就納了稅,在心理上的抵觸,也就少了很多。

當然,更多王朝的選擇是——人頭稅和寓稅于價一起收!他們全都要!!

不過,但凡王朝到了后期,地主豪紳隱瞞土地,隱藏農戶,很多稅收不上來,讓國庫空虛,這是王朝破滅的根本原因之一。

關于這一癥結上,蘇澈在稷下學宮想了很多。

最終,他想出了一個破解之法。

便是這鹽鐵官營的寓稅于價之上更上一層樓,大力發展商品經濟,解放更多的生產力,將人頭稅徹底轉移到增值稅上。

若是如此。

當開創國祚千年之王朝,以及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本章完)


上一章  |  英靈召喚:只有我知道的歷史目錄  |  下一章